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欧阳修 画像
欧阳修作品:《致端明侍读留台执事尺牍》,纸本设色, 25.9cm×53.4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史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因议新法与王安石不合,退居颍州。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提倡古文,奖掖后进,为北宋古文运动领袖。散文富阴柔之美。诗学韩愈李白,古体高秀,近体妍雅。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等。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生平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北宋景德四年六月二十一日(1007年8月1日)寅时,欧阳修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当时他父亲欧阳观任绵州军事推官,已经56岁了。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欧阳观去世,年仅4岁欧阳修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前往随州投奔欧阳修的叔叔欧阳晔。欧阳晔在随州任推官二十五年,为人正直,尤以廉洁自恃,其为人对年幼的欧阳修产生了重要影响。

  天圣六年(1028),修携文谒翰林学士胥偃于汉阳,被留置门下。以后胥偃又将女儿许配修。八年中进士甲科。次年任西京留守推官,与同僚尹洙梅尧臣等游,切磋古文歌诗,以文章名天下。景祐初(1034),召试学士院,迁馆阁校勘。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康定元年(1040)召还,复馆阁校勘,与修《崇文总目》。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积极参与革新。新政失败后,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先后徙知扬州、颍州、应天府。第二次贬官,特别是庆历新政的失败,给欧阳修以很大刺激,使他认识到改革之不易。他在滁州琅琊山建醉翁亭,自号醉翁。

  至和元年(1054),48岁的欧阳修奉诏入京,修《新唐书》。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主持礼部考试,取苏轼兄弟、曾巩等人,采用行政手段打击不良文风,支持诗文革新。五年,《新唐书》成,拜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为枢密副使。六年,擢参知政事。

  神宗即位后,61岁的欧阳修出知亳州,改青州、蔡州。在青州因拒绝执行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受朝廷诘责,于是连章告老,于熙宁四年(1071)“退休于颍水之上”,“更号六一居士”,决心以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伴他这一位老翁,以摆脱“轩裳珪组”、“忧患思虑”之累(《六一居士传》)。次年卒于颍州,享年66岁。赠太子太师,谥文忠。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他不以书家自居,其书学思想也只是散见于他的其他文章中。他作为北宋文坛领袖,以犀利的眼光和“挽狂澜于既倒,障百川而东之”的魄力为扭转北宋前期文坛的衰靡局面大声疾呼,并身体力行,为扭转宋初书坛的平淡衰弱作出了艰苦的努力。他集录千卷《集古录》,保存了大量原始书法资料,以自己率真秀逸的书风影响着那个时代的文人与书家。他大力推介书家蔡襄苏舜钦苏舜元石延年等人,褒赏他们的书法,为北宋中期书法振兴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本人作为一位具有个人风格和相当成就的书法家,得到了苏轼的高度评价:“欧阳公书,笔势险劲,字体新丽,自成一家,然公墨迹自当为世所宝,不待笔画之工也”。

科举

  欧阳修的科举之路可谓坎坷。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17岁的他应试未中,天圣四年(1026年)再试又未取,两次参加科举都意外落榜。22岁时,欧阳修跟随知汉阳军的胥偃前往京师。

  天圣七年(1029年)春,由胥偃保举,欧阳修就试于开封府国子监,该年秋天,欧阳修参加了国子监的解试,在国子学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又在第二年的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

  天圣八年(1030年),欧阳修参与由仁宗主持的殿试在崇政殿举行,唱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据欧阳修同乡时任主考官晏殊后来回忆,他未能夺魁,主要是锋芒过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

仕途

  虽然没中状元,欧阳修也获得了不错的名次,被授任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金榜题名的同时,他也迎来了洞房花烛。宋代有“榜下择婿”的风俗,朝中高官都喜欢在新科进士中挑选乘龙快婿。欧阳修刚一中进士,就被恩师胥偃定为女婿。

  天圣九年(1031年)三月,欧阳修抵达洛阳,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同年,在东武县迎娶妻子胥氏。当时他的上司为吴越忠懿王钱俶之子、西京留守钱惟演。钱惟演厚待欧阳修等青年才俊,不但很少让这些年轻文人承担琐碎的行政事务,还公然支持他吃喝玩乐。而这些青年才俊在吃喝玩乐之余,也会吟诗作赋。当时文坛上流行华丽工整的骈文,欧阳修等人不满于骈文的卑靡拘谨,而是凭借自己丰富的学识,以效法先秦两汉的古人为手段,力图打破当时陈腐的文风,推行“古文”。在钱惟演的支持下,欧阳修等人有了充分的时间去琢磨古文创作。后来,钱惟演政治失意,被迫离开洛阳,由名臣王曙接任。王曙管束部下严格,不满于这些人的散漫。有一天,王曙把欧阳修等人集中起来,严厉地教导他们说:“你们看寇莱公(寇凖)这样的人,尚且因为耽于享乐而被贬官,何况你们这些人在才能上比不了寇莱公,怎么还敢这样呢?”欧阳修却反驳:“寇莱公后来之所以倒霉,不是因为耽于享乐,而是因为一把年纪了还不知道退隐。”王曙听后,默然无语。

  景祐元年(1034年),欧阳修被召试学士院,授官宣德郎,回京任馆阁校勘,参与编修《崇文总目》。

  宋仁宗时,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弊病开始显现,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景祐三年(1036年),与欧阳修交往颇深的范仲淹着手呼吁改革,他把社会问题归咎为腐败,而欧阳修看得更深刻,认为冗官冗员才是根本问题。最终,范仲淹的改革冒犯了既得利益者,受到了打击,被贬饶州。欧阳修作为范仲淹一派也受牵连,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康定元年(1040年),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后奉命知谏院。

  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右正言、知制诰。当时,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成为革新派干将,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但在守旧派的阻挠下,新政又遭失败。

  庆历五年(1045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因被贬知滁州(今安徽滁州),后又改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等地。

  在滁州,欧阳修写下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记》,古文艺术达到成熟。他依旧保持轻松慵懒的态度,为政“宽简”,使得官民称便。但就是在这样的执政方针下,滁州反而被治理得井井有条。

  皇祐元年(1049年)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

  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欧阳修又遭诬陷被贬。命令刚刚下达,仁宗就后悔了,等欧阳修上朝辞行时,仁宗亲口挽留:“别去同州了,留下来修《唐书》吧。”于是,欧阳修以翰林学士留朝,开始修撰史书。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

  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欧阳修担任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

  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

  嘉祐五年(1060年),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得允准。

晚年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有所批评,且未执行。

  熙宁三年(1070年),除任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辞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此年改号“六一居士”。

  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今安徽阜阳)。

  熙宁五年闰七月二十三日(1072年9月22日),欧阳修在家中逝世,享年六十六岁。八月,获赠太子太师。

  熙宁七年(1074年)八月,获赐谥号“文忠”。

  熙宁八年(1075年)九月,安葬于开封府新郑县旌贤乡。

  元丰三年(1080年)十二月,特赠太尉。元丰八年(1085年)十一月,加赠太师,追封康国公。绍圣三年(1096年)五月,再追封兖国公。崇宁三年(1104年),改封秦国公。政和三年(1114年),改封楚国公。

文学成就

欧阳修自书诗文稿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唐末五代文学,骈俪之风盛,宋初以杨亿为代表的西崑体又风靡一时。在欧阳修之前,柳开王禹偁等古文家都奋起反对五代文弊,而成效不著。至欧阳修出,继承韩愈以来的古文传统,大力提倡古文,遂使古文蔚然兴盛。欧阳修为北宋诗文革新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在写作目的上,他反对为文而文,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答吴充秀才书》)。强调诗文要“不为空言”(《与黄校书论文书》),要发扬《诗经》的美刺传统:“善者美之,恶者刺之”(《诗本义·本末论》)。在文与道的关系上,他强调:“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但他也重视文:“君子之于学也,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他还提出了对文的具体要求,一要“简而有法”(《尹师鲁墓志铭》),二要平易自然。他反对模拟,强调创新,强调诗文风格的多样性。苏舜钦梅尧臣诗风迥异,他对两人都十分推崇。他反对西崑体,但同时认为“偶俪之文,苟合于理,未必为非”。(《论尹师鲁墓志》)他提倡诗文革新,但对诗文革新内部的不良倾向,“号称古文”而求深务奇的狂词怪论也毫不手软。正因为他既同西崑体,又同诗文革新内部的不良倾向作斗争,才保证了诗文革新的健康发展。

  欧阳修的文学创作成就卓著,诗词文皆佳,他以大量堪称典范的作品,扭转了当时文坛的风气。苏轼对他推崇备至:“欧阳子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六一居士集叙》)他的文学创作成就首推古文,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他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欧阳修及其门人之所以能使北宋诗文革新取得完全胜利,并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就在于他们创作了大量完美的足以传世的作品。辞赋如《秋声赋》运用各种比喻,把无形的秋声描绘得生动形象,行文曲折跌宕,气象悲壮,成为传颂千古的名篇。政论如《朋党论》阐明“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列举历代兴亡事例,论证必须“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结构谨严,行文平实,与早年所作《与高司谏书》风格迥异。史论如《五代史伶官传序》,通过“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阐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融议论、叙事、抒情为一体,节奏抑扬顿挫,语言婉转晓畅,有一唱三叹之美。他的杂记文尤多脍炙人口之篇。他贬官滁州所作的《醉翁亭记》,表面看似陶情山水,轻松愉悦,实际抒发了贬官的抑郁之情,全文连用21个“也”字,而其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句。其他如《丰乐亭记》的“忧深而思远”、《岘山亭记》的“神韵缥缈”、《仁宗御飞白记》的“浑雄冲淡”,都为历代治古文者所效法。欧阳修的一些怀念友朋的抒情散文,如《祭资政范公文》、《祭尹师鲁文》、《祭石曼卿文》、《祭苏子美文》、《祭梅圣俞文》等,几乎字字句句都从肺腑流出,真挚感人。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叙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

  其诗歌成就略逊于散文,但也有转变一代诗风之功。他写有不少表现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如《答杨子静祈雨长句》、《食糟民》、《送朱职方提举运盐》等篇。欧阳修非常重视个人经历对诗歌创作的制约,对韩愈“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辞易好”作了进一步发挥,明确提出“诗穷而后工”(《梅圣俞诗集序》),认为遭时得志之士,“常视文章为末事,而又有不暇与不能者”;至于失志之人,穷居隐约,苦心竭虑,其所感激发愤,皆一寓于文辞,故“穷者之言易工也”(《薛简肃公文集序》)。欧阳修诗歌在艺术风格上主要受韩愈影响,刘攽称“欧贵韩(愈)而不悦子美”(《中山诗话》)。其《菱溪大石》、《石篆》、《紫石屏歌》等诗,都具有韩诗想象奇异的特征。而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发展成欧阳修诗的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欧阳修的诗歌还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所作《庐山高》诗气象雄奇,尝自诩“今人莫能为,惟李太白能之”(《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九引《石林诗话》)。一些写景抒情诗作,如《自菩提步月归广化寺》、《黄溪夜泊》、《春日西湖寄谢法曹》等篇,则清新秀美,淡雅有味。欧阳修还撰写了《六一诗话》,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话,以随笔的形式评论诗歌,开创了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新形式。

  欧阳修擅长作词,其词基本上沿袭《花间集》的风格,内容不外是恋情相思、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他有一部分艳情词,描写恋情相思,写得回肠荡气,缠绵悱恻。如〔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玉楼春〕“樽前拟把归期说”诸词。另有一部分词描写自然风光和乡村景物,如咏十二月景物的〔渔家傲〕词12首、咏颍州西湖景物的〔采桑子〕10首,深受民歌影响,语言清新恬静,极富情韵,已与《花间集》的浓艳词风迥异。〔踏莎行〕“候馆梅残”中“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等句,着力渲染春光的旖旎,抒写别情的深挚,历来为人们所称颂。

  欧阳修在经学、史学、金石学等方面都有成就。在经学方面,他研究《诗》、《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提出自己的创见。史学造诣更深于经学,除了参加修撰《新唐书》250卷外,又自著《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他勤于收集、整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编辑成一部金石学资料专集《集古录》。

  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天下翕然师尊之”(苏轼《六一居士集叙》)。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其中,苏轼最出色地继承和发展了他所开创的一代文风。其平易的散文风格,影响到北宋以及南渡后很多文人学者,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书法

  欧阳修所擅长的书体,从他的自述“只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真书兼行,草书兼楷”来看,应是楷书、行书、草书俱善,而现在所能见到的只有行书和楷书。现存欧阳修最早的行书作品是其作于嘉枯元年(1056)的《灼艾帖》。欧阳修的这幅行书作品当属清劲秀逸一路。点画清瘦,布局疏朗,处处散发着清新秀丽的气息。通篇没有过分的工巧与安排,其清秀的仪态之中自有劲健飘逸的风骨在。整幅作品点画之间及字与字之间承接揖让、顾盼呼应,充满了灵动与生机。他的朋友江休复(1005—1060)评欧阳修这时的作品云:“永叔书法最弱笔,磨浓墨以借其力”。黄庭坚也有类似的评论:“欧阳文忠颇于笔中用力,乃是古人法,但未雍容耳。”江、黄二人的评论可谓一语中的,欧阳修真正深入书法之堂奥是在其中年以后,在搜集整理《集古录》的过程中其书法才渐入佳境。

  现在所能见到最多的,保存最完好的当属欧阳修的楷书作品,这主要都集中在他给《集古录》所作的题跋上。由于欧阳修是从嘉佑元年(1056),也就是从他五十岁以后开始对《集古录》进行跋尾整理,所以这些题跋文字大体上显示了欧阳修楷书的风貌。《集古录跋尾》是欧阳修对《集古录》所辑历代金文石刻进行考定解说的跋文。今存欧阳修跋文手迹仅四种:《汉杨君碑》、《唐陆文学传》、《平泉山居草木记》、《汉西岳华山庙碑》。纵观欧阳修的题跋墨迹,通篇楷书一笔不苟,规整谨严之中又情趣迭生。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云:“文忠集古录十卷,皆手题之古今巨观也。公精于书学,所题一笔一画,毫无懈意,即此可见公一斑”。

作品集和版本

  欧阳修著述甚丰,尝奉诏撰《新唐书》纪10卷、志50卷、表15卷;自著《五代史》74卷、《易童子问》3卷、《诗本义》14卷、《居士集》50卷、《归荣集》1卷、《外制集》3卷、《内制集》8卷、《奏议》11卷、《四六集》7卷、《集古录跋尾》10卷、《杂著》19卷(韩琦《欧阳公墓志铭》)。至南宋初年,即有合刻《六一居士全集》150卷、《六一居士别集》20卷(《通志·艺文略》八)。绍熙年间,周必大聘请曾三异等编次校勘,编为《欧阳文忠公集》153卷、附录5卷,成为定本(周必大《欧阳文忠公集跋》)。今存宋刊本(残卷)、明天顺六年刊本、明正德七年刊本、明朝鲜国刊本、清嘉庆二十四年刊本、《四部丛刊》影元刊本等。词集有南宋罗泌编《六一词》3卷(《六一词跋》),今存宋刊本(缪荃孙跋)、毛晋汲古阁刊本、明抄本、《四库全书》本。

后世纪念

陵园

  欧阳修陵园,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西辛店镇欧阳寺村。该园环境优美,北依岗阜,丘陵起伏,南临沟壑,溪流淙淙。陵园肃穆,碑石林立,古柏参天,一片郁郁葱葱,雨后初晴,阳光普照,雾气升腾,如烟似雨,景色壮观,故有“欧坟烟雨”美称,为新郑古代八景之一。

  墓冢高约5米,周长约15米,并排右侧有薛夫人墓。陵园坐北向南,在南北中轴线上建有外照壁、大门、内照壁、东西两庑、大殿、墓冢,四周建有围墙,外照壁高约5米、长6米,厚0.7米。大门3间,门前左右修有台阶,阶旁各有一衔环石狮。内照壁与垣墙同高,将庭院分为前后两部分。左右两侧各有一个便门,庭院中间修有南北甬道,直达大殿,甬道两旁立有石猪、石羊等石雕,对称排列,间距3米,石雕高约1米,甬道两侧各建有厢房3间。

纪念馆

  安徽滁州欧阳修纪念馆,欧阳修在“庆历新政”失败后被贬滁州其间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这成为琅琊山文化底蕴的精髓,为了纪念欧阳修,安徽省滁州市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筹建纪念馆之初,就征集到郭沫若先生的亲笔题名。在新落成的纪念馆内,陈列着重塑的欧阳修雕像以及欧公生平所画的30幅画。

  吉安永丰欧阳修纪念馆,地处江西省永丰县恩江河畔,始建于1987年,1997年为纪念欧阳修诞辰990周年,永丰县人民政府拓宽了馆址,兴建永叔公园,占地面积达51亩,馆名由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纪念馆主体建筑有宰相府、明道阁、致用阁等,在这座标准的砖木结构的仿古建筑内开辟了欧阳修生平事迹陈列室,全面扼要地介绍了欧阳修的生平、政绩以及文学、史学等方面的贡献。欧阳修纪念馆坐落的永叔公园内,主要有醉翁亭、六一亭、至喜亭、泷冈阡表碑亭等建筑,还有欧阳修石刻雕像、“画荻教子”雕像、“文坛泰斗”两组人物青石雕像及文化长廊、纪念碑廊等,加上古朴高雅的状元楼(宋)和雄浑端庄的报恩寺塔(明)坐落其间,更显文化底蕴的丰厚。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