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题与背景: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作者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指洛阳城(今河南省洛阳市),当时作者客居洛城。“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或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因作此诗。


逐句释义: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笛声飘散在春风中传遍了洛阳城。
  玉笛:笛子的美称。或指华美的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春风:春天的风。一作“东风”。
  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在今夜的曲中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
  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柳:暗指“留”。古代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
  故园情:怀念故乡的情感。故园:指故乡,家乡。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写乡思的诗,体裁为七言绝句。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诗的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起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从笛声落笔,意思是: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清远而动听。“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称,或羌笛的代称。这笛声立刻触动了作者的羁旅情怀,作者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暗”也有隐约之意,与诗的情境相呼应。“谁家”之“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散入春风满洛城”渲染笛声,形象而生动。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这是作者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说笛声“散入春风”,意即笛声随着春风散布于洛城的各个角落。“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相得益彰,表现了洛城春夜之静谧。

  三、四两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写作者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此夜曲中闻折柳”是说,今夜,缥缈的笛乐中,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


名家点评:

  明代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唐人作闻笛诗每有韵致,如太白散逸潇洒者不复见。

  明代胡应麟《诗薮》:太白七言绝,如“杨花落尽子规啼”、“朝辞白帝彩云间”、“谁家玉笛暗飞声”、“天门中断楚江开”等作,读之真有挥斥八极、凌属九霄意。贺监谓为谪仙,良不虚也。

  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次句不独流逸,亦且稳定。看他下句下字,炉锤二妙。

  清代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满”从“散”来,“散”从“飞”来,用字细甚。妙在“何人不起”四字,写得万方同感,百倍自伤。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散入”二字妙,领得下二句起。通首总言笛声之动人。“何人不起故园情”,含着自己在内。

  清代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与杜甫《吹笛》七律同意,但彼结句与黄鹤楼绝句出以变化,不见用事之迹,此诗并不翻新,探情自见,亦异曲同工也。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

  现代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春夜洛城闻笛 题图
《春夜洛城闻笛》瓷画,钟福洪绘


试题精选:

  1.诗歌首句中的“暗”字有何妙处?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4分)

  参考答案:①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1分);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1分)②游子思乡之苦。(2分)


  2.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

  参考答案:①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②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3.第三句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其原因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就是“离别”的同义词。 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激荡起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


  4.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①它的寓意是惜别怀远的象征。②我同意关键之说。只有理解折柳的象征意义才能理解此诗的主题。“柳”在风力的吹动下有循环往复、依恋不舍的姿态,这姿态就象依恋不舍的离人分别时的情态,所以在古典诗歌中,柳,作为写作对象,常用来作为惜别怀远的象征。如《诗经》里有“惜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纷纷”。柳永《雨钤霖》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而,“折柳”曲有惜别怀远的寓意。

  (或者我不同意关键之说,因为即便不知道“折柳”的寓意,但最后一句直接表达诗人惜别怀远的思想感情很明确。)


  5.此诗写得感人,说说它的感人之处。

  参考答案:本诗没有详写笛声,而是写由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结句“何人”一词,说明爱国思乡人人皆有,爱国思乡之情是崇高的,因而千百年来这首诗感人肺腑。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唐朝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郡成纪(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托克马克城),他即于此出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璘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全唐诗》收录其诗作896首。有《李太白集》。(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