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春晚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武陵春·春晚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诗题与背景:

  《武陵春·春晚》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作的一首词。武陵春:词牌名,又作“武林春”、“花想容”,双调小令。双调四十八字,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这首词为变格。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这一年李清照已年过半百。黄盛璋《李清照事迹考辨》:“词意写的是暮春三月景象,当做于绍兴五年三月。”又《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年谱》:“绍兴五年乙卯,金人犯滁州,围亳州。壬午,伪齐犯安丰,韩世忠游击金人于大仪镇,败之。乙丑,金人困承州,又围濠州,高宗如平江。”李清照《打马图序》云:“今年十月朔,闻淮上警报,浙江之人,自东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谋入城市,居城市者谋入山林,旁午络绎,莫不失所。易安居士自临安泝江,涉严滩之险,抵金华,卜居陈氏邸。”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逐句释义: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
  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
  花:一作“春”。
  日晚:一作“日落”,一作“日晓”。
  梳头:古代的妇女习惯,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梳妆打扮。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的)眼泪就先流下来。
  物是人非: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怀念故人。
  休:完结。
  先:一作“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吧。
  闻说:听说。说:一作“道”。
  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
  尚好:一作“向好”。
  拟:准备、打算。
  轻舟:一作“扁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舴艋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


武陵春·春晚 题图
李清照像,清·崔鏏绘


作品赏析:

  这首词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避乱浙江金华时所作,这时她五十三岁,国破家亡,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词的上片写眼前暮春景物不堪入目和心情凄苦之极,下片则进一步表现其愁苦之深重,并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新颖艺术手法来表达悲愁之多。全词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对故国故人的忧思,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自然贴切,丝毫无矫揉造作之嫌,饶有特色。

  全词的大意是: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的眼泪就先流下来。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吧。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词的最后两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愁”本是心中之事,抽象之物,只可意会,难以捉摸。这里作者却意想天开地将它装上小船,给人一种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而且还怕愁太重,小船载不动,则愁又显得有重量了。其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想象惊人,实在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

  李后主《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了。李清照等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

  这首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兵荒马乱中人们共有的离恨别绪。李清照将时代的悲哀用巧妙的手法融进了自己有限的艺术境界里,从而使本词具有了典型性。因此这首词不仅获得了艺术审美价值,而且也赢得了社会审美意义。


名家点评:

  明·李攀龙《草堂诗余隽》:未语先泪,此怨莫能载矣。景物尚如旧,人情不似初。言之于邑,不觉泪下。

  明·董其昌《便读草堂诗余》:物是人非,睹物宁不伤感!

  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易安《武陵春》,其作于祭湖州以后欤?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叶文庄乃谓语言文字诚所谓不祥之具,遗讥千古者矣,不察之论也。

  清·万树《词律》:《词统》、《词汇》俱注“载”字是衬,误也。词之前后结,多寡一字者颇多,何以见其为衬乎?查坦庵作,尾句亦云“流不尽许多愁”可旺。沈选有首句三句,后第三句平仄全反者,尾云”忽然又起新愁”者,“愁从酒畔生”者,奇绝。

  清·王士禛《花草蒙拾》:“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两州”,正可互观。“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易安《武陵春》后半阙云:“闻说双溪春尚好……载不动、许多愁。”又凄婉、又劲直。观此,益信易安无再适张汝舟事。即风人“岂不尔思,畏人之多言”意也。投纂公一启,后人伪撰,以诬易安耳。

  靳极苍《唐宋词百首详解》:全词婉转哀啼,令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本非悼亡,而实悼亡,妇人悼亡,此当为千古绝唱。


试题精选:

1.上阕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找出来。(2分)

参考答案: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


2.“风住尘香花已尽”这一景物描写在词中有何作用?(3分)

参考答案:交代季节特征,渲染凄婉氛围,暗示作者美好的生活已经过去,为全词奠定感情基调。(意近即可)


3.“只恐”有什么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


4.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对应直接写心绪的是哪一句?(2分)

参考答案:愁;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5.有人认为这首词绝妙的是末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我同意这种看法。(1分)在词人笔下,抽象的东西“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波逐流,还可以用船来承载。(1分)作者化抽象为具体,想象新颖真切,极形象地抒写出了内心的苦闷和忧愁之深。(2分)(也可以不同意这种看法,但必须言之有理,可视其答题情况酌情赋分)


6.上阕实写,词人写了哪两个行为来表现她的愁苦?(2分)

参考答案:倦梳头,泪先流。


7.下阕虚写,写出了愁苦的哪些特点?(2分)

参考答案:又多又重。


8.词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愁苦心情的?

参考答案:①在词中,作者通过两个外在的行为:“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来表达了自己内心浓重的哀愁。哀愁如此之重,使她无心梳妆打扮,重到一提便于工作会泪如雨下。②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样两句,把不可见的“愁”具体化,形象化,以船都载不动来渲染出忧愁之深重。夸张奇特,语句新异,再现了作者暮春寡居的凄楚心情。


9.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了暮春时节的景象。

B.“日晚倦梳头”用外在的行为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写出了词人泛舟双溪的欢乐。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化虚为实,说愁绪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参考答案:C


10.对“日晚倦梳头”中的“倦”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心绪不宁,无心做事。

B.疲惫不堪,毫无兴致。

C.百无聊赖,内心空虚。

D.琐事多多,精力不济。

参考答案:A


11.对“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的意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化简为繁,化有形为无形,写出了词人哀愁的数量之多。

B.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词人哀愁的分量之重。

C.词人内心沉重,舴艋舟又太小,确实是“载不动”。

D.词人内心苦闷,双溪又太遥远,“载不动”是一种借口。

参考答案:B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年),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李格非女,赵明诚妻。幼有才藻,为晁补之所称赏。早年生活优裕,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卒,境遇孤苦。其词清丽婉约,颇具情致。诗作留存不多。著作已佚,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