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译文】

  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这里别有一番天地,岂是人间(能比拟的)。


【注释】
  桃花流水: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载,东晋时,武陵有一渔人在溪中捕鱼。忽进桃花林,林尽处有山。山有小口。从山口进去,遇一与外界隔绝的桃花源,里边的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此句暗用其事。
  窅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一作“宛然”。
  别有天地:另有一种境界。别:另外。
  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作者的隐居生活。


【出处】

  唐·李白山中问答》,全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背景】

  《山中问答》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一作“答俗人问”,一作“答问”。李白曾经多次隐居山林。他在少年时代,和逸人东严子隐居岷山。出川以后,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开始,李白在安陆(今属湖北)居住十年,曾隐居白兆山桃花岩。此诗当作于开元十七年(729年)或十八年(730年)李白在白兆山桃花岩隐居时期。


【赏析】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抒发了作者隐居生活的情趣。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以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俗人的疑问,就是李白为何要隐居。可是他的隐居,却实在不容易说得那么清楚,使得俗人能够明白;而且这样的事,对俗人不便说,也无必要说起,所以他就“笑而不答。”“心自闲”三个字既是作者山居心境的写照,表现作者酷爱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也隐含了作者心中对“非人间”的多少伤和恨。诗眼是“闲”,表现作者对安闲环境,悠闲生活,闲情情志的追求。

  李白所以隐居,是有意造就声誉,好取得有力的人的推荐,更便捷地走上仕宦的道路。李白真诚地爱好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但他的隐居不是遁世,而是想要等待时机到来,就做一番“济苍生”、“安社稷”的事业。及到功业既成,就飘然引退。李白隐居的思想是这样复杂而且充满矛盾,他难以跟俗人说明白。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碧山”之中这种没有名利,又不冷落荒凉的环境,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间”所能比。而“人间”究竟怎样,作者没有说。只要读者了解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了诗人心中许许多多的伤和恨。所以,这首诗并不完全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

  这首诗完全是口头语,很朴素,像行云流水似的,流畅自然,浑然天成。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明末清初画家王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