日语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日本语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日本语(日本語、にほんご、にっぽんご​),简称日语日文,是一种主要为日本列岛大和族所使用的语言。是日本的公用语言。虽然日本并没有在法律上明确规定其官方语言,但是各种法令(《裁判所法》(法院法)第74条、《会社计算规则》(公司计算条例)第57条、《特许法施行规则》(专利法施行条例)第2条等)都规定了要使用日语,在学校教育中作为国语教授的也是日语。在日语语法学界,如果无特别说明,“日语”(日本語)这个词汇,一般是指以东京方言为基础的日语现代标准语,有时也称作“共通語”。

  日语是世界第六大语言,只不过在日本以外的地区很少有人使用而已。古代,日本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直至中国时代,汉字大量传入日本,日本才开始系统地利用汉字记载自己的语言。最后,在平安时代,利用汉字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字。由于那些文字是假借中国汉字字形而创造出来的,因此称为“假名”。一方面,“假名”的发音很简单、只有五个母音音素和为数很少的辅音,加上其他较少用的发音总共只有100多个。另一方面,“假名”有两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取自汉字楷书偏旁的称为“片假名”(カタカナ),从汉字草书演变而来的称为“平假名”(ひらがな)。片假名和平假名都是以汉字为基础创造的表音文字。换而言之,日语有两套表音符号:平假名和片假名(相当于英语的大小写字母),一般书写和印刷都用平假名,片假名通常用来表示外来语和特殊词汇。除此以外,还有HONDA、TOYATA等罗马字(ローマ字)书写。日常生活多使用假名和汉字,罗马字多用于商业领域的广告等,日语汉字的注音使用平假名而不是罗马字。日语的辞汇十分丰富、数量庞大、大量吸收了外来语。

  虽然并没有精确的日语使用人口的统计,不过计算日本国内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日本国外的日本人和日系人,日语使用者应超过一亿三千万人。几乎所有在日本出生长大的日本国民(日本国籍拥有者)都以日语为母语。此外,对于失聪者,有对应日语文法及音韵系统的日本手语存在。

  2010年6月的互联网使用语言排名中,日语仅次于英语汉语西班牙语,排名第四。

语系

  日本语的所属语系迄今不明,而且也很难看到解明的眉目。虽然有多个假说,但仍未能有统一的看法。

  认为日语属阿尔泰语系的说法自明治时代末期开始受到关注。其根据是古代的日语(和语)的首个音节不会出现r音(流音)、日语有元音和谐律等理由。然而,难以证明日语和被认为属于阿尔泰语系的各种具体语言之间相互存在亲属关系。因此,古代日语的上述特征只能证明日语在类型上属“阿尔泰型”的语言,而不能证明更多。

  也有观点指出日语和南岛语系在音韵体系和词汇上有类似之处,然而词例并不充足,也有很多例子只是推断,并不确定。而且这种观点并不收到主流接受,因为找不到音韵演化的有规律性关系。

  有观点认为日语和达罗毗荼语系之间存在关系,但承认这一观点的学者较少。大野晋认为日语在词汇、语法方面和泰米尔语有共同点,但其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上存在问题,受到较多批评。也请参看大野晋 — 克里奥尔泰米尔语(“大野晋#クレオールタミル語説”)一节。

  而关于日语和其他单独语言的关系。汉语,特别是古汉语自古以来就通过汉字、汉语对日语的表记及词汇、语素上有很强影响。日语音韵中的拗音等就是来自于汉语,此外日语模仿古代汉语书面语的文法、语法的行为,使得人们在日语文法、语法和文体上都能看见汉语对日语的影响。日本属于以中国为中心的汉字文化圈。但是,日语的基础词汇和汉语不对应。而在文法和音韵的特点方面,汉语是孤立语,而日语是黏着语。日语也没有像汉语一样有系统的声调。由于有以上区别,多不认为日语和汉语有系统的关联性。

  爱努语虽然在语序(主宾谓语序)上和日语相似,但在文法和形态属和日语不同类型的多式综合语。在音韵构造上,爱努语没有清音、浊音的区别,有较多闭音节,这点和日语不同。虽有人指出日语在基础词汇上和爱努语类似,但例子并不充足。而两门语言较为相似的词汇中,有很多都是爱努语借用自日语的外来语[25]。在目前还缺乏能够证明两者有系统性关联的资料。

  朝鲜语虽然在文法构造上有很多地方和日语相似,但基础词汇有很大不同。在音韵方面,虽然日语和朝鲜语都具有固有词汇开头不出现流音和元音和谐律等和上述的阿尔泰语系语言共同的类似点,但也有一些重大的不同,例如:朝鲜语有闭音节及复辅音的存在,没有清音、浊音的区别。虽然日语和朝鲜半岛的死语高句丽语在数词上有相似的词汇,然而高句丽语的实际情况人们所知甚少,目前还难以成为语系的判断依据。

  另外在过去还有人认为日语和雷布查语、希伯来语是相同语系,但这些议论只停留在伪语言比较学的范畴内。

  有学者认为琉球群岛(旧琉球王国)的语言是日本语的一种方言(琉球方言),也有学者认为其虽然和日语语系相同但是另外一门语言(琉球语),并将琉球语定位和日本语同属于日本语系、不同的研究者和机关对此看法有分歧、但一般语言学家因日本语与琉球语之间虽然很多共同词,讲琉球语的人和讲日本语的人不能互相听懂,所以将琉球语认为是其他一个语言,甚至将琉球语的个个差别巨大的方言群分别分为很多语言。

特征

  日本语在音韵方面,除了促音“っ”和拨音“ん”外,开音节(open syllable)(以元音结束的音节)语言的特征强烈。此外包括标准发音在内的众多方言都具有音拍(mora)。在重音方面,属于音高重音(pitch accent,或谓非重音语言)。自古流传至今的和语具有以下特征:

  1. 不以“ら行”假名作为词语的开头(因此在日语接龙游戏中很少见到“ら行”开头的词语。“楽(らく)(简单)”、“喇叭(らっぱ)(喇叭)”、“林檎(りんご)(苹果)”等都不是和语)。
  2. 不以浊音作为词语的开头(“抱(だ)く(拥抱)”、“どれ(哪个)”、“場(ば)(场合)”、“薔薇(ばら)(蔷薇、玫瑰)”等词语上古日语皆无,乃是后世日语发生的变化)。
  3. 同一词根内没有连续元音(“青(あお)(蓝色)”、“貝(かい)(贝壳)”在古代的发音是“あを 宽式IPA:/awo/”、“かひ /kafi/”)。

  在语序方面,句子主要由主语、宾语、谓语的顺序构成,且是具代表性的话题优先语言之一。修饰语位于被修饰语之前。另外日语在表现名词的格时,并不是通过改变语序或语尾,而是通过在词后加具有语法功能的机能语(助词)来表现。因此在语言类型学上,日语属于主宾谓结构;在形态学(morphology)上,日语属于黏着语。

  在词汇方面,除了自古传下来的和语词外,还有中国传入的汉语词。自近代之后,以西方语言为中心各国传入的外来语的比例也逐渐增加。

  在对人表现上,日语显得极富变化;不单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还有普通和郑重、男与女、老与少等的区别。日语拥有在语法和词汇上均很发达的敬语体系,以表达叙述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

  日语也有多样的方言系统,方言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直到近世(江户时代)中期,京都方言都有着标准语的地位。在近世后期,江户方言的地位上升,最后以东京山之手的中产以上阶层的山之手方言(山の手言葉)为基础,形成了新的标准语(共通語),亦即明治之后的现代日本语。

  日语的书写系统和其他语言相比较为复杂。汉字(含和制汉字。有音读及训读等多种读法)和平假名、片假名是主要使用的文字,大多数时候都同时使用这三种文字来表记。此外也时常使用拉丁字母(日语罗马字)和希腊字母(主要用于医学和科学用语)。此外,日语还同时通用横向和纵向两种方向来书写。

  在音韵上,日语音节基本上都是由“辅音+元音”构成,元音只有五种,音节构造简单,但同时也有直音和拗音的对立、“一音节两音拍”现象的存在、无声化元音、随着复合词汇的形成使得高音位置也随之变化等特点。

音韵

音韵体系

  日语使用者在说“いっぽん(一本)(量词,数细长的物品时用)”这个单词时,分“い、っ、ぽ、ん”四个单位来发音。若按音节来汇整的话,这个词汇将会有两个发音单位[ip̚.poɴ]。然而音韵却与此不同。为了和语音学单位音节相区别,音韵学将“い、っ、ぽ、ん”这样的发音单位称为音拍。

  日语的音拍已经通过假名实现了体系化。“いっぽん”和“まったく”在语音学上分别是[ip̚poɴ]和[mat̚takɯ],并没有共同的单音,而日语使用者却能发现“っ”这个共同的音拍。另外,“ん”在语音学上会因后续的发音而有[ɴ、m、n、ŋ]等变化,但由于日语使用者视其为相同的发音,在音韵学上被视为一种音拍。

  日语几乎所有的音拍都以元音结尾。因此日语具有很强的开音节语音的特征。而特殊音拍“っ”“ん”并不是元音。

  音拍的种类有以下的约111种。不过,因研究者不同,计算方法也有所区别。“が行”的音在词中词尾时有时会变为鼻音(也就是所谓的鼻浊音)“か゚行”。但是“が行”与“か゚行”并没有分辨不同单词的功能,不过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发音罢了。因此除“か゚行”外,音拍数目为103个左右。此外,在包括《外来语的表记》(外来語の表記)第1表中的“シェ”“チェ”“ツァ・ツェ・ツォ”“ティ”“ファ・フィ・フェ・フォ”等外来音拍的情况下,音拍数量还会更多。此外,在外来语表记中使用的“ヴァ・ヴィ・ヴ・ヴェ・ヴォ”尽管在实际生活中常被发为バ行发音,但也有人发成独立于其他音的v,将其算入的话音拍种类还会更多。

  此外,五十音图常常被用来说明音韵体系的结构,但和上述日语音拍表相比,有一些略有不同的地方。请注意:五十音图的出现可上溯至平安时代,它不能反映现代日语的音韵体系(请参看日语研究史一节的江户时代以前)。

  另外请注意,诸如「ぢゃ・ぢゅ・ぢょ」之类的音节在现代标准日语中已经消失了(和「じゃ・じゅ・じょ」合并了),故不列入。外来语音节依据日本国语审议会的《外来语的表记》排列。

元音

  日语中的元音只有5个,以“あ・い・う・え・お”这五个假名来表示。音韵学上,日语的元音就只有这5个,其音位分别记为:

    a, i, u, e, o

  另一方面,在语音学上,5个基本元音分别接近:

    ä 、i、 ɯ ~u 、e̞或ɛ̝ 、o̞或ɔ̝

  日语的“あ”在国际音标(IPA)中处于前元音[a]和后元音[ɑ]之间。“い”接近i。“え”处于半闭元音[e]和半开元音[ɛ]之间,“お”也处于半闭元音[o]和半开元音[ɔ]之间。

  日语的“う”,在东京方言中比起英语等语言中[u]这样的圆唇后元音更接近央元音,随之圆唇性减弱,成为既不是央元音也不是圆唇而是居于两者之间,或是比其更略稍向前突出的发音。这符合在唇与舌联动时,前元音不圆唇、后元音圆唇、央元音处于两者之间(不过现行IPA表记还是作为不圆唇处理)的规律。但是“う”在元音融合等场合,音韵上还是做为闭后圆唇元音处理。

  为了强调圆唇性之弱,可以像以上那样使用[ɯ],但是这个符号本来是既像i那样完全不圆唇、又像u那样的闭后元音,和圆唇性虽然衰退但还略有残存、比起后元音略微靠前的日语“う”音还是不完全相同。日本语的/u/是用压缩嘴唇发音,所以有时候也标记为 [ɯᵝ]. 此外此类元音由于不符合唇与舌联动的规律,因此极少出现在元音少于5个的语言里。“う”在圆唇后的发音更接近完整的圆唇元音。另外,西日本方言的“う”发音和东京方言相比,舌的部位更深,唇更圆,更接近[u]。

  音韵学中存在像「コーヒー」「ひいひい」中的“ー”或「あ行」假名那样、表示长音的单位(音位为记R)。这是基于“将之前的元音单独发一拍”这种发音方法所产生的独立的特殊音拍[34]。有许多词,例如「鳥」(トリ)和「通り」(トーリ),是否有长音构成了意义的不同。但是,长音作为声音没有固定的音值,而是相当于长元音[aː iː ɯː eː oː]的后半部分。

  文字写作「えい」「おう」的,通常读法和「ええ」「おお」一样,都是长元音eː oː(“けい”“こう”等开头加入了辅音的也是如此)。亦即,「衛星」「応答」发音发作「エーセー」「オートー」。然而,在九州,四国南部、西部,纪伊半岛南部等地有人把“えい”念作ei。此外像表示软骨鱼的エイ这样的词,依词汇不同有的可以发作双元音,但也有人不这么做。当一拍一拍地仔细地发音的时候,很多人会把“エイ”发作ei。在歌词中唱作2拍时,“い”的发音基本上都会清楚地发出来(例如:「永遠に」→「えーいーえーんーにー」)。

  处于单词末尾或处于清辅音之间的“イ”或“ウ”等闭元音往往会清化。例如“です”“ます”等尾音会清化发为[desɯ̥] [masɯ̥],听起来会像[des] [mas]。「菊」「力」「深い」「放つ」「秋」可以分别发作[kʲi̥kɯ] [ʨi̥kaɾa] [ɸɯ̥kai] [hanaʦɯ̥] [akʲi̥]。但是作为声调核的音拍难以清化。不同的人清化的情况各不相同,说话环境、语素、认真程度的不同对是否清化也有影响。此外不同方言的差别也很大,比如近畿方言几乎不会发生清化。

  “ん”前的元音倾向于鼻音化。此外,元音前的“ん”因前后的元音成为近似于鼻元音的发音。

辅音

  辅音方面,音韵学上可以区分的有清音-“か・さ・た・な・は・ま・や・ら・わ行”的辅音、浊音-“が・ざ・だ・ば行”的辅音、半浊音-“ぱ行”的辅音。音位按以下方式记录。至于ワ行和ヤ行音节开头的辅音,也有人解释为音位u和音位i随其在音节内位置的不同发生的变音。特殊音拍的「ん」和「っ」,有人认为是音韵上独立的音位,也有人认为「ん」是ナ行音节开头的辅音n随其在音节位置的变化发生的变音,而「っ」不过是二重辅音化的结果,不是音韵上独立的音位。

    k, s, t, h(清音)
    ɡ, z, d, b(浊音)
    p(半浊音)
    n, m, r
    j, w(亦称作半元音)

  另一方面,语音学上,辅音体系显得更为复杂。主要使用的辅音如下(省略了后面提到的颚音化音):

  双唇音 齿龈音 卷舌音 龈腭音 硬颚音 软颚音 小舌音 声门音
塞音 p  b t  d       k  ɡ    
鼻音 m n       ŋ ɴ  
闪音   ɾ ɽ          
擦音 ɸ s  z   ɕ  ʑ ç     h
近音         j ɰ    
塞擦音   ʦ  ʣ   ʨ  ʥ        

  对于发音中的绝大多数辅音,“か行”为k、“さ行”为 s(也有一些地方的人发作[θ])、“た行”为 t、“な行”为 n、“は行”为 h、“ま行”为 m、“や行”为 j、“だ行”为 d、“ば行”为 b、“ぱ行”为 p 。

  “ら行”的辅音在词首类似 [d] ,是比它更为宽松的塞音[36]。也有人发作类似英语 [l] 的音。虽缺乏适当的国际音标表示,不过也有人用浊卷舌塞音 [ɖ] 来代替。此外,在诸如“あらっ?”这样出现在词中词尾的时候,也有弹舌头变为 [ɾ] 或者 [ɽ] 的,例如吊带袜天使中恶魔姐妹说“ルール”这个词的发音。部分日剧中还会出现齿龈颤音的念法。

  标准日本语(共通语)以及标准日本语语音所依照的东京方言的发音中,“わ行”的辅音和上面列举的“う”具有共通的基本性质,为气息通道略狭的近音。因此,虽说在“处于对应[u]的近音[w]和对应[ɯ]的近音[ɰ]中间、或者是微圆唇”这一点上可以说是略微接近[w],但是主要发音部位在软腭(后元音的舌的位置)略前的地方,可以说是稍稍使用;双唇发音的二重发音的近音。因此,五十音图排列中把わ行算作唇音。在本条目中,如无特殊需要,记作 [w] 。外来语的「ウィ」「ウェ」「ウォ」用的也是这个发音,但有很多人会发作两拍的「ウイ」「ウエ」「ウオ」。

  “が行”辅音在词首发作塞音 [ɡ] ,词中一般用鼻音 [ŋ](“が行”鼻音、所谓的鼻浊音)。现在,发作 [ŋ] 的日语使用者在减少,转而使用和词首相同的塞音或者使用擦音 [ɣ] 的人在增多。

  “ざ行”的辅音处于词首或者“ん”之后时,发作塞擦音(塞音和擦音组合成的 [ʣ] 之类的音),词中多用擦音(z 等)。也有人总使用赛擦音,但这样的音在“手術(しゅじゅつ)”之类的词中难以发音,因而多为擦音。此外,“だ行”的「ぢ」「づ」,除部分方言外,发音和“ざ行”的「じ」「ず」相同。

  在元音“い”之前的辅音呈现出独特的音色。某些辅音发生前舌面接近硬腭的腭音化。例如,“か行”一般为 k ,唯独き使用 [kʲ]。腭音化的辅音后接“a”“u”“o”的时候,在き后加上「ゃ」「ゅ」「ょ」表记成类似于「きゃ」「きゅ」「きょ」、「みゃ」「みゅ」「みょ」这样的形式。后接“e”的时候加上「ぇ」表记为「きぇ」,但是这个音节只在外来语中使用。

  “さ行”“ざ行”“た行”“は行”的“い段”音的元音也很独特,但发生的不只是腭音化,发音位置还移动到硬腭了。“し”“ち”的辅音为 [ɕ] [ʨ] 。外来语中的“スィ”“ティ”的辅音是腭音化的 [sʲ] [tʲ] 。“じ”“ぢ”,在词首和“ん”之后是 [ʥ],在词中是 ʑ。外来语中的“ディ”“ズィ”的辅音是腭音化了的 [dʲ] [ʣʲ] 以及 [zʲ] 。“ひ”的辅音是硬腭音 [ç] 而非 [h]。

  此外,“に”的辅音多发为腭音化的 [nʲ] ,也有人发作硬腭鼻音 [ɲ] 。同样地,“り”也有人发作硬腭闪音的,“ち”也有发作清硬颚塞音 [c] 的。

  “は行”中只有“ふ”的辅音发作清双唇擦音 [ɸ] ,这是“は行”辅音经历了 [p → ɸ → h] 的变化所留下的残留。由于“は行”在奈良时代发作p,在平安时代发作[ɸ]的缘故,五十音图才把它归类为双唇音,这是一个历史遗留现象。外来语中有人发 f 的音。由于“现代日语在“っ”的后面以及汉语词中“ん”的后面接续“は行”发音的时候“は行”都会变为“パ行”(p)的发音,出现连浊的时候也是变为“バ行”(b),而不是浊喉擦音[ɦ]”;因此可以说明““は行”的音位就不是h而是p,按擦音化规则除上述“ふ”的场合以外都变为了h”。即使是现代日语,如果把词汇限定在和语词和近代以前的汉语词的话(不是源自“は行”的“パ行”都是近代开始才产生的),上述规则都是成立的。这虽违反现代日语使用者的直觉,却能更合理地、成体系地表达“バ行”的连浊和「っ」「ん」后的“は行”发音的变化。

  “た行”只有“つ”的辅音是 [ʦ] 。在这个辅音后续元音a、e、i、o的时候(主要是外来语中),则添加小字假名「ァ」「ィ」「ェ」「ォ」记作「ファ」「ツァ」(「ツァ」在「おとっつぁん」「ごっつぁん」等和语词中有使用)。「フィ」「ツィ」辅音腭音化。但“ツィ”多写成念成“チ”等等。「トゥ」「ドゥ」([tɯᵝ] [dɯᵝ])等音节,在外来语词中想要尽量接近原音的时候有人会使用。

  被称作促音“っ”(音位记作Q)和拨音“ん”(N)的音,如前所述,是音韵学的概念,和前述的长音都作为特殊音拍处理。“っ”在语音学上实际的发音是 [-k̚k- -s̚s- -ɕ̚ɕ- -t̚t- -t̚ʦ- -t̚ʨ- -p̚p-] 之类的连续辅音。但是也有时像“あっ”这样单独出现,这时它是一个声门塞音(喉塞音)。 此外,“ん”依据后续音的不同,发作 [ɴ m n ŋ] 等辅音(但是在元音前是鼻元音)。句末等处使用 [ɴ] 的人很多。

声调

  日语的“アクセント”(accent)和汉语的“声调”(tone)在广义上都属于“高低重音”,也就是以声音(pitch)的高低不同表现重音,而不同于英语的强弱重音。汉语的声调称作“曲线声调”,高低变化在一个音节内实现,日语的声调是在音拍和音拍之间体现,单独的一个音拍不成声调。汉语常常用声调区别同音词的语义,日语很少靠声调区别同音词的语义,因而日语声调的作用主要在语义单位之间划分界限。不同的词汇有不同的声调,按音拍发生高低变化。许多时候可以用声调区分同音词(汉语则是没声调基本说不清话了)。例如东京方言中,“雨”“飴”分别是「ア\メ」(頭高型)和「ア/メ」(平板型),声调不同(上声调标作“/”,下降调标作“\”)。「が」「に」「を」之类的助词没有固定的声调,而是由它们前面的名词来决定。例如「箸」「橋」「端」,单独发音是「ハ\シ」「ハ/シ」「ハ/シ」,后接「が」「に」「を」等助词后变为「ハ\シガ」「ハ/シ\ガ」「ハ/シガ」。

  标准语的声调,可以按照“一个词中音高是否有下降,若有下降则是在第几个音拍后下降”来加以区分。音高下降的地方称作下降点(下がり目)或者声调点(アクセントの滝),声高下降前的最后一个高读音拍称作声调核(アクセント核)。

  此外对于标准语的声调,当只发单词或者文节(文節)的发音时,除了头高型外,都会像「し/るしが」「た/ま\ごが」这样在第一拍进入第二拍时音高上升。可是这个上升不是单词所固有的,在像「あ/かいしるしが」「こ/のたま\ごが」这样的表达中,音高上升出现在不加区分的一整块发音单位(语句)的起始位置。这种上升称之为句音调,起到帮助帮助人切割句与句间隔的作用。另一方面,声调核是固定在每个单词里面的,“たまご”的“ま”后出现的下降声调并不消失。标准语的声调从“语句”的第二拍开始上升(语句最初的单词是头高型的话则从第一拍开始上升),一直到声调核都是平声,在声调核之后下降。因此,也就是说标准语里面第一拍和第二拍的高低总相反,标准语的句首不会出现“低低高高…”或者“高高高高…”式的音调。声调辞典(《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的单词表也采用了这种标法)中会使用“しるしが”“たまごが”表记声调(老版标日采用的则是写一个数字在词语后面的方法,其中无声调核标0,声调核在第几个音拍上就标几),但是需要注意这是实际上标的是只有一个文节的语句的发音,它把句音调和单词声调核同时标出来了。 日语方言的声调分布

  日语不同方言的声调差别很大。日语的声调体系可以分为好多类,不过最常见使用人数最多的是东京式声调和京阪式声调这两种。东京式声调只有有声调核和无声调核的区别,京阪式声调除了声调核和无声调核的区别,还有第一拍是高起式还是低起式的区别(京阪式不要求第一拍第二拍高低不同)。许多人以为日语声调的区别是东西对立,其实实际的声调分布并非东西对立:东京式声调基本分布在北海道、东北地方北部、关东地方西部、甲信越地方、东海地方大部分地区、中国地方、四国地方西南部、九州东北部、冲绳县部分地区;京阪式声调则是分布在近畿地方、四国地方大部分地区、北陆地方的部分地区。也就是说,京阪式声调分布在以近畿地方为中心的地区,东边西边都被东京式声调包围着。日本的标准语、共通语的声调以东京的山之手方言为基准,属于东京式声调。

  九州西南部和冲绳部分地区分布有二形声调(二型式アクセント),它只有两种声调类型:声调核要么在倒数第二个音拍上,要么在倒数第一个声拍上。宫崎县都城市存在只有一种声调类型的一形声调(一型式アクセント)。此外,岩手县雫石町和山梨县早川町奈良田等地的声调区分的不是发音在何处下降而是发音在何处上升。和这些有声调方言不同的是,在东北地方南部到关东地方东北部的地域,还有九州的东京式声调和二型声调之间包围的地区的日语使用者对声调没有辨别,没有词中何处发音升高的规定。这就是无声调(声调崩坏)地区。这些声调的粗略区分中还有者各种小变种,有着各种类型之间的中间类型。

  正如“花が”在东京发作“低高低”、在京都发作“高低低”那样,单词的调值在不同的的方言中有所不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各地方言中的声调体系毫无对应关系。绝大多数场合下是有规则对应的。例如,「花が」「山が」「池が」在东京都(dōu)念成“低高低”,在京都都念成“高低低”。「水が」「鳥が」「風が」在东京都念成“低高高”,在京都都念成“高高高”。「松が」「空が」「海が」在东京都念成“高低低”,在京都都念成“低低高”。像这样在某个地方都属于A类发音而在另外一个地方都属于B类发音的词汇集合,称作语类(語類)。

  这个事实说明了各个日本方言的声调系统,都来源于历史上一个共通的声调体系。服部四郎(服部四郎)称其为原始日语的声调,并认为是它发展分化形成了今天的东京式和京阪式声调。现在有力的假说则认为,院政时代的京阪式声调(《类聚名义抄》(類聚名義抄)式声调)是现在一切日语声调体系的先祖。现在的各个方言的声调都是由其渐渐变化而得来的(金田一春彦以及奥村三雄)。另外,也有人认为各个方言的声调是历史上地方的无声调和中央的京阪式声调交融而产生的(山口幸洋)。

语法

  日语语法较复杂,因日语属于黏着语,在词语上黏贴语法成分来表达(活用),与汉语有较大的差异性。

  日语是种主宾格语言,且被归类为话题优先语言与脱落语,可以通过上下文得知的代词参数一般常被省略。

语序

  日语语序如下:

  • 基本语序:主词─受词/补语─动词(SOV),即主词、受词、介词词组和修饰动词的副词等皆置于动词之前,主语和宾语的位置可以改变,但谓语必须置于句末。
  • 介词多为后置词,即介词置于其所支配的名词之后。
  • 形容词、数词、指示词、关系子句等名词修饰语置于其所修饰的名词之前。

各词类

  把单词按其意义、型态或职能加以分类所得的种别叫做词类(日语:品詞/ひんし)。诸如“形容词”“名词”这样的“词类”概念,和上述“句子成分”的概念是不同的。

体言

  名词、代词和数词总称体言,可以做句子的主语、补语、宾语、也可以和断定助动词结合起来作谓语,没有语尾变化。

  • 名词:表示事物名称的单词。如:日语:日本/にほん / にっぽん nihon / nippon(日本)、日语:人間/にんげん ningen(人)
  • 代词:代指人或者事物的单词。如:日语:私/わたし watashi(我)、日语:此処/ここ koko(这里)等。
  • 数词:数目的称呼叫做数词。如:日语:一つ/ひとつ hitotsu(一个)、日语:第二/だいに daini(第二)等。

代词

  在日语中,说话者往往需根据说话者和听话者的性别、场合、卑尊阶级和亲疏关系等各种不同的状况,来选择不同的人称代词,甚至有以说话者或听话者等的名字或名字加「-さん\-ちゃん\-くん\-さま」等做为人称代词的情况。

  在日本动漫中,某些特定的代词用法也是萌属性之一,像仆娘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指示词

  日语的指示词在远近方面,可分成三个等级,这三个等级分别指近的事物、中等距离或距听话者较近的事物、远的事物。

  指示词用于不修饰名词、修饰名词等不同用途时,后面接的东西往往不同。

  指称近的事物的各种指示词常以「こ」开头、指称中等距离或距听话者较近的事物的各种指示词常以「そ」开头、指称远的事物的各种指示词常以「あ」开头;另指示词的疑问词版本常以「ど」开头。

名词

  名词大多缺乏性和等的词形变化,但名词可根据其语义分为有情物和非情物等,而一个名词会根据其为有情物或非情物等,而在某些句法方面有不同的表现。

  尽管名词本身缺乏词形变化,但名词的「格」可由后置的介词表示。

数词

  日语的数词为十进制,且和汉语一样,其数词往往带有量词,而根据修饰对象的不同,使用的量词也会有差异。数词和量词结合时会发生不太规律的音变。

  日语有本土词的数词和源自汉语的数词,但就算在以汉语来源的数词为主的计数体系中,部份的数词(如四和七)仍经常会用本土词的发音,而不使用源自汉语的发音。

用言

  动词、形容词和形容动词总称用言。用言可以独立作谓语,也可以独立作定语(连体修饰语)或状语(连用修饰语),不过根据后面所接续的助词,必须改变语尾,即活用

  • 动词:表示事物的存在、动作或临时状态。如:日语:洗う/あらう arau(洗)、日语:受ける/うける ukeru(接受)等。
  • 形容词:说明体言的性质或固定状态。如:日语:広い/ひろい hiroi(宽敞的)、日语:綺麗な/きれいな kireina(美丽的)等。
  • 形容动词:功用与形容词相近、功能介于动词和形容词之间,但是语尾变化与形容词和动词不同、是后来从名词(尤其是汉语名词)和日语固有的词根派生而来。如:日语:静か/しずか shizuka(安静)、日语:純潔/じゅんけつ junketsu(纯洁)等。词典学、语法学界也有观点认为形容动词根本不存在,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形容动词只不过是名词的一种接续方式而已。

动词

  动词有一定的词形变化,可依其结尾分作五段动词、上一段动词、下一段动词等;另尚有少量的不规则动词存在。

  动词的连体形(通常与终止形相同)可置于名词前以构造修饰名词的关系子句,此种修饰名词的动词或被视为所谓的归属动词

形容词

  形容词和动词一样有词形变化,且可大致分为「い形容词」(又称形容词)和「な形容词」(又称形容动词)两类,而这两类形容词的变化有所不同。

其他词类

  • 连体词:只能加在体言前作修饰、如:この(这个)、その、あの(那个)
  • 副词:修饰用言的状态、程度、形容词与形容动词经由语尾变化可以变成副词、如:少し(稍微)、とても(很、非常)等。
  • 接续词:在句与句之中作为承先启后的作用。如:そして(然后、所以)更に・さらに(而且)
  • 接头词与接尾词:接在单词前或后,给单辞附上一些特殊意义;如:お・ご(表尊敬的接头词)、さま・さん(表尊敬的结尾词)、ちゃん(表亲昵的结尾词)等。
  • 助词:日语最重要的词类、决定在句中的地位、和其他单词的关系、句子的时态、或是表示特殊的意义,现代日语有三十几个助词,大多是由一两个音节组成,但是在最重要的格助词中也存在复合格助词,日语的一个句子就是由单词后面附上助词,依照大概的顺序组合而成。如:は・が(提示主题、或分开主语和谓语)、を(表动词的受语)
  • 助动词:同时具有助词和动词的性质、接续在动词后面,给动词增添特殊意义或是派生成被动、使役动词,接续时前面的动词语尾必须变化,而有些助动词本身也会有语尾变化。如られる(代表被动)、ない(代表否定)
  • 叹词:表示发话者的感叹、互换或应答。叹词本身无实在的词汇意义,也无词尾变化,可以独立构成句子。
  • 连词:用于连接词和词、成分和成分、句子和句子的词。用于表达前后两者关系。本身没有活用。

介词

  日语的介词,又称格助词,其多为后置介词,置于其所支配的名词之后,并用以表达名词在一个句子中相对的语法关系。

句子结构

  英语和汉语造句使用“I read a book.”、“我读书。”这样的语序,称之为主谓宾结构,而日语造句使用“私は本を読む。”【私主题标记宾格标记読む。】这样的语序,称作主宾谓结构(不过日语用宾主谓也可以,因为日语是黏着语,而非孤立语)严格说来,英语句子必须要有动词,日语句子却可以用动词结尾也可以用形容词或者名词+助动词结尾。因此,与其说日语语句的基本结构是“S(主语 subject)—V(动词 verb)”,倒不如说是“S(主语)—P(谓语 predicate)”这一“主谓结构”更为合适。

  1. 私は(が) 社長だ。【私は(が)主题(主格)标记社長社长是(简体)。】(我是社长。)
  2. 私は(が) 行く。【私は(が)主题(主格)标记行く。】(我去。)
  3. 私は(が) 嬉しい。【私は(が)主题(主格)标记嬉しい高兴。】(我很高兴。)

  上述句子都属于“S—P”结构(主谓结构)。在英语中它们分别成了“SVC”“SV”“SVC”结构,因此分别称1为名词句,2为动词句,3为形容词句。可是在日语中这三种结构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此,刚刚开始学习英语的人,例如一些中学生,可能会仿造"I am happy."的形式造出"I am go."这样的病句。

题述结构

  此外,日语句子中除了主谓结构之外,还有很多句子采用了“题述结构”,由“题目+叙述部分”构成。题目指的是一句话的主题(三上章称其为"what we are talking about"),和“主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主语多用“が”标示,是动作和作用的主体,而题目常用“は”标示,展现的是句子叙述的中心。当一个句子的题目同时也是主语的时候,题目后标示了“は”就不用再标示“が”,究其结果也就成了主语后标示“は”了;而题目同时为宾语也不用再标示“を”,只用标示“は”。例如:

  1. 象は 大きい。【象大象主题标记大きい。】(大象大。)
  2. 象は おりに入れた。【象大象主题标记おり笼子与格标记入れた放入了。】(把大象塞进笼子了。)
  3. 象は えさをやった。【象大象主题标记えさ饵食宾格标记やった喂过了。】(给大象喂过食了。)
  4. 象は 鼻が長い。【象大象主题标记鼻子主格标记長い。】(大象鼻子长。)

  之类的句子中,「象は」在每个句子里都是题目。第4句中的「象は」可以替换为「象が」,因为此句的主题兼任了主语。可是,第5句以后的「象は」不能替换为「象が」。第5句可以替换为「象を」,第6句可以替换为「象に」,至于第7句则没有替换词(有人认为可以替换成「象の」,相当于句子改写成了“大象的鼻子长”)。这些句子里的「象は」这个题目并不表示特定的格,只是表示我现在要讨论和大象相关的问题。

  这些句子中接续在「象は」这个题目后面的都是“叙述部分”。

  大野晋认为,“が”和“は”分别表示的是未知和已知。例如:

  私が佐藤です(我是佐藤)
  私は佐藤です(我是佐藤)

  中,前者意味着“(谁是佐藤呢?)我是佐藤”(已知佐藤而不知“我”),而后者意味着“(我是什么人呢?)我是佐藤”(已知“我”而不知佐藤)。因此,日语里「何」「どこ」「いつ」这些疑问词总是后接“が”变为「何が」「どこが」「いつが」而不会变成「何は」「どこは」「いつは」,因为它们总是表示未知的事物。

  像日语这样拥有题述结构的句子的语言,称之为话题优先语言。有些东亚语言,例如汉语、朝鲜语、越南语、马来语、他加禄语,也拥有这种句式。

主语废止论

  考虑到上述的「象は鼻が長い。」那样、能分解成“题目+叙述部分”而不是“主语+谓语”的句子在日语里非常常见,因此可以说日语句子中的主语原本就不是必须的。三上章因而提出了主语废止论(停止使用“主语”这一语法术语的提案)。

  由于“主语”这个用语/概念在实际工作中显得很便利,因此今天的语法学说还常常使用这个词。通常把后接了格助词“ガ”的语法项目作为主语。但是,和三上的说法争锋相对、主张日语句子中必须有主语的人在今日的研究者里是少数——只有生成文法的支持者和铃木重幸等人的言语学研究会小组那样的学派,由于主语在生成、制造句子中的重要作用而认可主语这个概念。森重敏在分析日语句子时也是立足于“主谓关系”的,但他这里所说的“主语”、“谓语”并不同于一般所说的主语和谓语。现在日本学校教学中通行的语法——学校语法(学校文法)——中,往往都会使用以“主语”“谓语”等概念为代表的传统语法术语,但也有的版本的教科书并不把主语单独拿出来区别看待。

句子成分

  即使是认为有了主语和谓语就有了句子的人,也没法只用这两个要素就说明句子的结构。在主语、谓语之外,还需要加上修饰语(Grammatical modifier)等成分,才形成复杂的语句。使得句子得以成立的这些成分称作“句子成分”。

  学校语法(日文:学校文法,初中的国语教科书使用的语法)把句子成分分为“主语”“谓语”“修饰语(连用修饰语、连体修饰语)”“接续语”“独立语”(「主語」「述語」「修飾語」(連用修飾語・連体修飾語)「接続語」「独立語」)五种。在学校语法中,“并列语(互相并列的文节、连文节)”(「並立語(並立の関係にある文節/連文節どうし)」)和“补语、被补语(互为补充关系的文节、连文节)”「補助語・被補助語(補助の関係にある文節/連文節どうし)」都不是句子成分,而是表达文节之间、连文节之间之间关系的概念,因而总是形成连文节变成上述五种成分之一。于是教科书随之采用了“并列关系”“补助关系”这样的用语(概念),而很少有教科书使用“并列语”“补助语”的概念。此外,“连体修饰语”原则上不能单独充当成分,总是要和被修饰语在一起才能够成连文节充当句子成分。

  学校图书(日文:学校図書,出版社的名字)之外的其他四家出版社的教科书中,都把能单独构成文节的成分像“主语”那样称作“×语”,把构成连文节的成分像“主部”那样称作“×部”。只有学校图书把文节和连文节都称作“×语”,而把一个句子中能划分成的最大部件称之为“×部”。

主语、谓语

  造句子所需的基本成分。其中谓语尤为重要,在句子中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雨が降る。」「本が多い。」「私は学生だ。」(下雨。书多。我是学生。)都是由主语和谓语构成的句子。有的教科书中强调谓语统合全文的作用,而把主语放在修饰语中加以解说。

连用修饰语

  和用言相联的修饰语(用言的意思请参照自立语)一节。「兄が弟に算数を教える。」(哥哥教弟弟算术。)一文中「弟に」「算数を」等表示格的部分,就是和谓语动词「教える」相联的连用修饰语。此外,「算数をみっちり教える。」「算数を熱心に教える。」(认真地教算术。热心地教算术。)等句中的「みっちり」「熱心に」(“认真地”“热心地”)等词也是和「教える」相联的连用修饰语。不过,如果缺乏了「弟に」「算数を」(“弟弟”“算术”)等词的话,整个句子就会变得不知所云,而「みっちり」「熱心に」(“认真地”“热心地”)等词即使缺少了,也还是个能传达信息的完整的句子。因此,有人认为前者为句子的主干,应称为补充成分,而后者应称为修饰成分[6]。有的国语教科书里对这两者有区分。

连体修饰语

  和体言相联的修饰语(体言的意思请参照自立语)一节。「私の本」「動く歩道」「赤い髪飾り」「大きな瞳」(“我的书”“走的路”“红色的发卡”“大的眼睛”)中的「私の」「動く」「赤い」「大きな」(“我的”“走的”“红色的”“大的”)为连体修饰语。铃木重信、铃木康之、高桥太郎、铃木泰等人认为,连体修饰语赋予“表现事物的句子成分”以特征,是一种规定了“该事物是什么样的事物”的句子成分,因而把连体修饰语称作“规定语”(或者“连体规定语”)。

接续语

  像「疲れたので、動けない。」「買いたいが、金がない。」(“累了,动不了了。”“想买,但没钱。”)中的「疲れたので」「買いたいが」(“累了”“想买,但”)那样,和后续部分有逻辑关系的语。此外,像「今日は晴れた。だから、ピクニックに行こう。」「君は若い。なのに、なぜ絶望するのか。」(“今天是个晴天。所以,去郊游吧。”“你还年轻。明明如此,为什么心灰意冷呢?”)中的「だから」「なのに」(“所以”“明明如此”)那样连接前文和后文的成分也属于接续语。在词类中,总是用作接续语的词的词性为接续词。

独立语

  独立语像「はい、分かりました。」「お兄さん、どこへ行くの。」「魔法少女、それが命です。」(“好的,我知道了。”“哥哥,要去哪里?”“魔法少女,那就是命运。”)中的「はい」「お兄さん」「魔法少女」(“好的”“哥哥”“魔法少女”)那样,并不和其他成分相联,也不被其他成分相联。从是否和其他词相联这一定义来看,独立语几乎都是一些表示感动、发动号召、应答、提示的语言。在词类中,总是用作独立语的词的词性为感叹词。

并列语

  在「ミカンとリンゴを買う。」「幻想郷の冬は冷たく厳しい。」(“买橘子和苹果。”“幻想乡的冬天又冷又难熬。”)中,「ミカンとリンゴを」(“橘子和苹果”)和「冷たく厳しい。」(“又冷又难熬。”)均是由两个互相并列的成分构成。作为一个整体,「ミカンとリンゴを」相当于连用修饰部,「冷たく厳しい。」相当于谓部。

宾语和补语

  现在通行的学校语法中并无相当于英语语法中“宾语”“补语”的概念。英语语法把"I read a book." 中的 "a book"看作宾语,为主谓宾结构的一部分;此外,"I go to the library."中的"the library"则是看作和前置词一并加入的修饰语。与之相对,日语则是像

  私は本を読む。(我读书。)
  私は図書館へ行く。(我去图书馆。)

  这样,不论是「本を」(书)还是「図書館へ」(图书馆),都是“名词+格助词”的结构,没区别,因而都被视作“连用修饰语”这个句子成分。按照学校语法,私は本を読む。(我读书。)不用“主语+宾语+动词”(SOV)句型解释,而用“主语+修饰语+谓语”来解释。

对象语(补语)

  铃木重幸、铃木康之等人认为,“连用修饰语”中属于“宾语”的语,是说明谓语所要描述的动作和状态所不可或缺的“对象语”(Object[7])。承认它属于句子的基本成分。(高桥太郎、铃木泰、工藤真由美)等则是把相当于“对象语”的成分称作“补语”,认为它对于主语和谓语所描写的事情起到了补充说明的效果。)

状况语

  像「明日、博麗神社で例大祭がある。」(“明天博丽神社有例大祭。”)「パンじゃないから、恥ずかしくないもん」(“又不是面包,没什么好害羞的”)「僕は恒久和平実現のために… そのために戦うと決めたんだ」(“为了实现永久和平,我才决定要战斗的。”)中的「明日」「博麗神社で」「パンじゃないから」「恒久和平実現のために」(“明天”“博丽神社”“这又不是面包”“为了实现永久和平”)那样,叙述事件发生的时间、场所、原因、目的的句子成分叫做“状况语”。在学校语法中属于“连用修饰语”,但是,“(连用)修饰语”表达的是谓语的内部属性,而“状况语”表达的是外部状况,起的是锦上添花的作用。汉语有“状语”的概念(俄语、西班牙语也有类似概念),但是内涵和外延与日语的“状况语”不完全一致,日语的“修饰语”在汉语里也是“状语”。

修饰语的特征

  日语的修饰语总在被修饰语的前面。「ぐんぐん進む」「白い雲」(“勇猛前行”“白云”)中的「ぐんぐん」「白い」(“勇猛”“白”)分别是「進む」「雲」(“前行”“云”)的修饰语。日语的修饰语可以变得很长,不过还是前置。

  在法律条文和译文中,常常出现主语和谓语之间夹着一个长长的修饰语,让人很难一下子看清文意。

  不过,修饰语后置的英语也有时候会出现修饰语弄得句子很难懂的例子,西方人称作Garden path sentence(日文为「袋小路文」,中文称作“花园小径句子”):

  • 英文:The horse raced past the barn fell.
  • 日译:納屋のそば|走らされた馬が倒れた
  • 中译:跑过牲口棚倒了下去。(更好的翻译:马跑过牲口棚,便倒了下去。)

  这个日语句子中和“马”相联的连体修饰语“纳屋のそばを走らされた”在“马”之前,因此不容易误解,但是英语里修饰"The horse"的"raced past the barn"在"The horse"后面,这导致了误解——英文版也可以读作“马跑过了倒塌的牲口棚。”。

书写系统

  日语书写系统是指为了用文字来记载日语文章等的系统方法。现代日语书写系统由几种文字构成:起源于中国形意文字的汉字,多用在文字的语干上;表音文字(音节文字)的平假名(文法型式上也常用)和片假名(主要是用于外来语)以及称做罗马字的拉丁字母。这些文字体系各自有特定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被交互使用着。

  以下举出几个用日语写成的单字示例:

漢字 平假名 片假名 羅馬字 漢語
わたし ワタシ watashi
金魚 きんぎょ キンギョ kingyo 金魚
煙草 たばこ タバコ tabako 煙草/香煙/菸

  日文单字的配列法不以汉字,而以记载单字发音的“假名”为基础。通常用于“假名”的排序法有“五十音顺”和“伊吕波顺”两种。后者为旧式。汉字会另外以部首来排序。

文字体系

汉字

  汉字是指中国文字,“汉”指的是汉族的意思。它们主要被使用在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的语干、以及日本的人名。

  汉字用来标明每个字具有的意义,可以分解成三种类型: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许多汉字组合自数个(通常是两个)字旁,其中一个是形旁,在汉字里表示主要的意义,依部首排序到汉字辞典里;另一个成对的元素标示出原始的汉字读音(详见六书),即使在日语里也通常不会有完全一样的读音标示。于是有一部份称做国字的日文汉字被创造出来,像是“働(dō,工作)”、“辻(tsuji,路口)”、“峠(tōge,山道)”。

假名

  7至8世纪,贵族在诗歌与文章里使用汉字以符合他们的美学。渐渐地一些用来对应每个日语音节的标准文字因此成形。万叶假名被用来标注许多艰深的汉字。

  这使得假名的教育利用此方法来解释汉字。这些被高度简化过的音节文字记号没有独立的意义,但表现出读音与音律组合。日语的音节以时间单位摩拉(モーラ)作为分隔,展现在书写上,而事实上是被元音的音节所区隔,或是子音跟随着一个长元音或双元音,而最后一个音节 n 与促音呈现在日语特有的假名上。

  由于文字发展的历史与书写方式造成假名变化成平假名和片假名。

平假名

  平假名(ひらがな或平仮名)最早明确的发展是在9世纪时被贵族妇女所使用,她们同时学习汉语和汉字。平假名从万叶假名的草书型式转变,两者相近的地方在于都是对汉字做简化与圆体化。

  日本小孩在汉字之前都先从平假名开始学习读写(例如:“ひらがな”是Hiragana的平假名写法而“平仮名”是Hiragana的汉字写法)。平假名大量使用在接头词(例如:护身符的“お守り”)和形容词与动词的活用语尾(送假名),以及没有汉字或汉字难读的日文单字。

  当使用不熟悉或是尚未学过的汉字(在教科书上没有),一种辩正读音的型式是在上方加注较小的平假名(直式书写时为为右侧),这种平假名称为振假名(注音假名,ふりがな)。

片假名

  片假名(カタカナ或片仮名)始于密教真言宗的佛教修道士,最早是用来作为辅助阅读汉文宗教典籍的一种速记符号。它们从复杂汉字的部份元素发展而成,容易被辨识且型式简单而富有棱角。

  现今片假名常用来作为强调用途,如同西方的斜体字一样。于是在广告、漫画和商品包装上使用了许多的片假名。

  它们也被用来学习外来语以及汉字以外其他语言的用字名称等。近年来一些艺人与地方的名称大量取自韩国或中国,使用片假名以贴近原始的读音。在政治与历史人物的多半保持使用汉字。有一些外来语言的单字不以原本正确的写法,而根据该字的读音来转换,例如“Toys "R" Us”写成片假名“トイザラス(to-i-za-ra-su)”。

  片假名也使用于动物和植物的学名上,在语言教学上也被用来标示汉字的读音。

罗马字

  罗马字(ローマ字)来自拉丁字母。

  拉丁字母主要是通过葡萄牙耶稣会传教,为了宣扬上帝的文字于1544年从欧洲传到日本。1590年日本第一台印刷机自葡萄牙带入。更进一步输入了20年用葡萄牙语或罗马字日语写成的《吉利支丹版》(キリスタンバン;基督教版)书籍。

  之后罗马字因为锁国政策的缘故几乎从日本消失,一直到幕末才得以重现光明。美国的医生与传教士詹姆斯·柯蒂斯·赫本在1867年写了第一本日英辞典《和英语林集成》,并且发展出拉丁语翻译系统,后来称为赫本式系统。

  现今罗马字常用在市场营销用途上(像是公司名、厂牌名、产品名等),尤其是为了工作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和与外国人相处上。另外也用在首字母缩略字、头文字等方面,例如NATO(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的缩写)。所有在日本的学生学习英文的同时也学罗马字。

  有几种翻译方式可以将日语写成罗马字:

  • 平文式:适合英语用户,实际上成为标准的记载法,在日本国内外被广为利用(在英语版维基百科也是)。
  • 日本式:从平文式而来,根据ISO 3602 规格修改与标准化后的型式。
  • 训令式:日本式的再修改版,根据ISO 3602标准化。对应假名的状况良好,对日本人而言容易学习。文部省正式推行的是这个方式,不过在日本国外鲜少被使用。

  在上述以外还有一些其他小众的翻译系统,例如JSL。

词汇

词汇的种类

  日语的词汇可以分为四类:

  1.和語:日本民族原来的词汇,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动词和具象的名词。

  2.漢語:自古吸收汉字学习中华文化,并创造全新的中文词汇,当中包括和制汉语。大部分与中文意思相同或相近。主要是抽象词汇和对应西洋文化的汉语造词。

  事实上反观近代,汉语受到日语影响深厚,西方文化带来的未闻事物,现代科学与人文观念之对应译词,大部分由日本人用既存汉字所创造,而逆传回汉语。

  3.外来語:主要是来自英语,由于英语本身字库丰厚,自古受其他欧洲语言影响而来源多元,因此日语中欧语借词,其实不少仍然跟英语吻合。而各个语种在日语中词汇的侧重面不同。

  • 葡萄牙语:主要是生活方面的词汇。参见日语中的葡萄牙语借词。
  • 荷兰语:主要是科学技术和日用品方面的词汇,还有航海、度量衡方面的。参见日语中的荷兰语借词。
  • 法语:最初是军队用语,以后多是艺术、服饰、饮食方面的,亦有哲学、社会学、语言学等用语。参见日语中的法语借词。
  • 德语:主要是学术方面的,特别是哲学、医学和化学方面的。参见日语中的德语借词。
  • 意大利语:主要是艺术特别是音乐方面的词汇,多和英语雷同。
  • 俄语:词汇量不多,主要是与革命和思想运动有关的。
  • 英语:占外来语的绝大多数(80.8%,1990年)、包含的领域十分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近年来,来自英语的外来语呈爆炸性增长的趋势。
  • 汉语:词汇量不多,除了地名,还有饮食、植物名和一些形容词。(注:此类词语多数使用片假名,很少使用汉字,区别于日语中的汉字词。)
  • 日语中的其他语言借词。

  4.混种语:以上三种的混合型,包括日本人生造的看似外来语的词汇(大部份是和制英语),例如“コスプレ”(cosplay,是由costume(服装)加上play(扮演)两个英文单字组成)。除以上所说的情况外,混种语有另一个定义是将外来语音节简化。例如英语的convenience store(コンビニエンス ストア)会删减为konbini(コンビニ)、personal computer(パーソナル コンピューター)会删减成pasokon(パソコン)。这个现象是由于日本人较喜欢4个假名的字,所以近年有很多字都被日本人改成4个假名,而这些字大都是日常生活的常用字。

拟声和拟态词

  模拟外界的声音或以声音等形象地表达事物的形象和状态的词、称为拟声和拟态词。

  日语中拟声和拟态词的数量众多,描绘形象的分类十分细致,远远超过其他语言。拟声和拟态词不仅在口语中,而且在文学作品和广告语中的应用都十分广泛,使语言显得活泼生动。例如:ぴかぴか、ごわごわ、こそこそ、もじもじ、きらきら、すくすく等都是拟态词。例如:どきどき、ぷっ、かかかか~等都是拟声词。

敬语

  所谓敬语就是说话人对听话人或话题中的人表示敬意的语言现象。说话人在社会关系中,对应该表示敬意的人就必须使用敬语。敬语的使用由以下三个主要因素来决定:

  1. 说话人的年龄或社会地位处于下方,要对上面的人表示敬意时使用敬语。
  2. 初次见面时,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关系不亲密时,要对听话人表示敬意时用敬语。
  3. 内、外关系也是在使用敬语时必须考虑的。

地理分布

  日语的使用范围主要是在日本国内。虽然不论是日本国内或日本国外都没有做过有关日语使用人数的调查,但一般是按照日本人口计算的。

  在日本国内,法令上并没有直接规定日语为日本的官方语言或国家语言,但《裁判所法》(法院法)第74条规定:“在法院,使用日本语”。此外,在《文字及活字文化振兴法》中已将“日本语”与“国语”同等看待(第三条第二款:“要振兴文字及活字文化,必须充分的体认到‘国语’是日本文化的基石。”、第九条:“国家,应当尽可能…(中略)…支援将‘日本语’的出版物翻译为外国语言…”)。此外,所有的政府公文都是只由日语书写,各级学校的“国语科”所教授的内容是日语。

  在日本,无论电视及广播、电影等广电领域,还是小说及漫画、报纸等出版领域,几乎都使用日语。在播放国外的电视剧及电影时,也几乎都翻译为日语,并带字幕或日语配音播出。外语原版的出版物在日本也有发行,但主要是面向海外的论文、针对在日本居住的外国人或日本的外语学习者的出版物,并不以一般日本人为受众。

  在日本国外,主要使用日语的有中南美洲(巴西、秘鲁、玻利维亚、多米尼加共和国及巴拉圭等)和夏威夷等地区的日本人移民,但其中也有很多人在经过三、四代以后就不再说日语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曾统治的各个地区——台湾、库页岛及南洋群岛(现在的北马里亚纳群岛、帕劳、马绍尔群岛及密克罗尼西亚),中国的部分地方(如大连)以及朝鲜半岛——至今还有一部分在当时曾受过日语教育者能够使用日语。

  因甲午战争而接受日本统治50年的台湾在“皇民化”政策期间,几乎所有的台湾人都要学习日本语,且在台湾使用的台语、客家话及台湾原住民语言等14族语言也含有大量的日语词汇。台湾原住民中不同部族之间有时也会使用日语沟通。

  此外,帕劳的安加尔采用日语为官方语言之一。但是当地并没有居民在日常对话中使用日语,日语作为官方语言不过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方案,不过是一个表达了对日友谊的象征性方案罢了。

  日本国外将日语作为外语学习的学习者共计约365万人,在韩国有约96万人,在中国约有83万人,在印度尼西亚约有72万人。东亚、东南亚学习者占了全部学习者的八成。125个国家和8个地区开展了日语教学。此外,日本国内的日语学习者已达到约17万人,其中亚洲人约有1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