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藏语系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汉藏语系汉语拼音:Han-Zang Yuxi;英语:Sino-Tibetan family),按谱系分类法划分的语系之一。有些学者曾使用过“藏汉语系”或“印支语系”。但是划分的形式很多。这个语系至少包含汉语藏缅语族,共计约400种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缅甸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亚洲各地。

  汉藏语系的分类,主要有三种不同意见:李方桂提出汉藏语系分汉语、侗台语族苗瑶语族藏缅语族;这个看法得到罗常培傅懋勣以及中国大多数学者的赞同。美国学者白保罗(P.K.本尼迪克特)认为这个语系仅包括汉语和藏–克伦语,他认为苗瑶语和侗台语与南岛语有密切的关系,同属澳泰语系法国学者沙加尔认为南岛语与汉语有亲缘关系,邢公畹进一步提出,汉语、侗台语苗瑶语藏缅语南岛语等都有同源关系。

  中国的汉藏语系语言约有80种。汉语分官话、吴、湘、赣、客家、粤、闽七大方言;藏缅语族分藏语支缅语支彝语支景颇语支羌语支苗瑶语族苗语支瑶语支侗台语族壮傣语支侗水语支黎语支仡央语支

  汉藏语系语言的主要特点:语音有声调。不同语言的声调发展不平衡,最少的有两个,最多的有十几个,少数语言的方言无声调,藏缅语族的声调相对较少。声调因声母清浊而分阴阳的在整个语系中具有普遍性。汉语、苗瑶语族和侗台语族都经历过四声分阴阳的过程。藏缅语族许多语言也有因清浊分声调的。许多语言还因韵母是否带塞音韵尾而分舒促调;有些语言的声调因元音长短、元音松紧、声母送气与否、复辅音声母的简化而再分化。

  许多语言的元音分长短,多数语言还保留数量不等的复辅音。复辅音主要有:①鼻音加其他辅音。②喉塞音加其他辅音。③塞音或鼻音加响音。④擦音加其他辅音。复辅音存在简化、脱落的趋势。现代汉语基本已无复辅音。藏缅语族有些语言还有松紧元音和卷舌元音。

  虚词和词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除藏缅语族部分语言外,多数语言的形态变化都不大丰富。除藏缅语族的藏语支语言、景颇语支语言外,一般语言都有丰富的量词。有丰富的重叠式。较普遍的是形容词、动词、量词的重叠。形容词重叠大多表示性质状态的程度加强。量词重叠大多表示遍指的意思。有些语言名词、代词也可重叠,往往表示多数。藏缅语族部分语言人称代词重叠构成反身代词,动词重叠表示“互动”。有表示句子成分结构关系的助词。藏缅语族语言往往加在句子成分的后面;汉语、侗台语、苗瑶语加在体词性成分前面的称介词,加在句子成分后面的称结构助词和时态(情貌)助词。

  除藏缅语族有些语言有较多的多音节单纯词外,大多数语言的单纯词是单音节的,有少量双声、叠韵的多音节单纯词。合成词以派生、复合为主。普遍有四音联绵结构。中国境内汉藏语系中的少数民族语言普遍借用汉语词。有些语言,如白语、瑶语中汉语借词占词汇总数的一半以上。此外,有些语言还从邻近的民族语言里吸收借词,如景颇语借用傣语词,门巴语借用藏语词,拉珈语借用壮语词等。

  汉藏语系语言的研究很不平衡,其中汉、藏、缅等语言有许多语文学著作,诸如《尔雅》、《方言》、《广韵》、《授记根本三十颂》、《性入法》等。但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调查研究汉藏语系语言,则始于20世纪以后。中国语言学家从20世纪30年代起开始调查中国境内的汉藏语系语言,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始于5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新发现语言研究丛书》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马学良主编的《汉藏语概论》(1991)分语族或语支介绍了汉藏语系语言的基本特点。在语言历史和谱系分类研究方面,不同层次的专题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90年代有一大批语族和语系历史比较研究的著作问世,其中包括王辅世、毛宗武的《苗瑶语古音构拟》,梁敏、张均如的《侗台语概论》等;丁邦新和孙宏开主持的《汉藏语同源词研究》已完成了120种汉藏语系语言和方言的词汇语音数据库,有20多个子课题已开展了专题研究,《汉藏语同源词研究》第一、第二卷已经出版。

语言特色

  汉藏语系中各语言的一些类型学的特点:

  • 很多是孤立语;
  • 有声调;
  • 单音节词根占多数;
  • 有量词;
  • 以虚词和语序作为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但是,大部分语言学家认为,原始汉藏语的语音和语法和嘉绒语相似:没有明确的声调系统,有复辅音,有复杂的动词形态。法国学者奥德里库尔(Haudricourt)早在1954年发现汉语的声调是后起的[来源请求],战国时的汉语没有声调,到了南北朝韵尾-s和喉塞音分别演变成去声和上声。上古汉语也有复杂的形态,例如:使动的s-前缀:登(端母登韵)上古汉语*təəŋ,增(精母登韵)*s-təəŋ。嘉绒语和藏语里存在着同样的s-使动前缀。

  按照历史语言学的定论,声调的有无、语序(动词、主语和宾语的相对位置)、音节结构等类型特征无法支持或者否认语言同源关系的假设,因为这些特征容易扩散到不同的语系。惟有共同的形态成分(前缀、后缀、中缀、元音交替等)和基本词汇才能证明这种关系。

范围和争议

  关于汉藏语系的分类和归属问题,学界争论不休。在中国,汉藏语系一般分为四个语族,即汉语族、壮侗语族(或称侗台语族、侗泰语族、台语族)、苗瑶语族和藏缅语族。197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一般认为苗瑶语族和壮侗语族不属于汉藏语系。

  法国学者沙加尔还提出汉藏语系和南岛语系有发生学关系,这个理论得到中国著名语言学家邢公畹的赞同。近来叶尼塞语系也被认为和汉藏语系有关。还有学者认为汉藏语系和阿尔泰语系有发生学关系。

  有少数学者,如克里斯托弗·贝克威思(Christopher Beckwith)和罗伊·安德鲁·米勒(Roy Andrew Miller)不承认藏缅语和汉语有发生学关系。

分类历史

  德国学者克拉普罗特(Julius Klaproth)早在1823年就提出汉语、藏语、缅甸语的基础词汇之间有同源关系,而泰语和越南语则不同。但后来他的著作被淡忘了,一直到20世纪,学者们才重新重视他的研究。

  19世纪流行的分类,一般都是出于人种的考量,例如内森·布朗(Nathan Brown)在1837年提出“印度支那语”的概念,用来表示除阿尔泰语和达罗毗荼语以外的所有东方语言,包括日语和南岛语。

  “汉藏语”一词是普祖鲁斯基(Jean Przyluski)在1924年提出的,他的分类如下:

  • 藏缅语
  • 汉台语(这里的台语不仅包括现在所说的侗台语,还包括苗瑶语)

  在此基础上,有人把汉语、侗台语和苗瑶语分开,这种分类在中国比较流行:

  • 汉语族
  • 藏缅语族
  • 壮侗语族
  • 苗瑶语族

  20世纪后期,多数西方学者从汉藏语中排除了侗台语和苗瑶语,但是保留了汉语和藏缅语的二分法,例如马蒂索夫(Matisoff)、布拉德利(Bradley 1997)、杜冠名(Thurgood 2003)的分类:

  • 汉语族
  • 藏缅语族

  目前有学者不认同这种二分法。更有人认为汉语在汉藏谱系树的地位可能比较接近藏语,反而汉语和缅甸语或者羌语的关系没有那么密切。例如Van Driem(2001)就把汉语和藏语并称汉藏语族,作为藏缅语系的一个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