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柳公权的行书兰亭诗,故宫博物院藏

  柳公权汉语拼音:Liu Gonɡquɑn,778-865),唐代书法家、诗人。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公绰之弟。情于书学。元和初,擢进士第。穆宗时,拜右拾遗、侍书学士,改弘文馆学士。文宗复召侍书,寻以谏议为学士、知制诰,转工部侍郎。咸通初,改太子少师。诗五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4首。

  柳公权以楷书最著,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创造了柳体书派。其书法中宫紧密,四肢开展,浑厚中见锋利,严谨中见开阔,刚劲挺拔,对后世影响极大。其遒媚劲健的书体,可以与颜书的雄浑宽裕相媲美,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称誉。颜字丰筋,柳字偏重骨力;颜字的气派雍容堂正,为柳字所不及。柳字结体紧密,用笔如斩钉截铁,笔画富于变化,其顿按、转折处,锋棱明显,精神充足。留存的书法作品较多,著名碑刻有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金刚经碑》,存字最多。流传至今最著名的为《玄秘塔碑》,为他70岁后所书,笔画刚劲,最能表现“柳骨”的特色。《神策军碑》亦为他晚年所书,孤本藏中国国家图书馆,笔画较《玄秘塔碑》丰腴,神完气足,非常精彩。此外,有《平西郡王李晟碑》、《羲阳郡王苻璘碑》、《魏公先庙碑》、《高元裕碑》、《复东林寺碑》等。1986年,出土于陕西西安的《大唐回元观钟楼铭》,是他的中楷刻碑。小楷刻帖有《清净经》、《临十三行》、《心经》、《度人经》等。其行草书多散刻在各丛帖中。柳公权传世墨迹有《送梨帖题跋》,传世柳公权《蒙诏帖》不可靠。

生平简介

  柳公权,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的知名不在其官职,而在于他创造的“柳体”书法。唐时,柳公权的书法作品享誉中外,传至今世,一千多年,仍是人们学习书法的优秀楷模。其传世作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珍贵的遗产之一。

  柳公权少年时勤奋读书,才思敏捷,12岁能辞赋,成年后学识渊博,于宪宗元和初年成进士,初授秘书省校书郎。穆宗即位,拜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迁右补阙、司封员外郎。文宗朝,迁右司郎中、弘文馆学士,为谏议大夫。后改任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文宗喜爱公权的文才,常召入谈论,延至深更,“语犹未尽”。一次,文宗召六学士于便殿谈论,言及汉文帝生活俭朴之美德,其他学士皆称赞文宗俭德,恭维皇帝,唯柳公权不言。文宗不解,留而问之,他趁机进谏说:“皇上应当重用贤良之才,退不肖奸佞,纳诤谏,明赏罚,至于衣着乃为小节。”文宗当面夸他有诤臣风采,翌日降制,命以谏议知大夫制诰。

  开成三年(838),转任工部侍郎,累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正月(840),武宗即位,改授公权右散骑常侍。崔珙任宰相,用公权为集贤学士、判院事。后累迁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河东郡开国公。约宣宗时历任左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工部尚书。懿宗即位,咸通初年,改为太子少傅、太子少师。咸通六年(865)卒,时年88岁。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历仕宪宗、穆宗至懿宗六朝皇帝,在职五十余年,为官刚正不阿,多向皇帝进谏忠言。穆宗年轻荒唐,沉缅于酒色,不理朝政。柳公权时官职低微,却敢于向皇帝直谏。当穆宗召他入宫向他请教用笔技巧时,他回答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宗听了,知他是借谈书法喻谏朝政,无言以对。文宗将皇太后郭氏的季父郭旼调为邠宁节度使,曾问公权朝臣中有何议论?他说:“人情论议者,言陂进二女人宫,致此除拜,此信乎?”【注:见《旧唐书·柳公权传》】他还引用王珪劝谏唐太宗不要纳卢江王李瑗妃子的故事,劝皇帝谨言行,重朝政,文宗即令将二女送出宫。

  柳公权初学书法师王羲之父子书体,同时对唐初欧阳询、褚遂良等人的书法作。认真研究,尤对颜真卿的笔法甚为重视,下功夫学习,收欧体之方正,颜体之圆润,经过长期的锤炼,创造了笔划清劲峻拔,骨力道健的“柳体”书法,自成一派,被世人称赞为“颜筋柳骨”。柳公权作书,擅长正楷,行、草亦优。文宗皇帝曾令他题诗于殿壁上,夸赞是“钟、王复生,无以加焉”!宣宗召他上殿写字,柳公权一气连书三幅,楷、行、草各一,皆为上品。宣宗高兴,赐他锦采、瓶盘等银器。当时的王公大臣及上层人士非常重视收藏柳公权的作品,为祖先立碑,争相请公权书写碑文,如请不到,会被认为是不孝。日本、朝鲜和西亚、中亚等国来唐的使节和商贾,都专门准备了购买柳公权作品的钱资。《旧唐书·柳公权传》记载:“外夷入贡,皆别署货贝,曰此购柳书。”

  柳公权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书法真迹碑石,最著名的有《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该碑现存西安碑林。《金刚经碑》兼有钟、王、欧、虞、褚、陆等名家的笔法,他自己认为是得意之作。该碑的拓片流失法国,现存巴黎博物院。

  柳公权的坟墓在今陕西耀县西北让义村,墓前有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沅树碑一通,上书“唐太子太师河东郡公柳公权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