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景德镇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江西景德镇: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
江西景德镇: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
江西景德镇:浮梁古县衙
江西景德镇:高岭—瑶里风景区
江西:景德镇青花陶瓷
景德镇:釉下青花大瓷盘,元代
景德镇:青花六连瓶,清乾隆

景德镇汉语拼音jǐng dé zhèn英语:Jingdezhen City),中国江西省辖地级市,著名瓷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16°57′-117°42′,北纬28°44′-29°56′。西北与安徽省东至县交界,东北与祁门县休宁县相邻,南与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弋阳县毗邻,西与鄱阳县接壤,东部及偏南与婺源县德兴市毗连。 面积5256平方千米。 辖2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截至2021年末,景德镇市常住总人口为162.0565万人。

景德镇设镇于东晋时期,始称“昌南”,汉易名“新平”,辖于江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更名“浮梁”。北宋赵恒景德元年定名“景德镇”,辖于浮梁县。新中国建立后从浮梁县分出,置景德镇市。1960年,浮梁县并入景德镇市。景德镇市是世界瓷都,中国直升机工业的摇篮、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中国最具魅力文化旅游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历史上,景德镇与汉口镇佛山镇朱仙镇并列为四大名镇。早在1700年前的东汉晚期,这里就有了一定规模的瓷业生产。北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因所制御瓷为宋真宗皇帝所喜爱而赐名为景德镇。元朝开始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明朝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专门从事宫廷用瓷的烧造。随着御窑的设立,“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景德镇迅速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被列为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景德镇是一座具有山水、生态、文化特色的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9%,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2.89%和40.13%,目前已拥有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5A级景点、浮梁古县衙景区高岭—瑶里风景区得雨生态风景区等5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德镇形成了茶叶、蔬菜、养殖业三大特色农业产业。“浮红”茶曾与贵州茅台酒双双获得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景德镇除陶瓷产业外,目前已形成以机械家电、航空汽车、化工医药、电子信息、电力能源和特色食品等支柱产业,“昌河”汽车、“景德镇”瓷器和“华意”压缩机三大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拥有昌河汽车、华意压缩、东风药业、黑猫碳黑四家上市公司,全国唯一的直升机研发机构和主要的直升机生产基地都在景德镇。

2022年,景德镇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192.19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5.42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33.49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83.28亿元,增长3.8%。

  • 市树:樟树
  • 市花:茶花
  • 邮编:333000 代码:360200 区号:0798

行政区划、人口

行政区划

辖2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人口

截至2021年末,景德镇市常住总人口为162.056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77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106.853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94%,比上年末提高0.92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9.4%,比上年末提高0.2个百分点。2021年,景德镇市出生人口12340人,出生率为7.62‰;死亡人口10290人,死亡率6.35‰;自然增长率1.27‰。

历史

  据《浮梁县志》记载,景德镇在春秋战国时期地属楚国东南境,九江郡番县,豫章郡鄱阳县,三国时为地,东晋设镇,始称“昌南”,后易名“新平”,辖于江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更名“浮梁”,北宋赵恒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定名“景德镇”,辖于浮梁县。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并沿用至今。元代,浮梁县一度升为州,镇属州。代州又改称为县,此后景德镇在行政上一直属县辖区。1916年,浮梁县治年从旧城(今浮梁镇)迁至景德镇。

  1927-1929年景德镇曾一度称市。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江西独立第一团于7月6日攻克景德镇,曾建立景德镇市苏维埃政府,同时在里村建立浮梁县苏维埃政府。1934年4月,中共赣北特委曾在浮梁小源建立革命政权。后迁至程家山革命根据地扩至皖南边区。7月间召开工农革命团代表大会,成立皖赣特委和苏维埃政府。1935年,国民党政府江西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从鄱阳县迁至景德镇,景德镇成为赣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重新合作,1938年在景德镇设有新四军办事处,瑶里设有留守处。

  1949年4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景德镇和浮梁县。景德镇与县划开建市。5月4月成立中国共产党景德镇市委员会和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先后隶属赣东北行署、乐平专区、浮梁专区、上饶专区。1953年6月,经政务院批准,景德镇市为江西省辖市。1960年,浮梁县建制撤销,其行政区域划入市境。1983年,国务院批准将乐平县划属市辖,并将波阳县属的鱼山公社、荷塘垦殖城(现均为乡)行政区域划归市辖。1985年,市辖乐平县和珠山、昌江、鹅湖、蛟潭四个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浮梁县建制,撤销鹅湖、蛟潭两区。1992年9月,乐平县撤县建市(县级市)。2005年,景德镇市辖乐平市、浮梁县和珠山、昌江两区。

制瓷业历史

宋代之前

  景德镇的产瓷历史非常久远,但具体为何时开始,则有众多说法。有文献认为,景德镇制瓷业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此时的制瓷业已开始形成;但也有资料记载景德镇从汉代开始才有陶瓷制作。江西地方史书《江西通志》则认为景德镇的制瓷业从南北朝时期的陈朝开始闻名天下。折衷的说法普遍认为景德镇的陶瓷业从公元一世纪的东汉开始,至南北朝时的陈朝,景德镇的瓷器开始名声在外。

  景德镇早期制瓷有人物记载的则是东晋时期,这个人就是赵慨,是东晋的一个官吏,他后来被景德镇陶工奉为陶瓷界的师祖。景德镇陶瓷生产比较成熟的时期则由唐代开始,此时的瓷器产品已经非常精美,被誉为“假玉器”。

  据清代《浮梁县志》记载:“武德四年(621年),有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献于朝廷,于是诏仲初等暨玉制器进御”。可见,在唐代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工艺已有较高技术造诣,但真正在品质和规模上走向繁荣是从宋代开始的。

宋代

  从宋代开始,景德镇成为了瓷器重要的生产基地,宋真宗还将自己的年号“景德”赐给这个产瓷区,并规定在瓷器产品的底部必须写上“景德年制”四个字作为底款,从此景德镇便与中国瓷器联系在一起。宋代是景德镇陶瓷生产的辉煌时期,全国的瓷器生产非常兴旺,所产的青瓷和白瓷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和历史价值,也是景德镇作为中国重要且知名瓷器产地的历史起点;同时,在青白瓷制瓷技艺基础之上的影青瓷则是宋代瓷器的最大亮点,它是青白瓷的创新品种,成功烧制年代在北宋中期,南宋时曾大规模生产,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在景德镇南郊的湖田窑遗址(现为景德镇湖田古窑遗址博物馆)发掘的宋代时期的青白瓷文物,证明宋代景德镇的制瓷水平已相当成熟。2007年在中国广东省海域打捞出水的宋代商船“南海一号”,就装载有景德镇的青白瓷器,这说明宋代景德镇的瓷器已经通过海运外销国外。

  南宋时,景德镇瓷器发展迅速,技艺既精:“器尤光致茂美”,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景德镇所产青白瓷器。胎薄质坚,釉色晶莹,声音清脆,故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美誉。产品风靡一时,行销各地。影响及于江西、广东、福建、安徽、浙江各地窑场,形成景德镇青白瓷系。

元代

  元代景德镇的制瓷水平较宋代空前提高,成为当时全国制瓷技艺最高的窑场,并设有“浮梁瓷局”,主管全镇的陶瓷生产。元朝是中国疆域最辽阔的朝代,这使景德镇瓷器的销售范围空前扩大,瓷器销量也较之前的宋代大大增加。景德镇元代所产的瓷器花色以青花和釉里红为主,但以“元青花”(文物、古董收藏界习惯元朝所产的青花瓷器称为“元青花”)最为著名。元代的青花瓷器的器形主要是大件,包括大瓷盘、大瓷罐、大葫芦瓶、大梅瓶、高足碗等,这些青花陶瓷器物对后世影响极大,其存世或出土的青花瓷及其珍贵,个别品种几乎可以用“价值连城”来米描述它的珍贵程度。据媒体报道:2005年7月12日,景德镇产的元青花瓷《鬼谷下山》罐形器物在英国伦敦拍卖,其成交价高达2亿3千万人民币,创世界陶瓷产品拍卖价的历史最高记录。有专家认为,元代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无法撼动的霸主地位,是中国青花瓷发展阶段的巅峰。

  元代是景德镇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朝统治者在景德镇专门设置“浮梁瓷局”,掌管瓷器生产有关事务,进行督烧,管制甚严。并更景德镇税课监为提领。全国制瓷业逐渐向景德镇集中。这时创烧了卵白釉瓷(又称枢府瓷),尤其是青花瓷的逐步趋于成熟和釉里红初步创烧成功,以及在铜红釉和钴蓝袖的制作方面的一定成就,为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奠定了基础。

明代

  明清时期,景德镇的陶瓷生产更加完善,成为朝廷宫廷用瓷的重要生产基地。明朝是自古以来景德镇瓷器生产呈现盛事阶段的开始,制瓷技术和瓷器品种均比以前各朝代愈加高超和繁多,专门为朝廷制作瓷器的景德镇御窑厂就是明代设立的。明朝的永乐、宣德青花瓷,成化斗彩瓷,嘉靖、万历的五彩瓷等乃瓷器中的上等精品。明代宦官郑和曾将大量景德镇瓷器销往海外,这对当时及至以后景德镇瓷器的影响非常大。

  据文献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在景德镇设陶厂,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1402年),设置御器厂,专烧宫廷用瓷。有官窑20座,宣德时(1421-1485年)增至58座,各有专用。朝廷内府每年提出式样,委派中官督造,制品有极高成就。同时民窑生产发展很快,产品质量提高,隆庆时的“崔公窑”万历时期的“壶公窑”,都是民窑中的著名者。嘉靖万历期间形成官民竞市、官搭民烧的局面。明代历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诸朝,景德镇的青花、白瓷、彩瓷、单色釉瓷等品种都取得卓越的成就,真是五彩缤纷,繁花似锦,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于是景德镇发展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

清代

  景德镇瓷器在清朝时候可谓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巅峰。清代朝廷有专门的督陶官专职景德镇的瓷器生产,督陶制度在景德镇的确立使得景德镇瓷器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当时的景德镇陶瓷界,除为朝廷制瓷的官窑外,民窑数量也盛事空前。清代早期的青花瓷是当代收藏界的瓷中精品,清粉彩瓷更是陶瓷收藏界不可多得的极品,其珍贵程度甚至可以与元青花瓷叫板,中西手法相结合的珐琅彩也颇负盛名。据清嘉庆《景德镇陶录》记载:“器则美备,工则良巧,色则精全,仿古法先,花样品式,咸月异岁不同矣。而御窑监造,尤为超越前古”,足以说明当时的景德镇瓷器制作达到极高的成就。

  清初,曾恢复官窑生产。根据县志载,顺治十一年(1654年),奉造龙缸未成。十六年奉造栏板亦不成。康熙十年奉造祭器,陶成分限解京。十九年御窑厂烧造御器,后派官驻厂督造。此后,景德镇瓷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臻于鼎盛,是我国古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这期间,制瓷工艺达到新的水平。康熙时期的青花、五彩、红釉、素三彩;雍正、乾隆时期的粉彩、斗彩、珐琅彩,以及五光十色的各种颜色釉,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所以嘉庆时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写当时的瓷业是“器则美备,工则良巧,色则精全,仿古法先,花样品式,咸月异岁不同矣。而御窑监造,尤为超越前古”。并列举了当时景德镇著名的窑,有康熙年间的“臧窑”、“郎窑”,雍正年间的“年窑”,乾隆年间的“唐窑”。嘉庆以后,瓷业生产日渐衰落。咸丰五年(1855年)御窑厂停办,同治五年(1866年)曾派员谋兴复御窑厂未成。民窑也一蹶不振。光绪二十九年(1907年),江西巡抚奏请办景德镇瓷器公司,三十一年曾订定瓷工章程。宣统二年(1910年)正式成立江西瓷业公司,终因内战频繁,国力衰竭,无法挽回衰颓之势。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由于长期战乱,社会不稳定,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受阻严重,但陶瓷技艺及生产管理仍然在艰难中前进。1929年,江西省政府成立景德镇陶务局,1930年陶务局的职能由江西省工业试验所取代,1932年成立景德镇陶业实验所,1935年设立景德镇陶务管理局。民国时期,杜重远对当时的景德镇陶瓷业具有深远影响,他提倡瓷器生产改革,如试行机械化、生产贴花瓷、将传统的木柴烧瓷改为煤炭,这些措施对当时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尽管民国时期的景德镇陶瓷业在技艺上仍在前进,但是整个陶瓷产业却终究受制于战乱因素而萎靡不振。

  自清末至民国,仿古瓷、美术瓷均有很高成就,许多雕塑能手,彩绘画家等优秀艺人脱颖而出,“珠山八友”就是其中一例。广大瓷业工人的努力,使景德镇的传统技艺得以保留。抗日战争爆发后,景德镇遭到日机的狂轰滥炸,仅有30多座窑生产,瓷器产量急剧下降。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局又发动内战,瓷业进一步受到挫伤。至解放前夕,全镇只剩下百来个处于停业状态的作坊和1000名左右实际上处于失业的工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景德镇。1950年完成国营景德镇建国瓷业公司的筹建并开始陶瓷产品生产,并对原有陶瓷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合作化和公私合营。1953-1957年景德镇的陶瓷产值为人民币5938万元,超过历史最高水平。1958年,成立专门培养陶瓷人才的景德镇陶瓷学院。1965年,提升陶瓷生产产量和品质的“隧道窑”试制成功,这是景德镇瓷器烧造技术的历史性突破。1994年,景德镇的日用瓷产量为4.01亿件。计划经济时期的景德镇,陶瓷产业呈阶段性兴盛,十大国营瓷厂生产的瓷器产品经常在国内和国际上获奖,如人民瓷厂的青花梧桐中餐具、光明瓷厂的青花玲珑餐具、建国瓷厂的釉色瓷等。文革时期,景德镇也曾大量烧制毛泽东像章、坐像以及有浓郁政治色彩的瓷板画。

地理

景德镇市地图

  景德镇是江南山城。座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形似盆状。境内山峦起伏,东北方向为黄山余脉,群峰环峙、地势高峻;东南方向为怀玉山北坡,山岭逶迤,海拔一般为250-400米,最高峰五股尖海拔1618米。河川纵横交错,北部有源于安徽祁门县大洪山的昌江,全长210公里,自北向南越境而过,直注鄱阳湖;南部有发源于德兴市的乐安河,全长240公里,经乐平市区向北蜿蜒,最后汇入鄱阳湖。

气候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全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季多偏北风,春夏之交梅雨绵绵,夏秋之际晴热天多。2011年,年降水总量1494.8mm,年日照1832.1小时,年平均气温18.1℃。

水文

  景德镇处于江西省鄱阳湖流域,也是长江流域的组成部分。昌江是景德镇的重要河流,也是古代景德镇货物运输的交通要道,发源于安徽南部山区,大致呈东北-西南的流向穿过景德镇城区,全长约220公里,在鄱阳县注入鄱阳湖;景德镇地区的另一条河流是乐安江,发源于皖、赣、浙三省交界的山区,穿过乐平市区南面,全长约280公里,在鄱阳县与昌江汇合注入鄱阳湖。

  景德镇没有大型湖泊,共产主义水库是景德镇地区的最大水库,位于乐平境内;另一个水库是玉田水库,原名跃进水库,是景德镇市的重要防洪灌溉水库,位于浮梁县湘湖镇。

自然资源

  景德镇市自然资源丰富。矿藏资源有瓷土、煤、钨、锰、铜、铝、金以及大理石、海泡石等,其中储量之丰、品质之优,首推瓷土,虽经千余年开采,仍未枯竭,就目前已探明的储量尚可开采300余年。山林资源有杉树、马尾松、毛竹、油茶、油桐、漆树等,并盛产山苍子、猕猴桃、橡子、杜仲、金银花、七叶一枝花等野生植物和药材。动物资源中有猴、蛇、穿山甲、相思鸟等珍禽异兽。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地下蕴藏着优质的瓷土矿。城区东面45公里的高岭村出产的高岭土,是中国首先发现应用的制瓷主要原料。18世纪传到国外,国际上对这种特殊粘土都称为高岭土(KaoLin)。高岭村则成为国内外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的向往之地。其它瓷土矿点星罗棋布,包括邻近各县共有170处之多。其储量经批准的生产控制数,可使用数百年。此外,尚有煤、锰、坞、铁、铜、铅、锌、金、大理石、石灰石、耐火粘土、海泡石、莹石等矿藏。地表资源丰富。古代以南山为主的周围群山,皆是松柴采伐之地。现在全市仍密荗的森林,面积达300余万亩,木材积蓄量700多万立方米。树木品种繁多,主要的乔木有杉木、马尾松、青岗栎、苦槠、栲树、木荷、樟木、楠木、麻栎、檫树等数十余种,灌丛类型的种类则更多。据1981年森林资源调查资料,市区森林覆盖率达54.15%,整个植被覆盖则达80%以上。

  景德镇地处赣、皖之交,与浙江仅一县之隔,周围群山环抱。古代水上运输则具备较好条件。主流昌江自北至南贯穿市域,还有东河、西河、南河、小北河等主要支流以及纵横交错的数十条小河港,构成水上运输网络。当地以及邻县的窑柴瓷土,都可采用木船、竹筏运载,使窑柴与瓷土源源不断地从水路运来景德镇,供应瓷器烧造的需要。所产瓷器自昌江运往外埠,一条经鄱阳湖达长江,到长江上下游各商埠;一条经鄱阳湖通赣江,到赣南转广东;并由此而输往海外。水路运瓷,运载量大,可减少破损,自明以来运送御瓷均由水路,所以古代昌江水上运输繁忙。古人有诗曰:“坯房挑得白釉去,匣厂装得黄土来,上下纷争中渡口,柴船才拢槎船开”、“茅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说明当时水上运输的繁忙。

  昌江流域内多古老变质岩区,岩层质坚耐侵蚀,河床也较稳定,河水含沙量甚微,冲淤现象不明显,河道下游水流平缓,水量、水质都很适宜瓷业生产。明《江西大志·陶书》中说:“陶厂景德镇……水土宜陶”。

经济

交通运输

  在现代交通发展以前,景德镇对外的主要交通是依耐于昌江的水运,景德镇生产的瓷器顺昌江可入鄱阳湖,在湖口接驳长江出海通达世界各地。现今昌江的水运地位已被高度发展的现代交通所替代。目前景德镇是江西省东北部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涵盖公路、铁路、航空的现代立体交通格局已初具雏形。有资料显示,景德镇的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总里程为2287公里,公路网的密度为43.57公里每百平方公里,高于全国及江西省的平均水平,境内的高速公路总里程约300公里;景德镇火车站是南昌铁路局管内的重要车站,旅客列车直通华东华南华北西南的许多重要城市,在建的九景衢铁路通车后,景德镇铁路交通将更加完善;景德镇机场可起降如波音737一类的大中型客机

公路

  高速公路

  1. (南)广(州)高速公路,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高速公路网G35。济广高速公路在景德镇城西南北向穿城而过,往北可直通安徽省会合肥江苏省会南京;往南经鹰潭向西可达南昌及湖南省会长沙,经鹰潭继续往南可接驳福建省的高速公路网络。
  2. (州)(云南瑞丽)高速公路,即国家高速公路网的G56。杭瑞高速公路原名九(江)景(德镇)高速公路,是景德镇历史上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九景高速2001年建成通车,现今九景高速只是杭瑞高速公路在江西省的一段。目前由景德镇城区经杭瑞高速往西经九江跨九江长江大桥接驳湖北省的高速网络可抵武汉,往东接驳浙江省的高速网络可达杭州上海

  G206国道,即国道编号中的G206。高速公路贯通前,景德镇只有两条干线公路,一条是206国道,另一条是景九-景婺公路。206国道曾经是景德镇最重要的南北交通干线,目前206国道仍然担当着景德镇地区着南北陆路交通运输的重任;景九-景婺公路当时是景德镇东西向的交通大动脉,随着杭瑞高速公路的通车,交通流量大为下降。

铁路

  1. 皖赣铁路:皖赣铁路为南北走向。景德镇往南在江西的贵溪市接浙赣铁路,北至芜湖连合(肥)芜(湖)铁路、在南京京沪铁路相通,目前景德镇客运列车的主要直通站点可达(只列示省会副省级城市)--昆明贵阳广州深圳福州厦门南昌南京上海合肥济南青岛
  2. (江)(德镇)(州)铁路也在建设之中。九景衢铁路系东西走向,铁路建成后,景德镇往东在浙江衢州可与浙赣铁路接轨,向西在九江接京九铁路、跨长江大桥在武汉则与京广铁路相连。

  景德镇还有一种窄轨铁路,即景德镇地方铁路,计划经济时代主要是将乐平矿务局各煤炭矿井的煤运往景德镇作烧瓷燃料和各类工业锅炉用煤,线路长度约35公里,现今许多路轨和卸煤场已经废弃,但仍保留一条乐平各煤井至景德镇发电厂的煤炭运输专线,为电厂运送火力发电用的煤。

航空

  景德镇机场,景德镇当地人一般称罗家机场,是景德镇唯一的民用机场。从旅客吞吐量的角度计量,景德镇机场在江西是仅次于南昌昌北国际机场的民用机场,跑道总长2500米,位于景德镇市区西北面的罗家村,距景德镇城区约8公里。目前景德镇机场客运航班可直飞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及厦门。

城市公交

景德镇市主要城市公交线路列表(编制日期:2009-08-06)
线路编号 运行时间 起点 终点 沿途主要站点 线路里程(约)
1路 5:50-22:10 吕蒙 黄泥头 华风瓷厂、高等专科学校、邮电大楼、休闲广场、新厂、毛家坂、何家桥 12公里
2路(内环) 6:30-19:30 华意公司 华意公司 高等专科学校、人民公园、长途汽车站、梨树园、新德园、里村、枫树山、豪德贸易广场 15公里
4路 6:00-20:00 昌江广场 洪源镇 新厂、陶瓷机械厂、里村、休闲广场、医药公司、南门头、中国陶瓷城、罗家滩
5路 6:00-19:00 里村 高墩庙 火车站、广场南路、电信大楼、长途汽车站、汽车检测中心、洪源交警中队
6路 5:50-18:30 浙江商城 焦化总厂 火车站、马鞍山、休闲广场、景德镇人大、景德镇交警支队、高等专科学校、吕蒙、火车南站
17路 6:30-18:30 新枫园 新都民营陶瓷园 梨树园、休闲广场、南门头、光明瓷厂、景德镇第二中学、枫树山、景德镇政府办证大厅
35路 6:20-20:00 602研究所 汽车西客站 陶瓷学院、林荫路、盐业公司、宇宙瓷厂、新桥、南门头、邮电大楼、十一小学、人民公园
101路 6:20-18:30 黄泥头 吕蒙 茅家坂、里村、汽车东站、曙光路市场、中华南路口、枫树山、景德镇高专、华意电器公司、华风瓷厂

主要城市道路

  今日景德镇主要城市道路的面貌大多是2000年以后经过修缮拓宽的,在此之前除珠山路外的大多数街道都非常破旧。2000年以后,景德镇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对主要城市道路的建设力度也非常大,在景德镇火车站至沿河南路的直线上,还将旧城区的老旧民居及厂房拆除,建成了今日以商业为主调的浙江路,景德镇有名的浙江商城就在这条路上。目前贯穿景德镇城区的主要干道——

东西向

  1. 新厂路-曙光路-新风路,长度约10公里;
  2. 朝阳路-珠山路-昌南大道,长度约9公里;
  3. 昌江大道-迎宾大道,长度约5公里。

南北向

  1. 瓷都大道,长度约8公里;
  2. 广场北路-广场南路,长度约3.5公里;
  3. 陶阳北路-陶阳中路-陶阳南路,长度约2公里。

桥梁

  在昌江大桥建成前,景德镇全市没有现代意义的桥梁,城市东西两岸交通主要靠浮桥和摆渡。一旦昌江洪水泛滥,浮桥不能通行,跨越昌江的交通非常困难。1959年,横跨昌江的大桥建成通车。此后珠山大桥、瓷都大桥也陆续建成通车,第四座桥梁——白鹭大桥也于2010年9月30日正式通车。

文化

景德镇方言

  景德镇市域处赣皖之交,东北部邻县婺源、休宁、祁门属古徽州地域,其地方语言属吴语徽州次方言;西南部邻县市鄱阳、万年、德兴及弋阳分属古饶州和古信州地域,其地方语言分属赣语饶州次方言和赣语广信次方言。从地域处所看,景德镇市属于吴方言和赣方言过度地带。但是市区语言几乎没有吴语影响,与周边相邻县市语言也迥然相异,却与250公里以外的赣方言代表语—南昌话很相近似。两地语言有显著的共同特征,同时也有很大差异。南昌市周边地区除南昌、新建、安义三县语言与之接近外,进贤、永修、高安、丰城及以樟树话为代表的古临江话与南昌话的区别都大于南昌话与景德镇话的区别。由此可明:景德镇方言属赣方言体系。

  标准景德镇话语音区原先(民国时期及民国以前)的范围:东起童街、里村,西至三闾庙、官庄,北起四图里、观音阁,南到天宝桥、小港嘴,总面积约20km2,人口约12万;现在东面已扩展到黄泥头,西面已延伸到瓷都大道以西大片地区,北面已拓展到樟树坑,南面已推进到吕蒙渡一线,总面积达120km2,人口已增至近4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近30年来新迁入的人口不操景德镇方言,而以普通话交际)。这一并不很大的地域,并不很多的人口所操语言与周边邻近地区语言迥然不同,其地很似一座“方言岛”。它的语言中文白异读,俗话俚语都相对较少,比较容易与来自各地的语言进行交际,具有“都会语言”的特征。这一特征是在当地陶瓷经济,陶瓷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今景德镇市区及浮梁县唐代以前属鄱阳县东境,其地鲜为外界知晓。自唐初“镇民陶玉载瓷入关中”以后,才开始闻达于朝廷,于是才有“昌南镇”之建置,才有“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瓷进御”的圣旨。唐廷的重视促使镇区陶瓷生产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地“水土宜陶”发展陶瓷生产有充足的自然资源,但当地人口稀少,劳动力非常缺乏。因此,唐初镇区陶瓷生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后,也引来了外地来镇谋生的移民。据有关史籍记载,唐初今景德镇及浮梁全境人口不足一万,到天宝年间发展到四万有余,翻了两番。这里面有自然增长的含量,但更多的是人口迁徙的原因。据有关地方志、宗谱记载,移民主要来自鄱阳、乐平等人口相对较多的邻近的平原地区,还有来自丰城、南昌等古洪州窑附近地区的陶工瓷工。到五代时期镇区陶瓷生产进一步发展,移民继续增广,古临江府(今樟树市一带)、湖口、都昌也有人徙来镇区。外来移民大多与当地瓷工学艺,他们共同生产、生活,不断排除障碍进行语言交际,逐渐达到了多种方言可以互相通畅交际的效果,虽没有形成共同语,但已经出现多种方言互相磨合的嬗变趋势,当地语言随着“八方杂处”现象的萌芽,人口比例的变化逐渐失去了其主导地位,形成多种方言同时使用于交际之中的局面。

  入宋以后,镇区陶瓷经济逐步走向繁荣,大批精巧美好的瓷器运销到全国各地。引起了朝廷的重视,于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建置景德镇,设置了饶州景德镇博易务、饶州景德镇税务等官府机构,派遣官吏驻在镇区。至此,镇区已成为当时全国瓷器生产中心。随着瓷器生产的迅速发展,外来移民也迅速增多,移民中除大批来自都昌、乐平、丰城的瓷业工以外,还有大批来自南昌一带的船民和码头工,来自微州地区的非瓷商户。频繁进出镇区执行巡窑征税公务的官吏,贩销瓷器的大小商户,运销、供给镇区居民生活用品的大小商贾,他们大部分是流动人口,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逐渐定居在镇区。建镇一百年后的宋徽宗大观二年,镇区人口已经超过6万,这6万人口中“十之八九”是外来移民,初步形成了“八方杂处”的局面。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在频繁烦杂的商贸活动及其他社会活动中必须进行频繁的语言交际,大家都不懂浮梁话,不可能用浮梁话交际,只能用各自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向,其间必须做到使对方明确自己的意愿。茫茫社会生活中的镇区人每次语言交际都围绕这一目的进行,年复一年循环往复的语言交际逐渐使来自八方的镇区居民(包括当地土著)的语言都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变异,首先是土著居民的纯粹乡土语言已经逐渐消逝,来自各方的移民虽还保持浓郁乡音,但他们在与异乡人交际中使用的语言是类似书面语言或官话,即对方能听得懂的语言。这些交际活动正使当地多种方言朝着互相融合的目标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程度越来越广深,逐渐达到了能够比较通畅进行语言交际的程度。

  南宋初年,金兵占据中原,中原以“定窑”为代表的陶瓷窑工、窑商大批南逃来镇区继续从事陶瓷生产谋生,他们及他们的后人生产的瓷器称为“南定”,镇区至今仍有“南定”、“粉定”的瓷器品种。这批移民在整个移民中所占人口比例较小,他们的语言在镇区几乎没有留下影响痕迹。南宋中后期,曾一度闻名的“吉州窑”因窑变衰落,大批瓷工涌入镇区谋生。随后,“临川窑”、“南丰窑”相继衰落,大批瓷工也流入镇区从事瓷业生产。到此时,镇区居民主要是来自以南昌为中心的鄱阳湖周边地区和赣江、抚河流域的移民。 这些居民,特别是其中之一的陶瓷工人在不断创造新的陶瓷文明的进程中,经过自唐以来数百年的语言磨合,逐渐形成了一种以赣客方言为基础,包容多种方言特点的新语种,这就是现代景德镇方言的雏型。

  元代,镇区陶瓷经济和制瓷工艺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制瓷原料来路更广泛,陶瓷品种更多,已经出现了专销西亚偏远国度的具有西域风情的新品种。陶瓷贸易已经从国内推广到海外,创造了新的繁荣。因而出入镇区采购、运输陶瓷的商贾更加多而来路更广,非瓷商业也更加繁荣。经济的空前发展使迁徙人口和流动人口都迅速增加,这一阶段江、浙、闽、粤等沿海商人、荆、湘、川、滇、山、陕、鲁、豫等内地商人,以蒙古族为主的各少数民族的采购商都经常云集镇区进行商贸活动。出入镇区的人口已经达到空前状态。流动人口的语言虽没有留下明显的影响,但在更加广泛的交际活动中,使当地方言得到了充实,逐渐走向成熟,基本上形成了能与各方来客进行交际的地方语。

  现代景德镇方言定型于明代。明代景德镇瓷窑工及居民中,除宋元及宋元以前徙来镇区的洪州窑区、吉州窑区、临川窑区、南丰窑区及“定窑”瓷工的后裔之外,多数是来自鄱阳、乐平、都昌、抚州、丰城等地的陶瓷工和商贩。其次是徽州及皖南其他地区的商户。 这些地区早在宋元以前已有成批移民进入镇区谋生,但其中大多数是春天来镇务工、冬天回乡度岁的单身工。这一现象到民国时期仍然存在。明代中期都昌帮窑户迅速兴起,超越了抚州帮,乐平帮窑户几经周折后,迅速衰落。至此,镇区已形成都帮窑户占绝对优势的格局。明中期以后都昌在景德镇谋生的人相当很多。都昌民谣谓“十里长街半窑户,迎来随路唤都昌”正是这种形势的形象写照。但是都昌话对景德镇的影响并不很大。因为都昌话是一种很难懂的方言,第一人称〔Nan〕,有点像北方话俺。都昌话没有声母t‘和f。“糖”念作〔laN〕,音同狼,“豆腐”读成“豆务”的音,其难懂程度由此可见一斑。都昌西北乡与湖口接界地区乡民全讲湖口话,很早以前有一批河南移民在都昌东乡十几个村庄定居,繁衍了几代人,至今仍操河南家乡话。由此可见都昌话影响不大。当然,影响还是有的,景德镇话把一个人讲成“一只人”,还有“做么得”(做什么),“朗个办”(怎么办),“男崽得”,即“得”作词的尾缀是都昌话演变来的。只是都昌话更粗些。现代景德镇方言中,都昌话的影响很重,仅次于南昌话的影响。

  清代、民国时期,景德镇方言继续伴随着陶瓷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主要表现是制瓷工艺的提高商贸规模的扩大促使地方语言语汇不断增广,趋向成熟、准确。

  当代,由于居民文化水准全面提高,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生产、生活、学习、娱乐内容和用品更新和增广,大量的现代语汇已经充实到方言中,景德镇方言已成为一种语汇空前丰富,具有深度和广度,能准确表达当代社会生活的方言语种。

四大传统名瓷

  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粉彩瓷 粉彩亦称软彩,是瓷器的釉上装饰,自清康熙晚期开始,到雍止、乾隆年代,益臻完善。其制法是:先在白胎瓷器上勾出图案轮廓,再堆填色料,在摄氏七百多度的温度下烘烧而成,颜色柔和,画工细腻工整,有国画风味。又有浮雕感,画面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有以中国历史故事和神话为主的人物,有秀丽多彩的山水,有栩栩如生的花鸟翎毛,有工整对称的几何图案等。 玲珑瓷 青花玲珑瓷是在明宣德年间镂空工艺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它融青花技术之长,集镂雕艺术之妙,玲珑剔透,精巧细腻,具有清新明快之感。据记载,清代景德镇御窑厂制作的玲珑瓷就已具较高水平,但产量甚少,仅供宫廷使用。 颜色釉瓷 色釉瓷又称颜色釉瓷,是依靠釉水色彩的变化来装饰瓷器的。通常在釉料之中调整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就能达到改变釉色的目的,如铜红、钴兰、铁黑、铅绿等等。 青花瓷器 景德镇青花瓷,被人们称为“人间瑰宝”。始创于元代,到明、清两代为高峰。它用氧化钴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高温一次烧成。它蓝白相映,怡然成趣,晶莹明快,美观隽久。白釉青花一大城,花从釉里透分明,使人赏心悦目。明人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都带去大批青花瓷,与30多个国家进行交往。不少珍品现被收藏在英、美等国博物馆。

博物馆、艺术馆

  1. 景德镇宁钢艺术博物馆(陶瓷艺术馆)
  2. 邓希平陶瓷艺术馆
  3. 余仰贤陶瓷艺术馆
  4. 何炳钦陶瓷艺术馆
  5. 熊钢如陶瓷艺术馆
  6. 刘远长陶瓷艺术馆
  7. 李菊生陶瓷艺术馆
  8. 周国桢陶瓷艺术馆
  9. 景德镇真如堂生活艺术博物馆
  10. 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博物馆
  11. 景德镇景东艺术陶瓷珍品博物馆
  12. 景德镇厚森青花瓷博物馆
  13. 景德镇精益斋陶瓷博物馆
  14. 景德镇皇窑陶瓷艺术博物馆
  15. 乐平市博物馆
  16. 浮梁县文管所、博物馆
  17. 景德镇御窑文化艺术博物馆
  18. 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
  19.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20. 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
  21. 景德镇民窑博物馆
  22. 景德镇陶瓷馆
  23.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
  24. 景德镇官窑博物馆
  25. 景德镇市古窑瓷厂

十大公共建筑

  1. 行政中心 位于“白鹭大桥”桥西,与人民会堂相呼应,坐北朝南,面对南山、昌江河,视野开阔、景色优美。是政府行政机关单位办公场所及附属用房。
  2. 人民会堂 位于韭菜园新城区开阔地段,东、南临昌江。内设主会场(含艺术剧院),总席位:1460人(其中:观众席1280人,含500个带桌子的代表席位和表决器,主席台位120人,乐池60人)。
  3. 国际会展中心 坐落在石洪路南面(四中对面)自然条件良好,交通便利,主要功能有国际会展、展览、世界贸易商务中心、宾馆、餐饮。总用地面积425.41(亩),投资额约5亿元。
  4. 瓷都文化活动中心 坐落在西瓜洲新城区,南临南河南山,西频昌江为昌江南河交界处。主要功能有教学楼、影剧院、展览中心、体育健身。
  5. 体育中心 位于石洪路与金岭大道交汇处,南临西河地势开阔、交通便利,主要功能有体育场、体育馆、旅游馆、综合训练馆、室外球场、射击场、体校、体育宾馆、竞赛管理中心等。
  6.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 坐落在昌南大道中段北面昌南二支线与昌南大道交汇点东侧,四周山峦环抱,风景优美,主要分为四大功能区;公共活动区(其中包括:门厅、临时展厅、咖啡厅、餐厅、纪念品销售以及陶瓷制作厅等)、藏品库与办公区(其中包括:文物修复技术。设备及办公用房、研究用房)该区,不对外开放,特殊展览区(该区用来展示特别珍贵的展品或有价值但难以复原的陶瓷碎片)、主要展区(该区展品按年代依次陈列)。
  7. 全国中小学生陶瓷艺术培训基地 坐落在昌南大道中段古窑历史博览区北侧,自然条件良好,景观优美。主要功能分为文化生态区(制作中心)、教学培训(教学楼、作品展示)、文体训练、生活区(购物中心、住宿餐饮中心、宿舍、食堂)。
  8. 紫晶宾馆 坐落在紫晶岩路中段东面,地点山清水秀,景色优美,自然植被保护良好,山间水库是该地点最重要的景观因素。
  9. 西山湖宾馆 位于昌南大道中段北面,距瓷都大道1.3公里处,地段周边群山环绕半月湖,风景秀丽,自然条件优越。
  10. 财富大厦 坐落在昌南大道中段南侧,主要功能有国有土地办证、办公、交易、储备、培训等组成的综合建筑物。

旅游

  景德镇市旅游资源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交融,互为一体,具有非同构性、非季节性和很强的商业性,旅游内容十分丰富。悠久的制瓷历史,独特的陶瓷文化,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生态环境是瓷都拥有的得天独厚、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我市已经拥有充分展现陶瓷文化的陶瓷文化博览区,有展示古代官宦文化的江南第一衙——浮梁古县衙景区,有集陶瓷、生态、红色、古镇于一身的高岭(瑶里)风景区,这三个国家4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代表了我市三种不同风格的旅游产品,初步构成了我市旅游资源的新格局,进一步奠定了我市的旅游城市形象。

  一是具有千年瓷都品牌优势。景德镇作为瓷都举世闻名,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底蕴深厚。千百年熊熊窑火,使景德镇留下了丰富的陶瓷历史遗迹、珍贵的陶瓷艺术、精湛的制瓷技艺和瓷味十足的地方风情,构成了独具特色的陶瓷旅游文化。至今全市仍拥有30多处陶瓷文化遗址,如至今还保留着古矿洞、古街、古码头、古碑和古亭,风景幽雅,独具一格,我国古代著名的瓷用原料产地及世界制瓷粘土高岭土命名地高岭村;国内外迄今罕见、烧瓷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田古窑遗址;集古制瓷作坊、窑场、明清典型世俗建筑于一体,将千百年来手工制瓷的全过程重新展现在人们眼前,座落在枫树山盘龙岗上的陶瓷历史博览区等。深厚的陶瓷文化,具有世界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瓷都"凝聚着中华文化,景德镇瓷器是具有"中国性格"产品的代表,"千年瓷都"是我市独有品牌,也是我市借以发展旅游经济的"金字招牌"。

  二是具有良好生态环境优势。景德镇是一座江南山城,山不高而灵秀,水不深而清澈,川秀山丽,山青水秀,生态环境良好,自然风景区较多,自然景观如洪源仙境、诸仙洞、瑶里风景区、翠屏湖、玉田水库等。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8.6%,是江西省重点林区之一,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各类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星罗棋布,生态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

  三是具有独特人文景观优势。全市有136处古建筑,如明清时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至今仍较完整的保存着当时风貌的祥集弄民居、三闾庙古街;研究古代地方戏曲文化的"活化石"的乐平古戏台群;保存完好有"江南第一县衙"之称的清浮梁五品县衙;结构别致的宋千年红塔。

  四是具有优越地理区位优势。我市地处昌九景金三角和皖浙赣交界地带,地处黄山、庐山、九华山、三清山、龙虎山、武夷山、鄱阳湖、千岛湖等"六山两湖"风景名胜区的中心,南昌-九江-景德镇则是全国十四条重点旅游线路之一。这里正日益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购瓷胜地。

旅游景点

景德镇:浮梁古县衙
景德镇:龙珠阁
  • 景德镇御窑遗址博物馆 位于原御窑厂遗址内,御窑厂是明、清时期专为宫廷生产御用瓷器的所在地,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据清乾隆二年《浮梁县志·建置·景德镇厂署》记载“御器厂建于里仁都珠山之南,明洪武二年设厂制陶以供尚方之用”。考古资料表明明洪武二年,朱元璋在元朝原浮梁瓷局的基础上建立了御器厂。1643年明王朝覆亡,御器厂为清政权所有,改称为御窑厂。是中国历史上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为精湛的官办瓷厂,在长达近六个世纪的时间里,为“天下窑器之所聚”,荟萃着无数陶艺精英和能工巧匠。生产烧制出了数不胜数的精美绝伦的瓷器,目前,海内外拍卖价格最高的瓷器大多出于此。2004年,因发掘出土一批珍贵文物和窑炉遗迹,考古成果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获田野考古二等奖。
  • 景德镇民窑博物馆 设于湖田窑古瓷遗址文物保护区内。在四十余万平方米的地下积淀了五代至明朝(公元907年—公元1644年)制瓷历史的丰富文化遗存,清晰地反映了这七百年间陶瓷工艺史上重大变革和集中国古代制瓷历史之大成的全过程,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陶瓷史学研究者、陶瓷工艺美术爱好者和中外广大游客的朝圣之地。民窑博物馆不仅收藏陈列了湖田窑各个历史阶段产生的各类典型标准器物和历史考古发掘出来的珍贵文物及考古标本等,还保护了宋、元、明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弥足珍贵的窑炉、制瓷作坊等二十余处遗迹。民窑博物馆周围环绕着十二处二十六万平方米面积尚未发掘的古陶瓷遗存,较完整地保存了历史原貌。
  • 景德镇陶瓷馆 景德镇冶陶始于季汉,唐代有陶窑、霍窑。产品色素润,有“假玉器”美称。五代至宋,窑场遍布镇内及镇郊南河两岸,五代白瓷已达到现代的瓷质标准;宋代影青瓷质细腻,色莹润,光致茂美,著行海内,成为中国青白瓷系的故乡。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在镇置监镇官,制器进御,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元代曾设‘浮梁瓷局’掌烧宫廷用瓷,当时成功烧造了青花、釉里红、铜红釉、霁蓝釉、卵白釉及釉上三彩、金彩等新品种,尤以青花艺术名扬四海。明初在镇珠山设御窑厂,瓷业出现官、民窑竟市的繁荣景况。官窑以永乐、宣德青花、祭红、甜白釉,成化斗彩、孔雀绿与娇黄釉,以及嘉靖、万历的五彩、矾红彩,均名噪一时;民窑则以自由奔放的青花、弘治至嘉靖的珐华彩及素三彩等引人注目。
  •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 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 位于西市区枫树山蟠龙岗,由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和古窑组成,区内明清瓷业建筑和世俗名居建筑属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区以古建筑为中心的园林式布局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古文化区,成为景德镇悠久陶瓷历史文化的缩影。是国家公布的首批AAA级景区。
  • 高岭风景名胜区 位于景德镇东北40公里处,是古代景德镇制瓷业最主要的原料产地,国际通用粘土矿物学名词高岭土(KAOLIN)的命名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江西省级风景名胜区。宋元之际,由于高岭土使用价值的发现,导致了景德镇瓷业“二元配方”制胎法的产生,使景德镇瓷器由低火度的软度瓷转变为高火度的硬度瓷,完成了中国瓷业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奠定了景德镇成为世界瓷都的基础。数百年大规模的高岭土开采,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人文古迹,主要有采矿遗址、淘西坑、水口亭、东埠古街、古码头等,尤其是高岭土白色尾纱堆积蔚为壮观,被誉为“青山浮白雪”。
  • 龙珠阁 珠山自古就是景德镇的象征。建在珠山之巅的龙珠阁,自唐代兴建以来,几经兴毁。现在重修的龙珠阁红墙黄瓦,重檐飞翘,秀丽端庄,气势恢宏。明、清王朝曾在此设立御窑厂,并派督陶官距此坐镇,监造皇宫用瓷。该阁遂成为御窑厂的代表性建筑,后逐渐衍化成景德镇的标志性建筑。阁内陈列了明清官窑复原模型和被评为全国十大文物精品系列展的明极盛时期出土官窑瓷器展。
  • 洪岩仙境 位于乐平市东北38公里。洪岩洞是中生代形成的石灰岩溶洞,距今已有一亿多年。洞体全长1620米,洞室总面积8万多平方米。洞中石钟乳遍布上下,错落有致,晶莹绚丽,美不胜收,千姿百态,鬼斧神工。这里还有古人类居住生息遗址、南宋的洪皓学堂遗址、明代的铁井飞泉、当代中美农业考古队考古现场。还有140亩美丽如画的石林,古色古香的松漠亭,引人入胜的南星岩、仙姑岩、神宝峰、狮哮峰、松漠峰、独秀谷、珍珠岩。
  • 瑶里风景名胜区 
  • 浮梁古县衙 国家AAAA级景区。在景德镇北部,距景德镇市区8公里,属历史文物为核心的景区。浮梁古城建于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古县衙的建筑具有徽派与赣派相结合的特色,最为具有特点的是县署里面的楹联,其丰富的内涵,函盖了封建社会地方官处事方法和原则;红塔又名西塔,“西塔夕照”为历史上著名的昌江八景之一,“文照胜朝辉,紫烟连霄汉”的壮观是古县衙一道靓丽的风景。
  • 乐平古戏台 乐平素称“赣剧之乡”,著名的“乐平腔”(又称高腔)是当代赣剧的主要支派。乐平人民酷爱赣剧,村村建有戏台。逢年过节,各乡村竞相开台演戏,全市现有古戏台317座,人称“中国古戏台博物馆”,其中浒崦古戏台堪称一绝。
  • 祥集弄明代民居 又名品陶斋,坐落在市区祥集弄内,共有二幢,为明代成化六年的建筑。当年为一富商住宅,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建筑高大宽敞,结构严谨。当年的主人既要显示其富有,但又不敢违背封建礼制,故除用料考究之余,仅在重点部位施以雕镂装饰,体现了封建社会商人富而不贵的森严的等级观念。品陶斋现为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所在地。
  • 三闾庙古街 是当年景德镇商船云集、人声喧哗的水路码头。古街口,有一座由窑砖砌成的拱型街门,门楣青石上刻有“三闾古栅”四个遒劲的大字。整个古街分明、清两条街。明街长80多米,有9幢为一组的明中期和明晚期建筑群落;清街长230多米,由清代店铺和各类作坊组成;数百块两米长的青条石砌成的台阶由昌江河边直接街口。作为明清之际景德镇最重要的货运码头,当年景德镇瓷器从这里装船启航,经鄱阳湖长江,运往世界各地。
  • 得雨生态园 国家AAAA级景区。是1600年前东吴大将吕蒙的军中帐所在地。2002年,市政府决定在保护原址的基础上建设生态园。
  • 明清园 位于景德镇雕塑瓷厂厂区内,是景德镇国际陶艺中心所在地,为仿明代徽派建筑群。园内的瓷器街是景德镇古代瓷器商业街的再现,许多工艺美术大师在此设工作室,展示着巧夺天工的陶瓷雕塑技艺。

人物

陶瓷名家

  • 王锡良 1922年2月生,安徽省黟县人。12岁辍学,随叔父王大凡先生(景德镇陶瓷美术名家"珠山八 友"之一)学习陶瓷绘画技术。1959年,首批被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 现任中国轻工局陶瓷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 1979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为景德镇市首位获此殊荣者。
  • 秦锡麟 1942年5月生,江西省南昌人。196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 现任职于景德镇陶瓷学院,1978年被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张松茂 江西波阳人,1934年1月生,号“芝山松茂”,室名“雅月斋”。1956年进入轻工部陶研所。1959年荣获“陶瓷美术家”称号。1986年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1988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1994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同年张松茂之家被评选为“陶瓷艺术世家”。曾任江西省政协委员,景德镇市文联副主席,现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陶瓷美术学会理事,景德镇市文联顾问。
  • 李进 1940年9月生,江西省石城人。1955年进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学习陶瓷艺术,拜景德镇陶瓷美术名家“珠山八友”之一的王大凡先生为师。现任中国轻工局陶瓷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戴荣华 1940年1月生,江西省波阳人。1959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中专部,1978年被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现任中国轻工局陶瓷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张育贤 艺名风友,1938年4月生,江西省余干人。1959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师从蔡金台、曾龙昇。现任中国轻工局陶瓷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王隆夫 别号昌南子,1931年12月生,江西省浮梁人。艺术上受其祖父王昌彬和父亲王庭芳的影响,师从陈老莲及"海上三任"。他是景德镇市艺术瓷厂高级工艺美术师,1978年被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王恩怀 1935年12月生,江西省丰城人。他从小随父亲王步(青花大师、陶瓷美术家)学艺作画,后又师从刘雨岑先生("珠山八友"之一,陶瓷美术家)研习绘瓷技艺。1949年考入江西省立陶瓷专科学校,1979年被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现任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刘远长 1939年7月生,江西省吉安人。1959年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得益于蔡金台先生指点。毕业后分配在景德镇雕塑瓷厂从事陶瓷设计,现任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熊钢如 1941年2月生,江西省丰城人。师从尹一鹏、丁千教授,196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现任景德镇陶瓷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唐自强 1940年1月生,湖南省长沙人。196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现任江西省陶瓷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徐庆庚 1941年8月生,江西省乐平人。1966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现任江西省陶瓷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李文跃 1959年8月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长期致力于景德镇传统墨彩描金与粉彩艺术陶瓷的研究创作和实践,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其创新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研制的多项陶瓷创新发明成果获奖,并批量生产。
  • 何叔水 别名何粟水,男,1940年5月生,江西省乐平人。十五岁起从其父何钟金,后从汪以俊先生学习陶瓷技艺,1979年被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授于"陶瓷美术家"称号。现任中国轻工局陶瓷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赖德全  1955年2月出生,籍贯江西赣州。现任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所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徐亚凤 1940年生于景德镇,1958年毕业于景德镇瓷学院美术系,自幼受家庭艺术熏陶,祖父徐仲南是景德镇画瓷名家“珠山八友”成员,父亲徐天梅1995年由景德镇市政府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
  • 李菊生 1944年9月生,江西省鄱阳人。1968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师承浙江美院何越生教授和油画家马宏道, 现任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教授。
  • 饶晓睛 1961年11月生于景德镇,籍贯江西省临川。由2005年西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粉彩《松风雅集图》获大奖赛艺术陶瓷类唯一特等大奖。
  • 宁勤征 1957年8月生于景德镇。擅长元、明、清青花绘制、复制以及传统釉上刷花,颜色釉装饰,红绿彩绘制技艺。获省部级工艺美术作品评比金奖6个,省部级银奖4个。
  • 王怀俊 1943年12月生于景德镇。在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一直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和研究。瓷板画“赏花图”获江西省第一届工艺美术作品评比大师奖;瓷板“自爱空山日月长”,获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奖赛三等奖;瓷板“曹雪芹”获江西省第三届工艺美术大奖赛特别荣誉奖;“松下扶琴图”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精品展览会“银奖”、“松下高土图”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精品展览优秀创作奖(第一届西湖展览会,中国轻工业总会主办);“魏王观海图”瓷板画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览会金奖(中国轻工总会主办)。“群行瞰飞流”瓷盘获景德镇第二届国际陶瓷节一等奖;获人民画报社授予的贡献奖。
  • 余仰贤 1944年1月生,江西省新建人。他自幼爱好陶瓷美术,14岁进入景德镇艺术瓷厂美研室,师从王云泉(陶瓷美术家)习画春景山水,后又师从余文襄(陶瓷美术家、"雪景大王")主攻雪景山水。现任中国轻工局陶瓷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 杨苏明 1940年2月生,河北省涿鹿县人。师从杨海生(陶瓷美术家),专攻陶瓷捏雕的创作和技法研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黄卖九 艺名陶人,男,1938年9月生,江西省都昌人。1954年师从陶瓷新彩画师陆云山先生,1960年后在景德镇陶瓷学院进修二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参考条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