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题与背景: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舍弟,家弟,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此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市)怀念他分散在河南、山东的兄弟而作。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759年)九月,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叛军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惟杜占同在,杜甫的其他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逐句释义: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戍楼上鼓声响起,路上不见行人踪影;秋日边塞一只大雁在悲切鸣叫。 路断行人,写所见;戍鼓、雁声,写所闻。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楼(古代边防用以防守、瞭望的岗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戍,驻防。
  断人行:击鼓后(开始宵禁)即不能再行走。或作战争中音信难通解亦可。
  秋边:秋天的边境。一作“边秋”,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比喻兄弟分散。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月夜忆舍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露从今夜白:指在节气“白露”的第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虽有兄弟却都分散了;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分散:一作“羁旅”。
  无家:因为各自分散,消息不明,故有无家之感。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战火。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寄出的家信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还没有停止。
  寄书:寄信。
  长:一直,老是。
  不达:送不到,收不到。达,一作“避”。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月夜忆舍弟 题图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梅下赏月图》(局部),清代画家余集作
《月夜忆舍弟》,陈十田《唐人诗意山水百开册》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怀念他分散在河南、山东的兄弟而作。月亮本来普照大地,可是因忆弟而念家,因念家就连故乡的月色也比他处可爱了。诗的前四句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下半首四句,写虽有弟而皆分散,分散又皆无家,以致死生不明,于是想写信去问,却又老是寄不到,何况还是烽火连天。曲折的心事尽现于此二十字中。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感慨万端。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首联“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道路为之阻隔。这两句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气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不同。它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名家点评:

  《杜臆》:闻雁声而思弟,乃感物伤心。今夜白,又逢白露节候也。故乡明,犹是故乡月色也。公携家至秦,而云无家者,弟兄离散,东都无家也。

  《茧斋诗谈》:“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若作“雁一声”,便浅俗;“一雁声”便沉雄。诗之贵炼,只在字法颠倒间便定。


试题精选:

  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3分)

  参考答案:这两句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的意思是露水从今夜开始更凉更白,月亮是故乡的最圆最亮,这里的景融入了诗人更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思亲思乡情感的真实体现。


  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3分)

  参考答案:“月是故乡明”思乡(1分);“有弟皆分散”、“寄书长不达”思亲(1分);“况乃未休兵”对战争停止的期盼(1分)。


  3.用自己的话说说“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的意思。

  参考答案:由于战乱,致使我们弟兄分散在各地,连消息都极难得到;家已不存,兄弟彼此之间都不知道是生是死。


  4.“月是故乡明”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不知曾被多少人用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请问:故乡的月亮真比外面看到的更亮吗?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的?

  参考答案:故乡的月亮并非真的更亮,但是却寄托了人们对家乡最深的感情。


  5.在这首诗里,你除了体会到诗人思念弟弟、思念故乡的感情之外,还体会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还体会到守边官兵对亲人的思念,和他们希望战争早日结束的感情。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64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唐朝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逝于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全唐诗》编其诗十九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