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怀远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题与背景:

  《望月怀远》为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


逐句释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海上面升起一轮明月,(你我)天各一方此时望着同一轮明月。
  天涯(yá):在天的边缘处,比喻极远的地方。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有情人怨恨漫漫的长夜,彻夜不眠相互思念。
  情人:有情之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
  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遥夜,长夜。
  竟夕:终夜,通宵,即一整夜。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熄灭蜡烛,更加爱怜洒满一地的银色月光,(我)披衣(出户)感觉夜露沾湿了衣裳。 爱月灭烛,露凉披衣,写尽无眠。
  灭烛:熄灭蜡烛。
  怜光满:怜爱满屋的月光。怜,爱。
  滋:生。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不能手捧美丽月光赠(你),不如回到室内入睡与你相见在梦乡(或在梦中得到相会的佳期)。
  不堪:不可,不能。
  盈手:满手,双手捧满的意思。盈(yíng):充满。
  寝:睡。
  梦佳期:在梦中得到相会的佳期。


望月怀远 题图
《望月怀远》,华三川(1930—2004)作
《望月怀远》瓷画,钟福洪绘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方亲人的诗。先是从室内走出到室外,后来又回到室内,应该是天将亮了。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五、六句承接三、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起句“海上生明月”,明月升起,同时升起的是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这一句点明诗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即怀念远方亲人)。以前有南朝宋文学家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来的北宋文学家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直抒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情人”,多情的人,有怀远之情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遥夜”,长夜。“竟夕”,通宵。作者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夜难眠,抱怨长夜漫漫。这一联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联,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承接颔联,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怜”,爱怜。“滋”,沾湿。上句写诗人徘徊于室内。熄灭蜡烛,更加爱怜洒满一地的银色月光。下句写流连于庭院中。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就把彻夜难眠的形象传神的描绘出来。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是说,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这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作者暗用了西晋文学家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名家点评:

  《唐诗成法》:“共”字逗起情人,“怨”字逗起相思。五、六亦是人月合写,而“怜”、“觉”“滋”、“满”大有痕迹。七、八仍是说月,说相思,不能超脱,不过挨次说出而已,较射洪、必简去天渊矣。

  《唐诗笺注》:首二句领得妙。“情人”一联,先就远人怀念言之,少陵“今夜鄜州月”诗同此笔墨。


试题精选:

  1.《望月怀远》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用何种手法表达意境之美的?请指出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表现手法与好处:

  (1)触景生情(即景生情)。1)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普照天下,为“怀远”营造了气氛;由雄浑壮阔之景,引发思亲怀远之情。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此时此刻也和我望同这轮明月吧!2)这样写由“壮”景转入“怀远”浑然天成,雄浑阔大深邃,表达对友人的深深思念。

  (2)虚实结合。1)望月是实写:波澜壮阔的大海上,升起了一轮皎洁的明月;怀远的内容是虚写。遥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吧;2)借助想象补充现实,虚实互补,深化怀远的深情,给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2.《望月怀远》首句“海上生明月”的“生”,曾有人认为是“升”之误。请就此诗谈谈你的看法,并进而简析首联的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生”不是误用,而是恰恰妙在此处。一个“生”字,赋予海水与明月以鲜活的生命,也象征着诗人的情愫随海潮与明月油然而生。“生”字既写活了景物,义表达了情感。首联紧扣诗题,诗人望着海上明月升起,不由得想起远在天涯的“情人”。意境雄浑阔大,感情深切,思致高远,创造了一幅宁静空灵、清新淡雅的嘲面,为后面的描写、抒情做好了铺垫,烘托了一个“有情人”的高大形象。


  3.前人曾评论此诗“缠绵悱恻而不伤感”,我国的传统诗教也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细读全诗,简要分析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此诗表达了主人公对远方“情人”的深切思念和真挚期盼团圆的情感。首联写仰望明月,相思之情油然而生;颔联写相思无眠,竟埋怨长夜漫漫;颈联写夜不能寐,辗转室外,不怕与“情人”相聚,可是又难以成眠,愿望不能实现!全诗感情表达回环曲折,起伏有致,缠绵悱侧而不伤感,感情真挚深切,低沉而不绝望,让人感到“佳期”一定会到来!正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4.解释“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的含意。

  参考答案:无法将饱含我满腔心意的满手月光赠送给你,还是去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相聚。


  5.请结合《望月怀远》全诗,赏析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远人的怀念之情。情景交融。首联即由景入情,借明月抒发“千里共婵娟”之情。颔联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远隔天涯的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颈联描绘了深夜对月月不眠的实情。尾联构思奇巧,借赠满手的月光,表达自己不尽的情思。


  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千古名句,它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海天浑融的气象。“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不仅富有动感,而且点染了海和月的同生共命的缠绵。“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7.《望月怀远》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

  参考答案:首联,第一句望月,第二句引发怀远之情。颔联,望着这样一个漫长的月夜,不禁心生其“怨”,因“怨”而更加怀远。颈联,“怜”由怀远而生,因相思难眠,便离家来到月下。尾联,望月而生遐思,“赠”月不成,还寝求梦,在梦里与远人相会,传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8.在古诗文中,人们除了用月亮来表达思念之情外,还用哪些形式来表达?

  参考答案: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什么事情让我在吟诗时突然觉得很惆怅,原来乡村的小桥树木像极了我的家乡)。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托物传情:月、雁、笛、柳。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妙喻传情:乡愁。


  9.《望月怀远》首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月光普照之下,无论远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此时此刻也该和我望着同这天上的明月吧。自然浑成,意境雄浑壮阔。表达对友人的深深思念。


  10.《望月怀远》开头两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诗人写月亮不用“升”,却用“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开头也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里头肯定有道理可说。请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若用“升”字,明月共潮水而升,乃平时习见之景,淡而无味,只是把意思表达清楚而已;而用了“生”字,就别有情趣了。因为它渗入了诗人的主观想象——那一轮明月好像是伴随着潮水一起生长的,明月和潮水均拥有了生命和活力。所以,一个“生”字就把整句诗写活了,诗歌的亲和力、感染力也就随之产生。


  11.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5分)

  A. 首联写景,辽阔大海上升起一轮皎洁明月。即景生情,诗人想起远在天涯的友人,此刻与“我”同望明月。前句“望月”,后句“怀远”,紧扣诗题。

  B. 颔联直接抒发思念之情。因“思”生“怨”,相思之深、相思之极、因而埋怨长夜漫漫,夜不能寐;“竟夕”,以至于通宵都在思念,极言相思之烈。

  C. 颈联通过动作和细节描写传达感情,描绘诗人彻夜难眠的情形。“灭烛”月光满屋,更加可怜月的孤独;“披衣”庭院散步,露水湿衣,相思之浓。

  D. 尾联说月光虽美,可无法捧在手中送给远方思念的人,还不如在梦里与思念的人团聚。寄希望于梦中,足见对友人思念之切,情感真挚,深化中心。

  参考答案:C。【解析】“更加可怜月的孤独”错误。“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农历十五左右。(望月:即是遥望月亮,又可理解在满月之际农历十五)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59


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740年),唐朝诗人唐玄宗开元宰相。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长安进士。累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元二十四年(736)为李林甫所谮,罢相。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诗》以格调刚健著称。有《曲江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作193首。(新、旧《唐书》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