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升庵祠及桂湖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升庵祠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桂湖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俯瞰桂湖

  杨升庵祠及桂湖,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距离成都市16千米,包括杨升庵祠及桂湖等二十余处清代建筑,其中杨升庵祠本是明代学者杨慎的故居。1996年,杨升庵祠及桂湖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慎(1488-1559年),原籍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字用修,号升庵,是明代著名宰相杨廷和的儿子,被称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杨慎十九岁应四川乡试考中举人,二十四岁应殿试,是明代四川地区唯一的状元。

  杨慎在嘉靖年间曾因参与“大礼议”受到廷杖,被贬谪,终老于云南。杨慎一生著述颇丰,包括文、诗、词、赋、散曲、弹词等百余种,此外杨慎的著述还包括天文、地理、医学、生物、金石、书画、音乐等方面,由后人辑为《升庵集》。

  根据记载,杨慎在故居附近种植桂树,于是就有了“桂湖”之名。后经过明末战乱,桂湖荒废,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时任新都知县杨道南重修桂湖,道光年间知县张奉书又博采各地园林之长,重开桂湖胜迹,并在湖上建立升庵祠。

  现存的杨升庵祠及桂湖基本保存了清代的建筑及其布局,总面积48000平方米,其中湖面占了三分之一左右。桂湖的形状犹如一面横卧的琵琶,号称“天府第一湖”。

  杨升庵祠占地500平方米,前为升庵殿,后为会宗堂,左为藏舟山馆,右为澄心水阁。升庵殿内陈列杨升庵著述各种版本,另外还有杨升庵书画等。会宗堂陈列有杨氏族谱、杨升庵年谱及相关书籍等。

  与升庵祠隔湖相望的黄峨馆是为纪念杨慎的夫人黄峨而修建的,黄峨是明代工部尚书黄珂的女儿,也是明代著名的才女,正德十四年(1519年)与杨慎结为夫妻。黄峨能诗能词,散曲尤有名,她的著作饱含感情,所作有《杨夫人乐府》等。

  桂湖碑林占地1400平方米,保存有明、清和近代所刻六十多位历代名家书法碑一百余通。此外,桂湖的西面和南面保留有完整的明清城墙850米。

桂湖的起源

  有关卫常凿湖的说法,最早见于明朝曹学诠《蜀中名胜记》,在新繁县(先并入新都县)目下,“志云,卫湖,蜀汉县令卫常所开,在学宫后”。

  清道光二十四年县令张奉书重修县志,序中以卫常非新都县令,乃繁令,桂湖非卫常开凿。他在《重修桂湖记》中直说:“县廨之南,有桂湖,广四十余亩。波光澄澈,为有明杨升庵先生遗迹。”这是现在桂湖为杨氏花园的最早依据。从嘉庆十七年到道光二十四年,桂湖的起源由三国缩短到了明中叶。张奉书在桂湖的研究上,有功有过。功在推翻卫常凿湖说,过在倒洗澡水连婴儿一起倒,轻率地割断了桂湖在明杨升庵以前的全部历史。

  今桂湖所在的新都镇,据地下考古发掘,先老城里的文化遗迹起自隋唐。而桂湖南侧,饮马河南岸(桂湖南侧之河)一线则累有商周秦汉以来的文化遗存出现,这证明了桂湖南侧自古以来一直有一座区别于新都故城的城镇,这也是隋代迁县城到现址的原因。

  那么这个人口聚居地又叫何名呢?《风俗通》说:“汉家因秦,大率十里一亭。亭、留也,盖行旅宿会之所馆。亭吏旧名负弩,改为长。“《汉书、舆服志上》记:”驿马三十里一置“。《南齐书、晋安王子懋传》:”粮食最为根本,更不忧人仗,常行视驿亭马,不可有废阙“。白居易”蓝桥驿见元九“诗”。说明汉有里亭、驿站设置,从南齐到隋唐已有比驿站规模大的驿亭。(驿站按制只有两间房,见《后汉书、舆服志、刘昭注》)《剑桥中国秦汉史》说,东汉“亭由负责维护法律和秩序的亭长管理,亭长还负责维持邮亭”.他的总部既是捕役住地,又是官办的驿站”. 笔者认为驿站古桂湖所在地应是一个东汉的亭,汉以后的驿亭,清人则认为是广汉驿。

  隋以前,新都城在古蜀国故都,距进址东北二十里,今桂湖所在地应为当时广汉郡到成都的最近之路。清代人就认为这里是“广汉驿”,并在桂湖门口恢复广汉驿,立“古广汉驿”石碑。新都道光县志说:“新都广汉驿在县署左,因广汉郡得名”(新都县汉时属广汉郡)。广汉县本地则古无“广汉驿”。乾隆十一年《汉州志》:“汉州旧有夫站而无驿传,雍正六年,减新都、德阳马各六匹,设为腰站驿,在县署内东首”。嘉庆十七年《汉州志》说汉州腰站广汉驿,旧设马十二匹……广汉驿西至新都县广汉驿,计五十里”。

  由此,可认为古代桂湖的起源,应上溯至东汉,清人认为的古广汉驿所在的天然湖,则应是今桂湖的最早前身。

古桂湖的沿革

  古桂湖发展到唐宋时期,已有确切的文献资料可考。据明代曹学诠(明隆庆五年---清顺治三年)撰《蜀中名胜记》,在新都县目下历述唐代张说《新都南亭送郭元振、卢崇道》,宋陆游《早发新都驿》,宋刘望之《新都驿平远轩》等篇。从中可证自唐宋以来,新都南亭、新都驿已屡见名人题咏,成为蜀中名胜之区,曹学全自万历三十七年任四川布政史到蜀,至四十一年放归,在蜀五年,成都和新都是他必到之地.此时距杨升庵去世已达半个世纪,而《蜀中名胜记》新都目记南亭、新都驿而不记桂湖,可证当年杨升庵“沿湖遍栽桂树,间尝游憩其中”的只能是当时的新都驿,今之以桂湖命名,还是清嘉十七年以后的事。今日之桂湖,就是唐代的南亭、宋元明时的新都驿。

  关于“南亭”,唐代张说《新都南亭别郭元振、卢崇道》诗的原文是:

  竹径女萝深,莲洲文石堤。静深俗人断,寻玩往不进。碧谭透初月,素林惊夕栖。褰幌纳 影,理琴听猿声。佳会改宿昔,胜寄坐睽携。长怀赏心爱,如玉复如 。

  此诗当为初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张说郭元振第一次出使吐蕃时作。史实见于《旧唐书》、《资治通鉴》。

  这首诗至少可以给人们提供三件事实。一是唐代新都南亭具有诗中描绘的幽美动人的景观和一个安适静穆的环境,诗中的“竹径女萝深,莲洲文石堤。”

  “碧谭透初月,素林惊夕栖。”与今天桂湖之景可以说是完全一致。二是张说、郭元振、卢崇道等人曾在这里宴别赋诗,赏月弹琴听猿啼。而且还可以拉开窗帘透进月光去看那“碧谭透初月”的月夜景色。说明他们只能是住在南亭才会有这样的享受。第三是由于郭元振是奉武则天之命出使吐蕃,张说也是《被使在蜀》(张说在蜀写的诗),作为朝廷命官,其行止应该按站记程,其憩留住址所在,也应该是官舍或驿馆。

  南亭这一名称与隋唐以前的古广汉驿亭,有非常明显的承传关系。隋代新都县城迁到今天所在的位置,古广汉驿亭正好位于县署(或县城)之南,所以改广汉驿亭为“南亭——县署南面的驿馆。著名学者,川师大教授王文才先生在《杨慎诗选注》中注桂湖曲时说:“桂湖当是唐代的南亭,张说有诗”。

  与张说诗可参证的还有唐欧阳詹的诗《新都行》:

  缥缈空中丝,蒙笼道旁树。翻兹叶间吹,惹彼花上露。悠场丝意去,苒苒花枝住。何计脱缠绵,天长春日莫。

  此诗虽未点南亭之名,但它描绘的花上露,道旁柳,缥缈朦胧的美丽图画决不可能是新都驿道上的平常景色,如果真是描写新都道上的平常之景,则新都早在唐代已成人间天堂。这种景色只可能在南亭这样的驿馆中才能见到。

  南亭时期的古桂湖,可以说已经具备了中国古代园林的基本要素:山石湖水、亭台建筑,草木化卉,飞禽走兽一应俱全。形成了一种既区别于帝王离宫花囿和释道寺庙,又不同于官僚富商、人文墨客的私家花园的特殊园林形式——驿馆轩林。正因如此,才使南亭没有象其他唐代园林那样在很短的时间内荒废,至今遗迹不存。而南亭能够历唐宋元明长期不间断地保存下来,其根本原因就在园林需要人工维护,需要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其他唐代园林不可能在朝代更替、家族盛衰、人事变迁的情况下保证上述两条,只有驿馆历来属于政府建置,有专门的驿吏主管,有专门的军务和政务经费保证。这就是“南亭”作为唐代园林硕果仅存的经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