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月 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题与背景:

  《月夜》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杜甫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太子李亨于灵武(今属宁夏)继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企图投奔灵武,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怀妻,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杜甫的妻子姓杨,为司农少卿杨怡之女。由于两人共经艰苦的流亡生活,每逢分离,常有怀念之诗,如另一首在梓州时所作《客夜》,也有“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之句。此诗本来写他自己思家,却写成妻子在想念他,故而感情也曲折而深刻。


逐句释义: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今夜鄜州上空的明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望。
  鄜(fū)州:今陕西延安市富县。当时杜甫在长安,他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
  闺(guī)中:原意是指内室,这里指妻。闺,旧指女子住的内室。
  看(kān):注视着。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我在长安)遥远的怜惜家中小儿女,(他们)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怜:怜惜。
  未解:尚不懂得。
  忆长安:思念在长安的杜甫。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香雾沾湿了你的鬓发,清冷的月光或许照寒了你的玉臂。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仇兆鳌注:“雾本无香,香从鬟中膏沐生耳。”
  云鬟湿:鬓发被水气沾湿。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清辉:指月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玉臂寒:妻因在月下忆夫久立,所以臂有寒意。玉臂,白嫩的手臂。多用以美称女子的臂腕。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一起倚靠在薄帷下,让月光照干我们的泪痕。 想象有一天能在月光下并聚一起,两人的泪痕才消失了。
  虚幌(huǎng):透光的窗帘或帷幔。幌,帷幔,围起来作遮挡用的帐子。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泪痕:眼泪留下的痕迹。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月夜 题图
《月夜》,华三川(1930—2004)作
《月夜》瓷画,钟福洪绘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此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首联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颔联说儿女不理解其母的思念亲人之情,表现了作者悬念儿女、体贴妻子之情;颈联写想象中的妻子望月长思,充满悲伤的情绪;尾联寄托希望,以将来相聚共同望月,反衬今日相思之苦。这首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象妻子思念自己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也寄托了对战乱平息后幸福团聚的渴望。

  全诗构思新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情真意切,深婉动人。

  诗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名家点评: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八句皆思家之言,三、四及“儿女”,六句全是忆内,与乃祖诗骨格声音相似。

  明代钟惺、谭元春《唐诗归》:谭云:“遍插茱萸少一人”、“霜鬓明朝又一年”,皆客中人遥想中相忆之词,已难堪矣。此又想其“未解忆”,又是客中一种愁苦,然看得前二绝意明,方知“遥怜”、“未解”之趣(“遥怜”二句下)。钟云:“泪痕干”,苦境也,但以“双照”为望,即“庶往共饥渴”意(末句下)。

  明代王嗣奭《杜臆》:“云鬓”、“玉臂”,语丽而情更悲。

  清代李调元《雨村诗话》:诗有借叶衬花之法。如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自应说闺中之忆长安,却接“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此借叶衬花也。总之古人善用反笔,善用傍笔,故有伏笔,有起笔,有淡笔,有浓笔,今人曾梦见否?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王士正曰:不言思儿女,情在言外。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只独看”正忆长安,儿女无知,未解忆长安者苦衷也。反复曲折,寻味不尽。五、六语丽情悲,非寻常秾艳。

  清代黄生《唐诗矩》:尾联见意格。结云云,则今夕天各一方,泪无干痕可知,此加一层用笔法。题是《月夜》,诗是思家,看他只用“双照”二字,轻轻绾合,笔有神力。

  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少陵“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是身在长安,忆其妻在鄜州看月也。下云:“遥怜小儿女,未解忆安长,”用旁衬之笔;儿女不解忆,则解忆者独其妻矣。“香雾云鬟”、“清辉玉臂”,又从对面写,由长安遥想其妻在鄜州看月光景。收处作期望之词,恰好去路,“双照”紧对“独看”,可谓无笔不曲。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纪昀:言儿女不解忆,正言闺人相忆耳。故下文直接“香雾云鬟湿”一联。虚谷以为未及儿女,殊失诗意。入手便摆落现境,纯从对面着笔。蹊径甚别。后四句又纯为预拟之词,通首无一笔着正面,机轴奇绝。冯舒:只起二句,已见家在鄜州矣。第四句说身在长安,说得浑合无迹。五、六紧应“闺中”,落句紧接鄜州、长安。如此诗是天生成,非人工碾就,如此方称“诗圣”。许印芳:《三百篇》为诗祖,少陵此等诗从《陟岵》篇化出。对面着笔,不言我思家人,却言家人思我。又不直言思我,反言小儿女不解思我,而思我者之苦衷已在言外,……写闺中人,语要情悲。结语“何时”与起句“今夜”相应,“双照”与起句“独看”相应。首尾一气贯注,用笔精而运法密,宜细玩之。


试题精选:

  1.本诗写思家的角度很特别,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诗题为《月夜》,本应该写自己在长安望月思家,可作者神驰千里,写妻子闺中看鄜州月,忆长安,寄托思夫之情。从对面着想,角度特别。


  2.有人说“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两句读来最为心酸,为什么?

  参考答案:①妻子望月 “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独”字,越发显得妻子的孤独无助,更显出诗人困居长安的孤独无助;②诗人“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并不懂得想念,衬托出大人的“念”之深切。“怜”小儿女,也“怜”妻子“怜”自身,“怜”字饱含深情,感人肺腑。


  3.“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参考答案:夫妻团圆,“安史之乱”尽快结束,人民不再流离失所。(意对即可)


  4.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推断,此诗大约写于什么时候?诗人在哪里?家人又在哪里?

  参考答案:安史之乱期间;诗人在长安;家人在鄜州。


  5.试分析诗歌刻画的形象和诗人通过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感情。

  参考答案:刻画了一个久久伫立望月怀人的妻子形象。忧心忡忡、夜不能寐的诗人,月下深切思念丈夫的妻子和天真幼稚、未谙世事的孩子;表达了深切的思念之情。


  6.试分析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写作技巧。(注意找出其中的两个关键词)

  参考答案:一“湿”一“寒”含蓄地写出了眺望之久,思念之深,牵挂之切。诗人不直说自己想家,却想象妻子担心自己的安危,巧妙的换位使得感情更加真挚与深沉。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63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唐朝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逝于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全唐诗》编其诗十九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