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魏文帝曹丕,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

  曹丕汉语拼音:Cao Pi;英语:Cao Pi),中国三国时期魏国君主,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魏武帝曹操次子。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立为太子。延康元年(220)曹操死,继为丞相、魏王。当年十月,迫汉帝禅位,自立为帝,国号魏,改元黄初,将都城由许昌迁至洛阳。在位七年。

  曹丕坚持大权独揽,鉴于东汉母后干政和外戚之祸,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控制藩王极严,子弟皆“不闻邦国之政”;所封王国,土地荒瘠,人口寡少,军事力量极弱,并专设官吏对他们进行监督,以防帝位争夺。为防统治秩序混乱,下诏敢有沿袭东汉旧习,子弟为父兄私复仇者,皆族诛;还规定除谋反大逆之外,敢行诬告,“以其罪罪之”。又建立并推行九品中正制,力图把用人权从大族名士手中收归朝廷。还设立中书省,与西汉宦者充任中书不同,其官员改由亲信士人充任,负责起草诏令文书,掌机密。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巩固了魏国统治。他曾三次亲自统军伐吴,因条件不成熟,皆无功而还。

  曹丕爱好文学,他的文学成就,以诗歌文学批评最为突出。其所存诗歌,较完整的约40首,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本人生活的写照,一类是拟作的征夫思妇词。曹丕的诗歌笔致比较细腻,语言不尚繁缛,民歌风味相当浓,显得格调清新,不少诗篇与汉乐府民歌风格很接近;表明他在向民歌学习方面作了很大努力。曹丕诗歌,多数是五言,七言以《燕歌行》为代表,它是中国诗歌史上较早出现的完整、成熟的七言作品。

  曹丕的《典论》,是重要的政治、文化论著,原书包括多篇,今唯存《自叙》、《论文》两篇较完整。《自叙》篇叙作者生活经历,相当具体生动。《论文》篇则诠衡人物、评论文章,开了综合评论作家作品的风气。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曹丕曾下令编纂过《皇览》,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类书。这是他在文化事业的又一贡献。

  曹丕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23卷,又有《典论》5卷,《列异传》3卷等。皆已散佚。明代张溥辑有《魏文帝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生平

  187年,冬,曹丕生于沛国谯县(今属安徽亳州)。《魏书》记载,曹丕文武双全,八岁能提笔为文,善骑射,好击剑,博览古今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

  197年,曹丕庶兄曹昂随父出征宛城,与大将典韦堂兄曹安民一同战死于宛城,嫡母丁夫人与父亲曹操离异,生母卞夫人被扶为正妻,所生长子曹丕也就成了嫡长子。

  211年,曹丕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217年,曹丕在夺嫡之争中击败弟弟曹植,被立为魏王太子,正式成为曹操的继承人。

  220年,正月,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十月乙卯(十三日)汉献帝刘协逊位,庚午(廿八日)曹丕受禅登基,以魏代汉。他感慨说:“舜、禹之事,吾知之矣。”(传闻舜、禹通过禅让成为天子)

  221年,八月,孙权遣使臣服奏章。丕封孙权为吴王。同年,刘备称帝延续汉室。

  222年,孙权复叛,曹丕南征。

  226年,五月丙辰(十六日)曹丕病危,立平原王曹睿为太子,召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并受遗诏辅佐嗣主。丁巳(十七日)崩于嘉福殿,时年四十。曹睿继位。六月戊寅(九日),葬首阳陵。

  曹操死后,曹丕继任丞相、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同年十月,逼迫汉献帝禅位,代汉称帝,国号为魏,改元黄初,定都洛阳。

执政

  内政

  改革选官制度。采纳陈群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使门阀士族的政治特权得到确立和巩固,得到他们对曹魏政权的支持。此项制度受后人指责颇多,直接导致晋朝士族垄断政治、人事的局面。

  限制宦官、外戚权力。颁令“其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保证了魏始终没有因为宦官、外戚干政造成政治危机。

  削夺藩王权力。曹魏藩王的封地时常变更,没有治权和兵权,举动受到严格监视,形同囹圄。这个政策虽然吸取了汉朝诸侯国作乱的教训,却留下隐患,导致宗亲势单力薄,日后无力阻止外臣夺权。

  重视文教。黄初二年,下令人口十万以上的郡国每年察举孝廉一人,如有特别优秀的人才,可以不受户口限制。黄初五年,封孔子后人孔羡为宗圣侯,重修孔庙,在各地大兴儒学,立太学,置五经课试之法,设立春秋谷梁博士。在短期内使封建正统文化复兴。

  恢复社会生产。除禁令,轻关税,禁止私仇,广议轻刑,与民休养,使北方地区重现安定繁荣局面。

  听任典农治生,民屯的成效受到影响,出现弊端。

  在货币政策上,虽曾于登基时发行钱币,但却遭到失败;之后更因谷物价格高腾,罢除了五铢钱(汉钱),自此之后终曹魏一代“以物易物”反成为北方主要的经济型态。

  外交

  与吴交锋。黄初前期,孙权曾向魏称臣,接受吴王封号。经过多次斡旋,魏吴最终走向敌对。期间曹丕三次亲征东吴,均无功而返。

  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设置。

  作风

  曹丕知人善任,能够听取群臣谏言。但是他气量狭小,不能公正处事。

  力行简葬。曹丕在《终制》中表示,寿陵因山为体,不封树,不立庙,不造园邑神道,不含珠玉,敛以时衣,陶器陪葬。曹丕提出“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骨无痛痒之知,冢非栖神之宅”“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深受当时社会风气和他父亲曹操的影响。曹丕死后,按《终制》葬于首阳陵。

文学成就

  诗歌

  曹丕诗歌形式多样,而以五、七言为长,语言通俗,具有民歌精神;手法则委婉细致,回环往复,是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题材的个中能手。

  代表曹丕诗歌最高成就的《燕歌行》,据考写于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三郡乌桓期间,采用乐府体裁,开创性地以句句用韵的七言诗形式写作,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燕歌行》从“思妇”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末年战乱流离的现状,表达出被迫分离的男女内心的怨愤和惆怅。全诗用词不加雕琢,音节婉约,情致流转,被清朝王夫之盛赞“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

  曹丕的一些为后人称道的作品都在担任五官中郎将至魏太子期间所作,他的诗歌细腻清越,缠绵悱恻,缺乏曹操、曹植的慷慨之气,后世对他的评价不如“三曹”中的另外两人。

  学者叶嘉莹在《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里,列举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和王夫之《姜斋诗话》对曹丕的评价。《诗品》将曹丕排在中品,认为他的诗不及弟弟曹植,原因是曹丕诗“率皆鄙直如偶语”(“偶语”,即两个普通人在讲话),反观曹植则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文心雕龙》(才略篇)说曹丕“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与曹植“思捷而才俊”不同,又谓“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世人都同情曹植的处境,曹丕是兄弟争位的胜方,人们也因此忽略他文章的美妙。明末清初,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直言:“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可谓为曹丕文学成就“平反”的宣言。叶嘉莹说,曹丕是一位“理性诗人”,有节制有反省,“以感与韵胜”。

  理论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著作,写于曹丕为魏王太子时,文中要点有:

  评价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的文风和得失,“建安七子”的说法来源于此

  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认为作家的气质决定作品的风格

  肯定文学的历史价值,“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称“他(曹丕)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教训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影响

  曹丕是邺下文人集团的实际领袖,对建安文学的精神架构起到关键作用,由此形成的“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曹丕命令刘劭、王象、缪袭等人编纂中国第一部类书《皇览》,开官方组织编纂类书的先河。

  《典论·论文》开创了文学批评的风气,为中国文学批评之祖。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