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学生经典古诗词》下载,二维码
《学生经典古诗词》公众号,二维码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译文】 黎明起床,(旅店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铛声,出门人踏上旅途,心里思念故乡。

【注释】
  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duó):大铃。
  客行:离家远行,在外奔波。
  悲故乡:眷念故乡。

【出处】 唐·温庭筠商山早行》,全诗: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背景】

  《商山早行》是唐代诗人温庭筠所作的一首羁旅行役诗,体裁为五言律诗。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丹凤县辖区交汇处。作者曾于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据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赏析】

  《商山早行》是一首羁旅行役诗,为作者离开长安时所作。其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已成为众口传诵的名句。“早”字是这首诗所描写的中心,诗中的一切动作、场景、情绪都围绕着它而发出。

  首联“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叙述了作者启程的时间和心情。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清晨起床,旅店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次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古代,一般人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初离驿站之所见。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雄鸡啼鸣,一轮残月却仍悬于西天,清冷的月光伴随着早行人的脚步踏上旅途。“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铺满银霜的店前木板小桥上,已经留下行人的依稀可见的足迹。经过这样一词一景致的层叠皴染,一幅凄清有致的霜晨图便跃然纸上了。这一联写鸡啼,状残月,描人迹,绘银霜,有声、有色、有光、有温度,但所突出的重心还是在一个“早”字上,只不过作者把“早”字巧妙地形象化、具体化罢了。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颈联“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写早行一路之所见。“槲叶”凋零,“枳花”盛开,点出了早行的节令是在早春。早春之中的“早行”,晨霜凝地,槲叶满路,当有春寒料峭之感,但一个“明”字却别开境界,它打破了拂晓时分的凄冷、昏暗,给人以迎接红日喷薄而出的信心和力量。同时,“明”字在后,也暗示出先行时天光之暗,从而反衬出始行之“早”。有人把上联与这一联看成是绘写“秋天景色”,显然是因为其身处南方,不知北方初春尚有寒霜及槲、枳生长的规律。在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人走了只留下寂寞的枳花映照着驿站的围墙。

  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继上联而来,是回写早行之先夜晚所得梦境的。意思是看到枳花明艳、旭日将升的景象,于是我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商山早行


106.商山早行.jpg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