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洛藏族自治州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果洛藏族自治州汉语拼音:Guǒluò Zàngzú Zìzhìzhōu;英文:Golog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中国青海省辖民族自治州。藏族聚居区。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97°54′~121°50′,北纬32°31′~35°40′。东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南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西与玉树藏族自治州毗连,北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相依。 面积76442平方公里。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果洛藏族自治州常住人口为215573人。 辖6个县。

地处青南高原东南部,巴颜喀拉山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州境西南部,阿尼玛卿山贯穿州境北部、境内山脉连绵,沟谷交错,河流纵横、黄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境中,大小湖泊星罗其布。矿藏有煤、铁、金、银、铜和石棉等。野生动物有白唇鹿、雪豹、麝、盘羊、岩羊和雪鸡等。

果洛州平均海拔4330米,高寒缺氧、气候恶劣,大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60%,年均降水量552.6毫米,年均风速2.1米/每秒,年均气温为零下0.3摄氏度,全年无绝对无霜期。易受北方和西北方的寒流影响,日照时间长,降雨(雪)量较多,蒸发量大,多阵性大风。年均降水量400至700毫米,年均气温零下4摄氏度,无绝对无霜期。一年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别,自然条件相对严酷。中藏药材资源极为丰富,冬虫夏草、贝母、雪莲、大黄等名贵中藏药材。

  • 邮编:814000 代码:632600 区号:0975

行政区划

辖6个县。州政府驻玛沁县

历史

  果洛古称俄洛、郭罗克。古为党项羌地,唐置轨州(今果洛南部地区)、又置山居、奉、岩、远等州,后属吐蕃辖地,宋属吐蕃厮政权,元属吐蕃等路宣慰司,明属朵甘思宣慰司,明末清初属和硕特蒙古政权,清隶成龙义道松潘漳腊营,民国十八年(1929年)归青海省直辖,曾置果洛行政督察区、青海省第三行政督察区,至1946年撤销既设机构,果洛藏族诸部仍由部落头人管理,有大小部落200余个,均由世袭的千百户头人分别统治。

  1950年设果洛区,为青海省直属区。1952年6月,西北军政委员会组建果洛工作团;同年8月4日,工作团进驻果洛吉迈。1954年1月1日果洛区改设果洛藏族自治区(相当于专区级),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查郎寺;同年12月设甘德县;果洛藏族自治区辖1县。1955年果洛藏族自治区改设果洛藏族自治州,州人民委员会驻达日县吉迈,辖甘德、久治(驻智清松多)、班玛(驻赛来唐)、达日(驻达日)4县(久治、班玛、达日3县均为1955年新设县)。1957年由甘德县部分地区设玛多县,驻黄河沿;由达日、甘德2县部分地区合并设玛沁县,驻中心站(依盖齐);果洛藏族自治州辖6县。

  1958年果洛藏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驻甘德县麦仓。1959年自治州人民委员会迁驻玛沁县;将玛多县划归海南藏族自治州;原属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同德县划入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迁驻吉迈;玛沁县由依盖齐迁驻大武。1962年将同德县划归海南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驻黄河沿)由海南藏族自治州划回果洛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辖玛沁(驻大武)、甘德(驻吾勤)、久治(驻智清松多)、班玛(驻赛来唐)、达日(驻吉迈)、玛多(驻黄河沿)等6县。

  1974年玛多县由黄河沿迁驻玛查里;果洛藏族自治州辖玛沁(驻大武)、甘德(驻吾勤)、久治(驻智清松多)、班玛(驻赛来唐)、达日(驻吉迈)、玛多(驻玛查里)等6县。

  1999年末,果洛藏族自治州总面积78444平方千米,总人口128606人(根据青海省志),其中藏族11.2万人。辖玛沁、玛多、甘德、达日、班玛和久治6县,51个乡(镇),183个牧委会。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果洛州总人口137940人。其中:玛沁县35778人、班玛县22088人、甘德县25494人、达日县24354人、久治县19336人、玛多县10890人。

  2001年3月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14号文批复:①撤销玛沁县拉加、军功2乡,合并设立拉加镇;撤销当项乡,并入当洛乡。②撤销玛多县清水、花石峡、黑海3乡,合并设立花石峡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原花石峡乡)。③撤销甘德县东吉、柯曲2乡,合并设立柯曲镇。④撤销达日县吉迈乡,设立吉迈镇;德昂乡政府驻地迁至查干沟口。⑤撤销班玛县莫坝乡,设立并命名为赛来塘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班前乡,并入灯塔乡。⑥撤销久治县康赛乡,设立并命名为智青松多镇(政府驻地不变)。

  2006年8月,果洛州新增1个镇,乡镇总数由45个(7镇38乡)调整为44个(8镇36乡)。玛沁县撤销昌麻河乡,并入优云乡。玛多县撤销黑河乡,设立玛查里镇(镇政府迁驻玛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