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毛笔

毛笔英语:Chinese brush,writing brush),一种源于中国的传统书写工具,也逐渐成为传统绘画工具。以各种具有锋颖的动物毛发梳扎成锥形笔头,黏结在竹管或木管等的一端,用于书写、绘画的笔。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

沿革

毛笔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1980年陕西临潼姜寨村发掘一座距今5 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砚、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从彩陶的纹饰花纹可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证实5 000多年前已有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笔的象形文字“聿”。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两处战国楚墓里分别出土一支竹管毛笔,是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可见,毛笔在战国时已被广泛使用,只是没有统一的名称。晋代张华《博物志》有蒙恬造笔之说。史传秦国大将蒙恬取山兔毫与竹管为原料,在原始竹笔的基础上制成第一批改良后的秦笔。自蒙恬造笔后,关于笔的各种称号才统称为笔。汉代,毛笔的制作有进一步的发展,在笔杆上已有刻字或镶嵌工艺。因最好的山兔毫产自宣州中山,后人称用此毫制作的笔为宣笔。宣笔起源于秦代,闻名于晋代,唐代名声大振。

至元明,浙江湖州涌现出一批制笔能手,如冯应科、陆文宝、张天锡等,以山羊毛作笔毫,风行于世,世称湖笔。自清代以来,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今属湖州市)善琏镇一带制作的湖笔以选料考究、做工精细、得心应手而闻名,该处亦成为中国毛笔的集中产地。同时,其他地方也有不少名笔,如上海李鼎和毛笔,安徽六安一品斋毛笔,江西文港周虎臣、邹紫光毛笔等。

分类

毛笔按笔头所用原料可分为羊毫、狼毫、紫毫、兼毫四大类。

1.羊毫笔:一般选用5~6岁的老山羊胸毛制成。羊毫质地柔软,有弹力,经久耐用,又称软毫。清代开始盛行羊毫笔。

2.狼毫笔:选用黄鼠狼(黄鼬)的尾毛制成。狼毫性刚健有弹力,又称硬毫。据传五代以后始用狼毫制笔。

3.紫毫笔:即兔毫笔。选取兔的脊部及尾部的紫毫制成的笔。兔毫有紫色、花白色之分。用紫毫制的笔性柔而健,若兼用花白毫,则脆而坚劲。唐代以前的毛笔基本为兔毫笔,属硬毫类。

4.兼毫笔:选用两种以上弹性不同的动物毛,按一定比例配方制作的笔。兼毫笔介于软毫与硬毫之间,刚柔相济,软硬适中。

毛笔按用途分为写字毛笔、书画毛笔两类。写字毛笔笔头一般在1寸以内,分为大楷、中楷、小楷三种,多用于写字,也可用于作工笔画、小写意画等。书画毛笔是近代形成的。1925年,北京李福寿选用长锋兼毫制成书画毛笔。这种笔粗大充实,吸墨多,刚柔相济,利于书画家创作时一气呵成。

毛笔还可按规格用途分为大楷笔、中楷笔、小楷笔、楂笔(又称抓笔,写最大字用的笔)、斗笔(大笔)、椽笔(大笔)、提笔(专供写匾额用的大笔)、联笔(写对联用的大笔)、屏笔(写屏条用的长毫笔)、圭笔(比小楷笔小的毛笔)、笋尖笔(笔尖如笋尖)、枣心笔(笔头如枣核状,行草书法用)、鸡距笔(笔头粗而短、形似鸡足)、长锋笔、中锋笔、短锋笔等。

制作工艺

制作毛笔笔头的原料以山羊毛、黄鼠狼尾毛、山兔毛、石獾毛、香狸毛为主多,猪鬃、马尾、牛尾、鸡毛、鼠须、胎发等也广为使用。毛笔杆多用竹管,如青竹、紫竹、斑竹、罗汉竹等,也有用红木、牛角、骨料、象牙、玉石、陶瓷等制作的,更显华贵。

各类毛笔的制作均须经过选料、除脂、配料、梳洗、顿押、卷头、拣齐、扎头、装头、干修、粘锋、刻字、挂绳等工序。简单概括为水盆(在水盆中操作的工序)和干活(装头、干修等无水工序)两大工序。

质量标准

可概括为四德,即圆、尖、齐、健。

①圆:笔毫聚拢时,丰满圆润。

②尖:笔毫聚合时,锋颖尖锐。

③齐:笔毫发开,将笔尖挤扁,内外笔毫长短一律,排列整齐。

④健:笔毫劲健有弹力,书写绘画时笔毫能很快恢复原状,不变形。笔之四德,是古人检验毛笔质量的一种基本标准与方法,简单易行。

使用和保养

新笔在使用前应用温水泡开,切忌硬性撕散或用开水浸泡,以免掉头或断锋。毛笔用完后应立即洗净,并挂在笔挂上晾干。新笔在包装时应放少许杀虫剂如樟脑等,以防虫蛀。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