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社火(桃林坪花脸社火)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桃林坪花脸社火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民间社火(桃林坪花脸社火),河北省井陉县地方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耍“社火”的场景

社火始于宋代,桃林坪花脸社火创始于明代,表现的是三国、梁山等故事中的战斗场面,共有十六回,每回讲述一个故事,一至十五回反映历代名将的战斗经历,第十六回系由桃林坪村老艺人赵维海所创。桃林坪花脸社火不唱不说,只有从演员的脸型、招路上仔细观察才能辨别出人物身份和故事内容。桃林坪社火明代嘉靖年间曾被朝廷封为皇纲护卫队,因此一年一度的井陉赵庄岭皇纲都由桃林坪社火押送,称为“押纲护驾社火”。

2008年6月7日,民间社火(桃林坪花脸社火)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Ⅹ-54.

历史渊源

八百多年前,小作镇桃林坪村南揪树梁进行过一场激战,多员名将浴血奋战,击败敌寇。后来,当地百姓为重现当时的战斗场面,按老人的传说,精心组织,刻苦排练,组建了花脸社火,后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增加内容,根据历代战斗故事,将其编入其中。因桃林坪社火脸型式奇特,刻画人物性格生动,架式儿优美,对打顺畅,武艺超群,在嘉靖年间被朝廷封为“皇纲护卫队”。

文革”的十年浩劫,传统的花脸社火走会演出也被迫停止。在此期间,桃林坪村部分武术老艺人相继去世,年轻的武术队员有的因工作外出,桃林坪花脸社火的传承面临困境。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后,国家放宽了各项政策,赵喜文、苏来、杜喜喜、许臭板、杨连春等武术师傅组织了桃林坪村首场素装社火演出,让桃林坪村村民和20世纪60年代后出生的青年又看到了历史悠久的花脸社火,从此也拉开了桃林坪花脸社火的新篇章。

主要活动

活动流程

桃林坪有正月十五闹花脸社火的习俗。每年正月初一,由社火的负责人(香头)在家设茶会,议定正月社火活动事宜,在正月十四于村中举行祭兵刃的仪式(如同彩排)。正月十五清晨六时许,扮“花脸”的人员开始化妆,上午十时许,演出人员开始集中。因花脸社火是武社火,负有开道、打场子的任务,所以在队列前头,其后依次为村戏班子、秧歌队、皇杠歌舞队等。演出在广场举行,花脸社火队员挥舞手中刀枪剑戟、斧钺钩叉,跑阵演练,并不时变换套路,唿哨声、呐喊声、兵器撞击声、喝彩声交相呼应,主要表演的武打戏有“三英战吕布”“三捉孟良”“卢俊义上梁山”“快活林”等。花脸社火在本村表演一天后,于正月十六开始到走会的邻村表演。

活动形式

桃林坪花脸社火的显著特点是:每个演员像古装戏曲演员一样,脸上都画着脸谱,身着传统戏曲服饰,使用真刀真枪进行表演,再现古代将士战斗的场面。演员脸谱根据所扮演的人物由本村老艺人使用祖传秘方配制的颜料勾画而成,颜料分红、白、黑三色,画在脸上无论汗水、雨水浸渍,色彩之间都不会混淆,始终保持鲜明。桃林坪花脸社火主要使用的器械有刀、枪、剑、戟、鞭、锏、棍、棒、虎头钩、拐子流星等,这些器械一般都由当地铁匠锻制,其中木质部分由当地木匠加工。

桃林坪花脸社火以持械或徒手对打为主,每组2至5人不等,每组表演称作一个回子,一个回子演完后更换另一组表演者,16个回子可轮流表演。表演时有专用的大鼓、大镲等打击乐助阵,乐手是专业的伴奏员。所用鼓点由他们自主设计演奏,随社火回子张弛缓急的需要,即兴发挥,鼓点起伏跌宕,激发起演员的斗志和精神,充分再现古代战斗场景。在每次演出结束时,花脸社火表演者都要集体表演传统阵法,俗称“跑阵”,即由师父高举令旗,带领全体队员空场中穿插奔跑,形成各种阵法。

主要套路

桃林坪花脸社火主要有16个对打回子(原有24回):

(1)三战吕布——三国故事中虎牢关刘备关羽张飞大战吕布

(2)金龙珠——明朝时康茂材、郭广庆、花荣母子擒王彦龙。

(3)发花寺——清朝《施公案》中,黄世荣等英雄擒拿大和尚田永。

(4)卢俊义上梁山——宋朝时梁山英雄。

(5)徐宁上梁山——宋朝时梁山英雄。

(6)蜈蚣岭——武松发配。

(7)擒谢虎——《施公案》故事。

(8)三打韩通——宋朝时柴荣、赵匡胤、郑恩三擒韩通。

(9)三捉孟良——宋朝时杨延昭、焦赞、岳胜三捉孟良。

(10)金彦桥——三国时张飞、黄忠、魏延三战张任。

(11)胡延庆打擂——宋朝时胡延庆力撇欧子英。

(12)捉拿王老虎——梁山英雄。

(13)八蜡庙——《施公案》故事中黄天霸等英雄捉拿费德公。

(14)黄公山——常万年、康效公、张大奇、李孟熊捉拿尚孔班。

(15)金麟寺——明政德皇帝带领武将大破金麟寺和尚孔孟等。

(16)五虎庄——由桃林坪村老艺人赵维海根据兄弟五人斗歹徒的壮举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