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3年9月11日 (三) 15:50东方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江西:景德镇青花陶瓷


  景德镇市(汉语拼音:Jǐng Dé Zhèn Shì;英语:Jingdezhen City),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历史上与汉口镇、佛山镇、朱仙镇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镇,下辖乐平市、浮梁县、昌江区和珠山区,全市土地面积5256平方公里,总人口160多万,其中非农业人口59.6万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地区。景德镇市位于赣、浙、皖三省交界处,是中外著名的瓷都,世界制瓷原料高岭土的故乡,中国历史上"四大名镇"之一,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城市,全国35个王牌景点之一。现辖乐平市、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面积5256平方公里,人口152万,其中市区人口50万。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昌江上中游,东经116°57′-117°42′,北纬28°44′-29°56′。北与安徽省毗邻,东、南、西与上饶市接壤(西北与安徽东至县交界,南与万年县、西与鄱阳县接壤,东北与安徽祁门县、东偏南与婺源县毗连)。全市总面积5248平方千米,总人口155.4万人(2007年底)。其中市辖区面积420平方千米,人口44万人,非农业人口35.7万人。

  景德镇市辖昌江、珠山2区和浮梁县,代管乐平市。共有13个街道、25个镇、13个乡,167个居委会、472个行政村;其中市辖区有11个街道、2个镇、3个乡,113个行政村、48个行政村。市人民政府驻珠山区。

  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和西北部多山,最高峰五股尖海拔1618米;东南、西南部多丘陵和平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势较为舒缓。昌江、乐安河纵贯全境,属长江流域鄱阳湖水系。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2005年,年降水总量1305.1mm,年平均气温18.4℃。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瓷器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景德镇是中国瓷器最杰出的代表。“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早在1700年前的东汉晚期,这里就有了一定规模的瓷业生产。北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因所制御瓷为宋真宗皇帝所喜爱而赐名为景德镇。元朝开始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明朝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专门从事宫廷用瓷的烧造。随着御窑的设立,“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景德镇迅速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无数精美的瓷器 “行于九域,施及外洋”,开创了中国海上陶瓷的“丝绸之路”。英文单词CHINA,既是中国,也是瓷器。因为瓷业的发展,景德镇成为中国资本主义最早萌芽的城市之一,被西方国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手工业城市。

  景德镇陶瓷产业在继承中创新发展,现在已形成了日用陶瓷、陈设艺术陶瓷、工业技术陶瓷、建筑卫生陶瓷、电子陶瓷和特种陶瓷等门类齐全的大陶瓷格局以及包括原辅材料、陶瓷生产、内外贸易、科研设计和教育等配套完整的陶瓷产业体系。近年来,景德镇加快了陶瓷产业发展振兴的步伐。国家科技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区域创新体系,国家陶瓷工程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商务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每年一度共同举办的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为中外陶瓷文化交流、技术合作、经贸洽谈等搭建了高层次平台;景德镇陶瓷工业园区“筑巢引凤”,吸引了海畅、乐华、金意陶、欧胜诺、特地、东璟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陶瓷企业入园发展,景德镇“天下窑器汇聚”的繁荣盛景已经在新的世纪重现。

  弥足珍贵的陶瓷遗迹、精湛奇妙的陶瓷技艺、流光溢彩的陶瓷精品、风格独特的陶瓷习俗,使景德镇成为中国独有的充满陶瓷文化艺术气息的城市。瓷窑、瓷片、窑砖、瓷匣、瓷器、瓷雕、瓷灯、瓷墙……浓郁的瓷文化符号随处可见。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一位偶然走过你身边的老人可能就是一个身怀绝技的老艺人,一位普通姑娘也许就是一个妙笔生花的民间艺术家。徜徉于景德镇陶瓷馆、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陶瓷市场、湖田古窑遗址、祥集弄明代民居、三闾庙古街……你必将为它独特的陶瓷历史文化和艺术风采所倾倒。

  景德镇人对陶瓷有着独特的领悟与创造。他们将这种悟性淋漓尽致地发挥到瓷器的烧制、造型和装饰艺术上, “点土成金”,把普通的泥土变成价比黄金的陶瓷。景德镇陶瓷五代的古朴水灵,宋代的温润清新,元代的充实茂美,明代的典雅精工,清代的繁缛华丽,现代的绚丽多彩,幽雅脱俗的青花,明净剔透的玲珑,色彩绚丽的粉彩,五彩缤纷的颜色釉,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不同文化、信仰、习俗的人们,风靡惊艳了全世界。2005年7月在伦敦一场拍卖会上,一只景德镇元代青花罐“鬼谷子下山”拍出了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2.3亿元)的天价。当代景德镇陶瓷经常被国家作为珍贵礼品赠送给外国元首及贵宾,并被选为中南海用瓷、上海APEC会议用瓷,众多工艺美术大师的陶瓷艺术作品更为海内外众多陶瓷爱好者和收藏家所喜爱。

  在陶瓷历史发展长河中,景德镇能工巧匠和艺术家灿若群星。“风火仙师”童宾、督陶官唐英、珠山八友等名播四海。现在全市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3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9人、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73人、专业陶瓷艺术类教授38人、副教授56人和一大批省市高级工艺美术师,以及街边巷尾许多默默无闻的老艺人和民间艺术家。他们世代传承,不停地耕耘,积累了极为丰富的驾驭陶瓷材料和工艺的本领,创造了弥足珍贵的具有浓郁东方艺术风范的艺术珍品。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和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被列为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景德镇群山环抱,绿水环绕,碧水蓝天,四季分明,是一座具有山水、生态、文化特色的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9%,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2.89%和40.13%,目前已拥有景德镇陶瓷博览区5A级景点、浮梁古县衙景区、高岭——瑶里风景区、得雨生态风景区等5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良好的自然环境奠定了景德镇"绿色农业"的生态基础,形成了茶叶、蔬菜、养殖业三大特色农业产业。浮梁茶叶自古闻名,唐代白居易《琵琶行》中就有描写浮梁茶叶生产和贸易的诗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浮红”茶曾与贵州茅台酒双双获得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江西德宇集团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得雨活茶”被选为人民大会堂“国宴茶”;“瑶里崖玉”、“浮瑶仙芝”绿茶在全国名优茶评比中累夺桂冠。

  景德镇还是一座文明卫生之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荣誉称号,被全国31家媒体评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城市空气综合整治工程获得国家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空气质量测评连续四年为江西省11个设区市第一名,是最适宜人居的绿色生态城市。

  景德镇历史上就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进入新的世纪,千年瓷都景德镇紧紧围绕建设“经济重镇、旅游都市、特色瓷都”发展构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努力增加投入做大总量,经济社会发展生机勃勃。

  景德镇产业特色优势明显,工业基础扎实。除陶瓷产业外,目前已形成以机械家电、航空汽车、化工医药、电子信息、电力能源和特色食品等支柱产业,拥有昌飞公司、昌汽公司、焦化厂、华意公司、江西化纤、中景集团、德宇集团等一大批重点骨干企业,“昌河”汽车、“景德镇”瓷器和“华意”压缩机三大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拥有昌河汽车、华意压缩、东风药业、黑猫碳黑四家上市公司,全国唯一的直升机研发机构和主要的直升机生产基地都在景德镇。

  景德镇交通便捷四通八达,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皖赣铁路穿境而过,九景高速、杭瑞高速建成通车,济广高速、南环高速、景鹰高速正在加快建设,九景衢铁路兴建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景德镇市昌江航道可通行300吨级船舶;景德镇机场已开通至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航班。景德镇处于一个十字交叉的铁路运输中心和多条高速公路交汇的中心,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地”。从区域经济格局看,向东是杭甬经济圈连接上海,向北是南京合肥经济圈,向西是武汉经济圈,向东南是福州和闽南厦漳泉经济圈。景德镇至这几个经济圈中心城市的时间都在3-4小时左右,具有接受辐射又辐射周边的区位优势,是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最便捷的地区之一。

  景德镇投资环境优越,是投资创业的热土。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制订实施了一系列旨在鼓励境内外资并举、招商引资和本土创业并行的政策措施,营造了一个开明开放、诚信法制、公平公正的投资软环境。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景德镇已成为中部地区一片投资热土。日本、意大利、美国、新加坡、台湾、香港、广东、浙江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外商纷纷来我市投资兴业。尤其是今年以来我市在引进重大项目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总投资50亿元的光伏产业项目、投资35亿元的陶瓷产业项目、投资50亿元的汽车机电项目、投资14亿元的长虹家电项目、投资5亿元的LED照明等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在我市落户、投产。 同时,每届的瓷博会经贸洽谈会也是硕果累累,不仅成为客商云集、经贸洽谈热烈的盛会,而且成为增进双方友谊、促成相互合作的盛会。


  市树:樟树;市花:茶花
  邮编:333000 代码:360200 区号:0798

  1985年9月26日,景德镇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评选,将樟树定为景德镇市市树,将茶花定为景德镇市市花。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行政区划

  景德镇市 辖昌江、珠山2区和浮梁县,代管乐平市。共有13个街道、25个镇、13个乡,167个居委会、472个行政村;其中市辖区有11个街道、2个镇、3个乡,113个行政村、48个行政村。市人民政府驻珠山区

  珠山区 辖9个街道:石狮埠街道、新厂街道、里村街道、周路口街道、昌江街道、新村街道、珠山街道、太白园街道、昌河街道。共有71个社区、8个家委会。区政府驻中山北路

  昌江区 辖1个街道、2个镇、3个乡:西郊街道、竟成镇、鲇鱼山镇、吕蒙乡、丽阳乡、荷塘乡(荷塘垦殖场)。共有31个居委会,48个行政村。区政府驻瓷都大道。境内还有西郊垦殖场、昌江区开发区、景德镇高新区

  浮梁县 辖9个镇、8个乡:浮梁镇、鹅湖镇、经公桥镇、蛟潭镇、湘湖镇、瑶里镇、洪源镇、寿安镇、三龙镇、王港乡、臧湾乡、黄坛乡、兴田乡、江村乡、峙滩乡、勒功乡、西湖乡。共有4个居委会、158个行政村。县政府驻浮梁镇朝阳大道

  乐平市 辖2个街道、14个镇、2个乡:洎阳街道、塔山街道、镇桥镇、乐港镇、涌山镇、众埠镇、接渡镇、洪岩镇、礼林镇、后港镇、塔前镇、双田镇、临港镇、高家镇、名口镇、浯口镇、鸬鹚乡、十里岗乡。共有50个居委会、265个行政村。境内有1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1个大型水库管理局。市政府驻洎阳街道洎阳中路353号

人口

  根据人口抽样调查资料,201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59.9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2.7万人,乡村人口67.24万人。人口出生率13.39‰,人口死亡率6.01‰, 人口自然增长率7.38‰。


历史

  据《浮梁县志》记载,景德镇在春秋战国时期地属楚国东南境,秦属九江郡番县,汉属豫章郡鄱阳县,三国时为吴地,东晋设镇,始称"昌南",后易名"新平",辖于江州,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更名"浮梁",北宋赵恒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定名"景德镇",辖于浮梁县。

  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获得解放,随后从浮梁县分出,置景德镇市,1960年,浮梁县并入景德镇市,成为市郊区。198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上饶地区的乐平县划归景德镇市管辖,原波阳县的鲇鱼山乡和荷塘垦殖场同时划属景德镇市昌江区。1988年10月,浮梁县恢复建制。1992年9月,乐平县被批准撤县建市(县级市),至此,景德镇市下辖一市、一县、两区,即乐平市、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

  市域春秋时属楚东境,秦为九江郡番县辖地,汉属豫章郡鄱阳县。东晋时称新平镇。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划鄱阳县东部为新平乡,四年(621)置新平县。镇为县属,因在昌江之南,故又称为昌南镇。八年撤县,开元四年(716)复置,县治设在新昌江口,故称新昌县。开宝元年(742年)改名浮梁。镇先后隶于新昌、浮梁县。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并沿用至今。元代,浮梁县一度升为州,镇属州。明代州又改称为县,此后景德镇在行政上一直属县辖区。1916年,浮梁县治年从旧城(今浮梁镇)迁至景德镇。1927年~1929年景德镇曾一度称市。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江西独立第一团于7月6日攻克景德镇,曾建立景德镇市苏维埃政府,同时在里村建立浮梁县苏维埃政府。1934年4月,中共赣北特委曾在浮梁小源建立革命政权。后迁至程家山革命根据地扩至皖南边区。7月间召开工农革命团代表大会,成立皖赣特委和苏维埃政府。1935年,国民党政府江西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从鄱阳县迁至景德镇,景德镇成为赣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重新合作,1938年在景德镇设有新四军办事处,瑶里设有留守处。

  1949年4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景德镇和浮梁县。景德镇与县划开建市。5月4月成立中国共产党景德镇市委员会和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先后隶属赣东北行署、乐平专区、浮梁专区、上饶专区。1953年6月,经政务院批准,景德镇市为江西省辖市。1960年,浮梁县建制撤销,其行政区域划入市境。1983年,国务院批准将乐平县划属市辖,并将波阳县属的鱼山公社、荷塘垦殖城(现均为乡)行政区域划归市辖。1985年,市辖乐平县和珠山、昌江、鹅湖、蛟潭四个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浮梁县建制,撤销鹅湖、蛟潭两区。1992年9月,乐平县撤县建市(县级市)。2005年,景德镇市辖乐平市、浮梁县和珠山、昌江两区。

  景德镇“水土宜陶”。全境处于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的过渡地带,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东北、西部多山,群峰林立、岗峦重叠。最高峰海拔1618.4米。东南部多丘陵、平原。最低处海拔高度20米。气候属亚热带温热湿润型,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特征为夏热秋凉,冬冷春寒,四季分明。历年年平均气温17.1℃,历年年平均无霜期248天,历年年平均降水量1763.5毫米,历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68.5小时。气候对自然植被、农业生产和瓷业生产都甚为有利。

  景德镇陶瓷烧造源远流长,驰名中外。

  据乾隆四十八年《浮梁县志》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新平即景德镇前身)。清雍正十年(1732年)《江西通志》上说:“唐武德二年(619年)里人陶玉献假玉器,由是置务设镇,历代相同,宋以奉御董造”而乾隆《浮梁县志》所记是:“新平霍仲初制瓷日就精巧,唐兴素瓷在天下而仲初有名”。“武德四年(621年),有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献于朝廷,于是诏仲初等暨玉制器进御”。这些记载,说明唐时景德镇陶瓷器烧造己达到一定水平。五代,景德镇窑业有发展,瓷器造型多样。目前发现最早的是湖田、白虎湾、胜梅亭(又名杨梅亭)等窑烧制的青瓷和白瓷,其中杨梅亭还是中国南方地区己发现的最早的白瓷产地。窑址分布于南河和市区近郊等地段,其窑场的规模、延烧的时间、窑器的品质,都是无与伦比的。

  宋代是景德镇窑的发展时期,首创青白瓷(又称影青),瓷器白里泛青,温润如玉。朝廷命御董造,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置景德镇。后成为中国古代名镇之一。南宋时,景德镇瓷器发展迅速,技艺既精:“器尤光致茂美”,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景德镇所产青白瓷器。胎薄质坚,釉色晶莹,声音清脆,故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美誉。产品风靡一时,行销各地。影响及于江西、广东、福建、安徽、浙江各地窑场,形成景德镇青白瓷系。

  元代是景德镇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朝统治者在景德镇专门设置“浮梁瓷局”,掌管瓷器生产有关事务,进行督烧,管制甚严。并更景德镇税课监为提领。全国制瓷业逐渐向景德镇集中。这时创烧了卵白釉瓷(又称枢府瓷),尤其是青花瓷的逐步趋于成熟和釉里红初步创烧成功,以及在铜红釉和钴蓝袖的制作方面的一定成就,为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奠定了基础。

  据文献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在景德镇设陶厂,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1402年),设置御器厂,专烧宫廷用瓷。有官窑20座,宣德时(1421一1485年)增至58座,各有专用。朝廷内府每年提出式样,委派中官督造,制品有极高成就。同时民窑生产发展很快,产品质量提高,隆庆时的“崔公窑”万历时期的“壶公窑”,都是民窑中的著名者。嘉靖万历期间形成官民竞市、官搭民烧的局面。明代历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诸朝,景德镇的青花、白瓷、彩瓷、单色釉瓷等品种都取得卓越的成就,真是五彩缤纷,繁花似锦,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于是景德镇发展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

  清初,曾恢复官窑生产。根据县志载,顺治十一年(1654年),奉造龙缸未成。十六年奉造栏板亦不成。康熙十年奉造祭器,陶成分限解京。十九年御窑厂烧造御器,后派官驻厂督造。此后,景德镇瓷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臻于鼎盛,是我国古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这期间,制瓷工艺达到新的水平。康熙时期的青花、五彩、红釉、素三彩;雍正、乾隆时期的粉彩、斗彩、珐琅彩,以及五光十色的各种颜色釉,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所以嘉庆时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写当时的瓷业是“器则美备,工则良巧,色则精全,仿古法先,花样品式,咸月异岁不同矣。而御窑监造,尤为超越前古”。并列举了当时景德镇著名的窑,有康熙年间的“臧窑”、“郎窑”,雍正年间的“年窑”,乾隆年间的“唐窑”。嘉庆以后,瓷业生产日渐衰落。咸丰五年(1855年)御窑厂停办,同治五年(1866年)曾派员谋兴复御窑厂未成。民窑也一蹶不振。光绪二十九年(1907年),江西巡抚奏请办景德镇瓷器公司,三十一年曾订定瓷工章程。宣统二年(1910年)正式成立江西瓷业公司,终因内战频繁,国力衰竭,无法挽回衰颓之势。

  景德镇的瓷业工人,以己之所长奋力与外瓷抗争。自清末至民国,仿古瓷、美术瓷均有很高成就,许多雕塑能手,彩绘画家等优秀艺人脱颖而出,“珠山八友”就是其中一例。广大瓷业工人的努力,使景德镇的传统技艺得以保留。民国18年(1929年)1月江西省政府建设厅提请省政府会议通过在景德镇设立陶务局,办理关于瓷业的指导及改良事项。同年11月又经省政府通过《整理并发展本省瓷业方案》。19年陶务局归并于省立工业试验所的陶业股,21年划出改组为陶业试验所。24年(1935年)陶业试验所停办,另设陶业管理局于景德镇,由杜重远主持,并创立陶业人员训练所,制订陶瓷工业的改革措施,但不久杜氏被迫离镇,改革未能成功。抗日战争爆发后,景德镇遭到日机的狂轰滥炸,仅有30多座窑生产,瓷器产量急剧下降。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局又发动内战,瓷业进一步受到挫伤。至解放前夕,全镇只剩下百来个处于停业状态的作坊和1000名左右实际上处于失业的工人。景德镇的陶瓷工业已是奄奄一息了。

  1949年4月景德镇解放建市,中共市委和市人民政府采取了有效措施,恢复瓷业生产,回收流散的技术工人,对失业工人进行救济,并组织生产自救。对私营工商业则给予低息贷款,帮助疏通供销环节,调动他们复工开业的积极性。1949年8月着手筹建地方国营景德镇市建国瓷业公司,1950年正式开工生产。同年5月成立景德镇市瓷业公司。1952年开始“建国瓷”的试制,这对恢复和发展传统技艺有着重要意义。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走上发展的道路。虽然其中由于诸种原因的影响,曾一度出现过停顿萎缩,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的重大变革。

  ——陶瓷工业在恢复的基础上向前发展,时间为1949~1957年。这期间,一是整治了旧社会留下来的创伤,迅速恢复瓷业生产;二是经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树立国营工业的优势,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合作化和全行业公私合营;三是逐步进行技术改革,包括原料精制采用水波池、炼泥机,瓷器成型用机压和注浆,窑炉烧炼首次采用煤柴合烧等。1953年到1957年底,产量年平均递增31.6%。1957年日用瓷年产量2.76亿件,电瓷2976吨,产值5938万元,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陶瓷工业在调整中曲折前进。从1958~1965年,这期间有成功也有失误。成功之处,首推窑炉的改革,一是在1951年开始的中小型瓷窑以煤烧瓷的基础上,1957年试制、试烧大型倒焰窑成功。二是在1965年试制、试烧连续烧成的隧道窑成功,这种窑具有生产连续化、周期短、产量多、质量高、降低燃料消耗50%、减轻劳动强度的特点。窑炉改革结束了千年以来以柴烧窑的历史,每年能为国家节约近30万立方米木材。同时它开拓了瓷器烧炼的新路,也促进陶瓷工业多门路的发展,如建筑瓷、电瓷、耐酸瓷、纺织瓷、砂蕊、瓷手模、瓷球磨坛和球磨子等工业用瓷的生产。这期间的失误,是反右扩大化挫伤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过急地把一些企业转化为全民所有制,在生产上片面追求高速度,造成比例失调。三年困难时期,日用瓷产量一再下降,到1961年只有7304万件,其中出口瓷为3137万件。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陶瓷工业曾一度处于困境。从1962年8月起,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各项工作都进行调整,陶瓷工业生产也逐步回升。当年日用瓷产量达到1.06亿件。其中出口瓷3137万件。到1965年,日用瓷产量达到1.74亿件,其中出口瓷增至8002万件。与1957年比较,日用瓷产量虽未赶上当年水平,但出口瓷产量却较前增加。这期间在瓷业工人中实行了计件工资制度,在生产技术中实现了成型流水作业线、双刀压坯机、循环双管施釉机等1460个新技术、新工艺项目,陶瓷工业又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陶瓷工业遭受“文化大革命”的破坏而跌落。从1966年开始到1976年10年时间,各级领导“靠边站”,陶瓷工艺美术家被列为反动学术权威,各项规章制度遭到废弃,许多传统产品视为“四旧”被砸烂、被禁止生产。后又以“瓷器不能打仗,不能当手榴弹甩”为由,对陶瓷单位大砍、大拆、大转产。远东第一流的现代化景德镇瓷厂被砍掉,陶瓷研究所、陶瓷学院和陶瓷学校等教育研究单位被拆掉,13个大瓷厂被强令转产汽车、拖拉机、电池、螺丝等产品,大批厂房、机械设备、科研仪器、检测工具被拨作他用,工程技术人员被下放到农村劳动,四个瓷石矿被划走。到1976年,陶瓷品种由1000多种减少到400多种,质量下降到一级品率只有20%多,全系统企业亏本达1300多万元,景德镇的陶瓷受到严重的破坏。

  ——景德镇瓷业重新振兴,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市党政领导机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方针,到1985年,日用瓷产量达2.89亿件,比1976年增长48%;1994年,日用瓷产量4.01亿件;2000年,日用瓷产量、日用瓷品种发展到1000多种器型,2500多种花面,旅游瓷、仿古瓷、民族用瓷的产品有很大发展,并且有一批名优产品获得国际金奖和国内金奖、银奖。建筑卫生瓷和工业用瓷都在生机勃勃地向前发展。1985年全市釉面砖总产量达386.2万平方米,为1956年的10倍。工业用瓷包括电瓷、纺织瓷、砂蕊、蜂窝瓷、耐酸瓷、瓷手模、瓷球、球磨瓷钵等都有很快的发展。特种陶瓷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光学、航空、航天等领域。全市生产高技术陶瓷的企业有7家,技术力量强,设备条件好,检测手段齐全,许多产品在全国居领先地位,有的还属国内首创,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因而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并以很快的速度发展起来。

  20世纪80年代末,景德镇陶瓷工业已经起了根本的变化,旧中国遗存的2493个小作坊已经演变成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化的大瓷厂,全市共有陶瓷工业企业121家,职工7.03万人;过去单一的日用瓷生产,已发展为日用瓷、建筑瓷、卫生瓷、工业瓷、高级技术陶瓷多门类的瓷业生产;过去分散的服务性行业生产,现在已建设成为一个包括原料勘探、矿山开采、陶瓷机械、耐火材料、石膏模具、陶瓷匣钵、瓷用化工、窑炉安装、瓷器包装等协作配套的系列生产;并把单一的陶瓷生产经营,发展成为包括生产、流通、科研、设计、文化、教育、考古、旅游在内的完整的陶瓷产业体系。产品不但遍销国内市场,而且享誉世界,行销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地理

  景德镇是江南山城。座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形似盆状。境内山峦起伏,东北方向为黄山余脉,群峰环峙、地势高峻;东南方向为怀玉山北坡,山岭逶迤,海拔一般为250-400米,最高峰五股尖海拔1618米。河川纵横交错,北部有源于安徽祁门县大洪山的昌江,全长210公里,自北向南越境而过,直注鄱阳湖;南部有发源于德兴市的乐安河,全长240公里,经乐平市区向北蜿蜒,最后汇入鄱阳湖。

气候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全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季多偏北风,春夏之交梅雨绵绵,夏秋之际晴热天多。2011年,年降水总量1494.8mm,年日照1832.1小时,年平均气温18.1℃。

自然资源

  景德镇市自然资源丰富。矿藏资源有瓷土、煤、钨、锰、铜、铝、金以及大理石、海泡石等,其中储量之丰、品质之优,首推瓷土,虽经千余年开采,仍未枯竭,就目前已探明的储量尚可开采300余年。山林资源有杉树、马尾松、毛竹、油茶、油桐、漆树等,并盛产山苍子、猕猴桃、橡子、杜仲、金银花、七叶一枝花等野生植物和药材。动物资源中有猴、蛇、穿山甲、相思鸟等珍禽异兽。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地下蕴藏着优质的瓷土矿。城区东面45公里的高岭村出产的高岭土,是中国首先发现应用的制瓷主要原料。18世纪传到国外,国际上对这种特殊粘土都称为高岭土(KaoLin)。高岭村则成为国内外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的向往之地。其它瓷土矿点星罗棋布,包括邻近各县共有170处之多。其储量经批准的生产控制数,可使用数百年。此外,尚有煤、锰、坞、铁、铜、铅、锌、金、大理石、石灰石、耐火粘土、海泡石、莹石等矿藏。地表资源丰富。古代以南山为主的周围群山,皆是松柴采伐之地。现在全市仍密荗的森林,面积达300余万亩,木材积蓄量700多万立方米。树木品种繁多,主要的乔木有杉木、马尾松、青岗栎、苦槠、栲树、木荷、樟木、楠木、麻栎、檫树等数十余种,灌丛类型的种类则更多。据1981年森林资源调查资料,市区森林覆盖率达54.15%,整个植被覆盖则达80%以上。

  景德镇地处赣、皖之交,与浙江仅一县之隔,周围群山环抱。古代水上运输则具备较好条件。主流昌江自北至南贯穿市域,还有东河、西河、南河、小北河等主要支流以及纵横交错的数十条小河港,构成水上运输网络。当地以及邻县的窑柴瓷土,都可采用木船、竹筏运载,使窑柴与瓷土源源不断地从水路运来景德镇,供应瓷器烧造的需要。所产瓷器自昌江运往外埠,一条经鄱阳湖达长江,到长江上下游各商埠;一条经鄱阳湖通赣江,到赣南转广东;并由此而输往海外。水路运瓷,运载量大,可减少破损,自明以来运送御瓷均由水路,所以古代昌江水上运输繁忙。古人有诗曰:“坯房挑得白釉去,匣厂装得黄土来,上下纷争中渡口,柴船才拢槎船开”、“茅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说明当时水上运输的繁忙。

  昌江流域内多古老变质岩区,岩层质坚耐侵蚀,河床也较稳定,河水含沙量甚微,冲淤现象不明显,河道下游水流平缓,水量、水质都很适宜瓷业生产。明《江西大志·陶书》中说:“陶厂景德镇……水土宜陶”。

文化

景德镇方言

  景德镇市域处赣皖之交,东北部邻县婺源、休宁、祁门属古徽州地域,其地方语言属吴语徽州次方言;西南部邻县市鄱阳、万年、德兴及弋阳分属古饶州和古信州地域,其地方语言分属赣语饶州次方言和赣语广信次方言。从地域处所看,景德镇市属于吴方言和赣方言过度地带。但是市区语言几乎没有吴语影响,与周边相邻县市语言也迥然相异,却与250公里以外的赣方言代表语—南昌话很相近似。两地语言有显著的共同特征,同时也有很大差异。南昌市周边地区除南昌、新建、安义三县语言与之接近外,进贤、永修、高安、丰城及以樟树话为代表的古临江话与南昌话的区别都大于南昌话与景德镇话的区别。由此可明:景德镇方言属赣方言体系。

  标准景德镇话语音区原先(民国时期及民国以前)的范围:东起童街、里村,西至三闾庙、官庄,北起四图里、观音阁,南到天宝桥、小港嘴,总面积约20km2,人口约12万;现在东面已扩展到黄泥头,西面已延伸到瓷都大道以西大片地区,北面已拓展到樟树坑,南面已推进到吕蒙渡一线,总面积达120km2,人口已增至近4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近30年来新迁入的人口不操景德镇方言,而以普通话交际)。这一并不很大的地域,并不很多的人口所操语言与周边邻近地区语言迥然不同,其地很似一座“方言岛”。它的语言中文白异读,俗话俚语都相对较少,比较容易与来自各地的语言进行交际,具有“都会语言”的特征。这一特征是在当地陶瓷经济,陶瓷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今景德镇市区及浮梁县唐代以前属鄱阳县东境,其地鲜为外界知晓。自唐初“镇民陶玉载瓷入关中”以后,才开始闻达于朝廷,于是才有“昌南镇”之建置,才有“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瓷进御”的圣旨。唐廷的重视促使镇区陶瓷生产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地“水土宜陶”发展陶瓷生产有充足的自然资源,但当地人口稀少,劳动力非常缺乏。因此,唐初镇区陶瓷生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后,也引来了外地来镇谋生的移民。据有关史籍记载,唐初今景德镇及浮梁全境人口不足一万,到天宝年间发展到四万有余,翻了两番。这里面有自然增长的含量,但更多的是人口迁徙的原因。据有关地方志、宗谱记载,移民主要来自鄱阳、乐平等人口相对较多的邻近的平原地区,还有来自丰城、南昌等古洪州窑附近地区的陶工瓷工。到五代时期镇区陶瓷生产进一步发展,移民继续增广,古临江府(今樟树市一带)、湖口、都昌也有人徙来镇区。外来移民大多与当地瓷工学艺,他们共同生产、生活,不断排除障碍进行语言交际,逐渐达到了多种方言可以互相通畅交际的效果,虽没有形成共同语,但已经出现多种方言互相磨合的嬗变趋势,当地语言随着“八方杂处”现象的萌芽,人口比例的变化逐渐失去了其主导地位,形成多种方言同时使用于交际之中的局面。

  入宋以后,镇区陶瓷经济逐步走向繁荣,大批精巧美好的瓷器运销到全国各地。引起了朝廷的重视,于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建置景德镇,设置了饶州景德镇博易务、饶州景德镇税务等官府机构,派遣官吏驻在镇区。至此,镇区已成为当时全国瓷器生产中心。随着瓷器生产的迅速发展,外来移民也迅速增多,移民中除大批来自都昌、乐平、丰城的瓷业工以外,还有大批来自南昌一带的船民和码头工,来自微州地区的非瓷商户。频繁进出镇区执行巡窑征税公务的官吏,贩销瓷器的大小商户,运销、供给镇区居民生活用品的大小商贾,他们大部分是流动人口,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逐渐定居在镇区。建镇一百年后的宋徽宗大观二年,镇区人口已经超过6万,这6万人口中“十之八九”是外来移民,初步形成了“八方杂处”的局面。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在频繁烦杂的商贸活动及其他社会活动中必须进行频繁的语言交际,大家都不懂浮梁话,不可能用浮梁话交际,只能用各自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向,其间必须做到使对方明确自己的意愿。茫茫社会生活中的镇区人每次语言交际都围绕这一目的进行,年复一年循环往复的语言交际逐渐使来自八方的镇区居民(包括当地土著)的语言都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变异,首先是土著居民的纯粹乡土语言已经逐渐消逝,来自各方的移民虽还保持浓郁乡音,但他们在与异乡人交际中使用的语言是类似书面语言或官话,即对方能听得懂的语言。这些交际活动正使当地多种方言朝着互相融合的目标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程度越来越广深,逐渐达到了能够比较通畅进行语言交际的程度。

  南宋初年,金兵占据中原,中原以“定窑”为代表的陶瓷窑工、窑商大批南逃来镇区继续从事陶瓷生产谋生,他们及他们的后人生产的瓷器称为“南定”,镇区至今仍有“南定”、“粉定”的瓷器品种。这批移民在整个移民中所占人口比例较小,他们的语言在镇区几乎没有留下影响痕迹。南宋中后期,曾一度闻名的“吉州窑”因窑变衰落,大批瓷工涌入镇区谋生。随后,“临川窑”、“南丰窑”相继衰落,大批瓷工也流入镇区从事瓷业生产。到此时,镇区居民主要是来自以南昌为中心的鄱阳湖周边地区和赣江、抚河流域的移民。 这些居民,特别是其中之一的陶瓷工人在不断创造新的陶瓷文明的进程中,经过自唐以来数百年的语言磨合,逐渐形成了一种以赣客方言为基础,包容多种方言特点的新语种,这就是现代景德镇方言的雏型。

  元代,镇区陶瓷经济和制瓷工艺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制瓷原料来路更广泛,陶瓷品种更多,已经出现了专销西亚偏远国度的具有西域风情的新品种。陶瓷贸易已经从国内推广到海外,创造了新的繁荣。因而出入镇区采购、运输陶瓷的商贾更加多而来路更广,非瓷商业也更加繁荣。经济的空前发展使迁徙人口和流动人口都迅速增加,这一阶段江、浙、闽、粤等沿海商人、荆、湘、川、滇、山、陕、鲁、豫等内地商人,以蒙古族为主的各少数民族的采购商都经常云集镇区进行商贸活动。出入镇区的人口已经达到空前状态。流动人口的语言虽没有留下明显的影响,但在更加广泛的交际活动中,使当地方言得到了充实,逐渐走向成熟,基本上形成了能与各方来客进行交际的地方语。

  现代景德镇方言定型于明代。明代景德镇瓷窑工及居民中,除宋元及宋元以前徙来镇区的洪州窑区、吉州窑区、临川窑区、南丰窑区及“定窑”瓷工的后裔之外,多数是来自鄱阳、乐平、都昌、抚州、丰城等地的陶瓷工和商贩。其次是徽州及皖南其他地区的商户。 这些地区早在宋元以前已有成批移民进入镇区谋生,但其中大多数是春天来镇务工、冬天回乡度岁的单身工。这一现象到民国时期仍然存在。明代中期都昌帮窑户迅速兴起,超越了抚州帮,乐平帮窑户几经周折后,迅速衰落。至此,镇区已形成都帮窑户占绝对优势的格局。明中期以后都昌在景德镇谋生的人相当很多。都昌民谣谓“十里长街半窑户,迎来随路唤都昌”正是这种形势的形象写照。但是都昌话对景德镇的影响并不很大。因为都昌话是一种很难懂的方言,第一人称〔Nan〕,有点像北方话俺。都昌话没有声母t‘和f。“糖”念作〔laN〕,音同狼,“豆腐”读成“豆务”的音,其难懂程度由此可见一斑。都昌西北乡与湖口接界地区乡民全讲湖口话,很早以前有一批河南移民在都昌东乡十几个村庄定居,繁衍了几代人,至今仍操河南家乡话。由此可见都昌话影响不大。当然,影响还是有的,景德镇话把一个人讲成“一只人”,还有“做么得”(做什么),“朗个办”(怎么办),“男崽得”,即“得”作词的尾缀是都昌话演变来的。只是都昌话更粗些。现代景德镇方言中,都昌话的影响很重,仅次于南昌话的影响。

  清代、民国时期,景德镇方言继续伴随着陶瓷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主要表现是制瓷工艺的提高商贸规模的扩大促使地方语言语汇不断增广,趋向成熟、准确。

  当代,由于居民文化水准全面提高,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生产、生活、学习、娱乐内容和用品更新和增广,大量的现代语汇已经充实到方言中,景德镇方言已成为一种语汇空前丰富,具有深度和广度,能准确表达当代社会生活的方言语种。


十大公共建筑

  1. 行政中心 位于“白鹭大桥”桥西,与人民会堂相呼应,坐北朝南,面对南山、昌江河,视野开阔、景色优美。是政府行政机关单位办公场所及附属用房。
  2. 人民会堂 位于韭菜园新城区开阔地段,东、南临昌江。内设主会场(含艺术剧院),总席位:1460人(其中:观众席1280人,含500个带桌子的代表席位和表决器,主席台位120人,乐池60人)。
  3. 国际会展中心 坐落在石洪路南面(四中对面)自然条件良好,交通便利,主要功能有国际会展、展览、世界贸易商务中心、宾馆、餐饮。总用地面积425.41(亩),投资额约5亿元。
  4. 瓷都文化活动中心 坐落在西瓜洲新城区,南临南河南山,西频昌江为昌江南河交界处。主要功能有教学楼、影剧院、展览中心、体育健身。
  5. 体育中心 位于石洪路与金岭大道交汇处,南临西河地势开阔、交通便利,主要功能有体育场、体育馆、旅游馆、综合训练馆、室外球场、射击场、体校、体育宾馆、竞赛管理中心等。
  6.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 坐落在昌南大道中段北面昌南二支线与昌南大道交汇点东侧,四周山峦环抱,风景优美,主要分为四大功能区;公共活动区(其中包括:门厅、临时展厅、咖啡厅、餐厅、纪念品销售以及陶瓷制作厅等)、藏品库与办公区(其中包括:文物修复技术。设备及办公用房、研究用房)该区,不对外开放,特殊展览区(该区用来展示特别珍贵的展品或有价值但难以复原的陶瓷碎片)、主要展区(该区展品按年代依次陈列)。
  7. 全国中小学生陶瓷艺术培训基地 坐落在昌南大道中段古窑历史博览区北侧,自然条件良好,景观优美。主要功能分为文化生态区(制作中心)、教学培训(教学楼、作品展示)、文体训练、生活区(购物中心、住宿餐饮中心、宿舍、食堂)。
  8. 紫晶宾馆 坐落在紫晶岩路中段东面,地点山清水秀,景色优美,自然植被保护良好,山间水库是该地点最重要的景观因素。
  9. 西山湖宾馆 位于昌南大道中段北面,距瓷都大道1.3公里处,地段周边群山环绕半月湖,风景秀丽,自然条件优越。
  10. 财富大厦 坐落在昌南大道中段南侧,主要功能有国有土地办证、办公、交易、储备、培训等组成的综合建筑物。


旅游

  景德镇市旅游资源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交融,互为一体,具有非同构性、非季节性和很强的商业性,旅游内容十分丰富。悠久的制瓷历史,独特的陶瓷文化,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生态环境是瓷都拥有的得天独厚、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我市已经拥有充分展现陶瓷文化的陶瓷文化博览区,有展示古代官宦文化的江南第一衙——浮梁古县衙景区,有集陶瓷、生态、红色、古镇于一身的高岭(瑶里)风景区,这三个国家4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代表了我市三种不同风格的旅游产品,初步构成了我市旅游资源的新格局,进一步奠定了我市的旅游城市形象。

  一是具有千年瓷都品牌优势。景德镇作为瓷都举世闻名,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底蕴深厚。千百年熊熊窑火,使景德镇留下了丰富的陶瓷历史遗迹、珍贵的陶瓷艺术、精湛的制瓷技艺和瓷味十足的地方风情,构成了独具特色的陶瓷旅游文化。至今全市仍拥有30多处陶瓷文化遗址,如至今还保留着古矿洞、古街、古码头、古碑和古亭,风景幽雅,独具一格,我国古代著名的瓷用原料产地及世界制瓷粘土高岭土命名地高岭村;国内外迄今罕见、烧瓷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田古窑遗址;集古制瓷作坊、窑场、明清典型世俗建筑于一体,将千百年来手工制瓷的全过程重新展现在人们眼前,座落在枫树山盘龙岗上的陶瓷历史博览区等。深厚的陶瓷文化,具有世界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瓷都"凝聚着中华文化,景德镇瓷器是具有"中国性格"产品的代表,"千年瓷都"是我市独有品牌,也是我市借以发展旅游经济的"金字招牌"。

  二是具有良好生态环境优势。景德镇是一座江南山城,山不高而灵秀,水不深而清澈,川秀山丽,山青水秀,生态环境良好,自然风景区较多,自然景观如洪源仙境、诸仙洞、瑶里风景区、翠屏湖、玉田水库等。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8.6%,是江西省重点林区之一,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各类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星罗棋布,生态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

  三是具有独特人文景观优势。全市有136处古建筑,如明清时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至今仍较完整的保存着当时风貌的祥集弄民居、三闾庙古街;研究古代地方戏曲文化的"活化石"的乐平古戏台群;保存完好有"江南第一县衙"之称的清浮梁五品县衙;结构别致的宋千年红塔。

  四是具有优越地理区位优势。我市地处昌九景金三角和皖浙赣交界地带,地处黄山、庐山、九华山、三清山、龙虎山、武夷山、鄱阳湖、千岛湖等"六山两湖"风景名胜区的中心,南昌-九江-景德镇则是全国十四条重点旅游线路之一。这里正日益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购瓷胜地。

瓷都旅游景点

景德镇:浮梁古县衙
景德镇:龙珠阁
景德镇:
景德镇;
  • 景德镇御窑遗址博物馆 位于原御窑厂遗址内,御窑厂是明、清时期专为宫廷生产御用瓷器的所在地,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据清乾隆二年《浮梁县志·建置·景德镇厂署》记载“御器厂建于里仁都珠山之南,明洪武二年设厂制陶以供尚方之用”。考古资料表明明洪武二年,朱元璋在元朝原浮梁瓷局的基础上建立了御器厂。1643年明王朝覆亡,御器厂为清政权所有,改称为御窑厂。是中国历史上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为精湛的官办瓷厂,在长达近六个世纪的时间里,为“天下窑器之所聚”,荟萃着无数陶艺精英和能工巧匠。生产烧制出了数不胜数的精美绝伦的瓷器,目前,海内外拍卖价格最高的瓷器大多出于此。2004年,因发掘出土一批珍贵文物和窑炉遗迹,考古成果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获田野考古二等奖。
  • 景德镇民窑博物馆 设于湖田窑古瓷遗址文物保护区内。在四十余万平方米的地下积淀了五代至明朝(公元907年—公元1644年)制瓷历史的丰富文化遗存,清晰地反映了这七百年间陶瓷工艺史上重大变革和集中国古代制瓷历史之大成的全过程,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陶瓷史学研究者、陶瓷工艺美术爱好者和中外广大游客的朝圣之地。民窑博物馆不仅收藏陈列了湖田窑各个历史阶段产生的各类典型标准器物和历史考古发掘出来的珍贵文物及考古标本等,还保护了宋、元、明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弥足珍贵的窑炉、制瓷作坊等二十余处遗迹。民窑博物馆周围环绕着十二处二十六万平方米面积尚未发掘的古陶瓷遗存,较完整地保存了历史原貌。
  • 景德镇陶瓷馆 景德镇冶陶始于季汉,唐代有陶窑、霍窑。产品色素润,有“假玉器”美称。五代至宋,窑场遍布镇内及镇郊南河两岸,五代白瓷已达到现代的瓷质标准;宋代影青瓷质细腻,色莹润,光致茂美,著行海内,成为中国青白瓷系的故乡。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在镇置监镇官,制器进御,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元代曾设‘浮梁瓷局’掌烧宫廷用瓷,当时成功烧造了青花、釉里红、铜红釉、霁蓝釉、卵白釉及釉上三彩、金彩等新品种,尤以青花艺术名扬四海。明初在镇珠山设御窑厂,瓷业出现官、民窑竟市的繁荣景况。官窑以永乐、宣德青花、祭红、甜白釉,成化斗彩、孔雀绿与娇黄釉,以及嘉靖、万历的五彩、矾红彩,均名噪一时;民窑则以自由奔放的青花、弘治至嘉靖的珐华彩及素三彩等引人注目。
  •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 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 位于西市区枫树山蟠龙岗,由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和古窑组成,区内明清瓷业建筑和世俗名居建筑属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区以古建筑为中心的园林式布局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古文化区,成为景德镇悠久陶瓷历史文化的缩影。是国家公布的首批AAA级景区。
  • 高岭风景名胜区 位于景德镇东北40公里处,是古代景德镇制瓷业最主要的原料产地,国际通用粘土矿物学名词高岭土(KAOLIN)的命名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江西省级风景名胜区。宋元之际,由于高岭土使用价值的发现,导致了景德镇瓷业“二元配方”制胎法的产生,使景德镇瓷器由低火度的软度瓷转变为高火度的硬度瓷,完成了中国瓷业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奠定了景德镇成为世界瓷都的基础。数百年大规模的高岭土开采,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人文古迹,主要有采矿遗址、淘西坑、水口亭、东埠古街、古码头等,尤其是高岭土白色尾纱堆积蔚为壮观,被誉为“青山浮白雪”。
  • 龙珠阁 珠山自古就是景德镇的象征。建在珠山之巅的龙珠阁,自唐代兴建以来,几经兴毁。现在重修的龙珠阁红墙黄瓦,重檐飞翘,秀丽端庄,气势恢宏。明、清王朝曾在此设立御窑厂,并派督陶官距此坐镇,监造皇宫用瓷。该阁遂成为御窑厂的代表性建筑,后逐渐衍化成景德镇的标志性建筑。阁内陈列了明清官窑复原模型和被评为全国十大文物精品系列展的明极盛时期出土官窑瓷器展。
  • 洪岩仙境 位于乐平市东北38公里。洪岩洞是中生代形成的石灰岩溶洞,距今已有一亿多年。洞体全长1620米,洞室总面积8万多平方米。洞中石钟乳遍布上下,错落有致,晶莹绚丽,美不胜收,千姿百态,鬼斧神工。这里还有古人类居住生息遗址、南宋的洪皓学堂遗址、明代的铁井飞泉、当代中美农业考古队考古现场。还有140亩美丽如画的石林,古色古香的松漠亭,引人入胜的南星岩、仙姑岩、神宝峰、狮哮峰、松漠峰、独秀谷、珍珠岩。
  • 瑶里风景名胜区 
  • 浮梁古县衙 国家AAAA级景区。在景德镇北部,距景德镇市区8公里,属历史文物为核心的景区。浮梁古城建于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古县衙的建筑具有徽派与赣派相结合的特色,最为具有特点的是县署里面的楹联,其丰富的内涵,函盖了封建社会地方官处事方法和原则;红塔又名西塔,“西塔夕照”为历史上著名的昌江八景之一,“文照胜朝辉,紫烟连霄汉”的壮观是古县衙一道靓丽的风景。
  • 乐平古戏台 乐平素称“赣剧之乡”,著名的“乐平腔”(又称高腔)是当代赣剧的主要支派。乐平人民酷爱赣剧,村村建有戏台。逢年过节,各乡村竞相开台演戏,全市现有古戏台317座,人称“中国古戏台博物馆”,其中浒崦古戏台堪称一绝。
  • 祥集弄明代民居 又名品陶斋,坐落在市区祥集弄内,共有二幢,为明代成化六年的建筑。当年为一富商住宅,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建筑高大宽敞,结构严谨。当年的主人既要显示其富有,但又不敢违背封建礼制,故除用料考究之余,仅在重点部位施以雕镂装饰,体现了封建社会商人富而不贵的森严的等级观念。品陶斋现为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所在地。
  • 三闾庙古街 是当年景德镇商船云集、人声喧哗的水路码头。古街口,有一座由窑砖砌成的拱型街门,门楣青石上刻有“三闾古栅”四个遒劲的大字。整个古街分明、清两条街。明街长80多米,有9幢为一组的明中期和明晚期建筑群落;清街长230多米,由清代店铺和各类作坊组成;数百块两米长的青条石砌成的台阶由昌江河边直接街口。作为明清之际景德镇最重要的货运码头,当年景德镇瓷器从这里装船启航,经鄱阳湖长江,运往世界各地。
  • 得雨生态园 国家AAAA级景区。是1600年前东吴大将吕蒙的军中帐所在地。2002年,市政府决定在保护原址的基础上建设生态园。
  • 明清园 位于景德镇雕塑瓷厂厂区内,是景德镇国际陶艺中心所在地,为仿明代徽派建筑群。园内的瓷器街是景德镇古代瓷器商业街的再现,许多工艺美术大师在此设工作室,展示着巧夺天工的陶瓷雕塑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