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崖画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沧源崖画

  沧源崖画汉语拼音:cāng yuán yá huà;英语:Cangyuan Rock paintings),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岩画,分布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勐省、曼帕、丁来、吴良等10处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崖上。是中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崖画之一。崖画,当地人称之为染典姆,意为岩石上的画。1965年,沧源县境内首次发现有灰色石灰岩上画有赭红色图案,揭开了沧源崖画发现的序幕。经科学方法测定,沧源崖画应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2001年,沧源崖画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沧源崖画分布范围极广。现已发现崖画地点十二处之多,主要分布在沧源县的勐来乡、丁来乡、满坎乡、和平乡和耿马县的芒光乡等地东西长约20公里的范围内,位于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崖上。

  沧源崖画面积大、图形多。十二处崖画的总面积约400多平方米,大的一幅画面可达80平方米,小的不足1平方米。画面中的单个图形大者30厘米,小者5厘米。一幅大型崖画由数以百计的单个图形组成,可分为若干部分。而小的崖画只有数个零散图形。

  崖画内容丰富多彩,图像千姿百态,特征明显。现已辨认出的图像有1100多个,表现为人物、动物、村落以及狩猎、祭祀、舞蹈时的情景,笔法简练质朴。画中人物为三角状正面剪影,颇具动感。动物则着重在角、尾、足和耳部的特征上,简单明了。

  崖画的色彩多呈赭红色,绘画的颜料可能用赤铁矿、虫胶和动物血调制而成。引人注目的是,沧源崖画会随日照时间、天气阴晴、干湿冷暖等因素不断地变幻色彩,有“一日三变,早红午淡,晚变紫”的说法。

  沧源崖画是当地先民们生产生活场景的再现和记录,是研究云南地区少数民族原始生活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