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櫟”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以“{|class="wikitable" width=100%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 #C6E2FF" | rowspan = 3 | <div style="font-size: 300%;">櫟</div>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为内容创建页面)
 
第3行: 第3行:
 
| rowspan = 3 | <div style="font-size: 300%;">櫟</div>
 
| rowspan = 3 | <div style="font-size: 300%;">櫟</div>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 #F0FFFF"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 #F0FFFF"
| 拼音:lì,yuè
+
| 拼音:lì,yuè
 
|| 部首:木|| 总笔画:19|| 部外笔画:15|| 结构:左右||[[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常用字表]] ||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拼音检字表]]
 
|| 部首:木|| 总笔画:19|| 部外笔画:15|| 结构:左右||[[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常用字表]] ||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拼音检字表]]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 #F0FFFF"
 
|-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 #F0FFFF"
第10行: 第10行:
 
|}
 
|}
  
== (一)櫟 lì ==
+
== (一) 櫟 lì ==
  落葉喬木,葉子長橢圓形,結球形堅果,葉可喂蠶;木材堅硬,可制傢俱,供建築用,樹皮可鞣皮或做染料。亦稱“麻櫟”、“橡”;通稱“柞樹”。
+
 
== (二)櫟 yuè ==
+
#“[[栎]]”的繁体字([[台湾]]称正体字)。见“[[栎]]”。
 +
 
 +
== (二) 櫟 yuè ==
 +
 
 +
#“[[栎]]”的繁体字([[台湾]]称正体字)。见“[[栎]]”。
  
  〔~陽〕地名,在中國陝西省。
 
 
== 《康熙字典》释义 ==
 
== 《康熙字典》释义 ==
  
第51行: 第54行:
 
'''汉字检索:'''
 
'''汉字检索:'''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部首检字表]]  ·笔画检字表([[笔画检字表(1—8画)|1—8画]],[[笔画检字表(9—13画)|9—13画]],[[笔画检字表(14—16画)|14—16画]],[[笔画检字表(17—48画)|17—48画]])<br>
+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部首检字表]]     ·笔画检字表([[笔画检字表(1—8画)|1—8画]],[[笔画检字表(9—13画)|9—13画]],[[笔画检字表(14—16画)|14—16画]],[[笔画检字表(17—48画)|17—48画]])<br>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  ·[[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通用规范汉字表]]<br>
+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  ·[[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通用规范汉字表]]([[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一级字表]],[[通用规范汉字表(二级字表)|二级字表]],[[通用规范汉字表(三级字表)|三级字表]])<br>
  ·返回 [[中文字典词典|'''中文字典''' 首页]]
+
  ·返回 [[中文字典|'''中文字典''' 首页]]
  
 
[[Category:中文字典]]
 
[[Category:中文字典]]

2015年8月6日 (四) 19:35的版本

拼音:lì,yuè 部首:木 总笔画:19 部外笔画:15 结构:左右 常用字表 拼音检字表
注音:ㄌㄧˋ,ㄩㄝˋ 造字法: 输入法:〔王码〕SXRS 输入法:〔万能〕SXRS 倉頡:DVID 通用字表 部首检字表

(一) 櫟 lì

  1. ”的繁体字(台湾称正体字)。见“”。

(二) 櫟 yuè

  1. ”的繁体字(台湾称正体字)。见“”。

《康熙字典》释义

  【辰集中】【木部】 櫟 ·康熙筆画:19 ·部外筆画:15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卽狄切,音歷。《說文》木也。《邢昺曰》似樗之木。《詩·秦風》山有苞櫟。《疏》引《爾雅》云:櫟,其實梂,橡也。《陸璣疏》秦人謂柞櫟爲櫟,其子房生爲梂。河内人謂木蓼爲櫟,椒榝之屬也。其子亦房生,此秦詩宜從其方土之言柞櫟是也。

  又不材之木也。《莊子·人閒世》匠石見櫟社樹,其大蔽牛,觀者如市,匠石不顧。

  又不生火之木也。《淮南子·時則訓》十二月,其樹櫟。《高誘註》木不生火,惟櫟爲然。

  又地名。《春秋·桓十五年》鄭伯突入于櫟。

  又鳥名。《山海經》天帝之山有鳥,黑文而赤翁,名曰櫟。

  又與擽通。《詩·周頌》鞉磬柷圉。《疏》圉狀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鋙,刻以木長尺櫟之。

  又《唐韻》以灼切,音鑰。櫟陽,縣名。《前漢·地理志》屬左馮翊。

  又《集韻》式灼切,音爍。地名。在晉。

  又《集韻》歷各切,音洛。《詩·秦風》山有苞櫟,隰有六駁。《唐韻》櫟駁通叶,無二音。

  又《唐韻》魯刀切,音勞。《史記·楚元王世家》詳爲羹盡櫟釜。《漢書》作轑釜。

  考證:〔《詩·秦風》山有苞櫟。《註》引爾雅云。〕 謹照原文註改疏。〔陸璣疏河南人謂木蓼爲櫟。秦風苞櫟從其方土之言柞櫟也。〕 謹照原文南改内。秦風以下改爲此秦詩宜從其方土之言柞櫟是也。〔《淮南子·時則訓》官獄其樹櫟。〕 謹照原文文義,官獄爲十二月三字。

《说文解字》释义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卷六】【木部】櫟

  木也。从木樂聲。郎擊切


汉字检索: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部首检字表     ·笔画检字表(1—8画9—13画14—16画17—48画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  ·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二级字表三级字表
  ·返回 中文字典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