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丹江口水利枢纽建在汉水与丹江的汇合处,图为:丹江口大坝
南水北调汉江兴隆水利枢纽工程效果图

  → 这里是关于中国汉水(河流)的条目。关于韩国汉江的词条,见“汉江(韩国)

  汉水,又称汉江汉语拼音:Hàn Shuǐ;英语:the Han River/Hanjiang River),古称“沔(miǎn)水”,初名漾水,亦名漾川,《尚书·禹贡》篇:“番冢导漾,东流为汉”。长1,532公里,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蟠冢山,干流自西向东经陕西流入湖北汉口注入长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也是中国中部区域水质标准最好的大河,有人称其是中国目前唯一没被污染的大江。

  汉水流域面积,1959年前为17.43万平方千米,位居长江水系各流域之首;1959年后,减少至15.9万平方千米,退居嘉陵江之后,为是长江水系各支流第二。干流丹江口以上为上游,河谷狭窄,长约925km;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河谷较宽,沙滩多,长约270km;钟祥至汉口为下游,长约382km,流经江汉平原,在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流域水能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1093万kw,可开发容量614万kw。汉水干流中下游区,是长江中游重点保护区之一,由于河槽泄洪能力与洪水来量严重不平衡,历史上洪水灾害严重,也是长江支流中洪水灾害最严重的一条。

  汉水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

  陕西省于2012年2月6日正式启动汉江流域综合整治,计划投资188亿元人民币,用五年时间打造“中国式的莱茵河”。

  汉水的大小支流数以百计,由巴山阴坡水系和秦岭阳坡水系以及南阳平原江汉平原的水系共同构成,主要有玉带河牧马河褒河堵河旬河丹水唐白河涢水澴水滠水等。

  汉江(Hanjiang River),又称汉水,古代称沔水,长1577千米,为长江最长的支流。

干流

  汉水有南、北、中三源,即漾水南河(即玉带河)、沮水。过去一般以中源为正源,即发源于陕西宁强番冢山的漾水。漾水的流量比玉带河与沮水小得多,但河谷远比二者宽广。在烈金坝附近,漾水平常水面宽不过10米,但河谷宽达2000~3000米,两岸谷坡平缓,河床坡度也很平坦,不像一般河流上游开端的深邃峡谷情况。

  汉水由烈金坝东流至大安驿,成1000米宽的小型盆地,当地洪枯水位相差不过1-2米,河道散乱,水无定槽,两岸田地都遭冲毁变成荒滩。其后流入峡谷,至新铺湾则又展为一盆地,情况与大安驿相仿佛。再东行至炭厂市,南源南河来会,至沮水铺,源出陕西留坝秦岭山脉、海拔2610米的紫柏山西南麓的北源沮水来会。南北两源的流域面积长度和水量均较中源为大。三源会合后,汉水已具有大河规模,再经约10000米之峡谷,至武侯镇上游高家泉出峡,进入平坦开阔的汉中盆地

  汉水自西向东从汉中盆地穿过,河谷开阔,两岸为冲积平原。沔县附近两岸距山约3000~4000米,河面宽度低水位时约60~70米,洪水则达400~700米,至南郑附近,南岸平地距山仅1000~2000米,北岸则达10千米以上。河面宽广,低水位时河宽约300米,水深3~5米。洪水河面则宽达1000~2000米。本段汉水河谷两岸阶地颇为发育,10米以下为第一级阶地——河漫滩阶地,地面平坦;10~15米之间为第二级阶地,平坦的程度不及河漫滩阶地,但较少分割;第三级阶地高出河床30~40米,地面分割比较破碎;第四级阶地高出河床70~80米,分布零星;第五级阶地高出河床200米,完全为丘陵地貌。

  汉水出汉中盆地,便进入一段600余千米的峡谷河段。汉江急剧下切,两岸山峦叠嶂,河床狭窄,最窄处仅50米,最宽处亦不过200米,江流被约束在陡峻的河谷中,水流湍急,有一泻千里之势,蕴藏着丰富的水利资源。干流上的丹江口、安康、石泉及支流堵河上的黄龙滩水利枢纽,都座落在这群山狭谷之中。

  汉水过均县后,东南流经老河口市、谷城、襄阳、宜城、钟祥,而进入下游平原地区,过潜江、天门、仙桃、汉川、蔡甸等县市区,在武汉市龙王庙注入长江。

  汉水可分为上中下三段。

上游

  丹江口以上为上游,长约925千米,集水面积9.52平方千米。穿行于秦岭大巴山之间,河谷常与岩层走向斜交,平均比降为0.6‰,交替出现峡谷和盆地,河道蜿蜒曲折,束放相间,滩多水急,重要滩险有100余处。盆地段河宽一般为200~300米,峡谷段一般谷深300~400米,河宽仅数十米,其中洋县至石泉间,峡谷最为集中。根据自然形势,这一段可分为两小段:洋县至渭门为深切峡谷段。本段为汉江干流上最大峡谷,全长约53千米,可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从洋县小峡口至环珠庙,长约23千米,称为小峡。汉水进入小峡后,河身骤束至200米,两岸山岭高出河床100~200米。环珠庙至渭门间约30千米,称为黄金峡,又称大峡,是汉江最著名的峡谷。大峡成一大轭形,水程30千米,陆程仅9千米。汉江进入大峡后,两岸山岭高出河床300~400米,谷坡倾角达50~60度,河身最窄处仅50米,最高与最低水位相差达24~25米,河中滩险甚多,著名者30余处,其中龟滩、笼滩、金溜子等为最险。

  渭门至石泉。渭门以下至茶镇河谷较阔,大致一岸较陡,一岸较平缓,不若黄金峡双峰夹峙毫无回旋余地。本段河宽约200米,谷宽达500米,七星坝附近有红色岩系所成之小盆地,比石泉盆地略小。茶镇以下至石泉又为荒凉的峡谷区,河宽约150米,两岸山峰高出河面约300米,谷坡50~60度,在石灰岩区域尤其峻峭,并有很多溶洞,高出河床30~40米。(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汉江工作队:《汉江流域地理调查报告》,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5~26页)

  本河段河床多卵石和砂碛。支流短小,且多属山溪性河流。

中游

  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长约270千米,平均比降0.19‰,集水面积4.68万平方千米,河流流向从东西方向转变为西北至东南。穿行于低山、丘陵、岗地间,流速减缓,河谷略见开阔,枯水期河宽一般增至300~400米,洪水位河宽2000~3000米,最宽处达5000~6000米,最大洪水时期最宽地区扩展至8000~10000米,洪水泛滥于全部平原地区,直达两边岗地边缘,唐白河下游平原亦完全被淹没。河床宽广不稳定,冲淤多变,沙滩罗列。汉水进入平原后,流速骤缓,河中停积泥沙甚多,常常此冲彼淤,变化很大,洪水时期河床冲刷甚烈。本段共有大小沙洲143处,沙滩38处,平均每1.7千米即有沙洲或沙滩一处,这些沙洲与沙滩经常在变化。本段襄阳以上河床质为大石、粗、细砂组成,襄阳以下为沙质河床。

下游

  钟祥以下为下游,长约382千米,平均比降0.09‰,集水面积1.7万平方千米。穿行于江汉平原间,水流缓慢,河床淤浅,河曲至为发育,有“曲莫如汉”之说。各段河道的中心里程比直线距离长得多,汉江从钟祥到汉口,河身长388千米,直线距离仅210千米,相差达142千米;又如东荆河,从泽口到沌口,河身长210千米,直线距离仅136千米。两岸自明代起,筑有堤防,河道沿途收束,河槽上宽下窄,成漏斗状。汉江在钟祥一带寻常洪水期宽达3000~4000米,自泽口至张截港,河槽宽约1000米,张截港以下至麻洋潭减至500米,黄新场与仙桃之间已缩至350米,仙桃以下更窄,至武汉市附近最窄处仅100米。汛期时,上游来水由下游干流和右岸东荆河分流入长江。东荆河上游陶朱埠附近河床泄水断面为2300平方米,而下游北口附近仅仅1700平方米。这种上游宽下游窄的畸形状态,使河道允许泄量愈往下游愈小,如钟祥碾盘山汉水允许泄量为27000~30000立方米/秒,而仙桃杜家台以下允许泄量仅为5250立方米/秒,而上游来量很大,形成了洪水来量与泄量极不平衡的局面,这便是汉水与其他河流不同而具有的最大特点。

  本段沿江两岸海拔35米以下为广大平原与众多湖泊,平原成带状,与河道平行。35~50米为河阶地、岗地与丘陵。汉水、东荆河、长江等大河沿岸的地势一般比较高,各河之间往往形成洼地,为积水所汇聚的洼地湖泊带。例如汉江左岸,干流与北方岗地之间为天门河刁汊湖洼地带,汉江右岸与东荆河之间为通顺河排湖洼地带,东荆河与长江之间则为内荆河(中襄河)洪湖洼地带,这些洼地带大致均为东偏南方向。在平原与阶地毗连的地方地势亦很低,常有湖泊散布期间,成为岗地边洼地湖泊带,如钟祥笪家湖,天门白湖,孝感童家湖、野猪湖等。

  汉江下游河道淤塞的情况普遍而严重。汉江干流两岸在历史上原有甚多穴口和支流,后来因为日渐淤塞与堵筑,以致各支河大多淤废。明朝为了维护献王陵寝,将左岸穴口全部堵塞,因此右岸水灾日益严重。明隆庆间,大学士张居正为保护其祖坟,在右岸修筑沙洋大堤,并堵塞长江的茅江口(现洪湖市),于是右岸穴口亦大多堵塞,把汉水河身约束于狭隘的干堤内,最大洪水流量超过安全泄量的4~5倍,再加上长江洪水顶托,汉水常因泄洪不畅酿成水患。1949年后,除全线修筑堤防外,在上游干支流上先后建有安康、丹江口和黄龙滩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在下游修建汉北大型排涝工程和杜家台分洪工程等,减少了洪涝灾害,并兼有灌溉、航运、发电、养殖之力。

重要支流

  汉水支流众多。在汉中盆地汇入的支流,北岸有褒水胥水黄沙河溢水河等,均为秦岭南坡的顺向河,它们的河90%以上在山地区,均系峡谷性质,河床平均比降为4‰,各河一出峡谷,即进入汉中平原,河谷骤然开朗。南岸有濂水河冷水河等,源于大巴山北坡,除比北岸支流短促外,其他情况大致相同。流入汉中盆地的各支流,均由山区骤入盆地,都能利用河口形势,筑坝开渠引水灌溉。历史上,汉中人民在此开凿有汉惠、褒惠、胥惠、冷惠等渠,为汉中盆地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从洋县至均县峡谷盆地段,支流一般较为短小,较大的有酉水金水子午河牧马河甲河洵河蜀河天河白石河等。

  中游段支流主要有丹江南河唐白河蛮河利河等。

  下游支流多发源于周围的山地大洪山桐柏山等山,如员水、天门河、鬼水、大富水等,均在左岸。各支流一般上游穿流于山地,乱石多,坡度大;中游经过丘陵地,多石滩;下游入平原湖沼地区,多泥沙沉积。由于河流短,河槽窄,水量小,夏季涨水,旋涨旋落,属山洪性质。在沿江堤防没有修筑以前,汉江下游河道常常发生变化,洪水时期干支流交汇在一起,一片汪洋。江汉干堤及其他大小堤垸修筑以后,汉江与各支流河道淤塞严重,河流发生极大变化,如天门河原来从汉川的新鲜口到牛角湾、沉下湖、皂角树、马港、会张弛口水出风门,入松湖、慈湖,后来由于故道淤塞,遂由冯家湾、杨腰坡入三台湖。天门旧河(俗称老县河),七八十年前为梅石廖湖,现为梅石两垸。

唐白河

  唐白河系唐河白河的合称,由源出河南方城县伏牛山的唐河和源出河南嵩县的白河,流至湖北襄阳市双沟镇汇合而成。至襄阳市东律镇注入干流。以白河为源,全长312千米(唐白河口至白河源),流域面积24500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82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2.26米。整个水系略成扇面状,干支流在山地的长度很短,白河自黑山头以上仅90余千米,唐河自金店以上仅30余千米,河身大部分在平原上。干支流进入平原后,河曲发育,并有局部改道现象,如新野以东有老白河,为东汉以前白河正流,从老白河沿河集镇残碑断碣推测,过去曾通航。南阳瓦店区东湾原来在白河以西,现已改在河东。唐白河下游从前纳清河以后 在现在的清河口流入汉江,后因改道淤塞,始改道南流至张家湾入汉江,而清河则单独入汉水。唐河的河槽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类似的变化较少。

  唐白河各河流的流量很不稳定,最大流量与最小流量相差达1900多倍。每逢大雨之后,河水猛涨,毁岸决堤,破坏甚烈,河床普遍扩展,如白河支流鸭河在唐村一带从1919年以来河床已加宽一倍多。若久晴不雨,则又干涸无水,甚至断流,对于航运和灌溉都很不利。

  唐白河干支流大部分流经地均在南阳地区。而南阳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传统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远在战国时代,楚人沈诸梁为叶县尹,即“作陂池,资灌溉”。这种风气在两汉进一步弘扬光大,一直沿袭到明清,历时两千年左右。但是从明代开始,由于数十万流民聚积于荆襄山区,迫使政府允许他们在此“各占旷土,开垦为永业”,开垦很快出现了向山头延伸的苗头,清代则大规模地向山区发展。这一方面带来了田地的开垦,另一方面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生态平衡,加速了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的进程。

丹江

  丹江,俗称丹河,又称均水,亦称丹渊,发源于陕西蓝田县商县之间分水岭西南侧,与渭水支流灞河同源而背流。东南经陕西商县、丹凤、山阳、商南4县,河南淅川、内乡2县境,于湖北丹江口市注入汉水,干流全长390千米,为汉江最长的支流,流域面积17300平方千米,占汉江流域总面积的10%。多年平均流量174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401米。水系发育,支流众多。主要支流有武关河淇河淅河滔河等。

  丹江流域在地貌上最显著的特色为沿江峡谷与平地相间,从丹江口至秦岭依次为江口峡谷、李官桥盆地、关防滩峡谷、淅川荆紫关盆地、湘河街峡谷、竹林关普峪河宽谷、流岭峡谷、丹凤—商县盆地,最后为秦岭峡谷。这种地貌对于修建水库非常有利,峡谷两岸高而陡,可以建高坝,而盆地宽谷亦可拦蓄大量洪水。著名的丹江口水利枢纽就建在汉水与丹江的汇合处。

堵河

  堵河,又名武陵水,亦名庸水、陡河,为汉水第三大支流,有两源:南源出湖北神龙架东北麓,北流称官渡河,至竹山县两河口汇合西源;西源出陕西四川省大巴山东南麓,南流称平溪河,过镇平县南江,进入湖北竹溪县汇湾河,与南源汇合后始称堵河。干流经竹山、房县、十堰市,至郧县西流镇入汉水。西源为干流,全长约342千米,流域面积12431平方千米。平均坡降1.93‰,自然落差1586米。黄龙滩水文站多年平均输沙量834万吨,年平均输沙模数695吨/平方千米,为湖北泥沙高值区之一,水土流失严重。河道弯曲,干流弯曲系数1.87,为山地弯曲河型。主要支流有潭口河苦桃河北星河官渡河泉河竹溪河等。

  堵河沿岸除黄龙滩、竹山、竹溪等城镇附近河谷较宽外,其余均系峡谷性质,两岸山峰高出河床150~200米,可以修坝的地点很多,但无宽广盆地足以拦蓄大量洪水。

  堵河干流横截均房背斜层之西端,与地质构造不符合,根据研究,李捷与朱森认为堵河上游背斜层以南水系原是南河的上游,后因堵河向源侵蚀袭夺南河上游为己有,乃成今日的堵河。

褒河

  褒河,古称乌龙江,又名太白河、褒水。有二源:东源出自秦岭山脉陕西太白县与宝鸡之间分水岭西南侧,西南流称红岩河;北源出自陕西凤县东部秦岭沟附近山区,至留坝县江西营汇合东源,至汉中市入汉水。全长198千米,流域面积3940平方千米。无论是长度、流域面积,还是水量,均超过沮水,故有人主张以褒河为汉江正源。流域多山,河道流向较顺直。主要支流有沙子河武官河太白河杨家河等。

流域

地貌

  据《汉江流域地理调查报告》,汉江流域的地层情况,从经过三叠纪末期的造山运动以后,本流域不再受到海侵。当侏罗纪的时候,本流域低洼地区成为内陆湖泊,有砂岩和页岩的沉积。侏罗纪末期的造山运动在本流域非常剧烈,完成了本流域地貌的大轮廓。白恶纪时期本流域只有汉中盆地略有沉积,其余各地可能都是侵蚀区。白恶纪末期的造山运动使本流域地面上升,发生褶皱与断层,造成很多盆地与地堑,如郧县盆地、均县盆地、丹凤—商县地堑、西峡地堑等。在这些盆地与地堑中沉积了第三纪红色岩系。发生在第三纪末期至第四纪初期的喜马拉雅运动,使本流域整个地面隆升,秦岭巴山荆山大洪山大别山等均因这次运动而重新上升为高山。经过这次运动后,本流域的地貌基本上已和现在的一样。

  汉水流域绝大部分是山地,山地面积约123000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174000)的70%,丘陵地面积约22000平方千米,占13%,平原面积约27000平方千米,占16%,湖泊面积约2000平方千米,占1%。山地分布在老河口以上,主要平原分布在钟祥以下,之间为丘陵地区。当然,在上游山地区内亦有局部平坝与丘陵地貌,在下游平原上亦有个别丘陵,但在整个地貌上显然无足轻重。

  本流域地面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面积占70%多,2000米以上的面积仅占4%。从全流域各地的绝对海拔的差别来说,上下游相差很大,秦岭最高峰太白山的海拔达4100余米,一般山峰的平均高度约2500米;巴山最高峰的海拔达2500米,一般山峰的平均高度约1500米。但下游平原的海拔在35米以下。本流域的山系,根据它们的走向大致可分为两组:一组为东西走向的山脉,如秦岭与大巴山脉;一组为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如大洪山脉与荆山山脉。这两组平行山脉都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它们的走向基本上就是地层的走向。这两组山脉都是以褶皱为主的山脉,岸层挤压很紧密,并有角度大的逆转断层,秦岭和巴山尤甚。它们的共同特色是“山大谷小”,整个山地只有红色岩系分布的盆地和地堑比较宽广,其余山谷都很狭窄,平地尤属罕见。

  本流域平原面积很小,只有四处较大的平原,即汉中平原、襄阳—宜城平原、唐白河平原、下游平原。四处平原之中,汉中平原、襄阳—宜城平原与下游平原都是泛滥平原,地势平坦,只有唐白河平原大部分为古冲积平原,俗称岗地,已略受分割,泛滥平原则占地面积较小。

  本流域湖泊较大的200多个,其中大部分为洼地积水,旱年与湿年湖泊面积的变化较大。各类湖泊不论它们的成因如何,都在逐渐分裂与消失之中。

气候

  汉水流域位于北纬30°8′~34°11′,东经106°12′~114°14′,距海洋甚远。全区北有秦岭外方山黄河流域为界,东北以伏牛山桐柏山淮河流域毗邻,西南以大巴山嘉陵江流域相邻,东南为江汉平原。整个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形成一东南向敞开的喇叭形,使东南季风可长驱直入本流域,加之北界的秦岭山脉,一般高程在2500~3000米之间,它不仅有抬升气流的作用,而且阻滞北方冷空气侵入,因而这里成为中国南北气候交界地带,流域内气候较温和。

  本流域的风向受冬夏季风的影响,冬季多东北与西北风,夏季多东南与西南风,春秋两季为过渡时期,风向变化较多,但仍以偏北方向为多。就地域而论,大致自白河以下汉江河谷内春夏多东南风与南风,冬季多北风与西北风,白河以上虽在夏季仍以偏北风为主,南风或东南风不占重要地位。风力一般说来,下游平原寒潮长驱直入,风很大,最大风力达10级;上游山岭纵横,阻碍重重,风力较弱,最大风力在7级上下,但在峡谷道上,风力亦大,可超过9级。

  本流域的气温上下游相差不大,冬季温暖,霜期较长,冰冻现象不严重,平常年份汉江干流无冰封现象,只有沿河湾处有薄冰,特寒之年有相当厚的冰,钟祥县志有:“汉江冰,人履其上”的记载。1955年1月汉口附近汉水干流全河封冻。汉水的支流一般比降大,水流急,无冰封现象。上游山地冰冻现象比中下游普遍,海拔2500米左右的山地,5月间亦有结冰现象。夏季炎热,各月平均气温高于22,愈往下游,气温愈高,但相差仅2~3°,可见本流域夏季普遍炎热。

  本流域的降水主要是雨量,降雪、冰雹很少,除秦岭及大巴山高山地区之外,鲜有积雪达半个月以上者。多年平均雨量约700~1100毫米,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年平均雨量的分布,大致自西北向东南递增。郧县以上,盆地河谷的年雨量均在700~800毫米之间,大巴山与武当山约在1000~1200毫米左右,高山地区在1000毫米上下,中游800~900毫米,但唐白河流域只有600~700毫米,下游自1000~1300毫米。各季雨量的分配颇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大规模降雨的主要原因,系由于北方冷空气南下所至。

航运

  汉水干支流的航线很长,分布于陕西河南湖北三省70多个县市,在这一广大区域内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方面,几千年来曾经做出巨大的贡献。两千年前汉水已是今湖北、湖南四川、陕南向中原运输贡赋的要道。在陇海铁路通车宝鸡以前,陕南和部分陇南的货物都要顺汉水运到汉口。可以说,在历史上汉江干支流一直是本流域交通网的骨干之一。

  汉水干流水量比较充足,全流的95%均可通航。但比降很大,从河源到河口平均比降为0.36‰,而且滩险甚多。上游约占总航线的62%,是全流航行最困难的一段。其中,洋县至石泉,河流流经山地中,大部分为峡谷,比降达1‰,为全流比降最大的一段,水流极为湍急,礁滩最密,两滩相距不及500米,河床最窄处50米,而尤以黄金峡最著,其中的车滩、囚滩、龙滩、龟滩等处,泓道宽度在10米以下,船只转动不易,因此极易触礁,成为汉江干流最困难的地段。

  中游段占总航线的16.4%,平均比降0.12‰,对航运来说流速仍嫌太急。本段乃全河流河槽最宽,沙滩和沙洲面积最大的一段。因水流散漫,泓道多变,沙滩常移动(称为跑沙),若对航道不熟,易发生危险。

  下流河段平均比降0.09‰,常年可通行轮船。

  支流航线4317千米中,终年通航的河流仅2294千米,占53.23%。不能终年通航的河流约1873千米,占43.39%。上游的支流,汉江北岸少航运之力,南岸通航河流较多较长,大部分河流穿行于比较低缓的山地中,不过,除木马河、月河滩险较少外,其它各河滩险仍然很多,通行船只载重较小,航行十分不易。中游通航支流较多,主要有唐白河、北河、南河、蛮河、利河、丰乐河、梓河等,其中,唐白河航线最长,北河、利河、丰乐河与梓河航线极短。下游支流上游乱石多,坡度大,大半不利航行,中游多石滩,下游多泥沙沉积,对航运亦有妨碍。但当长江及汉江洪水向各河下游倒灌之时,常使下游水位提高,而且历时较长,因此夏季航运比较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