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对酒·其一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曲江对酒·其一

唐·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曲江对酒二首》(一作《曲江二首》)中的第一首。《千家诗》收录此诗。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造。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西有杏园、慈恩寺。


  此诗作于乾元元年(758年)暮春。杜甫时任左拾遗,此时“安史之乱”还在继续,长安依旧是一派凋敝景象,杜甫眼见唐朝因政治腐败而酿成的祸乱,心境十分杂乱。游曲江正值暮春,所以诗就极见伤春之情。同年六月,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逐句释义: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一片花瓣随风飘落,减去了不少春色,若等到大风一起,把成千上万的花打落在地,才真正愁煞人了。
  减却:减少。却,语气助词,无义。
  万点:形容落花之多。
  愁人:使人发愁。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姑且看那将要开完的花,从眼前飞过,不要厌烦伤人的酒入口。
  且:姑且。
  欲尽:花将开完。
  花经眼:花在眼前经过(出现)。又解为曾经欣赏过。
  莫厌:不要厌烦。
  伤多:伤于酒的意思。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曲江边上的小楼堂里翡翠鸟在作巢,芙蓉苑边高大的坟墓(荒凉满目)横卧着麒麟石像。
  巢翡翠:翡翠鸟筑巢。
  苑:指芙蓉苑,在曲江西南。
  冢:坟墓。
  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体形像鹿,头上有角,身有鳞甲,尾像牛尾。这里指麒麟石像。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我)仔细推究事物兴衰变化的道理,那就是应该及时行乐,何必让虚浮的荣誉束缚自己呢。
  推:推究。
  物理:事物(兴衰变化)的道理。
  浮名:虚名。一作“浮荣”。
  绊此身:束缚自己。


《曲江对酒·其一》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此诗极见伤春之情,作者借写曲江景物的荒凉败坏以哀时。诗中把曲江与大唐融为一体,以曲江的荣衰比大唐的盛衰,将哀思寄予曲江这一实物,从一个侧面更形象的写出了世事的变迁。


  诗的前两联写曲江景事,后两联是曲江感怀。一片花飞,至于万点欲尽,触目堪愁,所以借酒派遣。且见堂空无主,任飞鸟之栖巢;家废不修,致石麟之僵卧。物理变迁如此,尤须借花酒以行乐,何必让虚浮的荣誉束缚自己呢。


  首联“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开篇就表现出无可奈何的伤春情绪。诗中一没有写已经来到曲江,二没有写来到曲江时的节令,三没有写曲江周围的花木,而只用“风飘万点”四字,就概括了这一切。“风飘万点”,不止是客观地写景,缀上“正愁人”三字,重点就落在见景生情、托物言志上了。“风飘万点”,这对于春风得意的人来说,会煞是好看,该不会又“正愁人”。但是作者面对的是“风飘万点”,那“愁”却早已萌生于前此的“一片花飞”,因而用跌笔开头:“一片花飞减却春”,历尽漫长的严冬,好容易盼到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这春天,这花儿,是很值得人们珍惜的。然而“一片花飞”,又透露了春天将消逝的消息。敏感的、特别珍惜春天的诗人就不能不“愁”。“一片”,是指一朵花儿上的一个花瓣。因一瓣花儿被风吹落就感到春色已减,暗暗发愁,可如今,面对着的分明是“风飘万点”的严酷现实啊。


  颔联“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情随景出,达到了悲不自制的地步,只有借酒浇愁。“经眼”之花“欲尽”,只能“且看”。“且”,是暂且、姑且之意。而当眼睁睁地看着枝头残花一片、一片地被风飘走,加入那“万点”的行列,心中滋味就不怎么样了。于是,“莫厌伤多酒入唇”,吃酒为了消愁。一片花飞已愁,风飘万点更愁,枝上残花继续飘落,即将告尽,愁上添愁。因而“酒”已“伤多”,却禁不住继续“入唇”。蒋弱六云:“只一落花,连写三句,极反复层折之妙。接入第四句,魂消欲绝。”然而作者没有说明要如此“反复层折”地写落花,以致魂消欲绝的原因,究竟是仅仅叹春光易逝,还是有慨于难于直陈的人事问题呢。


  颈联“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抒发胸中愤懑之情。伤感春逝,再也不忍看那残花,遂将眼光移向江边的小堂和芙蓉园边的高冢。这里曾经是帝妃游览的胜地,繁华而热闹,可经过“安史之乱”后,这里已是满目荒凉,昔日达官贵人们喧闹欢乐的小楼堂今天已成了翡翠鸟筑巢之所,昔日雄踞在高大陵墓前的麒麟已经东倒西歪,无人过问。这是何等的虚空寥落。今昔对比,令人真是感慨万千。此处写景比前两联更含蓄、深沉,且意味深长。“翡翠”,鸟名。“苑”指芙蓉园,为唐代游览胜地。“高冢”,有地位人的高大的坟墓。“麒麟”,指立于墓两侧,以石凿成的麒麟石像。


  尾联“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作者似看透了人世沧桑、生死荣枯之理,联系自己多年报国无门,入仕之后仍怀才不遇的经历,此时真是心如死灰,于是遂有这最后一联。意思是,我仔细推究了事物兴衰变化的道理,那就是应该及时行乐,何必让虚浮的荣誉束缚自己呢。“绊此身”的浮荣指的是“左拾遗”那个从八品上的谏官。因为疏救房琯,触怒了唐肃宗,从此,为肃宗疏远。作为谏官,自己的意见却不被采纳,还蕴含着招灾惹祸的危机。这首诗就是公元758年(乾元元年)暮春任“左拾遗”时写的。到了这年六月,果然受到处罚,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写此诗到被贬,不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明乎此,就会对这首诗有比较确切的理解。


名家点评:

  《潜溪诗眼》:或问余:“东坡有言:‘诗至于杜子美,天下之能事毕矣。’老杜之前人,人固未有知老杜,后世安知无过老杜者?”余曰:如“一片花飞减却春”,若咏落花,则语意皆尽,所以古人既未到,次知后人更无好语。……至其他吟咏人情,模写景物,皆如是也。

  《诚斋诗话》:初学诗者,须学古人好语,或两字,或三字……春风春雨,江北江南,诗家常用。杜云;“且看欲尽花经眼”……此以四字合三字,入口便成诗句,不至生硬。

  《瀛奎律髓》:第一句、第二句绝妙。“一片花飞”且不可,况于“万点”乎?“小堂巢翡翠”,足见已更离乱;“高冢卧麒麟”,悲死者也。但诗三用“花”字,在老杜则可,在他人则不可。

  《唐诗品汇》:刘云:小纵绳墨,最是倾倒,律诗不其缚律者(“且看欲尽”二句下)。警策之至,可以动悟,不特丽句而已(“江上小堂”二句下)。

  《唐诗归》:钟云:妙语(首句下)。入钟云:看他用虚字之妙(“且着欲尽”二句下)。谭云:结语肤甚(末句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郭正域曰:清空,一气如话,结语似宋人。周珽曰:冷心旷眼,非境定者不能道出。

  《杜臆》:“且看欲尽花”、“莫厌伤多酒”,五字为句,而下缀以“经眼”、“入唇”二字,此句法之奇;“永夜角声”一联亦然,乃老杜创格。

  《而庵说唐诗》:“一片花飞减却春”,妙绝语,然有所本:古诗有“飞此一片花,减却青春色”之句。此不是公旷达,是极伤怀处。大率看公诗,另要一副心肝、一双眼睛待他才是(“细推物理”句下)。

  《瀛奎律髓汇评》:冯舒:落句开宋。查慎行:三句连用三“花”字,一句深一句,律诗至此,神化不测,千古那有第二人?纪昀:西子捧心,不得谓之非病。“老杜则可”之说,犹是压于盛名。又云:一结竟是后来邵尧夫体。

  《西河诗话》:唐人七字诗,每句必四字一住,此不易之法。……唐人造七字律,并同此法。……即虚字转合,如王维“才是寝园”、“非关御苑”,句纽连属。如杜甫“且看欲尽”、“莫厌伤多”,虽直下不断,而仍亦可断。

  《载酒园诗话又编》:(老杜)惟七言律,则失官流徙之后,日益精工,反不似拾遗时曲江诸作有老人衰飒之气。

  《围炉诗话》:律体有二体,如沈佺期《古意》……八句如钩锁连环,不用起承转合一定之法者也。子美《曲江》诗亦然。其云“一片花飞减却春”,言花初落也……“高冢卧麒麟”,言富贵终有尽头时。落花起兴至此意已完。“细推物理须行乐”,因落花而知万物有必尽之理。“细推”者,自一片、万点、落尽、饮酒、冢墓,皆在其中,以引末句失官不足介怀之意。此体子美最多。

  《读杜心解》:此章言物理推迁,且须遣之于酒。五、六,整炼,极振得起,要即是“经眼”、“愁人”之意。“推物理”、“花飞”、“巢”、“卧”,俱该。

  《杜诗镜铨》:蒋云:只一落花,连写三句,极反复层折之妙,接入第四句,魂消饮绝(“一片花飞”四句下)。

  《历代诗法》:起得好。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起,倩逸,最作姿致。三、四,趣在每句末二字。五、六接。结,虽腐实趣,且亦有婉韵。

  《唐宋诗举要》:吴曰:起用跌笔出奇,“且看”句再兜转一句。吴曰:衬笔更发奇想惊人,盛衰兴亡之感,故应尔尔(“江上小堂”二句下)。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唐朝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逝于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全唐诗》编其诗十九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