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望 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题与背景: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题叫“望岳”,诗的第七句也说“会当凌绝顶”,可见只是了望,并未登顶,因此诗从“望”字上着意,而山的形势和作者抱负毕现于诗中。杜甫以“望岳”为题的共三首,余二首一写西岳华山,一写南岳衡山,皆望而未登。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到洛阳应进士,落第后,曾探其父杜闲于兖州司马任上,乘便游兖州一带名胜。此诗大约写在这段时间。


逐句释义: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东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称“岱宗”。
  夫如何:怎么样。夫(fú),语助词。无实义。
  齐鲁: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皆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未了(liǎo):指苍翠的山色没有尽头,无边无际。青,指苍翠的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造化:万物的主人。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大自然。
  钟:赋予,集中。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山后(山北),日光不到,故易昏;阳指山前(山南),日光先照,故易晓。在同一山区内,而光线如此幽明不同,足见泰山之高大。
  割:分划。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一说山北背日曰昏,山南向日曰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望着山中层云心胸激荡,极目追踪(眼角都要裂开了)投林还巢的鸟儿。 因长时间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作者还在望。
  荡胸生层云:望着山中云气层起,不觉心胸爽朗,就象云气在胸间波荡一样。荡胸,心胸摇荡。
  决眦(zì):眼角(几乎)要裂开,意思是睁大眼睛。决,裂开。眦,眼角,上下眼睑的接合处。
  入:“入目”的意思。
  归鸟:投林还巢的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总有一天会登上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会当:终当,总有一天。
  凌绝顶:登上最高峰。凌,跃上。绝顶,即泰山的最高峰。
  一览众山小:用《孟子·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意。览,看。


  【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为习近平主席在文章中所引用,文章原文是:要进一步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善于立足一域谋全局,把握形势谋大事,以“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度和胸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始终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局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以世界眼光去认识政治形势、把握经济走势、了解文化态势,用战略思维去观察当今时代、洞悉当代中国、谋划当前浙江。——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第420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望岳 题图
岱宗夫如何:泰山美景——南天门,又名三天门。
会当凌绝顶:泰山玉皇顶,是泰山主峰之巅。
《望岳》瓷画,钟福洪绘


作品赏析: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诗用四层写意: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也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

  杜甫有三首《望岳》,其旨趣、风格的不同,恰好能代表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个时期的心态。咏泰山的《望岳》表现的是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因而予人雄奇壮阔的感觉,全诗形成了遒劲峻洁、气魄雄放的风格;咏华山一首流露作者宦途失意,报国无门之情,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徨,动极思静的人生,此诗因而显得委婉曲折,沉郁顿挫;咏衡山的《望岳》即或是有所讽喻,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从中可稍得杜甫思想转变的轨迹。不过,无论他的心态如何改变,有一点始终是相同的,那就是他的忠君爱国之心。


试题精选:

  1.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4分)

  参考答案: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俊;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答出其中两点且言之有理得满分)


  2.通读全诗,概括诗人表达的情感。(2分)

  参考答案:诗人通过描写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1分)抒发了自己攀登顶峰,俯瞰一切的雄心壮志。(1分)


  3.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2分)

  参考答案:⑴一个“割”字,表现世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意思接近即可)


  4.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2分)

  参考答案: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5.“阴阳割昏晓”一句中的“割”字炼得极好,请赏析“割”字的好处。(2017年湖北省咸宁市中考题)

  参考答案: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景象。


  6.品味颔联中“钟”字或“割”字的妙处。(2分)

  参考答案:“钟”字是聚集之意,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将神奇和秀丽聚集于泰山的情感。“割”字,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描绘了泰山将天色分割,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7.描述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呈现的画面。(2分)

  参考答案: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在胸中荡漾;(1分)定睛凝望,鸟儿飞归,眼眶也似乎要裂开。(1分)


  8.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全诗紧扣“望”字,从朝至暮,由近及远,句句写向岳而望,热情讴歌泰山的秀美景色和雄伟气势。

  B.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的高耸入云,也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C.颈联写细望所见,对仗工整。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广阔,也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D.尾联似写登山,实为明志,点明全诗主旨,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参考答案:A


  9.对于这首诗的理解,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以设问起笔,传神地写出了作者第一次望见泰山时的兴奋和赞叹之情。

  B.“齐鲁青未了”一句的意思是远在齐鲁大地之外还能望见泰山山色的郁郁葱葱。

  C.“荡胸生层云”既写出了山中云气蒸腾,也写出了作者心潮起伏。

  D.诗的尾联写出了作者登临泰山绝顶,俯瞰群山时的自信与豪迈。

  参考答案:D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4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唐朝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逝于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全唐诗》编其诗十九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