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bì jìng xī hú liù yuè zhōng 
毕 竟 西 湖 六 月 中,

fēng guāng bù yǔ sì shí tóng 
风 光 不 与 四 时 同。

jiē tiān lián yè wú qióng bì 
接 天 莲 叶 无 穷 碧,

yìng rì hé huā bié yàng hóng 
映 日 荷 花 别 样 红。



诗题与背景: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中的第二首,体裁为七言绝句。《千家诗》收录此诗。晓:天刚亮的时候。净慈寺:在杭州西湖南岸,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合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林子方:即林枅,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通过描写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其中第二首广为传诵。

  此诗大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林子方举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杨万里是他的上级兼好友。此时林子方赴福州任职,杨万里清晨从杭州西湖附近的净慈寺送别林子方,经过西湖边时写下这二首诗。


逐句释义: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毕竟:到底,言外有名不虚传的意味。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原是杭州湾的一部分,被泥沙堰塞后成湖。青山环抱,湖光山色,风景秀丽。湖滨多名胜古迹。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眼望去)荷叶似乎与天相接,望不到边,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接天莲叶: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莲叶:荷叶。
  无穷碧:无边无际的碧绿。
  映日:映照着阳光。
  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


  【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习近平主席在讲话时所引用,讲话原文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中央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在全国各族人民大力支持下,“一国两制”在澳门的实践必将谱写出新的精彩篇章,澳门这朵祖国的美丽莲花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更加迷人的色彩!——习近平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2014年12月20日)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插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中的第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相对第一首,第二首流传甚广。

  诗的开篇即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好的想象。

  然后,作者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随着湖面而伸展到尽头的荷叶与蓝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无穷”的艺术空间,涂染出无边无际的碧色;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那么明丽。连天“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不仅是春、秋、冬三季所见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时期才能看到。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杨万里的诗以白描见长,就这点来说,这首诗不失为他的代表作之一。此诗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虚实相生。前两句直陈,只是泛说,为虚;后两句描绘,展示具体形象,为实。虚实结合,相得益彰。二是刚柔相济。后两句所写的莲叶荷花,一般归入阴柔美一类,而诗人却把它写得非常壮美,境界阔大,有“天”,有“日”。语言也很有气势:“接天”“无穷”。这样,阳刚与柔美,就在诗歌中得到了和谐统一。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拓展阅读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

杨万里

其 一

出得西湖月尚残,荷花荡里柳行间。
红香世界清凉国,行了南山却北山。

其 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年),南宋大臣、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孝宗初,知奉新县,历太常博士、太子侍读等。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主张抗金。工诗,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初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擅长“活法”,时称诚斋体。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