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这两句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的描绘了丰收景象,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注释】
  粟:谷子,去壳后叫小米。这里泛指谷类。
  秋收:秋季收获农作物。
  子:指粮食颗粒。


【出处】

  唐·李绅悯农·其一》,全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悯农二首》组诗的第一首,是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反映了农民通过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悯农二首》组诗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这两首诗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近代以来更作为思想教材选入了小学教科书。


【赏析】

  这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揭露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全诗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广为流传。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的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是说,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土地,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真挚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