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3年5月29日 (三) 02:39曙光讨论 | 贡献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是西晋名臣、陕西西安人杜预的后裔。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谋职,但由于宰相李林甫的阻挠,居长安十年之久未能得到官职。在此期间,居住于长安少陵原杜曲,视杜陵为故乡,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他的生活极为贫困,亲眼看到了社会政治现实的腐败,看到了远征兵士和亲人的眼泪,体会到了人民深受的疾苦,使他写出了千古流传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赴奉先咏怀》等,呐喊了人民的痛苦,暴露了统治者的腐败生活,反映了唐朝走向衰败的社会现实。天宝十一年,杜甫向朝廷献赋三篇,得到一个管理兵器的小官吏。“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被叛军俘获困居长安。肃宗移居凤翔后,杜甫从长安偷越战区奔赴凤翔,谒见肃宗,被授左拾遗。后因朝廷大臣派系斗争株连于杜甫,他被贬为华州(治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两年间的生活经历,使他写出了《哀王孙》、《悲陈陶》、《春望》、《哀江头》、《北征》等等名篇。乾元二年(759),杜甫离华州往河南旧居探亲,途中又写出了《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元家别》六首千古名诗。乾元二年秋,杜甫弃官流亡,在成都居住四五年,又漂泊到夔州(在今奉节县东白帝城)。大历三年(768),杜甫出川到达湖北,后流亡于湖南长沙、岳阳、衡阳一带。大历五年(770)冬,贫病交加使这位伟大诗人逝世于湘江上的舟船中,年仅5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