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梁书》书影 民国上海涵芬楼印本

  《梁书》汉语拼音:Liang Shu;英语:Liang Dynasty Historical records),二十四史之一,记述南朝萧梁历史纪传体史书唐朝姚思廉著。含本纪6卷,列传50卷,共56卷。书成于贞观十年(636年)。记载自梁武帝萧衍建国至梁敬帝萧方智亡国共五十六年间的历史。姚思廉之父姚察时有旧稿,大业二年(606年)姚察死,嘱其子思廉续书,贞观三年(629年)思廉奉命修史,房玄龄魏徵为总监修,并采谢昊顾野王诸家旧作,贞观十年(636年)书成。《梁书》有二十六卷卷末论赞称“陈吏部尚书姚察曰”。另在列传中新创《止足列传》,记述功成身退的士大夫的事迹。

  最早萧子显写有《普通北伐记》五卷,萧韶写有《梁太清记》十卷,沈约写有《武帝本纪》十四卷,周兴嗣写有《梁皇帝实录》五卷。许亨写成《梁史》五十八卷。梁代谢昊又有《梁书》四十九卷,陈代何之元和隋代刘璠各成《梁典》三十卷。

  《梁书》特点之一为引用文以外的部份不以当时流行的骈体文,而以散文书写。后人据相关史料补作《梁书》的志表,清人万斯同《历代史表》中有《梁诸王世表》、《梁将相大臣年表》各1卷,洪齮孙《补梁疆域志》4卷。

  《梁书》阅读:>>> 梁书·目录

简介

  《梁书》包含帝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主要记述了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后论署为“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说明这些卷是出于姚察之手,这几乎占了《梁书》的半数。姚思廉撰《梁书》,除了继承他父亲的遗稿以外,还参考、吸取了梁、陈、隋历朝史家编撰梁史的成果。

成书过程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李渊根据史臣令狐德棻的建议,诏群臣撰写北魏、北齐、北周、隋、梁、陈六代史,姚思廉奉命参与撰写陈史。但这次修史工作由于人事的迅速变动和组织工作方面的经验不足,没有取得什么成果。直到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重新下达撰梁、陈、齐、周、隋五代史的任务,姚思廉一人独力承担梁、陈二史的编撰工作。为什么唐高祖时要修六代史,唐太宗时只命修五代史呢?因为唐太宗时史臣们经过认真讨论,认为北魏的历史已经有北齐魏收所撰《魏书》和隋代魏澹所撰《魏书》,它们都很详备,没有必要重修了。唐太宗采纳了史臣们的意见,只命重修五代史。七年后,即贞观十年(636年),五代史同时撰成。姚思廉撰《梁书》五十卷、《陈书》三十六卷,终于实现了他父亲的遗志。这一年,他八十岁。第二年他就去世了。姚思廉的史学事业,除了撰成《梁书》和《陈书》而外,他还是唐初第一个撰述本朝国史的人。刘知几说他在贞观初年撰纪传体国史,“粗成三十卷”。成为唐代撰述国史的先声。当代人称赞姚思廉的人品和史学是:“志苦精勤,纪言实录。临危殉义,余风励俗。”

特点

  第一点,是它叙梁朝史事在内容上比较全面。如梁朝五十多年历史,梁武帝统治了四十多年,《梁书》六卷帝纪中以三卷纪梁武帝,这对全面记述梁朝史事是很重要的。侯景之乱是梁朝历史上一件大事,《梁书·侯景传》长达一万八千字,详细记载了事件的经过。《范缜传》则收入了这位无神论思想家的杰作《神灭论》,突出地反映了姚氏父子的识见。《梁书》还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海南诸国”的情况,这是它超出以前史书的地方。《梁书》类传中还新增《止足传》,有人说这是首创,我以为这可能是受到许亨、许善心父子所撰《梁书·止足传》的启发而设立的。《梁书》对当时的门阀制度、崇尚佛教等社会特点,也有突出的记载。它的不少传记里还反映了当时阶级斗争的情况。

  第二点,是文字简练。清代史学家赵翼称赞《梁书》对历史的表述“行墨最简”,文字“爽劲”。“尚简”,是中国史学在文字表述上的优良传统,刘知几的《史通》特别强调了这方面的经验。而姚察文章“精采流赡”,时人称为“宗匠”;姚思廉则被李世民列于“十八学士”,这同他们在文字表述上的工夫不是没有关系的。

  第三点,是它的史论除一般评论人物的功过、长短之外,往往还顾及到对于社会风气和时代特点的概括。在这方面,姚察的见解比姚思廉更凝重、更具有历史的纵深感。如卷三十五后论,是通过齐、梁二朝在对待“前代宗枝”上的不同态度的比较,说明这是一个关系到全局的问题。卷三十七后论指出:魏、晋时,“时俗尚于玄虚,贵为放诞”;降至东晋、南朝,这种不良风气更加严重,甚至有人身为宰臣,“未尝省牒,风流相尚,其流遂远”,结果是“望白署空,是称清贵;格勤匪懈,终滞鄙俗”,“朝径废于上,职事隳于下”。像这样的史论,在二十五史中,也算得上是佳品。

影响

  《梁书》在思想上值得称道之处不多。但它在对历史变化的看法上,阐发了一些可取的观点。姚氏父子都是历经数朝的史学家,梁、陈以至隋、唐之际历史的盛衰兴替、风云变化,促使他们进行认真的思考。书中阐述出的人事对于历史变化起着重要作用的观点,当是他们思考的结果。书中对于政权兴起的解释,虽然使用了一些天意、历数等。陈腐的词汇,但把落脚点还是放在了人事与人谋上。对萧衍建立梁政权和梁朝早期的治绩,书中作了充分肯定:“高祖英武睿哲,义起樊邓,仗旗建号。……兴文学,修郊祀,治五礼,定六律,四聪既达,万机斯理,治定功成,远安迩肃。”(《梁书》卷3《武帝纪》)在此,人们看到的是杰出人物的历史活动,而不是天意、天命在支配人间治乱。

  对于辅佐新朝的文臣武将,书中也注重称道他们个人的才华谋略。《梁书》强调英雄创造历史,同科学唯物史观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当时,同神意史观相比还是有进步意义的。

  书中的思想糟粕也有不少。充斥书中的大量阴阳灾异、图谶祥瑞,乃至望气相面、因果报应、神怪异闻等,给人以陈腐、庸俗之感。宣传佛、道等宗教迷信,也是书中存在的问题。《梁书》中的《处士传》,全不同于《后汉书》的《逸民传》,传中所记除了有名的道士,就是奉持佛法的居士。这一方面反映了正宗史学的时代特色,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姚氏父子的思想情趣。

作者

  姚思廉(557-637年),本名简,以字行,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父姚察,在梁朝以文才著称。陈时任吏部尚书,领大著作。陈灭后入隋,任秘书丞,隋文帝杨坚命他继续修撰早已着手的梁、陈两代历史。史称其“学兼儒史,见重于三代”。大业二年(606)姚察死,遗嘱思廉继续完成这两部史书。

  贞观初,姚思廉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三年(629年),奉诏撰梁、陈二史。他参考诸家著述,贞观十年撰成《梁书》。书中有26卷梁朝前期人物列传的卷末论赞称“陈吏部尚书姚察曰”云云,可以推想,这一部分是姚察的原稿。姚思廉受唐太宗诏撰《梁书》时,已年过七旬。太宗命秘书监魏徵主持梁、陈、齐、周、隋五史的修撰,并参预撰写论赞,所以卷六敬帝纪后总论梁朝一代兴亡的论赞署名“史臣郑国公魏徵”。《宋书》未立文学传 。《南齐书》和《陈书》各有文学传1卷 ,而《梁书》文学传2卷,共收25人,反映梁代文学的兴盛。

目录

本纪

  本纪第一 - 武帝上

  本纪第二 - 武帝中

  本纪第三 - 武帝下

  本纪第四 - 简文帝

  本纪第五 - 元帝

  本纪第六 - 敬帝


列传

  列传第一 - 皇后 - 太祖张皇后・高祖郗皇后・太宗王皇后・高祖丁贵嫔・高祖阮修容・世祖徐妃

  列传第二 - 昭明太子・哀太子・愍怀太子

  列传第三 - 王茂・曹景宗・柳庆远

  列传第四 - 萧颖达・夏侯详・蔡道恭・杨公则・邓元起

  列传第五 - 张弘策・郑绍叔・吕僧珍

  列传第六 - 柳惔・席阐文・韦睿

  列传第七 - 范云・沈约・沈旋

  列传第八 - 江淹・任昉

  列传第九 - 谢朏

  列传第十 - 王亮・张稷・王莹


  列传第十一 - 王珍国・马仙琕・张齐

  列传第十二 - 张惠绍・冯道根・康绚・昌义之

  列传第十三 - 宗夬・刘坦・乐蔼

  列传第十四 - 刘季连・陈伯之

  列传第十五 - 王瞻・王志・王峻・王暕・王泰・王份・张充・柳恽・蔡撙・江蒨

  列传第十六 - 太祖五王 - 临川王宏・安成王秀・南平王伟・鄱阳王恢・始兴王憺

  列传第十七 - 长沙嗣王业・永阳嗣王伯游・衡阳嗣王元简・桂阳嗣王象

  列传第十八 - 萧景

  列传第十九 - 周舍・徐勉

  列传第二十 - 范岫・傅昭・萧琛・陆杲


  列传第二十一 - 陆倕・到洽・明山宾・殷钧・陆襄

  列传第二十二 - 斐邃・夏侯亶・韦放

  列传第二十三 - 高祖三王 - 南康王绩・庐陵威王续・邵陵携王纶

  列传第二十四 - 裴子野・顾协・徐摛・鲍泉

  列传第二十五 - 袁昂

  列传第二十六 - 陈庆之・兰钦

  列传第二十七 - 王僧孺・张率・刘孝绰・王筠

  列传第二十八 - 张缅

  列传第二十九 - 萧子恪

  列传第三十 - 孔休源・江革


  列传第三十一 - 谢举・何敬容

  列传第三十二 - 朱异・贺琛

  列传第三十三 - 元法僧・元树・元愿达・王神念・羊侃・羊鸦仁

  列传第三十四 - 司马褧・到溉・刘显・刘之遴・许懋

  列传第三十五 - 王规・王承・褚翔・萧介・褚球・刘孺・刘潜・殷芸・萧几

  列传第三十六 - 臧盾・傅岐

  列传第三十七 - 韦粲・江子一・张嵊・沈浚・柳敬礼

  列传第三十八 - 太宗十一王・世祖二子 -

  列传第三十九 - 王僧弁

  列传第四十 - 胡僧祐・徐文盛・杜崱・阴子春


  列传第四十一 - 孝行 -

  列传第四十二 - 儒林 -

  列传第四十三 - 文学上 - 到沆・丘迟・刘苞・袁峻・庾于陵・刘昭・何逊・钟嵘・周兴嗣

  列传第四十四 - 文学下 -

  列传第四十五 - 处士 - 何点・阮孝绪・陶弘景・诸葛璩・沈顗・刘慧斐・范元琰・刘訏・刘歊・庾诜・张孝秀・庾承先

  列传第四十六 - 止足 - 顾宪之・陶季直・萧视素

  列传第四十七 - 良吏 -

  列传第四十八 - 诸夷 - 林邑国・扶南国・盘盘国・丹丹国・干陁利国・狼牙修国・婆利国・中天竺国・师子国・高句骊・百济・新罗・倭・文身国・大汉国・扶桑国・河南王国・高昌国・滑国・周古柯国・呵跋檀国・胡蜜丹国・白题国・龟兹・于阗・渴盘陀国・末国・波斯国・宕昌国・邓至国・武兴国・芮芮国

  列传第四十九 - 豫章王综・武陵王纪・临贺王正德・河东王誉

  列传第五十 - 侯景・王伟


  附录 梁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