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福建省 > 泉州市
泉州市:城市风光1
泉州市:城市风光2
泉州市:城市风光3
泉州市: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福建泉州:老君岩石像

泉州汉语拼音:Quán Zhōu;英语:Quanzhou City),简称,又称刺桐城温陵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辖地级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全市范围位于东经117°35′-l19°05′,北纬24°23′-25°56′之间,东西宽约138公里,南北长约157公里。海域面积11360平方公里。东北与莆田福州交界,北部和西北部与三明龙岩接壤,西南面与漳州厦门毗邻,东南隔台湾海峡台湾遥遥相望。辖4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全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数据显示泉州市人口数量福建省最多,为8128530人。少数民族有48个,以回族畲族苗族蒙古族居多。方言闽南话为主,通用语言普通话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当时有海滨邹鲁的美誉。“爱拼才会赢”是泉州的城市精神。泉州是中国著名的侨乡,海外侨胞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各国。泉州籍华人有620多万人、香港同胞70万人。台湾闽南人约有55%来自泉州。境内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胜古迹有:开元寺清净寺安平桥洛阳桥郑成功墓九日山摩崖石刻老君岩石像伊斯兰教圣墓德化窑址天后宫崇武城等。清源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泉州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四季如春,有“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之称,别号“温陵”。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1000多万亩,耕地197万亩,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海岸线总长541公里,岛屿208个,有湄洲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四个港湾。深水良港多,可建万吨以上深水泊位123个,湄洲湾南岸的肖厝港和斗尾港是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天然良港。福厦高速公路、324国道、漳泉肖铁路过境,有晋江民航机场,有肖厝、后渚、崇武等港口。

  • 邮编:362000 代码:350500 区号:0595

行政区划

辖4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市政府驻丰泽区景观东路

人口、民族

  2012年末常住人口829万人。通用语言为普通话,闽南话为主要地方方言,并存莆仙话、客家话等多种地方方言。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分布在世界129个国家和地区的泉州籍华侨华人750万人,占福建省华侨总数60%;旅居香港同胞70多万人,旅居澳门同胞6万多人;台湾汉族同胞中44.8%约900万人祖籍泉州。

  泉州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除汉族外,还有48个少数民族, 这48个少数民族是回、蒙、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僳、佤、畲、高山、水、拉祜、东乡、纳西、景颇、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毛南、仡佬、锡伯、普米、怒、塔吉克、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京、独龙、鄂伦春、门巴、珞巴族。汉族占总人口的97.8%,少数民族占2.2%,主要以回族、畲族、苗族、蒙古族居多。回族主要分布在晋江陈埭、惠安白崎和鲤城近郊等地;畲族主要分布在德化、安溪和惠安等地;蒙古族主要居住在泉港涂岭等地。

历史

  夏、商时期,现泉州地区属扬州。西周,为七闽地。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属越国。公元前306年(楚怀王二十三年),楚国消灭越国。前222年,秦国大将王翦灭楚并占领楚地,并设立闽中郡为无诸管辖。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汉高祖封无诸为闽王,封国闽越国。之后,现泉州地界先后归属闽越国、冶县、侯官县。

  孙吴永安三年(260年),设建安郡。泉州多数地区属东安县(治所设今南安县丰州镇),今德化县属侯官县。西晋太康三年(282年),东安县改为晋安郡晋安县。

  南朝,刘宋泰始四年(468年),晋安县分别改为晋平郡、晋平县。萧齐改称晋安郡、晋安县。萧梁天监中(502年~519年),泉地属南安郡晋安县。光大二年(568年),南安郡属丰州(治所设闽县,今福州市区)。

  隋开皇九年(589年),丰州改称泉州(治所设今福州),撤销南安郡,晋安县改称南安县。“泉州”之名首次出现。大业二年(606年),泉州改为闽州,南安县属闽州。大业三年,闽州改建安郡,德化属闽县,今泉州市其它地区属南安县。

  唐朝时,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建安郡改州,称建州。武德五年,在南安故郡置丰州(治所设今南安丰州镇),并分置莆田县。武德六年,在闽县再次设泉州。武德八年,置都督府,辖泉州、建州、丰州。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丰州撤销并入泉州。

  嗣圣元年(西元684年),泉州地开始立州建置,名曰武荣州。景云二年(711年)改武荣州为泉州,因城北泉山因而得名。

  在宋朝及元朝时泉州是“东方第一大港”,极为繁荣。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泉州设立宣慰司兼领征南元帅府,十五年改宣慰司为行中书省,升为泉州路总管府,辖南安、晋江、永春、同安、德化、安溪、惠安以及南北二录事司。十七年五月,福建行省并入泉州行省,同年七月徙泉州行省于隆兴。元末至正十七年(1357年)到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泉州发生一起持续十年之久的战乱,史称“亦思巴奚战乱”。这场战乱迫使外商纷纷避难回国,不敢再来泉州贸易,从此番舶不敢进港,商贾不敢抵泉,外商绝迹,盛极一时的泉州港元气大损,一蹶不振。

  明初,明朝政府改泉州路为泉州府,明清之际,许多泉州移民来到台湾发展,著名的海商与军事家郑芝龙、郑成功父子即是。

建制沿革

  泉州在三国吴永安三年(260)为建安邵东安县地。南朝梁天监中(502—519)析晋安郡地置南安郡,隋开皇九年(589)改郡为县。唐武德五年(622)置丰州,领南安、莆田、龙溪3县,州治设今南安丰州。景云二年(711)改名泉州。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析南安县地增置桃源县,后晋天福三年(938)改桃源县为永春县。宋宣和三年(1121)改清溪县为安溪县。至此,辖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县。元至元十五年间(1278)为泉州路,领县不变。明洪武二年(1368)改称泉州府。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永春县为直隶州,并划德化、大田属之,与泉州府同属共泉永道。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政府”)成立时属“兴泉(泉海)省”。1934年7月分设第四行政督察区,第五行政督察区。1935年10月缩并为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8月至11月除金门县外各县相继解放,成立福建省第五专区。1950年3月改为泉州专区,10月称晋江区,1955年改为晋江专区(德化县1950年划归第七专区,1951年再归晋江区)。1971年称晋江地区。1985年撤晋江地区,设省辖地级市泉州市。自1949年9月起除续领原辖晋江、惠安、南安、安溪、永泰、德化、莆田、仙游、金门、同安10县外,1951年从晋江县析出城区和近郊建县级泉州市,1956年增辖福清、平潭、永泰、大田4县,1958年划出同安县归厦门市,1959年划出福清、平潭、永泰3县归闽侯专区,1963年划出大田县归三明专区,1970年划出莆田、仙游县归莆田地区,同时同安县划入晋江地区,1973年同安县复归厦门市。

  1985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晋江地区,设立泉州市(省辖地级市),原泉州市建制改设为鲤城区。1985年12月31日,鲤城区政府正式挂牌办公。1986年1月,泉州市政府正式挂牌办公。

  1987年12月1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石狮市(省辖县级市,由泉州市代管)。以晋江县的石狮、永宁、蚶江三个镇和祥芝乡为石狮市的行政区域。1988年9月30日,石狮市政府正式挂牌办公。

  1992年3月5日,国务院批准晋江撤县设市(省辖县级市,由泉州市代管)。以原晋江县的行政区域为晋江市的行政区域。1992年5月1日,晋江市政府正式挂牌办公。

  1993年5月12日,国务院批准南安撤县设市(省辖县级市,由泉州市代管)。以原南安县的行政区域为南安市的行政区域。1993年10月16日,南安市政府正式挂牌办公。

  1997年6月3日,国务院批准泉州市增设丰泽区、洛江区。1997年9月29日,鲤城、丰泽、洛江3个区政府正式挂牌办公。

  2000年4月1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泉州市泉港区(泉港区所辖区域与原肖厝管委会一样)。2000年12月28日,泉港区政府正式挂牌办公。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泉州市总人口7283040人。其中:鲤城区 292157人、丰泽区 397847人、洛江区 160071人、泉港区 342211人、惠安县 897381人、安溪县 1011437人、永春县 516781人、德化县 301834人、石狮市 498786人、晋江市 1479259人、南安市 1385276人。

  2000年辖4区3市5县,15街道112镇29乡1民族乡。2001年辖4区3市5县,15街道115镇26乡1民族乡。2003年辖4区3市5县,27街道办事处107镇26乡1民族乡,54个居委会、246个社区、2149个行政村。

  2003年末,全市总户数1715866户,总人口662620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96232人(均不包括金门县在内);其中4个市辖区总户数248066户,总人口97772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76235人。

  截至2005年11月18日,泉州市辖4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共有28个街道、106个镇、27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382个社区、4个居委会 206 个行政村。

  2006年2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函[2006]9号),泉州市政府驻地由鲤城区庄府巷迁至丰泽区景观东路。

地理

  泉州市土地总面积11015平方千米,4/5的面积为山地丘陵。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三级阶梯分布,可分为西北部中、低山区,中部低山、丘陵、河谷平原区和东南沿海丘陵、台地、平原区三个地貌区[3]。西北部戴云山脉,有“闽中屋脊”之称,主峰戴云山海拔1856米;德化和永春、安溪的西部山地广布,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有29座,1000米以上的山峰数百座;河谷、盆地错落其间,是泉州市地势最高的第一级阶梯。东南部地势较为开阔。戴云山脉延伸部分的山地、丘陵和河谷平原相间排列,属泉州市地势的第二级阶梯。沿海丘陵、台地和缓、连绵分布,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晋江中下游的泉州平原是福建省的第四大平原,属地势的第三级阶梯。第三级阶梯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大陆棚部分。

  泉州市濒临东海,主要有湄洲湾、大港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安海湾等海湾。在这些海湾内有适宜建大、中、小型码头泊位的十多个港口,其中肖厝港是“世界不多、全国少有”的深水海港。泉州市沿海岛屿较多,最大的海岛为金门岛(未实际管辖),面积133平方千米。

气候

  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94℃,1月均温12℃,7月均温285℃,年降水量12525毫米,夏秋常有台风。 

自然资源

国土资源

  全市土地总面积110.16万公顷。其中林业用地面积70.3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63.9%;有林地面积64.70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91.9%;耕地面积240.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4.24%;园地面积129.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7.67%;林地面积789.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46.81%;牧草地0.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0.05%;其它农用地面积88.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5.26%;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161.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9.56%;交通用地12.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0.74%;水利设施用地面积11.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0.66%;未利用土地面积253.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5.01%;人均耕地为0.33亩。

矿产资源

  泉州现已探明或基本探明有一定地质储量的矿产地130多处,其中大型矿产地8处,主要矿产资源30多种,有高岭土、花岗岩、辉绿岩、石英砂、石灰石、煤、铁、锰等。

海洋资源

  海域面积11360平方公里,海岸线蜿蜒曲折,长达541公里,大小岛屿207个,有湄洲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四个港湾,深水良港多,可建万吨以上的深水泊位123个,斗尾港是世界不多、中国罕见的天然良港。泉州是福建省主要产鱼区,主要水产生物有500多种,其中主要经济鱼类近百种,贝、藻类200多种。

水资源

  全市常年雨量充沛,境内溪流多达34条,总长1620公里,地表水总量87.6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14.56亿立方米,水电蕴蓄量达43万千瓦。晋江为泉州市第一大河,发源于戴云山东南麓,流经永春、安溪、南安、鲤城、晋江注入泉州湾,水系河流全长404.8公里,流域面积5629平方公里。此外,泉州地下水资源有10亿立方米,可利用的地下水0.76亿立方米。

林业资源

  全市拥有自然保护区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2.81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55%;全市拥有森林公园34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6个;森林公园总面积3.98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61%;全市森林面积70.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8.7%,活立木总蓄积量1960万立方米,森林蓄积量为1902万立方米。

野生动物资源

  全市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野生动物资源有30目85科385种,分别为两栖类2目7科32种;爬行类3目13科61种;鸟类19目51科260种;兽类6目14科32种。全市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鼋、蟒蛇、黑鹳、黄腹角雉、云豹、华南虎、金斑喙凤蝶、中华白海豚、中华鲟、红珊瑚等11种;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虎纹蛙、黄嘴白鹭、鸳鸯、鸢、鹰雕、蛇雕、花田鸡、穿山甲、豺、黑熊、苏门羚等57种;有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9种;有列入《濒危野生动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野生动物59种。泉州市野生动物资源种类在全省属于较为丰富地区。但是,许多珍稀物种仍然较为罕见,有的几乎没有踪迹,资源的脆弱性较明显,急需有针对性地加以保护。

野生植物资源

  全市森林植物种类达174科,599属,1127种(或变种),主要包括亚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次生植被等。亚热带雨林有上层优质树种如红栲、米楮、黄杞、阿丁枫、红豆树等树种;常绿阔叶林有栲树、丁枫、黄杞、樟树、楠木等。次生植被以马尾松、木荷、枫香等树种为主;山顶常绿矮林为主,上层优质树种以台海松为主;海岸植被以秋茄、白骨址为主。

经济

  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726.5亿元,增长12.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93.46亿元,增长2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8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15元,分别增长12.5%和12.6%。

城市建设

  2012年,泉州深化“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363个项目完成投资365亿元。交通网络日臻完善。晋石高速、金安高速、田安大桥、黄龙大桥和台商区南北主干道等建成通车,泉州湾跨海大桥、南石高速、莆永高速、国道324晋鲤段、东海大街拓改等加快推进,实现县县通高速的历史性突破。泉州港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口岸核心能力达标考核。泉州晋江机场改建主体工程完工,航空口岸通过国家对外开放验收。环湾片区加快建设。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76.5平方公里。编制完成市绿道系统、桃花山生态区保护建设等规划。晋江、石狮、南安城市发展向“两江一湾”靠拢,晋江两岸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东海、城东、北峰丰州、晋江滨江、江南等环湾新区初步形成,台商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亿元。滨海公园、桃花山公园一期、金山公园慢线等基本完工,城东学园、一院新院二期等加快推进,东海学园、江南学园、中医联合医院等开工建设。出台实施中心市区“三旧”改造政策,城市更新步伐加快。城市环境不断优化。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提升工程,完成10条街路景观整治和沈海高速森林生态景观通道建设,中心市区新增绿地面积530万平方米。48个“点线面”试点项目完成投资14.82亿元。完成田安南路、安吉路等供水管网改造,市区水质不断改善。全市新投入运营污水处理厂15座,城东垃圾转运站等一批环卫设施投入使用。完成电力线路缆化改造26公里。城市管理持续加强。推行市政公用行业常态化考评,组建市容市貌观察团,抓好14条主干道精细化管理。社区建设和物业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城市管理平台开通,成为“全国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市”。开展违法建房整治活动。投入公共交通9000万元,取消市区公交空调收费,公交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会

  2012年,泉州突出惠民利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万人,培训劳动者25.6万人次。参加职工“五险”人数增加43万人次,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分别达99.5%和95%。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7%,新增乡镇敬老院16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50个、农村老年体育活动中心22个,泉州老年公寓、江南老年颐乐园顺利推进,成立老龄服务志愿者协会。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放低保金2.75亿元。建成泉州市福乐家园和2所县级社会福利中心。全市慈善组织累计筹集善款33.7亿元,投入慈善救助活动20.7亿元;侨捐公益事业超过5亿元。物价总水平保持稳定。教育事业优先发展。4个区(市)完成“教育强县”创建或通过省级预评,7个区(市)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新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290所、公办幼儿园70所。配备国标校车130部,完成校安工程重建任务。晋江获批异地高考试点。安溪茶学院正式招生。建成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中心20个。医改工作扎实推进。新增医院床位2109张。石狮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经验在全省推广,全市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1485家村卫生所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三百工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完成。文化蓬勃发展。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215亿元。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十百千基础工程”基本完成。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入选联合国“非遗”优秀实践名册,泉州木偶剧院开工建设。“侨批档案”入选“亚太地区记忆遗产”,“海丝”、“闽南红砖建筑”入选中国“世遗”预备名单。梨园戏剧团、南音乐团摘获国家文艺类最高奖。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分别新增3位和40位。发行德化陶瓷特种邮票。完成14家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组建泉州广播电视台。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对外开放,实现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举办泉州市第31届戏剧会演、“闹元宵·闽南文化周”、美国“泉州电视周”、土耳其“泉州文化周”,以及海峡两岸商会经济论坛、闽台佛教文化交流周等海峡论坛泉州系列活动。不断加强体育工作,拓展南少林武术国际交流,推动五祖拳进校园;我市运动员在伦敦残奥会上取得“两金一铜”好成绩。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城市文明程度指数居全国提名资格城市前列。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超额完成。新开工4万套,完成投资90.23亿元;基本建成2.89万套,新增配租配售1.61万套。新增归集住房公积金36亿元、发放贷款27亿元。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复核。生态市创建走在全省前列,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5%。社会管理持续创新。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成为全国农民工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首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示范工程试点城市。推进综合警务改革创新,“保平安创满意促和谐”行动成效明显。加强领导干部接访群众工作,做好矛盾纠纷排解防范。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执法检查常态化建设,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和集中整治大会战,安全生产事故4项指数全面下降。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扎实推进。全市人口出生率13.45%。,政策符合率93.36%,保持低生育水平。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其他工作有效推进。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海防、人防、支前、审计、统计、方志、档案、气象、防震减灾、离退休干部服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教育

  秦汉以来,泉州一带就存在原始教育。西晋以后至唐开始,私学开始在泉州形成并在唐和五代时期出现乡学。北宋时,泉州创办州学,之后各县相继设立县学并形成官学系统。宋王朝南迁后在泉州设立南外宗正司设于泉州,形成教育皇室子弟的宗学。朱熹在泉州讲学后,开始出现书院。元代泉州开始出现社学,同时新办金门浯州书院。由于通商的阿拉伯人增多,蒲寿庚曾申办蕃学。清乾隆年间,泉州的府学达到全盛。光绪三十一年,科举制度废除,府州县学改办中、小学堂或孔庙,部分书院和私塾改为新学堂。

  民国初年,学堂改为学校。民国8年(1919年),出现新文化运动。民国期间,政府曾多次下令取缔私塾,但多数私塾仍存在。民国期间由于战乱,多数学校办学存在问题,一些学校时兴时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政府开始接办官立学校,并于1952年接办教会学校。至1955年,私塾全部消失。1958年,设立泉州大学(现泉州师范学院)。

  泉州市有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黎明职业大学、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院等公办高校,以及仰恩大学、泉州理工学院、泉州光电信息职业学院、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泉州华光摄影艺术职业学院、泉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民办高校。

地方特产

  • 德化瓷器
  • 泉州桂圆
  • 安溪茶叶
  • 源和堂蜜饯
  • 永春老醋
  • 春生堂风伤补酒
  • 老范志万应神曲
  • 永春芦柑
  • 金桔糖
  • 惠安褶牡蛎
  • 崇武活梭子蟹
  • 永春吉红糕
  • 湖头米粉
  • 深沪鱼丸
  • 荔枝
  • 石井蚝油
  • 衙口花生

文化

世界遗产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021年7月25日,在福州举行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顺利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个世界遗产。

闽南方言

  泉州方言(即泉州话)分布在今天的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晋江市、南安市、石狮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金门县和清?科技工业区等县(市、区、管委会),其使用人口达658万多人。泉州方言是闽南方言的一个分支。

  闽南方言是一种超地区、超省界的汉语方言。它主要通行于闽南地区、粤东的潮汕地区和台湾省的大部分地区,海南省和广东的雷州半岛一些地区以及浙江、江西、广西、江苏和福建的中部及东北部地区,也有讲闽南方言的。千余年来,闽南、潮汕一带有不少人出洋谋生而相继向外移居。人语相随,今天的东南亚诸国,有相当一部分华侨和华裔仍然以闽南方言作为他们的交际工具。

  闽南方言分布这么广,究其“正宗”,应是福建的泉州、漳州和厦门地区,而泉州方言则是早期闽南方言的代表。这是由泉州在闽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地位所决定的。众所周知,泉州是闽南开发最早、同时也是福建开发较早的地区。早在唐代,它的经济已经十分繁荣,泉州位居当时其他五个州府(福州、建宁、延平、汀州和漳州)之首。宋元以来,泉州刺桐港海外交通贸易达到鼎盛时期,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因此而成为闽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泉州的主导地位使泉州方言具有权威性,不断影响着漳州和闽南各地的方言土语。以泉州音为标准音的梨园戏这一闽南最古老的剧种和南音这一著名的古老曲艺,从诞生起到20世纪的今天,都没有因为闽南标准音的转换而受到影响,泉州人黄谦编写于清嘉庆年间的韵书《香音妙悟》一直被当作闽南各地韵书的蓝本。由此可见,泉州音在历史上的影响之大。

地方戏剧

泉州市戏剧:高甲戏
泉州市戏剧:提线木偶
  • 惠安南派布袋戏
  • 打城戏
  • 掌中木偶戏
  • 高甲戏
  • 提线木偶
  • 梨园戏
  • 南音

民间舞蹈

  • 献闹钹
  • 凤坡跳鼓
  • 车鼓舞
  • 拍胸舞
  • 幡会舞

民间工艺

  • 德化瓷器
  • 永春纸织画
  • 永春漆篮
  • 惠安石雕
  • 泉州木偶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市:洛阳桥
泉州市:天后宫
  • 清净寺 北宋,鲤城区涂门街,1961年3月公布
  • 安平桥 南宋,晋江市安海镇和南安市水头镇海湾交界处,1961年3月公布
  • 开元寺 唐,鲤城区西街,1982年2月公布
  • 崇武古城墙,明,惠安县崇武镇,1988年1月公布
  • 洛阳桥 北宋,泉州市洛阳江下游,1988年1月公布
  • 天后宫 南宋,鲤城区天后路,1988年1月公布
  • 老君岩 宋,泉州市清源山,1988年1月公布
  • 九日山摩崖石刻 宋,南安市丰州镇九日山,1988年1月公布
  • 摩尼石刻 元,晋江市罗山镇华表山,1996年12月公布
  • 郑成功墓 明,南安市水头镇覆船山,1982年2月公布
  • 伊斯兰教圣墓 唐,丰泽区灵山,1988年1月公布
  • 屈斗宫窑址 宋元,德化县浔中镇宝美村,1988年1月公布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弥陀岩 元 泉州市清源山
  • 瑞像岩 北宋 泉州市清源山
  • 姑嫂塔 南宋 石狮市宝盖山
  • 六胜塔 元 石狮市蚶江镇
  • 陀罗尼经幢 北宋 南安市丰州镇桃源村
  • 府文庙 宋 鲤城区泮宫内
  • 李贽故居 明 鲤城区万寿路
  • 崇福寺 宋 鲤城区崇福寺后
  • 碧霄岩石佛 元 泉州市清源山
  • 西资岩石佛 晚唐 晋江市金井镇
  • 清水岩 宋 安溪县蓬莱镇
  • 安溪文庙 清 安溪县凤城镇
  • 真武庙 宋 丰泽区东海石头街
  • 杨阿苗故居 清 鲤城区江南亭店
  • 龙山寺千手观音 明 晋江市安海镇型厝
  • 丁氏祠堂 明 晋江市陈埭镇岸兜
  • 贤良祠 清 安溪县湖头镇
  • 东关桥 南宋 永春县东平镇
  • 衙口施氏大宗祠 清 晋江市龙湖镇
  • 永宁城隍庙 清 石狮市永宁镇
  • 五塔岩石塔 宋 南安市官桥镇
  • 延平郡王祠 清 南安市石井镇
  • 安固石亭 北宋 惠安县涂寨镇
  • 沙格灵慈宫 清 泉港区南埔
  • 石笋 北宋以前 鲤城区浮桥笋浯村
  • 南天寺石佛摩崖石刻 宋 晋江市东石岱山
  • 赐恩岩观音石刻造像 宋 泉州市清源山
  • 莲花峰石刻 宋至清 南安市丰州镇
  • 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记 清 石狮市蚶江镇
  • 俞大猷墓 明 晋江市磁灶镇
  • 施琅墓 清 惠安县黄塘镇
  • 王潮墓 唐 惠安县螺阳镇
  • 磁灶古窑址 南朝至宋 晋江市磁灶镇
  • 安溪瓷窑址 宋至清 安溪县
  • 东田窑址 宋 南安市东田镇
  • 弘一法师墓塔 现代 泉州市清源山
  • 蔡资深民居 清 南安市官桥镇

旅游

宗教寺庙

泉州市:草庵摩尼教遗址
  • 开元寺
  • 少林禅寺
  • 老君岩
  • 天后宫
  • 仙公山
  • 草庵摩尼教遗址
  • 陈埭丁氏祠堂
  • 清水岩
  • 清净寺
  • 伊斯兰教圣墓
  • 安溪城隍庙
  • 凤山寺
  • 法石真武庙
  • 通淮关岳庙
  • 灵鹫岩
  • 魁星岩
  • 普济寺
  • 科山寺
  • 雪峰寺
  • 南天寺
  • 龙山寺
  • 崇福寺
  • 承天寺

博物馆

泉州博物馆
  • 泉州博物馆
  •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 泉州南少林武术博物馆
  • 泉州戏曲博物馆
  • 泉州古建筑博物馆
  • 华侨历史博物馆

山海风光

泉州市:崇武海滨旅游区
  • 石狮宝盖山
  • 石狮黄金海岸
  • 崇武海滨旅游区
  • 南来北往“第一山”
  • 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
  • 牛姆林自然保护区
  • 石牛山
  • 紫帽山
  • 戴云山
  • 九日山
  • 清源山风景名胜区

闽南建筑

  • 洛阳桥
  • 安平桥
  • 鲤城杨阿苗故居
  • 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 泉州府文庙
  • 安溪文庙
  • 屈斗宫古窑址
  • 姑嫂塔
  • 中宪第
  • 东关桥
  • 崇武古城

名人遗迹

  • 蔡襄祠
  • 李贽故居
  • 弘一法师纪念馆
  • 郑成功史迹
  • 李光地故居
  • 郑成功纪念馆
  • 郑成功陵墓
  • 小山丛竹

度假休闲

  • 德化桃仙溪生态旅游区
  • 安溪志闽野外运动生态游乐中心
  • 芳草园
  • 西湖公园
  • 刺桐公园
  • 东湖公园
  • 泉州高尔夫俱乐部

泉州小吃

泉州市小吃:碗糕
泉州市小吃:润饼
  • 碗糕 传说,年糕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伍子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当时吴王夫差为了抵御外敌,命伍子胥筑城。建成后,吴王称其为“阖闾城”,并举大宴庆功。但伍子胥料吴王骄奢,不妨越王勾践和范蠡,恐会亡国。他就嘱咐手下做许多糯米年糕,埋在城墙之下,以防百姓无食。果如所料,伍子胥后来遭诬陷身亡,吴国为越国所灭。随从突然想到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带领百姓拆城掘地,这才发现用糯米磨成粉做的年糕,城里的百姓以此年糕充饥获救。此后,人们为了纪念并铭记伍子胥的功绩与忠烈,就在春节这一天家家吃年糕,一直流传至今。在闽南,年糕又称碗糕,是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民间有一种说法,蒸年糕要特别认真,严禁小孩子说不吉利的话,若是糕发得好,裂开了,就叫做“笑了”,这时候全家人也很高兴。传统的年糕都以糯米为主材料,有萝卜糕、南瓜糕、芋头糕、白年糕等品种。有的外酥内润,有的松软香甜,气味喷香,入口鲜爽。
  • 牛肉羹 是泉州小吃中最受百姓喜爱,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据说,牛肉羹的问世与南宗名臣陆秀夫有关。传说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泉州市舶司提举蒲寿庚降元,并与元兵一同追杀文天祥等人。四月宋瑞宗死后,陆秀夫等人拥立年仅八岁的赵■为帝。为了逃避元兵的追杀,他们时而居住在船上,时而沿岸觅食,处境十分狼狈。一天,陆秀夫领着小皇帝潜入法石山讨食,荒野里只住一户人家,父女相依为命。家中惟一一条老耕牛几日前被元兵宰杀,如今只剩下一张牛皮和四个牛蹄。面对此景,陆秀夫只得与那父女俩一齐用刀将牛皮上残留的肉屑一点点地刮下来。刮下的牛肉放入沸汤中煮熟,并随手加入一些海盐和姜末。不料此汤竟香气四溢,令帝饱餐一顿。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宋元两军在山决战,宋军大败。陆秀夫背着小皇帝投海,南宋灭亡。而由陆秀夫和那农家父女共同制作的牛肉羹,经那农家父女改进后在民间流传下来。到了明代,随着番薯从吕宋引入福建,番薯粉替代绿豆粉成了制作牛肉羹的辅助原料,这种牛肉羹的做法一直保持至今。
  • 海蛎煎 是闽南的一道家常菜,俗称“蚵仔煎”、“蚝仔煎”。它以海蛎为主原料,拌和青蒜、韭菜、地瓜粉,摊入油锅,两面煎透,并摊上搅散的蛋,一道煎熟。起锅后,撒点胡椒,吃时再蘸上甜辣酱、香醋。此菜味香、鲜美、蛋嫩、粉滑,吃起来香鲜细腻、美味可口。这道菜在闽南地区冬春季节尤其盛行。民话曰:二月蚝肥韭菜香。在冬至过后至清明期间,人们都会经常吃这道菜。据程振芳先生介绍,以前做这道菜的材料特别考究。1964年,当时他在餐厅工作,也特别盛行做这道菜,原料有家鱼、蟹肉、五花肉等。现今,其做法趋向简单化,原料中只有海蛎、鸡蛋,外加些佐料等。
  • 肉粽 在泉州最吃香的应属东街的肉粽。这里的肉粽分有大肉粽、小肉粽、黑米肉粽、干贝肉粽四类,它们主要区别在于原料上。比如干贝肉粽,主要以干贝、香菇、虾仁、鸡蛋、鱿鱼须、瘦肉、海蛎干为主料,再佐以甜辣酱、花生酱、蒜蓉,制作精细,糯而不烂,肉嫩不腻,味香鲜美,可令人回味无穷。
  • 塘头甜粿 传说晋江的一个穷秀才屡试不中后,心灰意冷,于是搭一条货船下南洋谋生。临行前,秀才只带了一袋甜粿上船。船行不久,就在海上遇到狂风暴雨,迷失了方向。漂泊了七天七夜后,船上能吃的东西已所剩无几。因为吃甜粿经得起饿,全船的人最后就靠着秀才带的那一袋子甜粿活了下来,并到达了目的地。此后,甜粿在南洋声名日隆。传说后来下南洋的人都要带上甜粿,才能保证一帆风顺。
  • 湖头米粉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圣祖玄烨因平定“三藩之乱”,又逢29岁生日,迷信的康熙决定提前做圣诞。快马传消息至安溪,李光地和堂兄李光斗、叔叔李日煜商量如何为“升平嘉宴”增辉添彩。当时湖头山高水险,林密虎多,山寨大王也不少,百姓生活极艰难,实在无物上贺。李光地童年时曾被永春帽顶寨大王捉上山寨,为安溪县城东岳庙和尚救出。未回家前,李光地在东岳庙学过做水粉。此时,李光地想到,湖头泉水制作的米粉,口感柔韧细腻,不如把水粉粗条再晒干好带上朝去,到时自己还可当众表演吃法。
  • 肉燕:采用上等馅料,然后包上燕皮,放入沸水锅中氽熟,捞起后盛入汤碗中,放入精盐等调好味,撒上胡椒粉、芹菜末、芝麻油。
  • 花生卷酥:以炒花生仁加糖、麦芽糖入锅熬炼,而后取出置于木砧上,用木棍捶击、压,使之薄如皮,放上炒花生末,卷成长条,切成约两寸长的斜形块,入口即化,色香俱佳。
  • 卤面:以面、蛋丝、笋丝、香菇和虾仁、黄花菜等配料,炒熟后加上猪骨汤煮开,后放入适量甘薯粉和蛋液调成米汤状成为卤料。
  • 花生仁汤:以花生仁为原料,先用开水去膜,把去膜的花生仁倒入钵中,添加足够的水量,用火慢慢地炖,直至烂如泥浆为止。
  • 蜜饯:源和堂蜜饯系由各式水果、蔬菜蜜酿精制而成,历史悠久,风味独特。
  • 崇武鱼卷:选用本地盛产的优质鱼,以马鲛鱼最佳。还有一种不做鱼卷而做小颗粒在滚开的水中泡熟,称为鱼丸或鱼羹。
  • 烤小鱿鱼干:将本地捕到的小鱿鱼干放在煤炭炉盖上烤制而成,佐酒最宜。
  • 糯米丸子:惠安人除婚庆外,正月初一“开正”与冬至祭神时用的糯米丸子。
  • 五香卷:惠安的五香卷品种很多,原料大体相同,味道却各不相同,但真正美味的当推东园阳光、下洼一带的五香卷,色、香、味可称绝佳。
  • 地瓜粉捏:以地瓜粉为主,加上丁鱼干、目鱼干,炒熟的花生米、米粉、切碎的鲜蒜、大白菜下锅煮,又香又甜。
  • 萝卜糕:惠安的萝卜糕历史久远,外焦里嫩,香脆可口。
  • 东园狮子头:白萝卜丝、三层肉丝、葱白、马蹄,加上地瓜粉及各种调料,制成球状,后蒸熟成像狮子头式的地瓜粉球。
  • 蓝田余甘:生食可生津止渴,盐渍有提神醒脑、消痰化气、驱腻止腹疼之功效。
  • 石湖红膏蟳;为闽南海湾深处的螃蟹。蟹肉雪白,味极香美。
  • 马鲛羹:以新鲜马鲛鱼为原料,生抽、白清、蒜泥和蛋清为佐料。再洒上油炸过的葱头,吃起来味道鲜美、可口生津、百吃不腻。
  • 红焖猪脚;红焖猪脚俗称“封猪脚”,即以整条猪脚置于沙锅中,配以香菇、精盐、酱油、老酒等佐料,慢火炖煮而成。
  • 蓬莱冬瓜条:用冬瓜切条煮成冬瓜糖,入水清洗,控制火候,加入糖,熬煮制成。
  • 安溪官桥豆干:历史悠久,外观也有染黄色的,色彩艳美,口感Q而嫩,每一块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香味。
  • 石鼓白鸭汤:以香滑细嫩、肥而不腻、汤浓味美和营养丰富而闻名。
  • 金橘糖:果皮橙黄,肉薄汁少,味酸苦而香气浓。入口鲜嫩清甜,余味无穷。既是配茶佳品,也是花生汤、绿豆汤、蒸年糕的好调料。
  • 白米曲:有几百年的历史。用上等晚米做原料,经过洗、浸、磨浆、甩干、誊酵、切片、烘干等精心制作,质地洁白、甜咸随意。
  • 戴云山黑鸡:肉质细嫩、香味浓郁、美味可口,具有乡村土鸡的特有风味,堪称绿色农产品,是产妇、体弱者的“滋补圣药”。
  • 苦菜大肠汤:清凉降内火,排解内毒,是暑天的保健食物。
  • 苦笋:苦笋质地脆嫩、色白,清香微苦,回甜滑口;以春末出土的笋苞为佳。苦笋不但是佳肴原料,而且还可入药。

人物

历史名人

  • 何朝宗 (生卒不详)瓷圣“天下共宝之”
  • 蔡襄  (1012-1067年)主持建造洛阳桥
  • 吕惠卿 (1032-1111年)“王安石变法”二号人物
  • 苏颂  (1020-1101年)发明水运仪象台
  • 李贽  (1527-1602年)中华英杰思想高峰
  • 留从效 (906-962年)遍植刺桐闻名于世
  • 朱熹  (1130-1200年)宋代理学集大成者
  • 王延彬 (886-930年)执掌“佛国”兴佛教
  • 蔡清  (1453-1508年)明代朱学第一人
  • 李叔同 (公元1880—1942年)一轮圆月耀天心
  • 梁克家 (1127-1187年)南宋一代名相
  • 蒲寿庚 (生卒不详)助泉州成为东方大港
  • 曾公亮 (999-1078年)编纂军事科学全书
  • 欧阳詹 (约756-801年)开闽甲第之始
  • 施琅  (1621-1696年)平台奇功促统一
  • 张瑞图 (1570-1641年)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 李光地 (1642-1718年)清朝名相“一代之完人”
  • 何乔远 (1558-1631年)史学名家力著《闽书》
  • 欧阳詹 (约756-801年)唐中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教育家
  • 王延彬 (886-930年)唐末五代的泉州刺史
  • 留从效 (906-962年)五代时期的著名历史人物
  • 司马文森 (1916-1968年)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 李子芳 (1910-1942年)爱国烈士
  • 李光前 (1893-1967年)新加坡著名华侨实业家、慈善家和教育家
  • 郑成功 (1624-1662年)明清之际民族英雄
  • 何乔远 (1557-1633年)明末史学家
  • 李贽  (1527-1602年)明末杰出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
  • 何朝宗 (1522-1573年)明代嘉靖年间最著名的雕塑艺术家
  • 俞大猷 (1503-1580年)明嘉靖时期著名爱国将领
  • 王家缙 (1944-)民盟盟员
  • 黄必成 (1941-)作家
  • 曾从龙 (1175-1236)宋代官员
  • 梁克家 (1127-1187年)南宋一代名相
  • 留正  (1129-1206年)南宋贤相
  • 苏颂  (1020-1101年)中国古代科学家
  • 蔡襄  (1012-1067年)北宋中期著名政治家
  • 何锡辉 (1956-)高级医师
  • 吴金沙子 (1925-)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
  • 苏浚  (1542-1599年)明代后期著名理学家
  • 李廷机 (1541-1616年)我国少有的清官贤相
  • 黄宗汉 (1803-1864年)清末爱国将领
  • 施世纶 (1659-1722年)康熙赞天下第一清官
  • 施世榜 (1671-1743年)清代房地产经营者

参考条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