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偶成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春日偶成

宋·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诗题与背景:

  《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偶成:偶然写成。《千家诗》收录此诗。


  这首诗是程颢任陕西鄠县(今西安市鄠邑区)主簿时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所作。


逐句释义: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云儿淡风儿轻,时近(春日)中午,(我)穿行于花柳之间来到了前面的河边。
  云淡风轻:微风轻拂,浮云淡薄。形容天气晴好。云淡:云层淡薄。
  午天:中午。
  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近。随:沿着。
  川:河流。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旁人不知道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说我偷闲学(那些到处游荡的)少年。
  时人:当时的人。一作“旁人”。
  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
  将谓:就以为。将:乃,于是,就。谓:说。
  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春日偶成 题图
春日偶成 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了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诗歌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

  前两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其一,写自己春游所见、所感。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到处是艳美的鲜花,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图画中”。其二,着重写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这种心情主要是通过“近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所谓“近午天”,并不是说自己时至中午才出来游春,而是用“近”来强调自己只顾春游忘了时间。同样,“过前川”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写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况,而是用“过”来强调自己在春花绿柳的伴随下“过”了前面的河流才发现自己只顾游春,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远很远。这两句诗尽管描写的只是云风花柳等自然景观和作者喜爱它们的心情,但其中更隐括着一种作者忘世脱俗的高稚情调。

  后两句“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是说旁人不知道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说我偷闲学那些到处游荡的少年。“将谓偷闲学少年”含有“时人”所不能理解的意思,也表现出了作者乐在其中,孤芳自赏的高雅。

  全诗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性格色彩,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


名家点评:

  武汉大学教授沈祥源:这首诗语言简洁朴素,如同谈心,初读觉得平淡无奇;但反复咀嚼,便能从平淡中寻出深意的诗味来。理学家所说的“心便是天”的哲理和“心气和平”的养性之道,竟然与诗的艺术境界如此合拍,实为巧夺天工之作。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试题精选:

  1.诗中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景象?(1分)

  参考答案:云淡风轻、春花烂漫、柳枝翠绿的春日景象。


  2.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从哪句诗可以反映出来?(1分)

  参考答案:轻松自在、悠闲愉悦的心境。从“时人不识余心乐,将州偷闲学少年”的诗句中可以反映出来。


  3.春日里诗人被什么景色所感染?(2分)

  参考答案:诗人被云淡风轻、春花烂漫的春日景色所感染(能写出春日景色得1分,简单描述得2分)。


作品赏析:

  程颢(1032—1085年),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等职。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召其为宗正丞,未行而病逝,享年五十四岁。程颢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亲撰及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收入《二程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