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地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国家地理》的1912年中国及其领土地图,包括中国的不同地区。汉地的范围被漆上粉红色。

汉地,指中国汉族聚居地,最初指汉朝的领土,其后演变为古代汉族地区的简称。五岳五镇四渎都分布在古代汉族地区境内。因古代汉族原居于“九州”,又称为汉地九州。汉地与清代及民国初年的内地十八省的含义相近。汉地除了是汉族对本民族原住地区的称呼外,也是非汉族群对汉族原住地区的称呼,而非汉族群的主要聚居地区是在九州之外。又名汉境汉疆

称呼

汉地

汉地最早仅指汉朝的领土。《史记·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阏氏乃说冒顿曰:“今得汉地,犹不能居;且两主不相戹。”后来演变为汉族聚居地的统称,也是汉族原住民地区的简称,与其他主要非汉族群的聚居地相区别。

历代典籍中已有“汉地”用例,二十六史及《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中提及此词一百余处,《全唐诗》提及此词十九次。汉地又有汉境、汉疆等别称。

学术界常使用此词,并常与“藏区(或吐蕃西藏)”、“蒙古”、“回部西域回纥回鹘新疆畏吾尔等)”等地并称。如:《西藏史话》(陈庆英等著,鹭江出版社)中第95页引近人贵香巴所着《西藏简史》说:“藏王都松芒波杰时,西藏有了笛子,并从汉地得到茶叶”,第132页又有“之后,他(八思巴)担任堪布,为汉地,西夏蒙古高丽纳西畏吾尔等地的比丘比丘尼等总计4000多人授戒……”。《剑桥中国史-辽夏金元卷》中译本序言中亦提及“CHINA……一会儿指中国,一会儿指汉地……”。目前,至少在中国学术界,“汉地”已取代“十八省”或“中国本部”成为常用词汇。许倬云著的《我者与他者: 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满清帝国的统治机制可分为第一层的两个部份, 蒙藏与汉地,前者又分为蒙古与西藏,后者则有满、汉八旗与一般臣民。”

中国本部

英文文献

1944年美军战时宣传片《我们为何而战:中国战事(The Battle of China)》中的中国地图。该图将中国法定领土分为中国本部(汉地)、满洲蒙古新疆西藏等五大区块。

英文中的“China proper”原是对历史上中国汉族传统地区的称呼,通译中国本部,也有译中国本土。一般是指明长城以南的汉族聚居区,不包括蒙古西藏新疆以及被满族清朝所划出的满洲地域。到民国初年,也时常包括内满洲。近现代以来,由于“中华民族”概念范围的扩大,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中国本部”一词因不包含中国的其它疆域,基于国家主权,同时受到抵制。在现代英语中这一用法有所减少;而中文已少使用。

根据美国的中国专家何汉理(Harry Harding, 1946- )的研究,“China Proper”一词早于1827年即有使用。但英国人威廉·温特博特姆(William Winterbotham, 1763-1829)在1795年介绍清帝国统治下之中国(the Chinese Empire,中华帝国)的书中,已经提出了“China Proper”(现代才由某些人翻译为“中国本部”)的概念。

而清朝“汉地一十八行省”作为满族中央集权统治汉族地方的政治架构,早就已经存在的。(“行省”来自于“行中书省”,即行动或外驻的中央机要官署,是承袭女真族金朝蒙古族元朝的体制,为汉族明朝满族清朝所沿用。)

中文文献

就目前已知的文献,清代中西交流大幅扩展之前,“中国本部”这一英译词汇未在中国通用。革命党人与共产党人都有使用过“中国本部”这一词,如邹容革命军》第四章“革命必剖清人种”、《实业计划》、中共二大达成的大会宣言与“关于‘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决议案”等文章。

1930年代专注边疆史的期刊《禹贡》就有文章说打箭炉是“为我国本部与西藏国防上的天然障壁,军事上极重要之区也。其在交通上与国防上的重要,远过于盘踞在本部与满洲间的热河山地”。

地理范围

汉代至明代

明朝1580年的省县己开发区域,清朝入关后沿用省县制。

汉族地区东起鸭绿江下游,包括辽东及燕云十六州在内,北缘接壤戈壁沙漠,汉地以戈壁沙漠—燕山山脉为与蒙古草原地区接壤的边界;北起从燕山山脉,经中原一带直至珠三角地区;从东部沿海至今日的山西省地区;位于西边的陕西、四川省地区则组成汉族地区的西部,与藏地东部的安多接壤。汉地的面积大于藏地。

根据汉族传统,汉地内部可分为豫、荆、冀、青、兖、徐、扬、梁、雍九个分区。

清代至民国

在清朝的统治时期,为保护满族固有习俗和本民族利益而禁止或限制汉人在柳条边外(东北地区)活动,北镇所在的今辽宁省(清末属奉天省)被割出汉地,并禁止及限制汉族移民进入,而其余汉族地区则组成汉地十八省,或称关内十八省、内地十八省,一般指的是原明朝统治区内的汉族地区(大约为明长城以南,指关内),汉地十八省与其它地区的界限主要是明长城、柳条边。

随着清朝国势日衰,加上各种天灾人祸如丁戊奇荒太平天国等,内地十八省民生陷入困顿,越来越多的汉族人基于生计而向十八省外的地区移民,因此出现如“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的现象。于是东三省内蒙古南洋群岛中南半岛等地的汉族人口增加,特别是在接邻十八省的辽宁省以及内蒙古南部等曾经的汉族地区,重新恢复了汉族人口的移入,形成今日东北全区以汉族为多数的族群人口组成。

清朝末年进行了行政体制改革,在东北地区新疆等不属于清代汉地十八省的区域设立省县,前者改称东三省,其中的奉天省是汉族原住民建立燕国。而在民国初年,行省制已在全国普遍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