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斗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旦斗寺—大经堂外景和白塔
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旦斗寺—大经堂内部

  旦斗寺,亦称“丹笛寺”、“丹斗寺”、“丹豆寺”、“旦兜寺”等,藏语称“丹斗谢吉央贡”。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金源乡南18公里处小积石山中。始建于10世纪中叶,是藏传佛教后弘期发祥地,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属藏传佛教格鲁派,目前寺院僧人约70名。“旦斗”系藏语“居留”之意,此处以藏传历史掌故命名。寺院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寺周悬崖陡立,石壁高耸,佛殿或建于峭壁之中,或建于悬崖之下,或依天然岩洞而成,别具一格。

  丹斗寺由阿吉塔修行殿、加吾东智修行殿、索南坚措修行殿、大经堂,堪布活佛殿、阿瓦李加修行殿、加哇索南修行殿、拉隆修行殿、白塔等十多处殿堂组成,这些殿堂有的依自然洞穴内伸外延,居高临下,险绝异常,有的靠巨崖为壁,就悬崖为顶,有的造山平地,独立成体,殿堂内各种金身佛像,华柱帛画交相辉映,庄严肃穆。共约200余间,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该寺的整个建筑至今完好无损,它逃过了1958年和文革的劫难,虽然也曾在1958年和1967年两度关闭,但大部分建筑完好无损。

历史

  旦斗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是研究藏传佛教的建筑,艺术、宗教制度的珍贵资料,每年都有大批信教群众和旅游者,到此朝拜、观光旅游。

  在朗达玛灭佛运动时期(公元七世纪后期),佛教在西藏遭遇灭顶之灾,三位西藏高僧由西藏避难至此而来,他们用三匹骡子载着重要经书躲避在旦斗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加之当地藏族群众的保护,三位西藏高僧及佛经得以保全。朗达玛被刺杀后,尽管藏传佛教在西藏遭受重创,然而在旦斗寺的三位高僧及他们所带来的经书又重新燃起了藏传佛教的星星之火,藏传佛教由旦斗寺又重新传回西藏,从而迎来了藏传佛教再次恢宏发展的新时期。旦斗寺因其重要作用和特殊的贡献,被称为藏传佛教后弘期发祥地,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据《大藏经》记载,旦斗寺是释迦牟尼佛前世修行之地。释迦牟尼佛的前世名叫东智,是一位王子,但是东智王子不迷恋世间权贵,毅然舍弃王位,在旦斗寺进行艰苦卓绝的修行;修行期间,东智王子将所有财物甚至自己的身体施舍给如母众生,在旦斗寺圆满完成了作为佛祖前世的修行。

  旦斗寺亦是三世达赖喇嘛闭关修行地、是十三世达赖喇嘛用七天时间在此举行开光仪轨之地。旦斗寺的十六罗汉唐卡为重要文物,每张唐卡背面都印有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手印。

  由于旦斗寺位于大山腹地,从西宁乘车约三个小时后到达科巴村,再徒步2个小时左右即可抵达旦斗寺(也可以骑乘骡子)。也许正是由于旦斗寺特殊的地理位置,因此寺院僧人与外界接触甚少,从而能够专心念经;历史上和现在,无数高僧大德均选择在旦斗寺进行闭关修行。在纷乱复杂的时代环境下,很难再找到一座像旦斗寺这样没有一点商业气息的寺院了。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