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夜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村 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诗题与背景:

  《村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题《村夜》,意思是乡村之夜。


逐句释义: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在被霜打过的灰白色秋草中,小虫窃窃私语着,村庄南北两头都没有行人了。
  霜草:被霜打过的草。
  苍苍:灰白色。
  切切:虫叫声。
  绝:绝迹。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我)独自来到前门眺望田野,(只见)月光照着(田野里的)荞麦花就像白雪一样。
  独出:独自外出。
  前门:一作“门前”。
  野田:田野。
  荞麦:作物。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略带红色,叶子三角状心脏形,有长柄,花白色或淡红色,瘦果三角形,有棱,子实磨成粉供食用。


村夜 题图
村夜 插图
荞麦花,参考图
荞麦花,参考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以白描手法写出了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前两句写村夜秋色的浓重,后两句描绘出乡村之夜的美景。作者通过秋夜的凄清,透露了孤独寂寞的心情。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是说,在被霜打过的灰白色秋草中,小虫窃窃私语着,村庄南北两头都没有行人了。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霜草苍苍”点出秋色的浓重。“虫切切”渲染了秋夜的凄清。

  “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收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画面。“月明荞麦花如雪”是说,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这是十分动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作者,使他暂时忘却了孤寂,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这奇丽壮观的景象与前面两句的描写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作者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人物感情变化,写来灵活自如,不着痕迹。而且写得朴实无华,浑然天成,读来亲切动人,余味无穷。

  通过对前后景物的不同描写,表达出作者由孤独寂寞到兴奋自喜的感情变化。诗中描写村夜,既有萧瑟凄凉,也有奇丽壮观,对比中构成乡村夜景。


考试考点:

  1.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完成1—2题。(7分)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夜 (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两首诗划线句均写了月夜之景,前者意境  ,后者意境  。(2分)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两首诗表达情感上的异同。(5分)

  参考答案:

  (1)宁静恬淡,凄清孤寂(2分)

  (2)白诗侧重借景抒情,最后以景结情。前两句写苍苍霜草,切切虫吟,行人绝迹,万籁无声,勾画出萧瑟凄清的乡村秋夜景象,流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感。后两句写月光皎洁,四野寂寥,土地寥阔,荞麦花雪白,描绘出了一幅清新恬淡的乡村月夜景象,表现出诗人惊喜愉悦的情感。朱诗前两句叙事,夜久无眠,剪烛花以消遣寂寞,后两句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写梧桐冷月,并巧妙的说明明月在“缺”(人不团圆)处朗照,表现诗人孤寂苦闷的心境。(5分)


  2. 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各有不同,请具体分析。(5分)

  参考答案:白诗写了月下虫声、荞花如雪的景色,写的是室外景,景物有动有静。朱诗写了月下床席凉满、梧桐影乱的景象,写室内景,写的是静景。(5分)


  3. 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结合诗文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三、四句,写月下荞花如雪,着色淡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地说明明月在“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6分)。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年),唐朝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出生于河南新郑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与元稹常唱和,世称“元白”。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传世。《全唐诗》编其诗三十九卷,收录其诗作2642首。(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三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