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汶川县
汶川县城全景
汶川县城风貌
阿坝州汶川县:萝卜寨
阿坝州汶川县:大寺古羌博物馆
阿坝州汶川县:水磨古镇
阿坝州汶川县:三江生态风景区—水乡藏寨
阿坝州汶川县:映秀地震遗址

  汶川县汉语拼音:Wèn Chuān Xiàn;英文:Wenchuan Xian),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辖县,中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居川西北高原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地理坐标北纬30°45′-31°43′、东经102°51′-103°44′。东邻彭州市都江堰市,南接崇州市大邑县芦山县,西界宝兴县小金县,西北至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全县东西宽84千米,南北长105千米,总面积4084平方千米。总人口97615人(2016年)。主要民族为汉族羌族藏族回族。辖8个镇、4个乡。是华夏始祖大禹的出生地,是藏、羌、回、汉等各族群众交汇融合的地带,是全国四大羌族聚居县之一,国家羌文化生态体验区。

  汶川境内地势由北向东南倾斜。东北为龙门山脉,西南为邛崃山系。西部多分布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四姑娘山海拔为6250米;东南部漩口地区的岷江出口处海拔仅780米。岷江过境,杂谷脑河草坡河寿江为县境岷江四大支流。属青藏高原亚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3.5℃,年降水量500毫米。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国家AAAAA级景区汶川特别旅游区、国家AAAA级景区大禹文化旅游区等景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风光秀美、特色鲜明。国道213线、317线过境。纪念地有红军烈士纪念馆。名胜古迹有石纽村刳儿坪、姜维城等。县境西南部为卧龙自然保护区,为大熊猫的研究和主要繁殖地。

  汶川县南距省会成都约132公里,北离州府马尔康202公里,是前往卧龙自然保护区、九寨沟、黄龙等世界级景区和大草原的必经之道,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

  近年来汶川县以“大健康”为统领,按照“南林北果·绿色工业+全域旅游(康养)”发展思路,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全力打造烟雨三江、丹青水磨、天地映秀、熊猫家园、大禹故里、古韵羌山“汶川六景”,大力发展甜樱桃、脆李子、香杏子“汶川三宝”产业,深度挖掘治水文化、羌藏文化、熊猫文化、大爱文化“汶川文化四朵花”内涵,奋力推进家风、校风、民风、政风“文明四风”建设。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51个少数民族县(市)中排名前三,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和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

  • 邮编:623000 代码:513221 区号:0837

行政区划

  全县辖8个镇、4个乡:威州镇、绵虒镇、映秀镇、卧龙镇、水磨镇、漩口镇、三江镇、耿达镇、龙溪乡、克枯乡、雁门乡、银杏乡。县政府驻威州镇,距州府驻地马尔康140千米。

  2016年末,全县户籍人口97615人,其中,男性50625人、女性46990人,藏族19741人、羌族37210人、汉族39183人、回族1124人。

历史

  自汉代以来所设汶江、绵池、汶山、汶川等建置皆以境内岷江(岷汶古音相通)得名。据《元和郡县志》:“梁置汶川县,因县西汶水为名。”古“汶”、“岷”通用,汶江即岷江,汶乃岷的隶书之变,且岷汶古音相通。岷江亦读作汶江。

  其地古属冉毵部。公元前111年以冉毵地置汶山郡,辖绵池等5县,绵池为郡、县旧址在今威州镇姜维城。东汉曾改绵池县为绵池道,西晋改绵池县为汶川县。东晋汶川郡侨迁都安(今都江堰市),废绵池县。南朝梁于绵池县地置汶川县,西魏时省。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复置汶川县,县治仍在姜维城,直到明宣德年间治寒水驿(今绵虒镇政府所在地)。

  西汉(前206~24年) 以蜀郡北部冉駹地设置汶山郡,辖绵虒等5县,绵虒为郡、县治地(旧址在今汶川县威州镇姜维城)。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四川为益州刺史部(简称益州),绵虒属益州蜀郡。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省汶山郡,仍隶蜀郡,为北部冉駹都尉治。

  东汉(25~220年) 刘秀定都洛阳后,恢复西汉地旧制,改绵虒县为绵虒道,仍隶蜀郡。安帝延光三年(124年),撤蜀郡北部冉駹都尉复置汶山郡,绵虒为汶山郡辖。

  蜀汉(221~265年) 魏黄初二年(221年)刘备在蜀重建“汉”国,史称“蜀汉”,都成都。汶山郡仍设(治汶江),分绵虒县南部地区置都安县(今都江堰市聚源导江铺)。

  西晋(265~316年) 晋武帝咸宁六年(280年),以汶山郡隶益州,改绵虒县为汶山县,仍为郡治。

  成汉(304~347年) 建置与西晋同。

  东晋(317~420年)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灭成汉,汶山郡仍治汶山县。东晋后,郡徙县废。

  刘宋(420~479年) 汶山郡治迁都安,辖都安(今都江堰市灌口镇)、晏官(今都江堰市聚源导江铺)二县,仍隶益州,汶山县因郡治侨迁,未再建置。

  南齐(479~502年) 汶山郡仍治都安。齐武帝永明四年(486年)割今崇州市街子、双河及今汶川县漩口(搬迁前)、水磨一带新置齐基县。汶山郡辖都安、齐基、晏官三县。

  肖梁(502~557年) 肖梁统治今四川的56年中,汶山郡仍置都安,齐基县改置郡,于原绵虒县置汶川县(今威州镇),汶山郡辖都安、晏官、汶川三县。武帝普通三年(522年)于今茂县凤仪镇置绳州,领汶山郡(辖汶川一县)、北部郡(辖广阳一县)。公元553年西魏平蜀,省汶川县,汶山郡还治都安,辖都安(郡治)、晏官二县。

  北周(557~581年) 公元557年北周取代西魏。武帝保定四年(564年)改绳州为汶州,辖北部、汶山二郡。天和三年(568年)汶山郡由都安迁治今威州镇,并复置汶川县;改晏官县为汶山县(治今都江堰市灌口镇)。汶山郡辖汶川、汶山二县。

  隋朝(581(618年) 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汶州、扶州置蜀州,五年(585年)改为会州,并置总管府,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罢州,改为汶山郡,郡治汶山县(今茂县凤仪镇),汶川县(治威州镇)隶汶山郡。

  唐朝(618~907年)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隋之汶山郡为会州,四年(621年)改为南会州,太宗贞观八年(758年)复改茂州。领汶山(州治)、汶川、石泉(今北川西)、通化(今理县古城)四县及三十九个羁縻州。在今汶川县境有涂州(草坡、涂禹山一带)及蓬鲁、姜、怒、葛、勿、革是、占、达、浪、邠等羁縻州,分布于今绵虒以下地区。代宗广德 元年(763年)岷江上游松州、维州均设于吐蕃。五代前后蜀(907~965年)时期,汶山郡范围已缩小,今茂汶县渭门、汶川岷江以西地区尽为吐蕃所有。

  宋朝(960~1279年) 北宋(960~1126年)汶川县仍置,隶茂州通化郡。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以汶川县置威戎军使,隶成都府路。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改名延宁军,宣和三年废为寨,次年废寨仍置汶川县。南宋(1127~1279年)汶川县仍隶茂州通化郡。

  元朝(1271~1368年)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置“陕西四川行中书省”,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始正式建立“四川行中书省”,改“陕西四川行中书省”为“陕西等处行中书省”。蒙军占领岷江上游,先后建立“松潘客迭威茂等处军民安抚司”及茂州、松州、潘州等,归陕西等处行中书省辖,茂州领汶山(州治)、汶川二县。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改元初新建“松潘客迭威茂等处军民安抚司”为宣抚司,迁治汶川,后还治松州(今松潘县进安镇)。

  明朝(1368~1644年) 明洪武四年(1371年),茂州编入四川行中书省(洪武九年改为四川布政使司)属成都府。汶川县仍置,隶茂州。太祖洪武七年在今绵虒地区置汶川长官司、寒水关巡检司及彻底关。宣德年间因维州迁威州,汶川县治于迁寒水驿北(今绵虒乡政府所在地),属今汶川县地区的还有瓦寺安抚使司(涂禹山)。

  清朝(1644~1911年) 茂州仍置,隶成都府。清雍正六年(1728年)升为直隶州,辖保县、汶川县二县。嘉庆六年(1801年)保县改隶杂谷直隶厅,茂州只辖汶川一县。嘉庆七年州、县都隶属于“成绵龙茂道”(威茂道扩大)。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隶属川西道(成绵龙茂道改)。瓦寺安抚使升宣慰使,在三江口设行署,仍隶汶川县。

  中华民国(1912~1949年) 民国2年,汶川县属川西道(次年改西川道)。民国7年以后,四川处于军阀割据的防区制。民国17年省在茂县设“松理懋茂汶屯殖督办署”,由二十八军军长兼督办,直辖五县(松潘、理县、懋功、茂县、汶川)三屯(绥靖、抚边、崇化屯)。至民国24年,军阀配合中央军堵截红军北上抗日,中央军势力入川消除防区,统一全省。民国25年设四川省十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治茂县凤仪镇,辖松、理、懋、茂、汶、靖化六县。是年,汶川县辖瓦寺土司属地由县整编为联保,下设保、甲直接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1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179师535团进驻汶川县城绵虒,2月24日正式成立汶川县人民政府,隶属茂县专区。1952年2月将理县之威州、克枯两乡划属汶川,县治仍建威州(1951年9月开始迁治,1952年3月迁完)。1958年撤销汶川县、茂县,建立茂汶羌族自治县,县治威州镇。1963年2月,恢复汶川县原建置至今。

  1990年底,全县辖3镇、14乡,总人口96054人(农业人口占70.46%,非农业人占29.54%)。有羌族27154人,占总人口的28.27%,主要居住在县北部的威州、绵池地区;藏族13837人,占总人口的14.4%,多聚居在氓江以西地带;汉族53978人,占总人口的56.2%,主要分布在南部漩口、映秀地区;回族916人,占总人口的0.95%。

  1996年,汶川县面积4048.1平方千米,人口10.4万人。辖6个镇、8个乡:威州镇、绵虒镇、卧龙镇、映秀镇、漩口镇、水磨镇、克枯乡、龙溪乡、雁门乡、草坡乡、银杏乡、耿达乡、三江乡、百花乡。县政府驻威州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汶川县常住总人口111935人,其中:威州镇29237人,绵虒镇9373人,映秀镇7977人,卧龙镇2552人,漩口镇13091人,水磨镇10467人,龙溪乡4851人,克枯乡3445人,雁门乡6980人,草坡乡4906人,银杏乡2672人,耿达乡2583人,白花乡9644人,三江乡4157人。

  2004年,汶川县辖威州、漩口、映秀、水磨、绵虒、卧龙6个镇和雁门、克枯、龙溪、草坡、银杏、耿达、白花、三江8个乡。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汶川县常住总人口100771人,其中:威州镇34460人,绵虒镇7845人,映秀镇2468人,卧龙镇2421人,水磨镇12574人,漩口镇13597人,龙溪乡3724人,克枯乡3078人,雁门乡7504人,草坡乡3826人,银杏乡2302人,耿达乡2857人,三江乡4115人。

  2013年,省政府(川府民政[2013]1号)批复同意撤销三江乡,设立三江镇,镇政府驻街村,辖原三江乡所属行政区域;省政府(川府民政[2013]26号)批复同意撤销耿达乡,设立耿达镇,镇政府驻耿达村,辖原耿达乡所属行政区域。2014年,省政府(川府民政[2014]9号)批复同意撤销草坡乡,将草坡乡所属行政区域划归绵虒镇管辖。至此,全县辖8个镇、4个乡:威州镇、绵虒镇、映秀镇、卧龙镇、水磨镇、漩口镇、三江镇、耿达镇、龙溪乡、克枯乡、雁门乡、银杏乡。

地理

  汶川县位于四川省境中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东南部,因汶水得名,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东邻彭州市、都江堰市,南接崇州、大邑县、芦山县,西界宝兴县与小金县,西北至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地图坐标北纬30°45′~31°43′与东经102°51′~103°44′之间。全县东西宽84千米,南北长105千米,总面积4084平方千米。

地形

  境内地势由北向东南倾斜。东北为龙门山脉,西南为邛崃山系。西部多分布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四姑娘山海拔为6250米;东南部漩口地区的岷江出口处海拔仅780米。岷江过境,杂谷脑河、草坡河、寿江为县境岷江四大支流。属青藏高原亚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3.5℃,年降水量500毫米。

气候

  东南向西北地势上升,呈比较完整的垂直,可分为8个不同的自然气候区,故有“十里不同天”之说。但南湿(漩口、映秀地区)北旱(威州、绵池地区)趋势明显,光、热、水分布不均,利于发展农业的多种经营生产,为州内重要农区县之一。在是2000米以下地区,年均气温13.5℃(北部)~14.1℃(南部),无霜期247~269天,雨量528.7~1332.2毫米,日照1693.9~1042.2小时,适宜各类动植物生长。

自然地理

  汶川县资源丰富,矿藏有金、沙金、银、铜、煤(有烟煤、无烟煤)、石灰岩等20余种。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为340.86万千瓦,可开发量达175万千瓦。植物资源有珙桐等珍贵植物近4000余种,动物资源有2000余种。农作物品种有玉米、小麦、荞麦、油菜籽、马铃薯和无公害蔬菜大白菜、灯笼辣椒、莲白等。经济林木主要有大樱桃、猕猴桃、红脆李、青脆李、核桃等。养殖业主要以三江黄牛、大耳羊、汶川铜羊、土鸡等为主。

植物资源

  汶川县山体宏浑高大,相对高差悬殊,光照、降水条件随海拔增高而变化,同样影响着森林及植被群落类型的分布和植物带谱的形成。这里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种类繁多,科属很全,一共4 000种。存在全国独有的、成片分布的野生珙桐林,与其伴生的水青树、连香树、伯乐树和其它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树木多达20余种。还有许多名木古树和“国香”兰花,使人在珍稀美、风采美、悠古美诸多方面获得丰富的意境和多种的美感。就森林植被来看,其中特用林和灌木林已占森林植被面积的82.85%,稀疏林地、未成造林林地、迹地更新地共只占17.15%,可见其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旅游、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丰富,现以开发出“三江生态旅游区”初具规模。在提倡“科教兴国”的今天,对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素质,增进科教科普知识、研究环境变迁对人类的影响,把握未来,汶川县无凝提供了最宽广的“天然教学实验室”。

动物资源

  汶川县拥有大量的动物资源。从现已采集到的标本看:昆虫有20多个目、700多种,其中仅鞘翅目就有33个科、482种。鱼类有6种,两栖类9种,鸟类208种,兽类96种。在这些动物中,不仅有猕猴、云豹、水鹿、灵猫等喜温湿的南方动物,而且有牛羚、猞猁、马熊、白唇鹿、白马鸡等耐严寒的高原和北方动物。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珍兽有大熊猫、金丝猴等4种;二类保护的有小熊猫、雪豹、红腹角雉等17种;三类保护的有林麝、金雕等8种;总计29种。雉鸡更是卧龙动物中之一大特色,全国56种中,卧龙占11种,多属国家保护的种类。

矿产资源

  汶川县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完整,岩浆岩分布广,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非金属矿产品种较多。

经济

  2016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65亿元,完成地方公共财政收入3亿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177元和11118元。

特产

  土特产“三江腊肉”、“汶川大樱桃”、“汶川土鸡蛋”、“羌绣”尤为出名。

汶川县特产:汶川羌绣
汶川县特产:汶川甜樱桃
  • 羌绣,国家质检总局2011年第128号公告正式批准对“汶川羌绣”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是汶川县获得的第1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汶川县素有“羌绣之乡”的美誉。“汶川羌绣”不仅是汶川的一张精美名片,更是震后灾区失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产业优势。汶川羌绣产地范围为四川省汶川县现辖行政区域。
  • 汶川甜樱桃,汶川境内海拔高,日照强,温差大,与世界优质甜樱桃原产地——美国西北部和加拿大西南部地区的气候极为相似,为世界甜樱桃优质栽培区,汶川境内气候既可以满足甜樱桃对低温的要求,又无冻害之忧,且十分有利于糖分的积累和果实着色。汶川甜樱桃因果大、色泽鲜艳、品质好而倍受消费者青睐。其果实肾形,果大,缝合线明显,果皮深红至紫红色,有光泽,果肉玫瑰红色,肥厚质脆,味甜,离核,品质极佳,且内含物丰富,其可溶性固形物14.5-17.5%,可溶性总糖≥13%,可食率≥82%,总酸(以柠檬酸计)≥6g/kg, Vc≥6.5mg/100mL。据全国专家研究表明,汶川县甜樱桃的质量位居全国第一,且果实成熟期早于北方甜樱桃产区15-20天,具有极强的品质优势和市场竞争力。

文化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旅游

阿坝州汶川县:大寺村冰瀑
  • 萝卜寨,位于汶川县雁门乡境内岷江南岸高半山台地之上。萝卜寨为冰水堆积的阶坡台地,地势平缓、宽阔,是岷江大峡谷高半山最大的平地,也是鸟瞰岷江大峡谷风光最理想的场所。
  • 大寺村,所辖于汶川县克枯乡,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高半山地带,阿坝州东南部,岷江上游。海拔1850—3800米,是典型的羌民族聚居区。羌族石砌碉楼高大挺拔,民族歌舞老少皆会,石膏豆腐、老腊肉嫩爽不腻,青(红)脆李、蓝莓个大香甜,后山林木乔灌错落有致。春季李花满村,夏日凉爽惬意,秋天硕果累累,彩叶满山,冬月冰瀑醉人。
  • 水磨古镇,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南部,东临都江堰,南倚青城山,距成都70公里,都汶高速、213国道、三江旅游快速通道穿越而过。被誉为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第一镇。
  • 三江生态风景区,位于四川汶川县南部、都江堰北部。景区面积188平方公里,由西河风景区、中河风景区及盘龙山风景区三部分组成。
  • 映秀地震遗址,位于汶川县映秀镇百花大桥之上的牛眠沟口、莲花心至漩口镇的蔡家杠村。地震遗址主要由天崩石、百花大桥、漩口中学等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