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在今夜的曲中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


【注释】
  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柳:暗指“留”。古代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
  故园情:怀念故乡的情感。故园:指故乡,家乡。


【出处】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全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背景】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作者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指洛阳城(今河南省洛阳市),当时作者客居洛城。“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或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因作此诗。


【赏析】

  这是一首写乡思的诗,体裁为七言绝句。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诗的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起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从笛声落笔,意思是: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清远而动听。“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称,或羌笛的代称。这笛声立刻触动了作者的羁旅情怀,作者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暗”也有隐约之意,与诗的情境相呼应。“谁家”之“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散入春风满洛城”渲染笛声,形象而生动。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这是作者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说笛声“散入春风”,意即笛声随着春风散布于洛城的各个角落。“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相得益彰,表现了洛城春夜之静谧。

  三、四两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写作者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此夜曲中闻折柳”是说,今夜,缥缈的笛乐中,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