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湖北省 > 武汉市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内 光谷软件园外景
黄鹤楼,居于长江之滨,蛇山之首,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历经战火硝烟,时毁时建,仅明、清两代黄鹤楼分别七建七毁。现楼为1981年重建
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
湖北省博物馆
武汉:晴川阁

武汉市汉语拼音:wǔ hàn shì;英文:Wuhan City),简称“汉”,又称“江城”,中国特大城市之一,湖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华中地区和长江中游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全国铁路、水路、公路、航空和电信的重要枢纽。武汉位于湖北省中部,地理坐标东径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东西最大横距134千米,南北最大纵距155千米。总面积8494.4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为9,785,392人(2010年)。辖13个区。市政府驻江岸区沿江大道188号。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境内地势平坦,低洼、水网密布。北部低山丘陵,中部多为平原,南部有岗地。长江汉江汇合于市区中部。长江、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之一,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武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属楚文化发祥地,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三国时期,武汉地区是著名的战场。以后,汉口逐步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四大名镇”之一。武昌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地。武汉行政区划沿革独具历史特色,可以看作是汉口、武昌、汉阳三地的合并。在1927年到1949年,这三地分别对应着汉口特别市、武昌市和汉阳县,故有“武汉三镇”之说,其中汉口和武昌从明朝后期起就分别发展成相当规模的城市。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武汉,首次将汉口、武昌、汉阳合并为京兆区,总称武汉,开三镇合并先河,并让武汉成为了中国的第一个直辖市。在末、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经济繁荣,一度是中国内陆最大城市,位居亚洲前列,因位于长江沿岸,为铁路交通枢纽,工业发达,与位于北美五大湖岸的芝加哥相似,被称为“东方芝加哥”。

武汉自古是万商云集之地,有“货到武汉活”的美誉,腹地市场广阔,商品集散功能强。武汉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汉阳造”是中国近代工业最早的品牌。全市现有工业企业4万多家,已形成门类比较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六大工业基地之一。以电子产品制造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汽车制造业和钢材制造业在全国名列前三位。船舶、机车、电站设备、重型机床等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在全国也名列前茅。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武汉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三个国家级开发区为支撑的新的经济增长带初步形成。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引入大项目,培植大企业,全力推进国家级开发区的超常规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位于中国经济地理中心,距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香港等特大中心城市均在1200公里左右,京广、京九铁路和京珠、沪蓉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是中国内地最大的交通枢纽。水运通江达海,武汉港已开辟通往14个国家和地区的航线。武汉天河机场是华中地区最大的航空港,现已开通131条国内外航线。同时,武汉还是全国八大长途电话枢纽、八大移动通信汇接中心、八大数据业务接点和最大的邮件集散地之一,能够方便快捷地与全球2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通信联络和信息交流。

武汉淡水资源十分丰富。除长江、汉水在城中交汇外,市辖区内有166个湖泊,故又得名百湖之市,但因近年来房地产开发,中心城区湖泊仅剩38个。武汉市已采取行动保护剩下的湖泊。其中东湖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湖岸线全长110多公里,水域面积达33平方公里。在武汉城区面积中,水域面积占了约四分之一。武汉地处中国富水区中心地带,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含量都极为丰富,人均占有地表水达11.4万立方米,居世界大城市之首。

武汉是中国最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3位。全市拥有各类大学35所,科研院所118个,研究开发机构700多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8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48名,各类科技人员45万。武汉·中国光谷是中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在激光、光纤通讯、计算机及软件、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武汉农业生产条件优越, 20万亩优势农产品正规化基地已基本建成, 奶业、优质油菜、莲藕、无公害蔬菜、苗木花卉、特种水产、水禽、冷食瓜、食用菌、牲猪等十大农产品产业化经营不断扩大,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特色转变日趋明显。

武汉是中国内地投资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特别是自1992年5月被国家批准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以来,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外商投资体系不断健全,建立了受理外商投诉制度、“一条龙”联合办公制度、市长与外商对话会制度、投资环境责任制度等九大制度,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措施,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目前,全球500家最大跨国公司中已有50多家在汉投资,包括美国的百威、通用电气、IBM、惠普、肯德基、麦当劳,法国的雪铁龙、阿尔斯通、家乐福,德国的西门子、麦德龙、蒂森克虏伯,日本的川崎重工、美能达、NEC、三井物产,荷兰的飞利浦,英国的百安居、皮尔金顿,韩国的现代、锦湖等,另有300多家跨国公司在汉设立了办事处,其中地区性、区域性总部达到110家。

武汉与世界各地的友好交往密切,同日本大分、美国匹兹堡、德国杜伊斯堡、英国曼彻斯特、罗马尼亚加拉茨、乌克兰基辅、苏丹喀土穆、匈牙利杰尔、法国波尔多、荷兰阿纳姆、韩国清州等11个外国城市结为友好城市,同美国洛杉矶、墨西哥蒂华纳、奥地利圣珀尔滕、新西兰基督城等12个外国城市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1998年10月,法国在武汉设立了总领事馆。

武汉风景秀丽,名胜古迹众多。全市现有名胜古迹339处、革命纪念地103处、国家和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9处。名闻天下的黄鹤楼,位居“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江城明珠”东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佛都古刹”归元禅寺,内藏惟妙惟肖五百罗汉。纪念地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八七”会议会址、“二七”工人大罢工纪念馆、辛亥首义陵园、向警予陵园和施洋烈士陵园等。2000年,武汉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在2002年联合国发表的现今世界各国城市发展指标及发展前景的统计报告中,武汉名列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25个城市的第六位。

美国未来学家麦金利·康维(McKinley Conway)在《未来》(The Futurist)杂志1999年6-7月号上发表的《未来的巨大城市》一文,预测中国的武汉(排第2位)和上海(排第4位)可能在未来20-30年内成为世界十大超级城市的两个。

行政区划、人口、宗教

行政区划

辖13个市辖区:

人口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11月1日零时,武汉市常住人口为9,785,392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8,048,091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737,301人,增长21.59%。平均每年增加173,730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97%。

  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共有家庭户2,932,765户,家庭户人口为8,161,58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8人。

  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5,033,093人,占总人口的51.43%;女性为4,752,299人,占总人口的48.57%。

  全市常住人口地区分布:

  江岸区 895,635人   江汉区 683,492人   硚口区 828,644人

  汉阳区 584,077人   武昌区 1,199,127人  青山区 485,375人

  洪山区 1,049,434人  东西湖区 451,880人  汉南区 114,970人

  蔡甸区 410,888人   江夏区 644,835人   黄陂区 874,938人

  新洲区 848,760人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208,106人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396,597人

  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 67,641人

  武汉化学工业区 36,245人

  水上地区(指武汉市公安局水上分局长江、汉江治安管辖范围的人口数据) 4,748人

宗教

  武汉市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武汉解放前有过印度教,后已不存。佛教传入武汉最早,已有1500多年历史,道教、伊斯兰教传入武汉分别已达1000多年和600多年。天主教传入武汉已达300多年,基督教传入最迟也有100多年。原有东正教,也于1958年后不再独立存在。

  武汉市佛教以曹洞、临济二宗为主。武汉寺庙的修建始于东汉,以武昌最多。宝通寺莲溪寺归元寺古德寺并称为武汉著名的“四大丛林”。武昌佛学院推动了中国佛教界的复兴与改革运动, 太虚院长提出了著名的“人间佛教”的思想。武汉地区的道教分正一道全真道两派。武汉地区宫观的修建最早始于北宋,现市内仅存位于武珞路的长春观,是著名的道教龙门派道观,为纪念长春真人邱处机而建。长春观是我国公认的道教著名十方丛林之一,人称江南一大福地。伊斯兰教始于元代传入武汉地区,最早的清真寺建于明代,现对外开放的清真寺仅有以下3座。汉口民权路清真寺是武汉市尚存的3座清真寺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保持较为完好的一座清真寺。其余2座为武昌起义门清真寺和汉口二七街清真寺。

  1861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杨格非到达汉口,成为最早进入华中地区的新教传教士。建于1931年的荣光堂是武汉市最大的教堂,初建时以传教士杨格非的名字命名为格非堂。始建于1864年的武昌崇真堂是杨格非来武汉后建造的第一座基督教堂,也是湖北最早的一座。葡萄牙传教士何大化于明朝将天主教传入武汉。武汉现有教堂都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修建的,比如汉口上海路圣若瑟教堂、武昌花园山圣家堂和汉阳显正街圣高隆庞堂。

历史

  武汉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和古籍记载,远在5000年前,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

  武汉的城市文明可追溯到3500年前的盘龙城。市郊黄陂区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都邑,保存完整,也是迄今为止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唯一一座商代古城。初属鄂国,南郡西汉江夏郡东汉以后,江北先后置沌阳县(公元25年)、石阳县(三国时期)、曲阳县(公元280年)、曲陵县(公元305年)、汉津县(公元597年)、汉阳县(公元606年)。江南先后置沙羡县(公元25年)、汝南县(公元378年)、江夏县(公元589年)。

  武汉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的水运,历来就是商贸中心和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武汉是三方鏖战地。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汉口正式开埠对外通商,至1889年英、德、俄、法、日5国先后在汉口开辟租界。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创办近代工厂,兴建新式学堂,修筑铁路。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1921年夏,董必武陈潭秋作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2月4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武汉江岸车站成为罢工总指挥部所在地,2月7日罢工失败后,林祥谦施洋等工人运动领袖在汉就义。1926年12月,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1927年2月7日,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办,由毛泽东主持,恽代英瞿秋白李立三等都曾来校执教。1927年2月19日,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12月南京沦陷后,武汉曾一度成为全面抗战的指挥中心,国民政府在武汉周围组织了规模巨大的武汉保卫战。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1945年8月,日本投降,武汉光复,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

“武汉”之名的由来

  武昌之名,源于孙权以鄂城为都时,改其名为武昌,寓“因武而昌”之意。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江夏郡为武昌郡,治所在江夏县,即今武昌城区。江北有汉阳,故有“双城”之称(元代诗人余阙诗)。“武汉”一词,在明代《重修晴川阁记》中,即有出现。至清代曾国藩胡林翼等在信札中,更是经常使用。由于明代以后,汉阳县所属之夏口镇商业发达,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首,又有“楚中第一繁盛处”之称。故双城演变为三镇,亦有“武阳夏”的说法。1898年,张之洞奏请将阳夏分治获准,1899年,夏口从汉阳县治下划出,成立夏口厅。而夏口开始有县的建制,是在民国元年(1912年)。然市民习惯称夏口为汉口,故“武汉”之名顺理成章成为三镇的统称,因武昌、汉阳、汉口皆有一字在其中。

  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后,先后建立汉口市政委员会、武昌市政厅和汉阳市政委员会,12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席会议宣布“确立国都,以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大区域作为'京兆区',定名为武汉”, 1949年5月2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86年12月,国务院公布武汉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沿革

  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置江夏郡,三国魏吴以长江为界分置,两晋、南朝曾为沙羡县、汝南郡、江夏郡、郢州治所。隋开皇九年(589)置鄂州,治夏口;开皇十七年(597)置汉津县。唐属江夏郡,宋以后为军、府治所。汉口原属汉阳,明嘉靖年间置汉口巡检司。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汉口从汉阳划出置夏口厅。

  1912年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废汉阳府留汉阳县,改夏口厅为夏口县。1914年同属江汉道。据1920年5月16日《日日新闻》:当时,汉口人口为40万人,汉阳8万人,武昌31万人。1924年,湖北省在武昌设立市政筹备处。1926年改武昌县城区为武昌市(12月成立市政厅),夏口县与汉阳县城区并为汉口市。

  1927年1月1日,中央临时联席会议宣布,国民政府在汉口开始办公。国民政府命令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为京兆区,定名“武汉”,作为临时首都。4月16日,武汉市政委员会成立,武昌市政厅撤销;三镇首次统一行政建制。。1929年武汉分治,武昌、汉阳县城划出,汉口仍为特别市。1931年汉口为省辖市,1932年改为特别市。

  1929年6月21日,湖北省政府组建武昌市政委员会。1931年4月,武昌市政委员会改为武昌市政筹备处。1946年10月1日,武昌市政府成立。市辖区域66平方千米,人口176379人。市区范围:东北至任家路,西南至白沙洲,东南至洪山口,西北至长江中线。辖中正、大朝街、宾阳、粮道街、胡林翼、积玉桥、金白洲、徐家棚8个镇公所。12月1日,将镇公所改区。1946年,汉阳城区划归武昌市管辖。

  1949年5月16日武汉三镇解放;同年合武昌市、汉口市和汉阳县城为武汉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1950年改由中南军政委员会领导,中南军政委员会驻汉口。1952年由中南行政委员会领导,并为其驻地。1954年改湖北省辖市,为省人民政府驻地。

  1959年原孝感专区所属孝感、通城、应山、蒲圻、大悟(驻二郎店)、嘉鱼、黄陂、汉阳(驻蔡甸镇)、武昌、汉川、咸宁、应城、通山、云梦、崇阳、安陆等16县划归武汉市领导。1960年撤销通城县,并入崇阳县;撤销嘉鱼县,并入武昌县;撤销蒲圻县,并入咸宁县;撤销云梦县,并入安陆县。辖12县。1961年将孝感、应山、大悟、黄陂、汉阳、武昌、汉川、咸宁、应城、通山、崇阳、安陆等12县划归孝感专区。1979年原属咸宁地区的武昌县(驻纸坊镇)和原属孝感地区的汉阳县(驻蔡甸镇)划归武汉市领导。

  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将孝感地区的黄陂县,黄冈地区的新洲县划归武汉市。1984年,设立武汉市汉南区。1992年9月12日,民政部批准(民行批[1992]101号)撤销汉阳县,设立武汉市蔡甸区,区人民政府驻蔡甸镇。1995年3月2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5]23号)撤销武昌县,设立武汉市江夏区,区人民政府驻纸坊镇。

  1996年,全市面积8467.11平方千米,人口700万人(根据《政区大典》)。市政府驻江岸区。辖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夏11区和黄陂、新洲2县。

  1998年9月15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8]77号):撤销新洲县,设立武汉市新洲区,以原新洲县的行政区域为新洲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城关镇;撤销黄陂县,设立武汉市黄陂区,以原黄陂县的行政区域为黄陂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前川镇。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武汉市总人口8312700人。其中:江岸区723118人,江汉区596768人,硚口区686318人,汉阳区507772人,武昌区976303人,青山区443643人,洪山区878379人,东西湖区298479人,汉南区98901人,蔡甸区512444人,江夏区634149人,黄陂区1054046人,新洲区902380人。

重大事件

  武汉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战事和重大事件。进入近现代更是波澜壮阔。1837年,林则徐任湖广总督期间,在武汉严禁鸦片,开中国禁烟之先河。1861年,根据中英《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有关条款,汉口对外开埠,英、德、俄、法、日相继建立租界,成为国中之国。1889年,总督张之洞推行“新政”,开工厂、办学堂、练新军等,为武汉的近代化打下坚实基础。1911年,辛亥武昌首义,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21年,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成立,领导工人农民进行革命斗争。1922年,江岸车站为京汉铁路全线罢工总指挥部,2月7日反动派残酷镇压,全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1926年,北伐胜利,国民政府由广州迁都武汉。1927年,汪精卫为首的武汉政府策划了“七·一五”反共事件,大革命遭到失败。同年,中共中央在汉召开“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针。1938年10月25日-1945年8月15日,武汉被日军强占。1949年5月16日,人民解放军解放武汉。新中国成立后,武汉被定为冶金、机械为中心的工业城市,建立一批大型、重点工厂。1954年,武汉出现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8月18日15时,武汉关水位达到29.73米,舵落口水位达到29.89米,经过全市历时百天的防汛斗争,武汉人民战胜了特大洪灾,确保了武汉的安全;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这是第一座横跨长江的铁路公路双层桥。198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武汉实行经济体制改革试点与计划单列。1987年,以武汉为中心由长江沿岸17个地区组成“武汉经济协作区”。

  武丁南征 商朝在迁殷前后国势衰微,南方荆楚诸部呈现出强烈的离心倾向。武丁(殷高宗)时国力复兴,遂于公元前13世纪末出兵南征。兵锋及于汉水、氵员水、滠水之间,今武汉市江北辖境包括黄陂、新洲,均为武丁大军用兵之地,使荆楚各部重新归附。

  吴军破酭月城 东汉末年,武汉成为孙权和刘表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为防御吴军进犯荆州,刘表令其江夏太守黄祖将郡治移至石阳(在今汉口北郊),以重兵驻龟山北侧的酭月城,扼守长江航道。汉建安十三年(208)春,吴军前部大都督周瑜以水军击败黄祖,攻破酭月城,将其夷为废墟。然后乘胜追击,斩黄祖,俘虏数万人。

  赤壁之战 东汉末年,曹操初步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208)深秋率兵20万,号称80万南下。刘备被迫从樊城逃至夏口(汉水入江处),继而渡江至沙羡县(治所在今金口)东北今青山一带,派诸葛亮劝说孙权出兵。双方组成联军5万,迎击曹军。曹军顺汉水而下,渡江至赤壁(今武汉市江夏区赤矶山,一说今蒲圻县西北赤壁山),因将士不服水土,疫病流行,又不习水战,初战即被联军打败,大火延及岸上营帐,曹军纷乱,联军遂乘势大败曹军。此战后孙权取得荆州大部,刘备则占据武陵、长沙等四郡,后又取得益州,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孙权筑夏口城 赤壁之战后,孙权自建业(今南京市)移治于鄂(今鄂州市),改鄂县名武昌,设武昌郡。沙羡县(治金口)境内的江夏山(一名黄鹄山,今蛇山)为拱卫其上游的形胜之地,因此,孙权便于黄武二年(223)派人在山上近江处筑城。此城周围二三里,因隔江面对夏水(汉水)入江口而取名夏口城。城依山负险,居高临下,孙权多以宗室率军镇守,军事地位十分显要。此城为武汉市区内第一座有明确纪年的古城。

  张昌起义 西晋惠帝时期,税役繁重,民不聊生,流民四起。太安二年(303)义阳"蛮"张昌发动就食于江夏的流民起义,立国号"汉",建元神凤。江汉一带人民纷起响应,旬月间众至3万,攻州夺郡,势如破竹。先后攻克江夏、武陵、零陵、豫章、武昌、长沙等郡。晋平南将军、镇南大将军和南阳、武昌等五郡太守相继被斩。占据了荆、江、扬、徐、豫五州大部分地区。同年秋,义军与晋将陶侃作战失利,起义失败。

  牛僧孺治鄂 唐中叶,鄂州(州治江夏县,在今武汉市武昌区)成为东南贡赋转运中心,地位日显重要。宝历元年(825),唐敬宗命宰相牛僧孺出任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领鄂、岳、蕲、安、申、光等6州。牛僧孺在鄂6年,裁撤冗员,整肃吏治,减轻民赋,颇有政声。其间,他奏请废沔州,并汉阳、汉川于鄂州,开始将汉阳、江夏纳入同一行政区。江夏县原为土城,牛僧孺分期将其建为砖城,使之北临沙湖,南抵紫阳湖,规模空前宏大,为唐宋时期鄂州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岳飞驻节鄂州抗金 宋于绍兴三年(1133)收复襄、邓等失地后,高宗加授岳飞为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封武昌开国侯,屯兵鄂州(州治江夏县,在今武汉市武昌区)。绍兴十年(1140),金兵再次大举南下。岳飞自鄂率宋军主力北上迎敌,连克洛阳、郑州等地,逼近开封,但此时高宗、秦桧一心求和,一天发十二道金牌勒令岳飞退兵。岳飞被迫回师,次年即被冤杀。在鄂州期间,他写成千古名词《满江红》,表达了他誓死抗金,收复失地的决心。现武昌蛇山建有岳飞亭。

  徐寿辉汉阳建都 徐寿辉率众在蕲水(今浠水县)起义,被拥立为帝,建国号"天完"。次年正月义军攻克汉阳和江夏(今武昌),至正十六年(1356)正月,义军将领倪文俊迎徐寿辉至汉阳,在凤凰山下修建宫殿,定为"天完国"都城,在此指挥红巾军与元军作战,达5年之久。至正十九年(1359)陈友谅迎徐寿辉到江州(今九江),次年将徐杀害,天完国遂被"大汉"取代

  汉水入江口改道 汉水在古代又名夏水、沔水,其中、下游河道屡屡变迁,下端则与湖泽相连,入江口便不止一处。遇洪汛更是蔓分多口入江。先秦时期其下游与氵员水、酳水联为一体,主河道自夏?入江,其地在今汉口北郊谌家矶至沙口之间。后主河道南移,入江口亦移至大别山(又名翼际山、鲁山,即今龟山)以南。故鲁山城后得名"汉阳"。明中叶长江进入丰水期,汉江来水大增。尤其成化初年,汉水下游连年大水,终在今汉阳以西排沙口、郭师口之间溃决,径直向东形成一新河道。汉水主流遂改由大别山以北入江。后在汉水、长江和与汉水相连的湖泽之间,渐渐兴起汉口镇,形成"三镇鼎立"格局。

  汉口设置巡检司 汉水改从龟山北入江后,汉口便成为长江、汉水航道的交汇点。其北侧沿岸成为避风良港,不久就发展为繁华的港埠。岸上货栈商铺与日俱增,渐渐形成商贾云集的市镇。正德元年(1506),明廷定汉口为漕粮交兑口岸,使之商市更盛,人口日增。至嘉靖二十四年(1545)汉口已有居民1400户,其商税成为汉阳府的重要财政来源。汉阳县遂在此设巡检司,管理居民、商税等事务。汉口开始有了行政管理机构,并成为一个与农业分离的特别行政区域,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生地之一。

  张献忠火烧楚王府 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封第六子朱桢为楚王。次年开始在江夏高观山(今蛇山)南侧建王府,历时9年竣工。先后建成宫殿楼阁、亭台水榭等建筑800余间,其城高近10米,壮丽不亚皇城。崇祯十六年(1643)春,张献忠率农民起义军攻破江夏城,缚楚王朱华奎沉入江中,并放火烧毁楚王府。改江夏为天授府,建立"大西"政权,自称"大西王"。

  林则徐武汉禁烟 清道光十七年(1837)四月,林则徐到武昌接任湖广总督。时鸦片流毒全国,林则徐痛感烟毒危害,决心试行禁烟。经一年调查、谋划,他制定了收缴烟具、劝令自新、禁止开馆兴贩、设立禁烟公所等六项措施,率先在武汉三镇及湖北、湖南各地实行禁烟。先后在武汉查缴烟土约15000两,在两湖地区收缴烟土、烟膏4万多两,烟枪上万支。他两度亲率属下全体官员查验收缴的烟土、烟具,尽数予以焚毁,并将其灰烬抛入江中,以示禁烟决心。由于两湖禁烟成效卓著,林则徐被道光皇帝连续召见8次,为他嗣后赴广州禁烟打下了基础,是广州禁烟的先声。

  太平军攻克武汉 清咸丰二年(1852)十二月,太平军水陆并进,于二十二日和二十九日相继占领汉阳和汉口。杨秀清在汉口江西会馆设东王府,指挥围攻武昌。太平军在武昌和汉阳之间架起两座浮桥,从江上发起进攻,与陆上部队配合,于次年一月十二日攻克了武昌城。这是太平军攻占的第一座省城。在进据武昌期间,太平天国在蛇山上建造望楼,创造了"守险不守陴"的城市守御战术,并完善了男馆、女馆、圣库制度,为管理大城市积累了经验。同时,大规模地扩军,使太平天国的人口增至50余万。

  汉口开埠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规定增开汉口等11座城市为通商口岸。1858年12月,英国侵略军头目额尔金率4艘军舰闯入武汉江面,为强开商埠收集资料。1861年春,英国派参赞巴夏礼和侵华舰队司令何伯再次率舰队到武汉,实施开埠。巴夏礼据《北京条约》与湖广总督官文签订了《汉口租界条约》,在汉口濒临长江地带(今江汉路至合作路)圈划了30.53公顷土地作为英租界,确定英国即行在租界内建立领事馆。至此,汉口便正式辟为对外开放的商埠。

  张之洞督鄂 清光绪十五年(1889),张之洞自粤调任湖广总督,到1906年共督鄂17年。其间他系统阐发"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大兴洋务,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湖北枪炮厂,设纺纱、织布、制麻、缫丝等四局,促进武汉近代工业兴起;倡导改革教育,先后兴办了两湖书院、文普通学堂、武普通学堂、方言学堂、两湖总师范等数十所新式教育机构,并选派大批学生出国留学,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编练新军,在鄂形成一镇一协近代新型军队。为武汉的近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庚子自立军起义 戊戌变法失败后,唐才常等维新派决心以武力推行新政。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农历庚子年)唐才常与林圭在武汉组织自立会。继而以"勤王"相号召,在长江沿岸联络会党和清军,组成自立军七军。其前军由秦力山、吴禄贞统领,驻安徽大通;后军由田邦璇统领,驻安徽安庆;左军由陈犹龙统领,驻湖南常德;右军由沈荩统领,驻湖北新堤(今洪湖市城区)。自立军总机关设在汉口,由林圭、傅慈祥统中军集结于武汉。另设总会亲军和先锋营,由唐才常直接指挥。总兵力2万人,联络共同举义的会党达10余万。同年8月9日,秦力山率先在大通发难,奋战7日而败。8月12日,张之洞在英国领事馆协助下捣毁了设在英租界的自立军机关。唐才常、林圭、傅慈祥等被捕,旋遭杀害。随后清政府在各地大肆搜捕自立军,千余人被杀,起义归于失败。

  武昌起义 清宣统三年(1911)10月10日,武昌爆发反清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前,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满清王朝在武汉进行了深入的宣传发动工作,建立了多种革命团体。1911年9月初,清政府调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人民起义,使武汉出现了发动起义的良好时机。9月14日,湖北两个最大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在武昌联合成立起义总指挥部,决定举行起义。10月9日早晨,不幸发生了政治筹备处机关炸弹失慎爆炸事故,起义的文告、名册、印信等被湖广总督瑞澄获得。瑞澄即于当日捣毁了武昌的起义指挥机关,并拟按名册搜捕革命党人。在此危急时刻,革命团体的基层骨干暗中联络,决定立即举义。10日夜,革命党人在新军工程营鸣枪发难后率各营新军相继起义。起义军在吴兆麟、蔡济民等人指挥下攻占了总督府及湖北藩、臬各衙署。瑞澄仓皇逃上停泊在江边的楚豫舰,清军统制张彪亦弃城而去。11日晨,起义军占领武昌全城。其时蒋翊武、孙武等领导人不知去向,群龙无首的起义军于是推清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成立湖北军政府,宣告废除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通电号召各省起义。武昌起义作为辛亥革命的开端,为掀起这次民主革命高潮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故又称"辛亥首义"。

  成立共产主义小组和社会主义青年团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武汉传播,不久形成了一批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1920年秋,刘伯垂、包惠僧、董必武、陈潭秋、张国恩、郑凯卿、赵子健等7人,在武昌抚院街(今民主路)召开会议,正式成立武汉共产主义小组,选举包惠僧为负责人,机关设在武昌多公祠5号。不久,包惠僧、董必武、陈潭秋、李书渠又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积极在武昌各学校发展进步学生加入团组织。1920年11月7日,在武汉中学举行了第一次团员大会,共有18名团员参加会议。会议正式宣布成立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由包惠僧担任第一任团的书记。1922年4月,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改称武汉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派代表赴广州参加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工人运动蓬勃高涨,各行业工人纷纷成立革命团体。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沿线16个工人俱乐部的代表在郑州举行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遭到军阀吴佩孚的武力阻挠和破坏。为抗议军阀的暴行,总工会秘密迁到汉口江岸,组织总同盟罢工。2月4日罢工开始,京汉铁路2万名工人全体加入罢工行列,使这条交通大动脉立即陷于瘫痪,给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月7日,曹锟、吴佩孚调动大批军警,分别在汉口、长辛店和郑州对罢工工人实行血腥镇压,仅江岸就有40余人死难,数百人受伤,造成二七惨案。罢工坚持到9日结束。武汉现保留着多处罢工遗迹。

  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1926年,随着北伐战争向北推进,大革命的中心也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是年11月26日,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决定迁都武汉。12月中旬,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大部分抵达武汉,成立中央执行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席会议,执行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最高职权,宣布1927年元旦正式开始在武汉办公。并决定以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组武汉市,称为"京兆区"。国民政府设在汉口南洋大楼,中央党部及其他机构分别在汉口和武昌选址办公。国民政府迁汉之初通过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政策和决议,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收回汉口英租界 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武汉后,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惧和仇视。次年1月3日,英国水兵开枪屠杀在汉口江汉关(今武汉关)广场上庆祝北伐胜利的群众,制造了一三惨案。4日,国民政府在武汉200多个团体的要求和支持下,向英国领事提出交涉,竟遭英方拒绝,激起武汉人民更大的义愤。次日,汉口举行了30万人参加的反英示威大会。会后,愤怒的群众冲进英租界,驱逐了巡捕。国民政府也成立了"汉口英租界临时管理委员会",对租界实行接管。2月29日,英国被迫与武汉国民政府签订协定,正式承认汉口英租界归还中国。收回汉口英租界,使帝国主义受到了一次沉重的打击。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年,蒋介石在武汉发动四一二政变后,汪精卫操纵下的武汉政府也日益右倾。中国共产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对此不仅不作任何斗争,反而竭力压制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革命要求,对其采取妥协投降的态度,从而使汪精卫更加肆无忌惮地策划反共。经过多日密谋,7月15日,汪精卫公开举行"分共会议",宣布与共产党决裂,封闭工会、农会等革命组织,提出'宁可错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完全破裂,大革命宣告失败。

  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三教街41号(今鄱阳街139号)秘密召开中央紧急会议。会议在革命的紧要关头,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结束和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制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使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931年大洪灾 1931年夏,武汉地区大雨滂沱。7月22日,长江江汉关水位超过26.3米的警戒线。27日和8月3日,汉口分金炉和单洞门先后溃堤,大水进入汉口市区,街上可以行船,淹渍达月余。全市溺死者2万余人,房屋被淹4.5万户,大批灾民无家可归。水灾过后,又遭霍乱、伤寒、痢疾等瘟疫肆虐,使武汉人民陷入深重的灾难。

  国民参政会 抗战初期,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动下,国民政府成立国民参政会,作为国家最高咨询机构。1938年7月6日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在汉口两仪街武汉大戏院(今中原电影院)开幕。162名参议员和国民政府各院、部官员等共千余人参加开幕大会。会议确定以"抗战到底,争取国家民族之最后胜利"为国策;通过了《拥护抗战建国纲领案》等文件;选举汪精卫为国民参政会议长,张伯苓为副议长。参议员由国民政府指派,国民党占有绝大部分席位,中国共产党只有毛泽东、董必武等7名参议员。

  武汉会战 1938年5月19日日寇侵占徐州后,又调集13个半主力师团和其他兵力共30余万,在空军和海军配合下,沿大别山脉和长江两岸,分别从正面和侧翼向武汉进犯。为了阻滞日军继续西进,国民党也调动了第一、三、五、九战区和武汉卫戍部队的上百万兵力,组织保卫大武汉战役(称"武汉会战")。6、7月间,武汉东部重镇安庆、九江相继失守,10月下旬,邻近武汉的鄂城(今鄂州市)、黄冈、黄陂诸城又被日军占领。中国军队在战场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尤其是中苏空军以少胜多,取得击落敌机数十架、击沉敌舰船数十艘的战绩。10月25~27日,武汉三镇沦陷。

  中山舰金口遇难 1938年10月下旬,日寇分别从东、北两面进逼武汉近郊,国民党党政机关、大批工厂企业和人员纷纷撤离武汉,向鄂西和四川转移。国民党海军担负长江巡防及掩护撤退的任务。10月24日,国民党海军名舰中山舰在武昌(今武汉市江夏区)金口镇附近长江水面巡防时,与6架日机遭遇。日机轮番俯冲,向中山舰疯狂地扫射和轰炸。舰长萨师俊率全体将士英勇抗击,击落敌机两架,但终因受创过重而沉没,战舰上有25名官兵壮烈殉国。中山舰初名永丰舰,系1910年由清政府向日本三菱造船厂定购的炮舰。舰长62.1米,宽8.9米,排水量836吨,航速每小时13.5海里。于1913年编入中国海军第一舰队服役,满员编制138人。1917年7月在海军总长程璧光率领下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1922年6月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孙中山登上永丰舰指挥平定叛乱,居留舰上50余日。1925年4月13日,为纪念孙中山,永丰舰改名中山舰。1926年蒋介石曾利用中山舰制造了排斥共产党人的三二O事件。鉴于中山舰的重大历史价值,湖北省文物部门经过多年努力,于1996年将其打捞出水,经过修理后在金口建立中山舰陈列馆。

  武汉解放 1949年5月15日下午1时许,国民党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司令长官白崇禧乘“追云号”飞机逃离武汉;国民党十九兵团司令张轸在金口起义。16日下午2时,四野第118师先头部队进入汉口市区,汉口宣告解放。17日上午,四野第153师之一部,从葛店进入武昌市区。同日,江汉军区独立一旅1万多名指战员从蔡甸出发,解放了汉阳。至此,武汉三镇解放。22日,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2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成立,首任市长吴德峰。25日,新建的中共武汉市委员会成立。

  1954年特大洪水 1954年5~7月,武汉地区连降暴雨,降雨量达到1394.2毫米,比常年同期多一倍半。武汉关水位7月18日超过1931年28.28米的最高水位,8月18日15时,达到29.73米。在此紧急关头,中共中央紧急指示:“竭尽全力,抢救危关”,并指定政务院副总理邓子恢专门负责领导武汉防汛工作,王任重任防汛总指挥,张平化等任副总指挥,动员全市人民投入防汛抢险。从6月30日至9月3日,全市为加固堤防共组织了28.9万多人,挖填土方327万余立方米,片石28万立方米,终于战胜此次特大洪水,确保了武汉市的安全。1969年武汉市在汉口滨江公园内修建了防洪纪念碑。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武汉长江大桥是“一五”计划时期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之一。1953年4月,铁道部成立武汉大桥工程局,负责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与施工。1954年1月15日,政务院第203次政务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定》。1955年1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桥址选线技术会议在汉口召开,决定选择龟山、蛇山线。9月25日,大桥正桥开始全面施工。1957年9月25日,武汉长江大桥全部完工;10月15日,举行通车典礼。武汉长江大桥上层是公路,宽22.5米;下层是双线铁路,宽18米;全长1670米,正桥长1156米,有两台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接通京汉与粤汉铁路,使武汉三镇连成一体。

  “两百项”建设 1955年到1957年,市计委着手制订武汉市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年7月22日,中共武汉市委在庐山召开全委扩大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武汉市地方工业第二个五年计划(草案)的决议》,规定“二五”期间新建扩建项目196个(通称“两百项”),总投资34.38亿元,其中重工业投资25.57亿元,占74.37%,要求大部分项目在两年内完成。1959年12月对“二五”计划作了调整,由196项减为118项,加上中央和省的项目17个,实为135项,5年投资总额由34.37亿元减为13.96亿元。1962年“两百项”经调整、合并、压缩后实际开工筹建的有87项,其中限额以上项目50个,限额以下项目37个。实际上这87项也没有全部完成,但“两百项”建设连同国家在武汉的重点项目,奠定了武汉市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基础。

  东西湖围垦 1952年,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围垦东西湖的初步意见。1956年5月,武汉市水利局向省市领导提出围垦东西湖问题。10月,国家计委将东西湖围垦列入国家"二五"计划。1957年8月6日,水利部正式批准东西湖围垦工程兴建,10月,国家经委同意东西湖围垦工程的预算,批准投资控制数为3800万元。10月8日,湖北省成立东西湖围垦工程指挥部,省长张体学任指挥长。11月15日,东西湖围垦工程在金银潭正式破土动工,来自武汉、黄冈、孝感、云梦等县、地、市及河南的12万劳动大军日夜奋战在工地上,春节亦坚持战斗。1958年4月7日,东西湖近60公里的围垦大堤基本完成,计土方14346726立方。7月中旬,围垦工程基本结束。8月3日,东西湖围垦工程通过验收,武汉市建成了一个最大的蔬菜基地。

  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建成 1974年9月7日,武钢从联邦德国和日本引进的重点项目一米七轧机工程破土动工。该项目设计能力为年产热轧钢板300万吨、冷轧薄钢板100万吨、冷轧硅钢片7万吨,全部采用国外70年代最新技术,具有大型化、自动化、高速化、连续化的特点。此项工程于1978年12月基本建成,开70年代武汉市引进外资之先河,武钢因此跃升为当时全国最先进的钢铁企业。

  武汉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武汉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具有独特的自然风貌。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公布武汉等38个城市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据1998年统计,武汉市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69处,其中国家级4处,省级61处,市级104处。优秀的文化积淀为武汉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历史底蕴。

  恢复开放汉正街小商品市场 1979年9月,武汉市委、市政府批准桥口区重新恢复、开放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并以减免税收、不收或少收管理费等政策鼓励个体户到汉正街集中经营。经过近20年的发展,汉正街已成为著名的国家级小商品市场。到1996年底,汉正街市场由一条1623米的主街发展为占地2.56平方公里范围的商贸区,个体户、私营企业由零发展到12968家,国有、集体企业由几十家发展到1480家,从业人员42万人;有30多个室内专业市场,经营6万余种商品,日均客流量15万人次,销售额80亿元,占武汉市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1%;个体户纳税7000万元,均居全国大型批发市场的前列。目前,国内以汉正街命名的分市场15个。汉正街市场的发展为城市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迈进了开启性的一步,被称为"天下第一街"。

  武汉成为对外开放城市 1992年5月,武汉市被批准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8月,第一艘外轮--日本"日佳丸"号驶抵武汉港青山外贸码头。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从1984年到1997年,全市共签订利用外资项目3353个,实际利用外资额49.29亿美元;1998年实际利用外资额10.56亿美元。截至1998年底,来武汉投资合作的国家和地区50多个,"三资"企业累计开业投产1755家,法国驻汉领事馆亦正式成立。对外贸易发展迅速,1991年至1997年进出口总额77.3亿美元,1998年市属外贸进出口总额18亿美元。武汉经济正在向国际化迈进。

  1998年抗洪 1998年夏,长江中上游连降暴雨,形成8次大洪峰,武汉关水位连续上涨,至8月19日,武汉关水位达29.43米,汉口站最大洪峰流量72300立方米/秒。江泽民、朱镕基等中央邻导同志亲临武汉指挥防汛斗争。37万军民奋战在抗洪第一线,共用土石方235万立方米,编织袋、麻袋、草袋1584万条,发现并排除险情2192处。经过近百日的奋战,终于战胜了特大洪水。

地理

位置、地形

  武汉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地理坐标东径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东西距最大为134公里,南北距最大为155公里。处于江汉平原东部,东与黄冈市团风县鄂州市华容区梁子湖区黄石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咸宁市区相连,西与荆州市洪湖市仙桃市(省直管)、孝感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的孝南区孝昌县大悟县、黄冈市的红安县麻城市相接。

长江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水交汇于此,将武汉分为汉口、汉阳以及武昌等三部分,俗称“武汉三镇”。武汉地形以平原为主,中部散列东西向残丘,且市内湖泊塘堰众多。武汉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现有大小湖泊166个,其中有43个在中心城区。武汉的水域面积达2217.6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1/4还多一点,其中湖泊面积为803.17平方公里,湖泊水面率居全国各大城市的首位。在中国经济地理中,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平坦平原:位于长江、汉江及其支流两岸以及湖泊周围。是棉花和蔬菜产区。

  垄岗平原:位于湖泊周围和丘陵向平原的过渡带,盛产水稻和鱼。

  丘陵:分为三列,均被林木覆盖。

   北列:分布在新洲区、黄陂区北部

   中列:横穿城区

   南列:分布在蔡甸区、江夏区北部

  低山:主要分布在黄陂区和新洲区东北部,海拔在200米~500米以上。黄陂区和孝感市交界的双尖峰,海拔872.5米,是武汉最高点。中心城区的最高点位置位于洪山区的顶冠峰,海拔200.1米。

气候

  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热冬寒等特点。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3.7 ℃;7、8月平均气温最高,28.7 ℃,夏季长达135天;春秋两季各约60天。由于武汉处于北纬30度,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可达83°,居于内陆、距海洋远,周围地形如盆地、集热容易散热难,河湖多、晚上水汽多,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和伏旱时副高控制,因而城区气温最高可以达到42℃,十分闷热。初夏梅雨季节雨量较集中,年降水量为1050~1200毫米。武汉活动积温在5000℃~5300℃之间,年无霜期240天。

水系

  武汉境内的长江、汉江、倒水河、滠水河和举水河等5条河流的水质均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郊区县水质基本达到天然饮用水标准。以城区为中心,以长江为主干构成的庞大水网,保证了良好的森林植被以及生态环境。长江由汉南区进入武汉市,自西南向东北流,到天兴洲又折向东南,在左岭附近又折向东北,在新洲区大埠出境,流程150.5公里。长江武汉段水量大,年平均7100亿m3、汛期长、水位变化显著。河道比较平直,但有丘陵逼近江岸,控制河道,使河道受约束,产生了天兴洲、白沙洲等淤积而成的沙洲。长江在武汉城区最窄处位于武汉长江大桥下,宽1100米;最宽处位于青山区,宽3880米。汉江从蔡甸区进入武汉市,在南岸咀注入长江,在武汉境内河道弯曲达22处。

资源

  自然植被以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马尾松、杉木、栎树分布普遍。矿产主要有煤、磷、黄铁矿等。盛产鲜鱼、莲、藕 ,武昌鱼为著名鱼种。洪山红菜薹、天兴洲西瓜、高洪太铜锣、绿松石雕、汉绣为地方土特产。

经济

武汉光谷软件园外景

  武汉是华中地区乃至中国内陆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拥有冶金、纺织、造船、制造、光电、信息、医药、食品、化工、汽车等产业。在清朝末期、国民政府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三镇经济繁荣,位居亚洲前列,故曾有“东方芝加哥”之称。

  但自1980年代以来,武汉的发展未能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被“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抛在了身后。这种情况在进入21世纪后开始迅速转变,城市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2008年武汉市政府开始创建全国卫生文明城市,城市面貌大为改善。20世纪90年代,武汉建立了位于蔡甸区沌口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武昌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位于汉口东西湖吴家山台商投资区,以及位于新洲阳逻的阳逻开发区。中国三大钢铁集团公司的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位于武汉;中国三大汽车制造厂之一东风汽车公司总部位于武汉。

  武汉市的经济基础和实力远远超过中部地区的其他城市。经国家统计局核实,2009年武汉完成GDP4,620.18亿元,总量位居全国第12名,是长江沿线城市带上第三大经济体,工业产值仅次于上海市重庆主城区,高于南京市,人均GDP逾7400美元。2010年,武汉GDP达到5565.93亿,增长14.7%,在中西部地区仅次于重庆(7890亿元),略高于成都(5508.40 亿元)。

工业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现已形成门类比较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武汉正在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着力推进产业技术升级、集群发展。重点发展钢铁、汽车及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环保、烟草及食品、家电、纺织服装、医药、造纸及包装印刷十大主导产业。同时运用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重点发展钢铁化工及环保产业聚集区、汽车及机电产业聚集区、光电子及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食品工业聚集区、都市工业聚集区。一批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以及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武汉制造”知名品牌正在涌现。此外,武汉拥有中国中部第一个永不落幕的工业城镇之称。

  汽车整车生产企业:神龙汽车、东风本田、东风日产、东风风神、东风渝安、东风电动、三环汽车和3604改装车

  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提爱思全兴、德尔福、佛吉亚、法雷奥

  通信:烽火科技集团、烽火通信、光迅科技、楚天激光、武汉长飞、凡谷电子、武汉NEC、普天通信、华为武汉研究所、中兴武汉实验室、爱立信武汉分公司

  钢铁企业:武汉钢铁集团

  烟草:武汉卷烟厂

  电子信息产业:新芯、富士康、冠捷、唯冠

  武汉虽地处内陆但因为有长江,所以,也是中国造船重镇之一,中国海军潜艇有很多都是在武汉的武昌造船厂建造。

外商投资

  武汉是中国首批沿江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一直是外商投资中西部的热点地区和首选城市。武汉坚持“开放先导”战略,一大批枢纽性、功能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同时,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对外来企业实行“一条龙”联合办公制度、市长对话会制度、受理投诉制度、投资环境责任制度等等,投资环境日益改善。目前,武汉是法国在中国投资额最高的城市。法国在武汉的最大单个投资项目是法国PSA标致雪铁龙集团与中国东风汽车公司合资的汽车项目,经过多次增加投资,目前法国在该项的总投资额已远远超出在中国其他城市单个项目的投资额。此外,法国在武汉还有其他多种项目的投资。截至2006年10月18日,法国在武汉的各类投资总额已近22亿美元,占法国在中国全部投资的三分之一。另外,在武汉所有外商投资中,港资比重最大。

  世界500强瑞典宜家(IKEA)将投资3亿欧元,在汉建宜家家居中心,以及亚洲最大的购物中心。宜家将以武汉为核心,购物中心辐射武汉城市圈乃至中部五省。接着以购物中心为先导,把中西部物流中心放在武汉。最后将生产制造中心放在武汉。预计2015年宜家武汉店正式对外营业。

金融商贸

  武汉一直是长江中游的商贸金融中心,历史上流传着“货到汉口活”的说法。明末清初,汉口就跻身全国四大名镇之列,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上个世纪初,汉口一度成为中国第二大对外通商口岸,中国四大金融中心之一。

  目前,全市拥有商业网点12万余个,有3家商业企业跻身全国连锁经营企业30强行列,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千亿元大关。武汉的主要商业集中在中山大道、解放大道(航空路)、江汉路、汉正街市场、司门口、中南路、钟家村。新兴商圈有街道口、王家湾、徐东、光谷、广埠屯(为华中最大的IT市场).武汉本土的武商集团建摩尔城。3年后,它将与改造后的国广、武广、世贸连通,形成约40万平方米的“摩尔城”。法国“家乐福”、德国“麦德龙”、美国“沃尔玛”、香港“百佳”等国际零售商业巨头相继进入武汉,推动了武汉商业贸易发展。

  武汉金融、证券交易同样活跃,中国人民银行和一批国有商业银行在武汉建立了区域性的机构,法国兴业银行、英国汇丰银行、渣打银行、香港东亚银行、日本瑞穗实业银行、三菱东京日联银行在汉设立了分行,10多家外国银行和保险公司在武汉设立了办事机构。

特色优势

  华中重镇 武汉地处中国腹地,在中国业已形成的沿海地区、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H型经济发展格局中,武汉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枢纽作用,被国内经济学家誉为“中国经济地理的中心”,连续多年位居“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的第六位。2002年2月联合国发表了世界各国城市发展指标及前景的统计报告,在该报告所推荐的中国25个最具发展前途的城市中,武汉位居第六位。

  区位优势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素有“九省通衢”之称。京广铁路与长江在武汉交汇,京九铁路也在武汉与京广铁路相联结,形成沟通华北、西南、中南、华东地区的铁路网络。京珠、沪蓉高速公路在武汉交汇,沿长江的高速铁路即将建成。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与长江水运“柔性联运”的出现,将使武汉作为中国水陆市场枢纽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

  市场优势 武汉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流通中心和货物集散地,商品可辐射湖南、江西、安徽、河南、四川周边五省近四亿人口。目前全市拥有商业机构1万多家,商业网点10.5万个,拥有4家商业上市公司,8家大型商场跻身中国百家最大零售商场行列。

  工业优势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无论是高新技术制造业,还是传统制造业,都有非常好的基础。目前,沿武汉88公里中环线已经崛起中国光谷、神龙汽车城、台商开发区、阳逻开发区等系列团地,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相融合的以制造业为主的新经济增长带。武汉工业门类齐全,涉及钢铁、汽车、机械制造、石油化工、光通信产业、中西医药、生物工程、纺织、服装、食品等33个行业大类,3万多家工业企业,综合配套能力强,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了较好的载体。

  科教优势 武汉是华中地区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科技教育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居全国大中城市第3位。武汉拥有52所普通高校,在校学生70多万人,736个科研设计单位,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有两院院士48名,45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十分丰富。武汉东湖地区是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中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在通讯、生物工程、激光、微电子技术和新型材料等五大领域中,科技开发实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环境优势 武汉大林推进环境创新,相继建成了武汉国际机场、机场高速公路、长江二桥、长江三桥、百万门程控电话、水厂、电厂、污水处理系统的一批重大枢纽性、功能型基础设施,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另一方面,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对外来企业实行“一条龙”联合办公制度、市长对话会制度、受理投诉制度、投资环境责任制度等等。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对武汉的投资环境考察后认为,武汉是中西部外商投资的首选城市之一。沪港长江开发促进会经过半年多调查、评估后认为,武汉的投资环境在沿江15个大城市综合得分为第一。

  开放先导 自1992年5月国家批准武汉市为沿江开放城市以来,武汉一直是外商投资中西部的热点地区。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已有60多家在汉投资,包括美国的百威、联合技术,法国的雪铁龙,德国的巴斯夫、西马克、麦德龙,日本的川崎重工、美能达、NEC、三井物产,荷兰的菲利普,英国的BOC、皮尔金顿,韩国的现代、锦湖等,另有300多家跨国公司在汉设立了办事处,其中地区性、区域性总部达到110家。

交通

  武汉位于长江和汉江汇流处,水运便利,明清时期就有“九省通衢”的美称。近代京汉铁路粤汉铁路陆续建成,更使武汉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之一。2009年,武汉获批全国首个综合交通枢纽研究试点城市,更是将武汉的交通优势地位推上又一个高峰。该年底,武汉站的开始运营,标志着武汉“高铁时代”的到来,使武汉成为全国高速铁路枢纽城市。随着2011年石武客运专线、汉宜客运专线和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等22个铁路项目建成运行,武汉将成为中国铁路“两纵两横”的交汇点,全国路网主枢纽和客运中心。届时,从武汉到周边1000公里范围的北京上海等城市,只要4-5小时,半小时直达武汉城市圈兄弟城市。

公路

  国家公路“两纵两横”规划的京珠、沪蓉高速公路主干线在武汉交汇。316国道、318国道、107国道也在此交汇。2009年,武汉7条高速出口通道全面建成,境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高达530公里,与全长188公里的武汉外环线,贯通由6座长江大桥组成的内环、三环、外环线,构建起武汉到6个远城区政府所在地半小时、到城市圈8个城市1小时、到周边省会城市4小时交通圈。“十一五”期末,武汉公路总里程达12000公里,公路密度达149.5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00公里,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居前列。与此同时,武汉市也在加强市内快速路的建设,截至2011年底,已建成武汉大道、白沙洲大道、武汉二环线(除汉阳段外)等市内快速路。

铁路

  武汉自近代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陆续建成以来,一直是全国最为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如今京广铁路汉丹铁路长荆铁路武九铁路武麻铁路于武汉交汇。另外,随着中国高铁线路的陆续通车,武汉又开通了武广铁路客运专线石武客运专线合武快速铁路汉宜铁路等。武汉是全国三个拥有三座以上一等火车站的城市之一,武昌火车站(特等站)、汉口火车站(特等站)和武汉火车站(目前未正式定级,但其客运量已满足一等站标准。)构成了武汉客运枢纽。武昌南编组站、市北郊已建成的“亚洲最大编组站”武汉北编组站构成了武汉货运枢纽。2005年,武汉铁路局成立,成为全国18个铁路局(集团)之一,并为铁道部规划建设的四大铁路枢纽之一。

  2009年底,武汉站的开始运营使武汉进入“高铁时代”。武汉市目前与北京郑州长沙广州合肥南京上海间每日都有动车组往返,与北京西之间的首发城际列车(含动车组)多达7对,同时与南昌间有高速列车相通,与省内主要城市咸宁宜昌十堰襄阳黄石随州之间都有管内城际特快列车往返。2009年底,武广高铁开通,使得武汉到广州铁路运输3个半小时;2012年,广深高铁开通,武汉与深圳实现4小时互通。随着京广客运专线的全部贯通,武汉到北京将只需4个小时;随着汉宜高铁的开通,至此以武汉为圆心的5小时经济生活圈基本形成,从武汉乘坐高铁到达京沪穗渝,均不超过5小时。2015年,京广客运专线南延至九龙后,从武汉搭乘火车将可以5小时内抵达香港

航空

  作为华中地区航空中心,武汉先后曾有过三个客运机场:南湖机场王家墩机场天河国际机场。在南湖机场迁往天河国际机场后,武汉也曾出现一座城市两个客运机场同时使用的情况。其后因武汉市城市开发的需要和航空业务的发展,原在王家墩机场运营的武汉航空公司也迁往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武汉天河机场距离市区大约有16公里,由武汉机场高速公路相连。2009年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客流量突破1000万人次,成功晋升为全国第11家“千万级”机场,位居华中第一。据统计,截至2010年,武汉天河机场通航城市达62个,较5年前增加了30个,国际与地区航点新增8个,出入境旅客持续增长,预计突破35万人次。 2010年,天河机场三期扩建总体规划获批准,5月9日动工奠基。按照2020年旅客吞吐量3800万人次、货邮量44万吨目标设计,新建的东飞行区等级指标为4F,是目前国际机场最高等级标准,能够起降包括A380的各类大型飞机。建成后,天河机场将是中部地区最大的枢纽机场,紧随北京、上海、广州的全国第四个航空枢纽,进入世界机场百强。

水运

  武汉历来是长江的重要港口,有武汉港、阳逻港等。武汉港是长江“黄金水道”的中转站,但随着长江客运航运的衰落,2003年武汉港旅客运输全部消失,武汉港也逐渐转变功能而成为长途汽车站,有发往郊区的旅游专线以及省内及省外的长途客运。目前的武汉客运港仅有旅游包船停靠。2010年3月,国务院正式明确武汉新港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开放开发成为国家战略。目前,武汉新港已恢复阳逻港至上海洋山港、新开通杨泗港至洋山港“江海直达”航线,江海直达船占全市水运总运力的比例达到75%以上。武汉开通了直达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台地区的不定期货运航线。预计到“十二五”中期,万吨轮船可直达武汉,这意味着武汉新港可在3000公里范围内,与东京大阪首尔新加坡雅加达等国际城市常年直达。

公共交通

公交车和轮渡

  武汉最早的公共汽车是从双墩开往五福路的1路,发展至今已经有1、2、3、4、5、6、7、8、9字头公汽线路几百条,以及无轨电车线路7条,清洁能源线路16条(1500辆车),往来于武汉三镇两江四岸之间的轮渡十余条。自2005年武汉市实行城郊公交一体化工程,至今开通多条到黄陂、青山、新洲、江夏等郊区线路,接管个体承包与挂牌经营,取代黑巴、黑的。

  2002年,武汉市公共汽车公司、武汉市电车公司、武汉市轮渡公司、武汉市出租汽车公司、武汉市汽车轮渡管理所、武汉市公用客车厂组建成立武汉市公共交通集团,2003年正式挂牌,并且参股武汉通恒公汽有限公司。武汉市公交集团公司位于汉阳区马鹦路特6号。

  武汉公交专线车的票价非空调车是1元(刷卡0.8元),空调车是2元(刷卡1.6元,部分远郊线路刷卡1.8元),双层巴士线路为1.5元(刷卡1.3元),此外郊区线路实行梯形票价。

轨道交通

  2000年底,投资21.99亿元、总长约10公里的武汉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正式开工,2004年7月28日投入试运营,使得武汉成为中西部地区第一个拥有轨道交通的城市。2010年7月29日,武汉地铁一号线二期开始试运营,现在日平均客流量达到20万人次。除1号线外,2号线、3号线与4号线正在施工中,其中2号线有望于2012年底投入运营。

  武汉市规划未来的市区轨道交通网由12条线路构成,总长约540公里。根据远景按规划,12条轨道交通线路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镇间骨架线路,2、3、4号线跨越两江,连通三镇。第二层次为镇内主干线路,1号线和5号线分别贯穿汉口及武昌镇内的东西方向。第三层次为跨江辅助线路,由6号线,7号线和8号线组成。到2040年,将建成9条地铁干线和3条城市快线,全长约540公里,其中有过江地铁通道7条穿越长江和汉江。届时,有66%的人口和岗位位于地铁站点600米步行半径范围内,全市居民进入武汉市一小时经济圈。

过江桥梁和隧道

  长江和汉江虽然给武汉带来了水运便利,但也造成了陆路的交通困难。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武汉过江桥梁和隧道众多。长江上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有军山长江大桥、沌口长江大桥(拟建)、白沙洲长江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拟建)、鹦鹉洲长江大桥(在建,计划2015年完工)、武汉长江大桥(长江上第一座桥梁、公铁两用桥)、武汉长江二桥、二七长江大桥、天兴洲长江大桥(公铁两用桥)、青山长江大桥(拟建)、阳逻长江大桥共九座公路大桥和两座公铁两用大桥。汉水上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有蔡甸桥、三官桥(在建)、长丰桥、古田桥(即将动工)、知音桥、铁路桥、月湖桥、江汉桥、晴川桥共八座公路桥和两座铁路桥。武汉长江隧道于2008年12月28日调试运行通车,为长江上的第一座过江隧道。为2号线而建的中国首条穿越长江地铁隧道已于2009年10月16日开始动工,并于2011年9月20日贯通,将于2012年底随地铁2号线同步开通运营。4号线的长江隧道也已动工。武汉三阳路长江隧道工程也即将启动,届时其将为长江上第一座公路地铁两用隧道,规划中的7号线将从此而过。

武汉特产

  热干面 是武汉人“过早”的大众化食品。武汉的热干面与山西的刀削面、两广的伊府面、四川的担担面、北方的炸酱面并称中国的“五大名面”。

  四季美汤包 是在苏式汤包的传统作法基础上不断改进形成的。具有皮薄、汤多、馅嫩、味鲜的武汉风味特色,有虾仁汤包、香菇汤包、蟹黄汤包、鸡茸汤包、什锦汤包等新品种,花样繁多,风味独特。老四季美汤包馆开办于1922年。

  三鲜豆皮 是武汉人“过早”的一种主要食品,也是武汉民间的一种传统小吃。豆皮制作过程中要求“皮薄、浆清、火功正”,这样煎出的豆皮外脆内软、油而不腻。三鲜豆皮是以馅中有鲜肉、鲜蛋、鲜虾而得名。老通城的三鲜豆皮远近闻名,这里的三鲜豆皮不仅馅中有肉、蛋、虾仁,还有猪心、猪肚、冬菇、玉兰片、叉烧肉等,制馅讲究,煎制精细,煎好后油光闪亮,色黄味香。

  面窝 武汉传统风味早点。品种有“磨浆面窝”、“豌豆面窝”、“苕面窝”等。尤以“磨浆面窝”最受欢迎。此品用大米、黄豆作主料,配以葱、姜、芝麻,上瓢入油锅炸至金黄,现炸现吃;中心片薄枯脆、外缘肥厚柔软,香酥爽口。

  谈炎记水饺 以鲜猪腿肉及鲜牛肉为主,辅以鸡肉、虾米、冬菇、五香菜、原汁骨头汤等作馅。经制皮、制馅、包制、熬汤、佐料、点味制成。形美汤鲜,馅足皮薄,爽口不腻。谈炎记水饺馆1920年由黄陂人谈志祥创办。

  小桃园煨汤 汉口兰陵路小桃园煨汤专门经营各种煨汤,以“瓦罐鸡汤”最有名。这里的老厨师搜集民间煨汤技术的精华,再加以汇总,改进和提高。选料严格,制作精细,先炒后煨,一次加足清水,煨时不加盖。汤汁不沸腾,以旺火烧开,用文火煨透。汤味馨甜腴美、风味独特。

  青山麻烘糕 是武汉市青山镇的传统产品,早在清末即已驰誉长江上下。解放前以鸿兴杂货铺生产的为正宗。解放后,这个杂货铺扩大为鸿兴食品厂,后又与长江食品厂青山分厂合并为青山食品厂,继续生产这种传统食品。主要原料都选定产地,以应山县的糯米、咸宁市的桂花、黄梅县的黑芝麻和上等绵白糖精制而成。

  芝麻、绿豆糕 是武汉初夏的时令商品,为端午节必备食品之一。芝麻、绿豆糕是芝麻糕、绿豆糕的合称。芝麻糕以内含四分之一左右的芝麻得名;绿豆糕以内含四分之一以上的绿豆得名。制法是将这些原料预先制熟,然后以绿豆作皮、其他作馅,压成有花纹的小方块,每公斤约32-36块。松软香甜,细嫩爽口,有清热解暑作用。也含有一定水分,不宜久存。

  什锦豆腐脑 因在豆腐脑里加上馓子、糯米、虾米、叉烧肉丁、榨菜丁、酱瓜丁、五香菜、芝麻、胡椒、葱花等配料、调料,称为什锦豆腐脑。

  武昌鱼 产于武汉市江夏区和鄂城境内的梁子湖。武昌鱼属鳊鱼的一种,又名团头鲂。体形呈扁平状,重一市斤左右或二、三市斤,肉质嫩白,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属名贵淡水鱼菜。又因为现代有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词句,使武昌鱼更为闻名遐迩。用武昌鱼可以烹制出数十种不同风味的鱼菜,如清蒸武昌鱼、花酿武昌鱼、蝴蝶武昌鱼、茅台武昌鱼、鸡粥奶油武昌鱼、红烧武昌鱼、杨梅武昌鱼、白雪腊梅武昌鱼等,其中尤以清蒸武昌鱼烩炙人口,清香扑鼻,肉嫩味鲜,已是驰名中外的上等好菜。

  洪山菜苔 俗称红菜苔,又名“芸菜苔”。色紫红、花金黄,是武汉地区的特产。据史籍记载,红菜苔在唐代是著名的蔬菜,历来是湖北地方向皇帝进贡的土特产,曾被封为“金殿玉菜”,与武昌鱼齐名。

  黄陂泥塑 汉阳归元寺的五百罗汉和木兰山的神像是它的传统代表作。归元寺五百罗汉是湖北黄陂县王氏父子用九年时间塑成的。黄陂至今是湖北的雕塑之乡,有悠久的泥塑历史传统,技艺朔熟,艺人辈出。

  武汉绢花 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绢花艺人吸收宫廷的传统制作绢花技术,兼采南北民间绢花技艺,发展原有的制作通草花、括绒花工艺,制作绢花。绢花也叫绸花,以绢、绸、续、缎等高级织物,制作各种花卉。

  高洪泰铜锣 武汉是三百年来全国铜响器制造中心之一,所生产的汉锣与苏锣、京锣、秦锣齐名,并称为四大名锣。高洪泰铜锣是有七十多年历史的传统产品,以音质纯正、发音宏亮、起手灵活、吃槌糙省力而驰名中外。

文化

方言

  武汉地处中国中部地区,各种方言交汇形成了特别的武汉话。武汉话是大部分武汉城区居民的母语,也通行于整个武汉市乃至武汉城市圈。 武汉话在方言学的分类系谱上,属于官话方言(又叫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与成都方言、重庆方言、贵州方言等同属一个系谱,也是西南官话地理分布上的最东端,东南端被临界的湘方言赣方言、官话江淮方言等所包围。

  近年,普通话极为强烈地影响武汉话,致使武汉方言较有特色的语音、语法、词汇现象大幅被普通话所取代,形成新的武汉话,这在高校密集的地区尤为普遍。新的武汉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改变调值的普通话。

  武汉艺术家夏雨田用“办事脑子灵,说话喉咙喳”来形容武汉话。由于政府的大力推广,普通话自解放后即开始影响武汉话的语音,目前尤为明显。同时,武汉还有“弯管子普通话”,即把武汉话套上普通话的调值,这种语言通常是调侃而用。武汉有电视台开辟了方言节目,比如“经视故事会”、“新闻故事会”和“都市茶座”等。

文化名城

  武汉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1986年经国务院颁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市北郊的商代盘龙城遗址,可以证明武汉城市发展的历史大约有3500年。经古代文明孕育,至东汉末年时,龟山、蛇山筑有军事城堡,奠定了汉阳、武昌城市的基础。至明成化年间,汉口镇开始形成,遂完成三镇鼎立格局。

  武汉历史上曾是魏、蜀、吴三方鏖战之地,千余年中发生过许多战事和重大事件。元末农民起义红巾军领袖徐寿辉建立天完国,于公元1356年从蕲水(今浠水)迁都汉阳。

  武汉数度成为全国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1927年,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政府策划了“七一五”分共事件,大革命遭到失败。同年,中共中央在汉召开“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武汉被定为以冶金、机械为中心的工业城市,建立了一批大型、重点工厂。198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武汉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与计划单列。1987年,以武汉为中心,由长江沿岸17个地区组成“武汉市经济协作区”。1993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享受沿海开发区的优惠政策。

名胜古迹

  黄鹤楼

  归元寺

  宝通禅寺

  长春观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上海路天主教堂

  民权路清真寺

  洪山宝塔

  铁门关

  古德寺

  莲溪寺

  晴川阁

  古琴台

  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

  武汉国民政府旧址纪念馆

  龟山三国城

博物馆、纪念馆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辛亥革命博物馆 夜景
武汉博物馆
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湖北明代藩王博物馆

  湖北省美术博物馆

  武汉博物馆

  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

  武昌毛泽东旧居纪念馆

  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 陈潭秋烈士纪念馆

  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

  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

  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

  辛亥革命博物馆

  武昌起义门管理所

  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

  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纪念馆

  武汉国民政府旧址纪念馆

  詹天佑故居管理所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

  13处: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八七会议会址、武汉国民政府旧址、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江汉关大楼、大智门火车站候车厅、武汉大学早期建筑、詹天佑故居、汉口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汉口近代建筑群

  古文化遗址 盘龙城遗址、湖泗窑址群

  古墓葬 明楚王墓

省级

  100处: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起义门、楚望台军械库遗址、工程营旧址、湖北共进会旧址、三烈士亭、孙中山铜像、黄兴铜像、黄兴拜将台遗址、辛亥铁血将士公墓、辛亥首义烈士公墓(两处) 、辛亥首义烈士墓、庚子革命烈士墓、九女墩、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二七烈士纪念碑、江岸区二七纪念馆内、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和陈潭秋革命活动旧址、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施洋烈士墓、陈定一烈士墓、贺胜桥北伐阵亡将士陵园、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北伐阵亡官兵诸烈士墓、红色战士公墓、向警予烈士墓、李汉俊烈士墓、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郝梦龄墓、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国民政府第六战区受降堂旧址、鲁兹暨史沫特莱旧居、宋庆龄汉口旧居、张森墓、孙武、吴兆麟墓、吴光浩烈士旧居及墓、汉口花旗银行大楼、湖北省立图书馆旧址、德明饭店、古德寺、武汉长江大桥、汉口麦加利银行大楼、俄商新泰大楼、汉口上海路天主堂、汉口美国领事馆旧址、汉口英商电灯公司旧址、汉口英商和利冰厂旧址、汉口美国海军青年会旧址、汉口赞育药房、唐生智公馆旧址、汉口电话局旧址、汉口景明大楼、汉口交通银行旧址、汉口平汉铁路局旧址、汉口盐业银行大楼、中共中央机关旧址、汉口中共中央领导人住地旧址、汉口商业银行大楼、中南局招待所旧址、武汉防汛纪念碑、中共中央军委办事处旧址、武泰闸、武昌第一纱厂旧址、孙中山纪念碑、阅马场孙中山铜像、田桐墓、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张难先旧居、石瑛旧址、东湖毛泽东旧居、武昌首义纪念碑、黎元洪墓

  古建筑 无影塔、胜像宝塔、洪山宝塔、宝通寺、归元寺、长春观、古琴台、禹稷行宫暨晴川阁、双凤亭、南桥、槐山矶驳岸、问津书院、大余湾古民居建筑群、抱冰堂、木兰山古建筑群、雨霖古建筑群

  古文化遗址 老人桥遗址、许家墩遗址、马投潭遗址、陈子墩遗址、作京城遗址、中分卫遗址、面前畈遗址、五谷城遗址、铁门坎遗址、龙王尖遗址

  古墓葬 鲁台山古墓群、陈友谅墓、钟子期墓

  石刻 洪山摩崖

市级

  168处:

  近现代史迹和代表性建筑 私立武汉中学旧址、林详谦烈士就义处和林详谦塑像、施洋烈士故居、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师部旧址、汉口《民国日报》社旧址、刘少奇在武汉的旧居、中共中央长江局机关旧址、向警予故居、“一•三”惨案遗址、汉口长江书店旧址、周恩来同志在珞珈山的旧居、《新华日报》社大陆里旧址、新四军第五师司政机关旧址、“六•一”惨案遗址、耿丹烈士墓、杨学诚烈士陵园、万婴墓、岳飞亭(岳武穆遗像亭)、汉口日清洋行大楼、汉口大清银行旧址、汉口美最时洋行大楼、汉口西门子洋行旧址、中国实业银行大楼、西商赛马俱乐部旧址、徐源泉住宅、太虚法师舍利塔、汉口东正教堂(俄)、马铨墓、东西湖大堤纪念碑、上海银行汉口分行旧址、平和打包厂旧址、亚细亚火油公司汉口分公司旧址、东方汇理银行汉口支行旧址、立兴洋行汉口分行旧址、保安洋行旧址、珞珈山街住宅区、汉口碉堡群*、汉口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汉口华商总会暨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旧址、汉口俄国巡捕房旧址、武汉剧院、杨森公馆暨汉口会议旧址、英文楚报馆旧址、武汉卫戍司令部军法处旧址、汉口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台湾银行汉口分行旧址、四明银行汉口分行旧址、汉口璇宫饭店、宁波会馆旧址、江苏会馆旧址、汉口总商会旧址、汉口中山公园近代园林建筑、圣约瑟女子中学旧址、既济水电公司宗关水厂旧址、博学中学旧址、汉口义勇消防联合会旧址、天主教圣母会旧址、福新面粉五厂旧址、武汉轻型汽车厂办公楼、汉阳铁厂矿砂码头旧址、汉钢转炉车间、武重老厂门、武昌蛇山烈士祠、花园山牧师公寓、武昌路隧道、南湖飞机场指挥中心旧址、武昌徐荣廷公馆、武昌黎元洪公馆、李书城旧居、卢立群旧居、行吟阁、武汉体院乒乓球馆、排球馆、教学楼、白浒山炮台、中国抗日空军烈士墓、魏宸组墓、柏泉天主教堂、十一勇士墓、陈昌浩旧居、蔡济民故居、前川中学教学楼旧址、正源中学旧址、伍峰岗渡槽、叶家里渡槽、石骨山人民公社办公楼

  古建筑 卓刀泉、莲溪寺、石榴花塔、保寿桥、北洋桥、柏泉古井、灵港桥、三多桥、半河桥、药帮一巷石板路、汉阳永丰闸、霸王井、青山桃园古井、孙家渡同善桥、狮子山三眼桥、圣庙、曾家大湾祠堂、沈家大湾石桥、张公桥、得云观塔

  古文化遗址 放鹰台遗址、古郢州城垣、余家嘴遗址、钥匙墩遗址、纱帽山遗址、金竹岭遗址、云水山遗址、临嶂古城、尸骨台遗址、尸骨墩遗址、鲢鱼台遗址、陈隍墩遗址、程家墩遗址、神墩岗遗址、大小寨遗址、磨元城遗址、城上遗址、陈明基遗址、神墩遗址、斩龙台—杨家山遗址、庙嘴遗址、凤凰潭(二墩)遗址、珠山遗址、枫宸寨遗址、大墩(团墩)遗址、张桥遗址、路边高遗址、新屋李铸造遗址、张西湾遗址、五龙台遗址、马寨城遗址、夫子台遗址、窑墩遗址、庙墩(三墩)遗址、六斗丘遗址、青蛙墩遗址、狮子岩古寨遗址、刀楼寨古寨遗址、城楼寨古寨遗址、普安堂古寨遗址、杨家湾窑址

  古墓葬 祢衡墓、蛮王冢、樊哙墓、郭正域墓、熊伯龙墓、流芳岭明代墓群、戢岗古墓群、鲁肃墓、丁家咀墓、王景湾墓群、王瓦湾墓群、咀阜村墓群、坞峰岗墓群、山善湾墓群、红山咀墓群、辛冲墓群*、邾城汉墓群*、胡咀村墓群*

  石窟寺、石刻 汉阳大别山摩崖、梅子山摩崖、九峰山摩崖、白云洞、凤凰山摩崖

武汉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文学

  7项:黄鹤楼传说 伯牙子期传说 木兰传奇 “贱三爷”的故事 “惟楚有材”传说 卓刀泉传说 黄陂民间彩词

传统戏剧

汉剧 人物剧照
楚剧 剧照

  汉剧(已入选国家级名录):为湖北主要地方戏曲剧旧称“楚剧”,也叫“汉调”,俗称“二黄”,辛亥革命前后改称“汉剧”。

  楚剧(已入选国家级名录):楚剧,旧称西路花鼓、黄孝花鼓,1926年改用现名,大约于百年前在鄂东流行的哦呵腔基础上融合黄陂、孝感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形成。

  黄陂花鼓戏 新洲皮影戏

曲艺

  5项:湖北评书 湖北小曲 湖北道情 湖北渔鼓 湖北大鼓

杂技与竞技

  3项:武汉杂技 顶碗 木兰武术

民间美术

  8项:武汉面塑 小口径瓶内画技艺 人物透雕工艺 武汉剪纸 明式家具微缩技艺 木雕船模工艺 黄陂木版年画 武汉泥塑

传统手工技艺

  13项:老通城豆皮制作技艺 汉口荣宝斋书画装裱 武汉煨汤技艺 汉绣 圆木微缩技艺 武汉花灯扎制技艺 蔑扎风筝工艺 武汉“过早”

     蔡林记热干面制作技艺 武汉面窝制作技艺 青山麻烘糕制作技艺 高洪太铜锣制作技艺 黄陂榨油技艺

传统医药

  2项:叶开泰中医药传统 马应龙制药传统

艺术单位

  武汉京剧院

  武汉楚剧院

  武汉汉剧院

  武汉歌舞剧院

  武汉话剧院

  武汉杂技艺术发展中心

  武汉乐团

  武汉红金龙说唱艺术团

  武汉市儿童艺术剧院

媒体

报纸

  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全省覆盖)

  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长江商报(湖北长江出版集团)

电台

  湖北人民广播电台

  楚天广播电台

  武汉人民广播电台

杂志

  读者文摘

  知音(知音杂志社,全国覆盖)

  特别关注(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全省覆盖)

  今日湖北

  前卫

  爱你

  大武汉

旅游

  武汉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地表形态复杂,形成了许多自然人文景观。这些景观多集中在城区,郊区较少。自从明朝汉水改道形成汉口镇后,位于汉水和长江交汇处的汉口陆续出现了大小码头。在这些码头的附近形成了汉正街商品集散地,武汉从而成为中国当时最重要的贸易中心和物流中心之一。东西南北人流如织,码头文化从此在武汉扎根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武汉成为中国最有市井气息的城市之一。

  城区旅游景观 东湖、磨山、中山公园、解放公园、黄鹤楼(中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龟山、归元寺、古琴台、晴川阁、湖北省博物馆、江汉路步行街、吉庆街、汉口江滩、长春观、宝通禅寺、莲溪寺、古德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洪山广场、光谷广场(步行街)、武昌江滩、汉阳江滩、起义门、黄兴拜将台、施洋烈士墓、武汉长江大桥、晴川阁、武汉大学、武汉欢乐谷

  郊区旅游景观 龙泉山、道观河、木兰山、盘龙城遗址、马鞍山森林公园、柏泉古镇

5A级旅游景区

  黄鹤楼公园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4A级旅游景区

  武汉市东湖风景区

  归元禅寺

  湖北省博物馆

  武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红楼)

  武汉市博物馆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武汉市木兰天池旅游区

社会

教育

高等教育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科教综合实力在各类评比中始终处于全国前列,高等教育优势明显,为华中地区的教育中心。截至2011年上半年,武汉共有83所高等院校(若成人院校也计算在内,则是90所),包括: 22所公办普通本科院校(其中985工程高校2所,211工程高校7所),23所民办普通高校及独立学院,31所高职高专,7所军事院校。此外,武汉还有7所成人高校(指经教育部批准的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不含各类所谓“专修学院”、老年大学以及未经教育部认可的职工大学)。[56]武汉高等院校在校生规模达到74.7万人,居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的第2位[57]。武汉高等院校中,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等著名高校。

科技

  武汉高校密集,科研单位众多,科技创新能力、科技竞争力综合排名全国第三位,成为武汉在全国各类综合排名中最靠前的指标。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中国光谷)是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武汉东湖地区是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中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在通讯、生物工程、激光、微电子技术和新核动力等五大领域中,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医疗卫生

  武汉市共有三级甲等医院约20所,其中著名的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原武汉市第二医院)、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市第四医院等综合医院和武汉大学口腔医院等专科医院是华中地区一流医院。

体育

  武汉拥有原国家体委直属的体育专业高等学府武汉体育学院

  武汉拥有武汉卓尔球队。原武汉职业足球俱乐部成立于1994年,球市最火爆的1997年、2004至2005年间,曾被誉为“金牌球市”。2005年武汉队教练裴恩才被抽调担任中国女足教练,加上武汉队之后成绩欠佳,球市从此逐渐冷清下来。2006年10月,武汉雅琪冲击甲级联赛失败。2007年,由于资金问题,武汉雅琪放弃参加乙级联赛。同年,志在冲甲并且聘请迟尚斌作为总教练的湖北警院队由于在中国足协组织的体能测试中无一人过关而没有取得参赛资格。

  中国足球甲级联赛:武汉卓尔足球俱乐部将参加2012中甲联赛

  中国足球超级联赛:武汉职业足球俱乐部已正式宣布退出2008年中超联赛

  中国足球甲级联赛:湖北绿茵职业足球俱乐部将参加2010年中甲联赛

  中国足球乙级联赛:三大康天职业足球俱乐部将参加2010年中乙联赛

  全国围棋男子甲级队联赛:武汉华夏学院队(该队有著名棋手马晓春加盟)

  中国排球男子甲级联赛:湖北航宇队以替补身份参加09-10赛季中国排球甲级联赛

武汉人物

政治类

  黎元洪,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大总统。

  孙武,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参政院参政。

  陈昌浩,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人物之一,为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之一。

  李焕,为中国国民党资深党员。

  吴仪,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女性领导人。

  恽代英,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

  费祎,三国时代蜀汉政治家。

  刘成禺,1931年任中华民国监察院监察委员。

  冯煦初,原西安市市长。

  胡秋原,原名胡曾佑,中国国民党党员,台湾资深立法委员,《中华杂志》发行人,中国统一联盟名誉主席。

  李庆安,台湾政治人物,前行政院长李焕之女。

  李庆华,中华民国政治人物,立法委员。

  朱桢,明太祖第六子,朱元璋正起兵攻克武昌时生于武昌,被封为楚王。

  彭开宙,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汪长南,现于澳门卫生局工作。前澳门立法会议员

  陈启天,教育社会学家、政治活动家。

军事类

  徐海东,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熊秉坤,武昌起义被认为是打响第一枪的人。

  项英,新四军副军长兼政委、中共中央东南局书记。

  蔡济民,武昌起义的中心人物,中华民国北洋政府陆军上将。

  彭善,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科学、技术类

  田长霖,热物理学家。

  桂质廷,物理学家。

  陈祖涛,汽车工程师,中国汽车工业奠基人之一。

  桂希恩,感染科医生,中国艾滋病防治专家指导组成员。

  涂长望,中国气象学家,是中国近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九三学社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发起人之一。

  吴明珠,著名园艺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余传韬,生物化学家,教育家。

  朱光亚,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范乐成,外科医生。

  黄孝宗,世界级航天科学家和火箭专家,美国NASA阿波罗登月计划火箭推进系统总工程师,美国航太推进系统公司总工程师。

  李绪鄂,中国的航天技术与导弹技术专家。曾是中国洲际战略导弹及固体潜地导弹的副总设计师。曾任航天工业部部长,国家科委常务副主任。

  黄锷,美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信号处理方法EMD发明人。

  刘永坦,著名雷达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薛天帆,计算机视觉专家

历史

  冯承钧,历史学家、中外交通史家。

经济

  张炜,剑桥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王绍光,政治学学者。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讲座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江讲座教授,英文学术刊物《The China Review》主编。

文学、艺术

  张裕钊,近代散文家、书法家。

  何祚欢,曲艺文化工作者。

  徐小凤,香港殿堂级歌手。

  严文井,著名童话作家。

  田克兢,著名喜剧表演艺术家。

  彭修文,当代著名作曲家、指挥家,现代民族管弦乐团的奠基人之一。

  施鸿鄂,中国男高音歌唱家。

  陈炜舜,台湾佛光大学文学系副教授。

  陆鸣,相声演员。

  孟瑶,作家、学者。

  谌容,中国女作家。

  孙锐,舞蹈演员。

  徐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职艺术家。

  朱达诚,是香港人像雕塑艺术家。

  程颢,世称明道先生,北宋理学家。

  程颐,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教育家。

  艾知生,曾任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部长。


  刘亦菲,女演员与歌手。

  田原,女音乐人及演员。前跳房子乐队主唱。

  古月,原名胡诗学,毛泽东的特型演员。

  李佳璘,原名李琳,中国大陆女演员。

  徐帆,演员,已加入加拿大国籍。丈夫是导演冯小刚。

  钟禧文,女演员。

体育

  李婷,网球运动员。

  伏明霞,前著名跳水运动员。

  周继红,现任中国国家跳水队领队。

  雷慕尼,原北京市武术协会顾问,北京市陈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

  蔡晟,原中国足球运动员,前国脚。

  邓卓翔,中国足球运动员,现役国脚。

  冯志刚,原中国足球运动员,前国脚。

  蒿俊闵,中国足球运动员,现役国脚。

  胡佳,跳水运动员。

  黄力平,中国退役男子体操运动员,现任李宁体操学校总教练、国际级体操裁判员。

  姜坤,中国足球运动员,现役国脚。

  李娜,网球运动员。

  李喆,中国棋院职业围棋六段棋手。

  荣昊,中国足球运动员,现役国脚。

  曾诚,中国足球运动员,现役国脚。

  赵菁,中国游泳运动员。

  郑斌,中国足球运动员,前国脚。

  张秀云,中国女子赛艇运动员。

  李佳星,中国女子游泳运动员。

  洪文文,中国女子游泳运动员。

文化名人

  夏菊花 杂技表演艺术家。女,汉族,1937年10月16日生,安徽潜山县人,国家一级演员,演出节目较多,尤其擅长《顶碗》节目。先后被阿富汗政府授予“独立奖章”,被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授予“一级艺术勋章”,被越南政府总理范文同授予“友谊奖章”;被巴西政府授予“巴西议会勋章”;一九九五年,苏丹总统来武汉市授予她“一级文学艺术勋章”。

  陈伯华 汉剧表演艺术家。女,生于1919年,又名佩贞,祖籍湖北武汉。她1927年进入“新化科班”学演花旦,科名新化钗,受业于刘本玉,后受董瑶阶(艺名牡丹花)、李彩云等名家指导。与当时已负盛名的张美英、万盏灯并称女三鼎甲。代表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柜中缘》、《三请樊梨花》等。其中的前三部有影片存世。

  夏雨田 著名曲艺艺术家,一级编剧,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38年3月30日生于北京,河北涞水人。196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于华师附中,后于1963年调到武汉市曲艺队(武汉市曲艺团前身)当演员,是新中国第一代成为相声艺术家的大学毕业生。

  李连壁 1949年生,湖北武汉人。一级作曲。1963年毕业于武汉市戏曲学校。现任武汉市京剧团艺委会主任。武汉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吴卫民 著名杂技、滑稽表演艺术家,生于1951年,武汉杂技团第一届毕业生,国家一级演员。现任湖北省杂技家协会副主席。

  田克兢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长堰人,武汉说唱团国家一级演员,著名青年喜剧表演艺术家。

  胡和颜 1947年生,湖北黄陂人。一级演员。武汉汉剧院演出团团长。1958年考入武汉市戏校汉剧科,攻青衣。毕业后到武汉汉剧院。

  何祚欢 1941年3月生,湖北省武汉市人。一级演员。1959年毕业于武汉一师。1963年调入武汉市说唱团任评书演员。1993年调任武汉市艺术创作中心主任。文化部及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于盛乐 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楚剧表演艺术家,中国剧协“梅花奖”获得者。

  赵瑞泰 国家一级编剧,著名剧作家,武汉戏剧家协会主席。

  李冰 武汉市艺术创作中心国家一级编剧,获得话剧金狮奖的优秀剧作家,《三峡魂》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邱玲 生于1969年,祖籍湖北黄陂。曾荣获1991年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5年首届全国昆曲优秀青年演员汇演特别奖。

  严兵 武汉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国家一级编剧,1997年创作的儿童剧《希望》获得全国儿童剧汇演优秀剧目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

  王丹萍 武汉歌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优秀青年歌唱家,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武汉艺术人才江花奖。

  陆鸣 1957年出生,现为红金龙武汉说唱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