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油橄榄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武都油橄榄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1975年,地处秦岭与岷山之间的陇南市武都区开始引种油橄榄,当时引进30多个油橄榄品种,分别在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流域沿岸海拔700至1300米范围内进行试验栽培。经过40余年的探索实践,全区油橄榄面积达到30万亩,保存面积约占中国的60%,橄榄油产量占93%,成为中国最大的初榨橄榄油生产基地,部分果园挂果和出油率高于地中海。

武都区是中国境内油橄榄最佳适宜种植区之一,是中国四大油橄榄生产基地之一,合适的气候土壤条件及种植传统,武都油油橄榄产量高,含油率高,所产橄榄油产品荣获中国林产品博览会和甘肃省林业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银奖、金奖。

2005年12月0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武都油橄榄”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20年7月27日,武都油橄榄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清单。

陇南市是中国境内油橄榄最佳适宜种植区之一,是中国四大油橄榄生产基地之一。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和种植传统造就了陇南油橄榄产量大、含油率高的特点,其营养丰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具有营养保健功能,被誉为“液体黄金”和“植物油皇后”。2005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陇南“武都油橄榄”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7年在美国国际橄榄油大赛上陇南橄榄油从27个国家选送的910份橄榄油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

由于西秦岭山系的屏障作用,沿川河谷及缓坡地带形成了冬暖的山谷,为性喜温暖的油橄榄提供了良好的越冬度夏和生长结实条件。位于甘肃陇南的武都与地中海沿岸国家同处神奇的北纬33°。这一区域除雨型不同、年降雨量偏少外,气候特征、土壤条件等要素都与世界油橄榄主产区的地中海沿岸国家相似。

橄榄油在地中海沿岸国家有几千年的食用历史,有“液体黄金”“植物油皇后”等美誉。随着健康饮食观念深入人心,橄榄油消费得到国内注重营养健康消费群体的热捧。橄榄油通常都是使用冷榨法,即从采收、清洗、碾压、压榨、油水分离的整个过程中,果油都不经任何热处理和化学处理,这样榨制出保留原始风味和营养的纯天然果汁。

武都油橄榄经直接压榨出来的汁液橄榄油,是一种天然优质的食用植物油,营养丰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具有营养保健功能。

陇南油橄榄
陇南油橄榄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油橄榄是木犀科木犀榄属常绿乔木,世界著名的木本油料兼果用树种,栽培品种有较高食用价值,含丰富优质食用植物油——油橄榄油,为著名亚热带果树和重要经济林木,主要分布于地中海国家,希腊、意大利、突尼斯、西班牙为集中产地。

1964年,中国开始引种油橄榄,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白龙江河谷地带是中国油橄榄的最佳适生区。合适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使得武都种植油橄榄不仅产量高,且油品品质高。

武都油橄榄果实单重为0.98—6.29克,果肉含量为70.63%—83.90%,含水量为51.59%—71.27%,果形指数为1.34—1.89,各品种间的果重和果形参数存在显著性差异;果肉干基油脂含量在43.44%—57.50%之间,主要脂肪酸含量为油酸>棕榈酸>亚油酸>硬脂酸>棕榈油酸;果实中总叶绿素含量为47.74—191.39微克/克,类胡萝卜素为9.75—50.25微克/克;果实纯水提取物中的总黄酮含量较60%乙醇提取物中的高,而后者的总多酚和总皂苷含量较纯水提取物高,各品种果实黄酮、多酚和皂苷的含量总体差异较大。

营养价值

经油橄榄直接压榨出来的汁液橄榄油,是一种天然优质的食用植物油,其营养丰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具有营养保健功能,被誉为“液体黄金”、“植物油皇后”。同时,橄榄油又是优质的工业用油,广泛用于食品、保健食品、医药、化妆品、肥皂、精密仪表等工业部门。

药用价值

油橄榄果实具有清肺、利咽、生津、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烦渴、咳嗽、吐血、以及菌痢,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其各种加工产品具有食用、护肤以及保健功效。

品种分类

武都区种植的油橄榄品种包括佛奥、莱星、皮削利、九峰6号、戈达尔、皮瓜尔、阿斯、鄂植8号、配多灵、科拉蒂拉、格罗莎、中山24号、城固32号等。

国外引进品种

一、佛奥

原产于意大利的兼用品种,其优点是生长快、结果早、产量较高。尤其是适应性强,扦插容易成活。其缺点是抗寒力较弱,在-10℃以下会发生冻害。自花授粉,结实高,同时又是一个良好的授粉品种。果实含油26%—30%,油品味道好,油质极佳。结果期较晚,幼树期较长,枝条幼年柔弱、下垂、弯曲。在管理技术上要扶主干,整形较费工。中国于1964年从地中海国家引进。

二、莱星

原产于意大利的油用品种,是意大利的一个抗寒和抗孔雀病斑的优良品种。自花授粉不良,需要授粉树进行授粉,它的适宜授粉树的品种有“配多灵”和“佛奥”。果实较小,成熟度较整齐。在大湾沟引种栽植后,生长旺盛,能耐-12℃的低温。产量较高,果实含油率20%左右,油质好。

三、皮削利

原产于法国的兼用品种,1979年引进于湖北、云南、四川、陕西等省,是法国著名品种,果质优良,卵形,核小,可做罐头,含油率为18%—20%,油质好,耐干旱瘠薄。自花授粉不良,需授粉树进行授粉。

四、皮瓜尔

原产于西班牙,是西班牙主产区的主栽品种。丰产、适应性较强。生长旺盛,产量高,含油率为28%—32%,是油橄榄出油最高的品种。结果较早,自花授粉不良,需要授粉树。

五、配多灵

原产意大利。中国1979年和1983年引进,主要授粉品种。该品种自花不孕,成熟期易落果。花多,量大,花期长,无大小年,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能高产稳产,果实含油率20%—22%,油质好。耐寒力较强。是佛奥和莱星的良好授粉树。

国内选育品种

一、鄂植8

武汉科研单位选育的品种,具有抗寒、早产、果大、丰产的优点,在-13℃无明显冻害,仍能继续结果,稳产性好。含油率15%左右。扦插易成活。耐干旱瘠薄土壤,适宜阳坡栽植。

二、城固32

陕西省城固科研单位选育的品种。具有抗寒、易成活、花多、花期长等特点,是良好的授粉品种,含油率为10%,也是作砧木的好品种。

产地环境

油橄榄对种植环境和气候十分挑剔。中国油橄榄适生区经过50多年的引种试验研究,确定了3个一级适宜生区和4个二级适生区。一级适生区为白龙江低山河谷区、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长江三峡低山河谷区。二级适生区为秦岭南坡汉水流域上游地带、四川盆地边缘地带、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地带、长江中下游亚热带。

陇南市武都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白龙江中游,油橄榄产区主要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河谷及半山地带,年均气温14.7℃,属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向暖温带半干旱气候过渡带,生物垂直分布明显,资源品种多样富集,有“陇上江南”之称。由于西秦岭山系的屏障作用,沿川河谷及缓坡地带形成了冬暖谷地,为性喜温暖的油橄榄提供了良好的越冬度夏和生长结实条件。这一区域除雨型不同、年降雨量偏少外,气候特征、土壤条件等要素都与世界油橄榄主产区的地中海沿岸国家相似。经中国林科院徐纬英、邓明全等专家教授实地考察试验,武都区海拔1500米以下的白龙江低山河谷区为中国油橄榄最佳适生区。

历史人文

中国真正引种油橄榄,不过几十年的历史。

1963年,周恩来总理到阿尔巴尼亚访问时详细了解油橄榄的一些情况后,决定引种,并分布在十六个点进行试种,武都区并不在此之列。

1964年初,阿尔巴尼亚政府向中国赠送的1万株油橄榄树苗,最先是在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浙江、湖北等地进行了试种,但生长状况并不理想。

1975年,为了响应时任甘肃省委书记宋平的号召,武都汉王镇的罗永祥首先种植了12亩186株油橄榄,并于之后建起了种植园。

1986年,也就是建园以来的第七年,汉王林场的油橄榄终于开始挂果。

1989年,武都橄榄油迎来了第一次丰收,当年采摘油橄榄鲜果1万多公斤。

1988年,武都油橄榄在汉中榨油时被中国林科院邓明全教授发现,引起了专家们的高度重视。经实地考察,发现国内许多地方表现不佳的油橄榄却在武都长势良好。

1989年年初,林木育种学家、杨树及油橄榄专家徐纬英教授在邓明全研究员的陪同下,踏上了武都大地,经过多次反复考察论证,确认武都区白龙江流域海拔1500米以下的河谷及半山地带是全国油橄榄最佳适生区,全区19个乡镇420个村可栽植油橄榄的面积在50万亩左右。

1990年,武都大湾沟油橄榄示范园建设启动。历经三年,栽植佛奥、莱星、皮削利、皮瓜尔等18个品种2500株。大湾沟油橄榄示范园油橄榄产量远远高于国际橄榄油理事会产量标准,达到了地中海高产水平。其中有七个品种比地中海原产地早挂果4年,开创了油橄榄在中国种植4年结果的新纪录。

虽然油橄榄在武都试种取得很大成功,但是当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并没有真正当作一项产业来抓,到1997年,武都油橄榄种植也仅有1320亩。尽管如此,武都依然被国家列为全国三大油橄榄生产基地之一。

1998年,国际橄榄油理事会绘制的《世界油橄榄分布图》上,第一次标上了中国的名字,武都区以其独特的气候条件,被划分为一级适生区。

2000年,国家计委将武都列为“山区经济产业化油橄榄示范项目县”,投入资金900万元进行基地建设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自此,武都区掀起油橄榄产业开发热潮。

2012年,武都区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油橄榄产业发展的决定》和《油橄榄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整合发改、扶贫、林业、水利、交通等各类涉农资金,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采取以奖代补、贴息等形式,鼓励能人大户和企业承包、租赁集体荒山、荒坡、荒滩,鼓励农民流转土地、集中经营,大力发展油橄榄,实现适宜区全覆盖。

武都区不仅大力推广油橄榄种植,还鼓励油橄榄加工企业与农户合作,通过土地流转、合作建园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油橄榄产业发展基金,结合第二轮退耕还林政策,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支持能人大户和企业承包荒山荒坡、鼓励农民流转土地,集中建设规模化、标准化油橄榄示范园,发展壮大油橄榄基地面积。全区油橄榄种植面积,由2011年的18万亩增加到2017年的43万亩。

2012年,武都区油橄榄挂果面积达到6万亩,产油橄榄鲜果7400吨,榨油1200吨,实现综合产值4.2亿元,产区果农户均增收2233元,人均增收609元,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2%。

2013年,武都区在13个乡镇320个村发展油橄榄24万亩。建成了大湾沟、将军石高标准国有示范园2100亩,50亩以上的大户私有橄榄园210处,油橄榄产出经济已经占到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2%。

2014年,陇南油橄榄基地面积达43.83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5.5万亩,鲜果产值1.55亿元,综合产值8.5亿元,受益农户4万户,户均收入2125元。

2015年,武都区累计发展油橄榄38万亩,建成大湾沟、将军石高标准国有示范园2100亩;50亩以上的大户私有橄榄园210处3.5万亩;农户整流域开发、连片栽植橄榄园170处34.29万亩。油橄榄鲜果产量达到24140吨,特级初榨橄榄油产量达到3435吨,实现综合产值11亿元,占全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2%。

2016年,武都区油橄榄基地种植面积达到43万亩,占中国总面积的60%;鲜果产量2.6万吨,占91%;榨油3800吨,占93%。已建成13座油橄榄系列产品加工厂,开发出橄榄油、保健橄榄油丸和橄榄叶有效成份提出等9大类、50多个产品。

2017年,武都区发展油橄榄种植面积已达43万亩,涉及4.5万农户、21万多人。油橄榄鲜果产量达3.6万吨,可榨油5000吨,实现综合产值16亿元。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武都橄榄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人民政府《关于将武都橄榄油列入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申请》(武政报[2004]120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的角弓、石门、两水、坪垭、城郊、城关、东江、汉王、桔柑、透防、三河、外纳、玉皇、郭河等14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佛奥、莱星、皮削利、九峰6号、戈达尔、皮瓜尔、阿斯、鄂植8号、配多灵、科拉蒂那、格罗莎、中山24号、城固32号。

(二)育苗

插床选择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排水良好,管理方便,地下水位低的地方设置,选用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幼树或未进入盛果期大树的营养枝作插穗,用生长激素(IBA)处理基部后分品种插入育苗温室。

(三)栽培管理

1.建园:土壤肥沃,理化性能好,质地疏松,保水保肥性强,通透性良好,钙质含量高的中性偏碱性土壤,PH值7—8。

2.苗木要求:栽植苗木选用二级标准以上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优质壮苗。

3.栽培管理:每年采果要对树盘进行松土除草,保持土壤疏松。

4.土肥水管理:橄榄园采用全园深翻法。施基肥于冬季果实采收后,结合深翻进行,以有机肥为主;追肥在花前或花后进行,以速效肥为主。灌溉分冬、春、伏和果实采收前4个阶段进行。

5.整形修剪:树形以三主枝开心形、单圆锥形为主,逐年修剪。

(四)果实采收及分级

1.采收:10月下旬—11月中旬果实成熟率达到60—70%时,分品种采收。

2.果实分级:按照果实品种、形状、大小、成熟度分级,保护范围为1—3级。

(五)加工工艺流程(略)

(六)质量特色

1.感官特征:气味纯正,滋味较好,色泽淡黄透明,风味独特。

2.理化指标:酸度仅0.37%,热量120卡,全脂含量每14克中含饱和脂肪酸2克,多不饱和脂肪酸2克,单不饱和脂肪酸10克,不含胆固醇。

专用标志使用

武都油橄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武都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