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学生经典古诗词》下载,二维码
《学生经典古诗词》公众号,二维码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京都)马鞭向东一挥,就感觉人在天涯一般。

【注释】
  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广大旷远。
  白日斜:指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
  吟鞭:一边策马行进,一边吟诗。
  东指:指出城门向东。
  天涯:指遥远的地方,即作者家乡杭州。

【出处】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全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背景】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所作的《己亥杂诗》中的第五首,体裁为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发离京南返(回家乡杭州)的愁绪,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龚自珍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行将解体、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国家独立地位受到严重威胁的时代。面对危机和变局,他思维锐敏,敢为天下先,成为最早一批思想启蒙家中的佼佼者。他以其才华,起而议政“医国”,宣传变革,终因“动触时忌”,于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四月二十三日辞官南归。七月初九回到故乡杭州,九月十五又北上接回家眷,在腊月二十六到昆山别墅羽琌山馆安家。两次往返途中,见物睹事,百感交集,写下三百一十五首《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作者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涉及同年、同乡、同僚、挚友、前辈、亲人、乡贤、红颜知己、僧侣、保姆、弃妇、路人,包括山川景物、鸦片、银元、银票、赋税、治水、民生、佛学、观潮、花木宠物、历史人物评价等,写诗共315篇,忧国伤时,内容驳杂,故称《已亥杂诗》。该诗集虽名气响亮,由于篇幅庞大,用典偏僻艰涩,内容含蓄曲折,所以通读的人并不很多,也就止步于三五首。其中第125首《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被中国中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上册(部编本),五年级下册(沪教版)收录,以及五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收录,七年级下册(2017版)还有一首《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革”,批评清王朝的腐败,洋溢着爱国热情。

【赏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组诗《己亥杂诗》中的第五首,是其中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发离京南返(回家乡杭州)的愁绪,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是历来传颂的经典名句,他们一方面是诗人言志抒怀的心声,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广泛意义上的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出色写照。

  前两句“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是说,离开京城南归,满怀离愁而对西下的夕阳,吟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首句以“浩荡”二字极为凝练地写出离愁的深广。“白日斜”三字一笔勾勒景物,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以“浩荡”(表水势浩大)来形容离愁,可以说,就是以水喻愁,这在古代诗词中是常见的手法之一。如,南唐李煜的《虞美人》中写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以水喻情,突出了愁之绵延不断。李白《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现了情感的深厚。次句中的“鞭”即马鞭。作者在“鞭”前加一个“吟”字,是因为诗人在途中,一边策马行进,一边吟诗。“东指”指出城门向东。天涯原意是天边,此指诗人家乡杭州。作者说,自己的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很难再回京城。作者在此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不但表现离别之愁,而且突出愁之深远。这里的天涯让我们想到马致远散曲《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句子。在此曲中,马致远用晚景衬托离愁,而龚自珍这里就是直接写离京之愁。但不同的是龚自珍在诗歌中也蕴含着豪迈的气概。这样,为后面抒发情感,表现心志作了坚实的基础。

  后两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作者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两句的表层意思是说,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我们知人论世,这里显然是有寓意的。龚自珍因被迫辞官回乡,故自比为“落花”,不但形象,而且也很恰当。后一“花”字,突出的是一个新字,也就是比喻新人,或者作者的理想。作者的离别之情在此就转入抒发报国之志。“落红”来日的“护花”,就表明了作者虽然脱离官场,还要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首先,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形象而生动的抒发了诗人内在的情感。其次,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更好地借物抒情,表现诗人的情怀。再次,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更好地表现了诗人的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也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