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学生经典古诗词》下载,二维码
《学生经典古诗词》公众号,二维码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译文】 杀人也要有个限度,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边界。

【注释】
  亦有限:是说也有个限度,有个主从。
  列国:各国,某一时期内并存的各国。
  自有疆:是说总归有个疆界。疆:边界。

【出处】 唐·杜甫前出塞·其六》,全诗: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前出塞九首》中的第六首,体裁为五言古诗。《前出塞》九首在内容上是连贯衔接的,这里选录的第六首,借征夫之口诗人表抒了对战争的态度。所以前人评此诗,说它是“代为从征者之言”。

  杜甫作《出塞》曲有多首,先写的九首称为《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为《后出塞》。朱鹤龄说《前出塞九首》是为天宝末年哥舒翰用兵于吐蕃而作。唐玄宗即位以后,穷兵黩武,战事频繁,强征关中百姓,屡到边塞从军。就其战争性质来讲,不都是防御性的,其中有的是为了向外扩张。天宝六载(747年)令董延光攻吐蕃石堡城;天宝八载(749年)又令哥舒翰领兵十万再次攻打石堡城,兵士死亡过半,血流成河;天宝十载(751年)令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攻南诏,死者六万;又令高仙芝攻大食,安禄山攻契丹,两地百姓深受其苦。这组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前出塞九首》通过一个征夫的诉说反映其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第一首,征夫诉说初出门辞别父母的情事。第二首,接前诉说上路之后的情事,亡命亡不了,吞声也没用,不如索性把命豁出去练上一手。第三首,征夫诉说一路之上心情的烦乱,时而低沉,时而高亢。第四首,征夫诉说在路上被徒长欺压和驱逼的情事。第五首,征夫诉说初到军中时所见到另一面的黑暗,当初满想舍命立功画像麟阁,这时看来也不容易。第六首,征夫诉说他对战争的看法。第七首,征夫诉说他在大寒天的高山上筑城戍守的情事。第八首,征夫诉说他初次立功的过程和对立功的态度。第九首,征夫总结了他“从军十年余”的经历。组诗尖锐地讽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兵士和百姓带来的苦难。

【赏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是杜甫《前出塞九首》中的第六首。这九首诗在内容上是连贯衔接的,借征夫(出征的战士)之口表达了对战争的态度。所以前人评此诗,说它是“代为从征者之言”。

  唐玄宗即位以后,穷兵黩武,战事频繁,强征关中百姓,屡到边塞从军。就其战争性质来讲,不都是防御性的,其中有的是为了向外扩张。本首诗的前四句类似军中传唱的歌谣,通俗易懂。后四句出现转折,表达了杜甫对于战争的批判态度。

  前四句“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为第一部分。以歌谣体开篇,强调拉弓当拉弓中之强,用箭当用箭中之长。连用两个“当”字,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表现了士兵的勇武和士气的高昂。接着,又连用两个“先”字,道出了用兵打仗克敌制胜的方略。两个“当”和两个“先”,使诗文节奏明快和谐,通俗易懂。这四句一气呵成,浅明有理,畅快淋漓,为下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

  后四句“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为第二部分。运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指出杀人也应该有个限度。列国分土应该有个边界。只要能制止敌人的侵略,那就不一定要进行战争,造成大量伤亡。这几句诗包含着作者的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该拥有自己的精兵强将,但那是为了制止侵略,而不是为了征伐。无论是为制敌而“射马”还是“擒王”,都要以“制侵陵”为限。如果自恃强盛而大动干戈滥加杀伐,就会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

  统览全诗,它章法严谨,构思精密,前后连贯,层层递进。在语言的运用上,时而似谣似谚,饶有情趣,时而慷慨激昂,尖锐泼辣。在艺术构思上,此诗欲抑先扬,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和“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本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