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译文】

  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


【注释】
  春花:春天的花。
  秋月:秋夜的月亮。
  了:了结,完结。


【出处】

  五代·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全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背景】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词人李煜所作。虞美人:词牌名。李煜是五代十国时期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绪。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据《默记》载,李煜入宋后,宋太宗曾派徐铉拜见李煜,李煜对亡国颇有恨意,以至“相持大哭、坐默不言”,太宗闻言不悦。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节,李煜42岁生日,便在住所聚会后妃,作《虞美人》追思往事、怀念故国,并命南唐故妓咏唱,宋太宗听到后非常愤怒,诸罪并罚,遂赐毒药鸩杀李煜,死时年仅四十二岁。


【赏析】

  这是一首怀念故国之词,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降宋后在汴京后所作。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

  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落笔从眼前景物写起。春天的花,秋天的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作者倍添烦恼,他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人皆喜悦,作者却企盼它早日“了”却。这里作者用景物的不变,来暗衬自己命运的转变。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往事知多少”一句多少也有些悔恨之意。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作者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导致亡国。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一个“又”字点既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也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作者降宋后又苟活了一年。“东风”又吹来了,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小楼昨夜又东风”具体印证了春花秋月无法终了的事实,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作者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只是朱颜改”,只是那些“故国”的宫女朱颜已改,暗含着作者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既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作者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王国维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之四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