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晏子春秋》汉语拼音:Yanzichunqiu),记载中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书。一说成书于战国时期,也有人认为是原籍为齐的秦代博士所写。

  该书采用史料和民间传说编纂而成,其中晏婴劝告君主不要贪于逸乐,要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听取不同意见等统治经验,常为后世所取法。晏婴本人恪守传统礼制、生活节俭,也常为后世统治者所称道。该书中许多生动的情节描写,表现了晏婴的聪慧和机智,曾在民间广为流传。书中还通过总结政治经验,分析了和、同两个概念。晏婴认为对君主随声附和即同,不足取;只有敢于向君主提出建议,补其不足,也就是和,才是正确的。这一具有辩证法思想的论述在中国哲学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晏子春秋》经过刘向整理,共内、外8篇,215章。清代校定者有七八家,清末有苏舆《晏子春秋校注》、张纯一《晏子春秋校注》;近有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在日本也有不少研究著作和注本。

  过去疑古派认为《晏子春秋》是伪书,《晏子春秋》也被长时期的冷落,自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文献证明《晏子春秋》并非伪书。

一、倡行节俭的廉相形象

  晏子在个人生活上勤俭朴素,这在有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是难能可贵的。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六》:晏子为齐国宰相,穿粗布衣,吃粗糙饭,吃大盐粒和苔菜而已。身边的人把这一情况告诉了景公,景公给晏子封邑,派田无宇把台和无盐两地送给他。晏子回答:“先前我们先君姜太公受封在营丘,方圆五百里,世代国运长久,传到你这里已经十九个国君了。如果取悦于君王就能得到封地,那也传不到你这一代了。如果都跑到齐国来争着取得土地,那齐国就没有能够立足安身的地方了。我听说,臣下有德增加俸禄,无德退回俸禄,哪有不肖父给不肖子封邑来败坏主君的政令呢?”于是没有接受封邑。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六》:景公打算让晏子更换房子,说:“您的房子靠近闹市,低下狭窄,喧嚣多尘,不能居住,请换成明亮、地势高而干燥的房子吧!”晏子辞谢说:“我的先人住在这里,我不够继承的资格,能住在这里对我来说已经是奢侈了。更何况我这里靠近闹市,早晚都能够买到所需的东西,对我有很多好处呢?怎么敢再烦为我造宅呢?”景公笑着说:“你靠近市场,知道东西的贵贱吗?” 这个时候景公滥施刑罚,市场上有卖踊(yong)(受过刖(yue)刑的人所用的假脚)的,所以就回答:“踊贵而一般鞋子便宜。”景公变了脸色,为此减轻了刑罚。

  《晏子春秋·外篇第七》:晏子穿着粗布衣上朝。景公说:“先生的家里,贫穷到这种程度吗?为什么衣服这样坏呢?我不了解这是我的罪过呀!”晏子回答说:“我听说过,凡是顾念别人而后自己衣食的,就不会因贪求美味而去做非法的事;凡是顾念别人而后行动的,就不会有邪僻行为犯下过失。我虽不贤,我宗族的人又赶不上我。依赖我的俸禄以祭祀祖先的有五百家。我还能穿着粗布衣而上朝,对于我来说,不是已经很光彩了吗?”拜了两拜而告辞了。

  《晏子春秋·外篇重而异者第七》:景公赏赐给晏子一件狐白裘,黑貂皮的缘饰,其价值千金,派梁丘据送去。晏子辞谢而不受,以致往返了三次。景公说:“我有两件这样的东西穿,如今先生不接受,我也不敢穿戴了。与其保藏着它,哪里赶得上穿破了好呢!”晏子说:“主君即使赐给我,使我管理各官吏的事,主君穿这种衣服于上,而让我穿这种衣服于下,不可以教育臣民啊!”坚决推辞而不受。

二、务实爱民的实干家形象

  晏子在思想上崇礼爱民。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一》:一次,齐景公举行酒宴,对大臣们说不要拘束君臣礼节。晏子听说后,严肃地对齐景公说:“大臣们如果抛弃礼节,就有更换国君的危险,敢问您将如何处理呢?”景公听了,很不高兴。过了一会,景公出去了。回来后,晏子坐着不动,也不起立;君臣碰杯,晏子先饮。景公怒容满面,瞪着晏子说:“刚才您不是还教训我人不可没有礼节吗?你讲的礼节哪儿去了?”晏子向景公拜了再拜,恭敬地说:“我哪里敢这样呢?之所以这样做,是想让国君了解没有礼节的实际情形啊。”景公听了,恍然大悟,说:“看来是我的错啊!先生请入座,我按您说的办好了。”此后,景公完善礼制,整顿法度,由此官员守礼,百姓肃然。

  忧国忧民是晏子形象的灵魂。为了国家和百姓,他敢于直言劝谏,一针见血地批评国君,表现了他时时顾念百姓的拳拳之心。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十九》:景公到寒涂的地方游玩,看到了腐烂的尸体,默然而不管不问。晏子进谏说:“以前我们先君桓公出游时,看到饥饿的人就给他食物,看到生病的人则给他钱财;派公差不使过于劳苦,不多敛财以损害百姓。所以先君将要出游时,百姓都高兴请主君游览他们那里。如今主君游于寒涂,40里之内的百姓,钱财出尽了不足以供你的赋敛,劳力出尽了不足以供你役使;民众饥寒冻饿,死尸不断,然而主君却不管不问,失去了做君主的道义。主君这么做,我担心齐国宗室的命运,而这正是给异姓篡政创造机会啊!”景公说:“是啊!作为国君忘掉下属,加重赋敛而不顾百姓,我的罪过很大啊。”于是下令掩埋死尸,向百姓发放粮食,40里之内的百姓一年内不出差役,景公3个月内不再出游。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五》:有一年,齐都临淄一连下了17天雨,景公却日夜饮酒作乐。晏子请求向民众发放粮食赈灾,再三请求也没有得到准许。晏子就把他自己家的粮食分给灾民,然后辞去官职走了。景公追上晏子后承认了错误,说:“我有过错……请允许我拿出齐国的粮食、财物,送给百姓。”于是晏子返了回来赈灾。景公也从自身以及身边的人开始,减少酒肉,缩减俸禄,撤去琴瑟钟鼓之乐。

  晏子在行动上,薄敛、省刑、选贤任能。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齐景公修筑了观赏台,完工后又想造钟。晏子进谏道:“国君这样做,是加重对百姓的赋敛,百姓必定痛苦极了。如增加百姓苦痛而达到自己的享乐,是不吉祥的,不是做一国之君应该办的。”景公于是取消了造钟的打算。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一次,景公命令士兵抟土制砖,正当寒冬腊月,天气寒冷。兵士们又冻又饿,因而没有完成。景公愤怒地说:“给我杀两个士兵!”晏子说:“好吧。”过了一会,晏子说:“以前先君庄公攻伐晋国的时候,整个战争中只杀了四个士兵。今天命令杀两个士兵,是那次兴兵所杀的一半呀。”景公说:“唉!是我过错啊。”下令取消杀人的命令。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景公有一株他喜爱的槐树,有个人喝醉了酒碰了这棵槐树,便要治他的罪。晏子听说后向景公说:“我听说过,耗尽百姓财力以供自己的嗜好贪欲称之为‘暴’;崇尚好玩之物,使人畏之像惧怕国君一样,称之为‘逆’;刑杀无罪称之为‘贼’。这三种行为是国家的祸害。现在主君耗尽百姓财力,以求饮食的丰富,钟鼓之乐的繁盛,宫室亭台的壮观,这正是大的‘暴’行;崇尚玩好,悬挂爱护槐树的命令,乘车经过的必须疾驰,步行经过的必须疾走,这是最显明的‘逆’行;碰上槐树的治罪,损伤槐树的治死罪,刑杀不当,这正是侵犯百姓最厉害的。” 于是景公拔掉了悬挂命令的木柱,取消了损伤槐树治罪的法令,释放了因碰槐树被囚禁的人。

  晏子从“爱民”出发,主张“任贤”,并把二者统一起来,反对只知阿附其上,没有原则,不能劝诫上司的佞臣,把不了解、不使用、不信任贤者作为国家的大患之一。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齐景公出外打猎,上山时遇到了老虎,下到沼泽里看见了蛇,认为不吉祥,回去后告诉了晏子。晏子回答说:“对国家来说,有三种不吉祥的事,蛇虎这种事都不在内。有贤人而不知道,是一不详;知道了而不使用,是二不祥;使用了而不信任,是三不祥。所谓的不吉祥就是如此。现在上山看见了老虎,那里正是老虎的窝;下沼泽见蛇,那里正是蛇的洞穴。在虎窝蛇穴见到它们,有什么不吉祥呢?”

三、机敏善辩、不卑不亢的智者形象

  晏子在对外关系中,论辩机智灵活、反击技巧有力,处处以国家尊严为重。

  《晏子春秋·杂下第九》:一次,晏子出使到楚国去,楚国国王知道晏子的个子很矮,就想捉弄他。楚王命人在城墙的大门旁边又开了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进去。晏子知道楚王要戏弄他,严词加以拒绝。他说,“到了狗国,才走狗洞,我现在是出使楚国,不应该走狗门。”

  招待晏子的官员听他这么一说,只好请晏子从大门进去。晏子进去以后,就拜见楚王。楚王故意问:“是因为齐国再没有别人,才派你来的吗?” 晏子回答说:“齐国的人多极了,仅临淄就有几百个里巷,人们把衣袖举起来,就可以遮住太阳;人们甩掉汗水就像下雨一样。大街上人们肩靠肩,脚跟着脚,怎么说齐国没人呢?”

  楚王接着问:“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派你出访呢?” 晏子不慌不忙地回答:“我们齐国派使节出访很有讲究,对那些精明能干的的人,就派遣他们出使那些道德高尚的国家;对那些愚蠢无能的使臣,就派他们出使那些不成器的国家。我是使臣中最愚蠢、最无能的人,所以就派我出使楚国来了。”晏子的话使本打算要戏弄他的楚国君臣们面面相觑,半天说不出话来。

  晏子又有一次出使楚国,楚王想再羞辱他一下。晏子与楚王正在饮酒的时候,两名士兵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问道:“你们绑的是什么人,为什么绑他?” 士兵回答说:“是齐国人,因为他偷了东西。” 楚王故意看着晏子说:“齐国人天生都很会做贼吗?”

  晏子从席上站起来,一本正经地说:“我听说,桔树长在淮水之南,结出的是甘甜的桔子;桔树长在淮水之北,结出的是苦涩的枳子。之所以会这样,是水土不同的缘故。现在,这个人在齐国时不偷盗,到了楚国就学会了偷盗,是不是楚国的水土会使人变得善于偷盗啊?”

  楚王听了晏子一番反驳,苦笑着承认说:“我本来是想取笑你的,反而被你取笑了,我真佩服你。”

  类似上面晏子使楚的故事还很多。晏子凭自己的智慧,在谈笑之间,挫败了一些国家有辱齐国国格和晏子人格的阴谋,他的声名也越来越大。

  晏子超人的机敏与智慧,不仅体现在代表齐国出使的时候,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还体现在他对景公的劝谏上。

  《晏子春秋》深刻地影响了稷下学派。到西汉前期,它已流传于世。到元代版本渐多,清代人对《晏子春秋》的刻印刊行和研究贡献最大。正因为如此,晏子的思想才得以传播和发扬,以至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