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学生经典古诗词》下载,二维码
《学生经典古诗词》公众号,二维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译文】 (兰草在春季,桂花在秋季)欣欣向荣,生机勃勃,因此而使春秋二季成了最美好的季节。

【注释】
  欣欣:草木兴盛繁荣的样子。
  生意:即生机。
  自尔:从此。
  佳节:指春秋二季因为有了兰草和桂花而成了最好的季节。也有学者把“佳节”理解为“美好的节操”。

【出处】 唐·张九龄感遇·其一》,全诗: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背景】

  《感遇·其一》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一首,体裁为五言古诗。《感遇》为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感遇十二首》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徐浩《张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这组诗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

【赏析】

  《感遇·其一》这首诗是作者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该诗托物言志,以春兰和秋桂的芳洁品质,来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以春兰和秋桂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的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其叶是多么繁茂,花儿多么皎洁。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秋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

  第五句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林栖者”,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作者以此比喻自己行芳志洁的本性,而不求人赏识。当然,不求人知,并不等于拒绝人家赏识;不求人折,更不等于反对人家采摘。从“何求美人折”的语气来看,从作者遭谗被贬的身世看,这正是针对不被人知、不被人折的情况而发的。“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乃是全诗的命意之所在。

  此诗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


感遇·其一


6.感遇·其一.jpg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