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曾巩 画像

  曾巩汉语拼音:Zenɡ Gonɡ,1019-1083),宋代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幼年能文,12岁为文章,语已惊人。始冠游太学,20岁后,因文才出众,受到欧阳修赏识。在京期间结识王安石,二人遂成为文学密友。庆历中,欧阳修为滁州太守,曾巩至滁州从之学习古文。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为太平州司法参军。岁余,召为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为英宗实录院检讨官。在此其间,校理《说苑》、《战国策》、《李太白诗集》等多种典籍,撰写叙录。熙宁二年(1069)起任地方官吏,颇有政绩。为了侍奉亲老,曾一再申请内调。后被神宗召见,留在京师。元丰四年(1081),为史馆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五年四月,擢中书舍人,九月遭母丧,罢职。六年四月卒于江宁府(今南京)。南宋理宗追谥文定。

  曾巩是北宋古文运动的积极追随者和支持者,几乎全部接受了欧阳修的文学创作主张。他也强调文以明道,提出要“明圣人之心于百世之上,明圣人之心于百世之下”(《上欧阳学士第一书》)。他批评李沿颠倒了道与辞章的主次本末关系:“欲至乎道也,而所质者则辞也,无乃务其浅,忘其深,当急者反徐之。”(《答李沿书》)曾巩自己的文学实践体现了这一思想,其文自然淳朴,不甚讲究文采,故朱熹认南丰文“质而近理,东坡则华艳处多”(《朱子语类》卷一三九)。曾巩现存散文上千篇。他是八大家中情致较少的一位,其文章绝少抒情作品,多是议论文和记叙文。其文以议论见长,立论警策,说理曲折尽意,文辞和缓纡徐,自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势,与欧阳修的风格相似。其《上欧阳舍人书》论历代之治乱得失,陈述改革弊政的急务,对时政有较深感慨。其他如《唐论》、《战国策目录序》、《范贯之奏议集序》、《上蔡学士书》都是这类议论文章的代表之作。曾巩的文章结构严谨,条理分明,有一种纵横开合的法度。《与孙司封书》哀悯孔宗旦在事变前能预测祸患,变乱时能以身死节,一波三折,清人何焯谓此文“反覆驰骤,于作者为最有光焰之文,殆不减退之《张中丞传后叙》”(《义门读书记》卷四十二)。他的记叙文善于以精练的笔墨叙事,以夹叙夹议的手法,把说理与叙事结合起来,如《李白诗集序》以短短的300字记述李白一生的曲折经历;《秃秃记》仅500字就生动记述了秃秃被人遗弃的悲惨命运;《墨池记》不著笔墨于景物,而是借王羲之勤学苦练来抒发议论。《宋史》评价曾巩文学成就说:“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曾巩的文章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自宋至清都尊崇有加,尤其是明代的唐宋派和清代桐城派作家更将其作为文章典范。

  曾巩也长于诗,其诗风与文风相近,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而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的手法略少(元刘壎《隐居通议》卷七),显示出宋诗擅长议论的特点。他有一些诗反映了社会现实,像《追租》、《边将》、《湘寇》等诗表现出他对国家大事、民生疾苦的关切。他的诗长于五、七言近体,像“烟云断溪树,风雨入山城”(《秋日感事示介甫》),“明月满街流水远,华灯入望众星高”(《上元》),“云乱水光深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甘露寺多景楼》),都意态高旷,形象清新,有唐诗风韵。

  曾巩文集有《元丰类稿》50卷、《续元丰类稿》40卷、《外集》10卷(曾肇《子固先生行状》)。宋南渡后,原集已有佚亡。现存曾巩文集有金、元、明刻本,清康熙五十一年顾崧龄刊《元丰类稿》,除正集以外,又补集外文2卷、续附1卷,是保存曾巩文章最全的版本。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有陈杏珍、晁继周标点本《曾巩集》。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