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大红袍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武夷山大红袍,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大红袍茶树为灌木型,为千年古树,九龙窠陡峭绝壁上仅存6株,产量稀少,被视为稀世之珍。

大红袍,产于福建武夷山,属乌龙茶,品质优异。

武夷大红袍,山茶目山茶科木本植物。大红袍茶树为灌木型,树冠半展开,分枝比较密集;叶子是宽的椭圆形,颜色深绿有光泽,若是新芽,则深绿带紫,露出毛茸茸的叶毫来;花型大,花丝稀疏稍长,高低不齐;花期为3月到9月。武夷大红袍早春茶芽萌发时,远望通树艳红似火,若红袍披树,因此得名。

武夷大红袍,原产于中国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地区,18世纪传入欧洲,如今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峭壁上的母树大红袍,树龄已经有三百多年。武夷大红袍喜温暖,喜光,耐阴,适于在漫射光下生长,其生长的土壤全系酸性岩石风化而成。大红袍母树及大红袍制作工艺在200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其繁殖方式是无性繁殖。

《中国茶文化》中详细介绍了武夷大红袍具有明目益思,提神醒脑,健胃消食,利尿消毒,祛痰治喘等功效。茶汤入口滑顺细腻,醇厚绵绸,回味持久深长;其香高而持久,香久益清,味久弥醇。据史料记载,唐代民间就已将其作为馈赠佳品,宋、元时期已被列为皇室的贡品。在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武夷山大红袍文化节暨“大红袍”极品拍卖会上,20克武夷山大红袍拍出20.8万元的天价。

武夷山大红袍,福建省武夷山市地标产品

历史人文

名称来历

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举子丁显上京赴考,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天心永乐禅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状元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带回京城。

状元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读 kē)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大红袍的盛名也被世人传开。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