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译文】

  树上杨花落尽了,杜鹃在不停地悲啼,听说您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越过五溪。


【注释】
  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
  龙标:古地名。在今贵州省锦屏县。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五溪:关于五溪所指,尚有争议。一说是雄溪、樠溪、潕溪、酉溪、辰溪的总称,在今贵州东部湖南西部。


【出处】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全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七年(748年),王昌龄因写《梨花赋》触怒了玄宗皇帝,被贬为龙标县尉。贵州省《黎平府志》载:“废龙标县城北六十里龙里所,……天宝七年江宁王昌龄谪此。”即今锦屏县隆里所乡政府所在地。这里有纪念王昌龄的状元祠、状元坟(衣冠冢)、状元桥、龙标书院等遗迹。 左迁: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

  此诗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左迁”)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遭遇贬官的同情之意。

  诗的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王昌龄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抒情,寄托慰藉。

  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景况。“子规”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

  次句“闻道龙标过五溪”直叙其事,点明愁的由来。“闻道”表示惊惜。“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过五溪”是说王昌龄迁谪地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五溪在湘黔交界处,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一个“过”字含着在荒远之地行程所历的艰难,不着情语,悲痛之意又在其中。

  三四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情,点出诗的主旨。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西。这两句诗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它;三是说只有靠明月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在交通信息完全隔绝的唐代,遥远的空间却使他们如隔天涯,此时的绝望该是多么深重啊。无奈,他的一腔深情与愁恨,只得付之他平素所喜爱的明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