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海南省 > 海口市
海南:海口夜景
海南:海口世纪大桥
海南:海口白沙门天后宫
海南:海口海瑞墓
海南:海口风炉岭火口

海口市汉语拼音:Hǎi Kǒu shì;英语:Haikou City),中国海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位于海南岛北端、南渡江出海口,西邻澄迈县,北隔琼州海峡广东雷州半岛相对望。是全省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陆地面积2304.84平方千米,海域面积830平方千米。全市辖秀英、龙华、琼山、美兰4个市辖区。

市境为滨海平原、台地,地势南高北低。南渡江流经市境中部,注入琼州海峡;美舍河美涯河五源河那甲水荣山河自东向西分列流过市境,北流入海。海岸线长131千米。属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午热夜凉,冬春干旱多雾,夏秋多雷阵雨、台风雨,下半年常有热带风暴和台风。年均气温23.8℃,1月均温17.2℃,7月均温28.4℃。年均降水量1684毫米。

海口处在橡胶、胡椒等热带经济作物产区,拥有林地 9.58 万公顷,约占土地面积的 42%。 地上有野生植物 1356 种,其中海南 特有的 40 多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的有苏铁、坡垒、海南黄花梨 3 种,国家二级保护的有黄檀、粗榧、土沉香、见血封喉等 10 多种。乔、 灌木180多种,其中80多种属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诸如橡胶、椰子、棕榈、龙眼、荔枝、波罗蜜、咖啡、黄皮、莲雾、胡椒、槟榔等。药用植物 1200 多种,其中较有名的有巴戟、益智、砂仁等。

海洋渔业资源主要有鱼类、虾类、蟹类、贝类等。其中,鱼类有 100多种,常见且质优的鱼类有马鲛鱼、黄花鱼、鲻、金线鱼、石斑鱼、海鲤鱼等;虾类有斑节对虾、沙虾、青虾等;蟹类有锯缘青蟹、小蟹、花蟹、膏蟹、梭子蟹等;头足类与贝类有乌贼、墨鱼、鲍鱼、泥蚶、牡蛎等;大型藻类主要为长茎蕨藻、麒麟菜、马尾藻等;传统药用海洋生物有海蛇、海马、海龙、海参、海胆、海星、海兔等。

有223、224、225及环岛高速公路纵贯岛内市县直达三亚。海口港自宋、元以来素有“琼州门户”之称。美兰国际机场有通往国内各省(区)会及重点中等城市及香港的航线,同新加坡吉隆坡曼谷等有包机通航。旅游点有秀英海滨游泳场、五公祠、海瑞墓、金牛岭烈士公墓、李硕勋烈士纪念亭和海南解放纪念碑、冯白驹将军像和冯白驹纪念亭、海口市万绿园等。

  • 邮编:570145 代码:460100 区号:0898

行政区划

海口市现辖4个市辖区,分别为龙华区秀英区琼山区美兰区

下设21个街道、22个镇,共43个乡级政区;下设176个居民委员会、248个村民委员会;下设2643个村民小组。

其中,秀英区辖秀英、海秀2个街道办事处,长流、西秀、海秀、石山、永兴、东山6个镇, 2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70个村民委员会;龙华区辖中山路、滨海路、大同路、金贸、金宇、海垦6个街道办事处,城西、龙桥、龙泉、新坡、遵谭5个镇,6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54个村民委员会;琼山区辖国兴、府城、凤翔、滨江4个街道办事处,龙塘、云龙、红旗、旧州、三门坡、甲子、大坡7个镇, 2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71个村民委员会;美兰区辖白龙、白沙、博爱、海甸、蓝天、海府路、人民路、和平南、新埠9个街道办事处,灵山、演丰、三江、大致坡4个镇,6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含桂林洋经济开发区管委会12个)、53个村民委员会。

历史

  海口起源于汉代,开埠于宋末元初。“海口”一名最早出现于宋代,迄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历史上隶属琼山县,名称沿革有宋代的海口浦,元代的海口港,明代的海口都、海口所、海口所城,清代的琼州口等。

  1926年12月9日,海口从琼山县划出,独立建市,称海口市政厅,1929年8月23日改称海口市政局,1931年2月13日撤销海口市政局,地域划归琼山县管辖。

  1950年4月23日,海口市解放。1956年,国务院将海口市划为广东省的地级直辖市。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4月26日,海南建省,海口市成为海南省省会。

  1995年底,海口市位于海南岛北端、南渡江出海口,西邻澄迈县,东及南接琼山市,北濒琼州海峡。总面积237.5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8.6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8.30万人。辖新华、振东和秀英3个县级区,8个乡镇,14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237.5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8.6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8.30万人;农业人口9.74万人,非农业人口38.56万人;市镇人口38.56万人,农村人口9.74万人。。辖新华、振东和秀英3个县级区,8个乡镇,14个街道办事处。

  1996年底,海口市位于海南岛北端,南渡江出海口,与雷州半岛隔海相望。总面积244.55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33.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0.3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9.93万人。辖新华、振东和秀英3个县级区,新埠、长波2个镇,城西、白龙、海秀、荣山、新海和丰南6个乡,14个街道办事处。

  1997年底,海口市位于海南岛北部,南渡江出海口西侧,东和南与琼山市接壤,西连澄迈县,北濒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隔海相望。陆地面积244.55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4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1.7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51.41万人。辖振东、新华、秀英3个县级区,新埠、长流2个镇,城西、白龙、海秀、荣山、新海和丰南6个乡,14个街道办事处。

  1998年底,海口市陆地面积244.55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3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3.2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52.79万人。辖振东、新华、秀英3个县级区,新埠、长流2个镇,城西、白龙、海秀、荣山、新海、丰南6个乡,14个街道办事处。

  1999年底,海口市陆地面积244.55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3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4.81万人,其中户籍人口54.38万人。辖3个县级区、2个镇、6个乡、14个街道办事处。

  2000年,海口市陆地面积244.55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3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3.0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57.34万人。辖振东、新华、秀英3个县级区,6个乡,2个镇,14个街道办事处,50个村委会,120个居委会。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海口市总人口830192人,其中:振东区356529人、新华区317508人、秀英区156155人。

  2001年7-8月,海口市将原有的6个乡、2个镇、15个街道办事处、120个居委会调整为3个乡、3个镇、17个街道办事处、11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原有居委会120个调整为100个,原在城区中的14个村民委员会改设为社区居民委员会。新华区:中山街道办事处和新华街道办事处合并为中山街道办事处;划出城西乡管理区域中的工业大道以北部分增设金宇街道办事处。振东区:振东街道办事处和博爱南街道办事处合并为博爱街道办事处;撤销白龙乡设白龙和国兴两个街道办事处;划出原海府路街道办事处管理区域中的机场路、机场西路、南航东路以南部分,增设蓝天街道办事处。秀英区:撤销荣山乡、丰南乡,合并设立西秀镇。

  2001年底,海口市位于海南岛北端,南渡江出海口西侧,东和南与琼山市相连,西与澄迈县接壤,北与雷州半岛隔海相望。陆地面积244.55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34平方千米。辖振东、新华、秀英3个县级区,新埠、长流、西秀3个镇,城西、海秀、新海3个乡,17个街道办事处,114个居委会,36个村委会。常住人口83.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0.2万人(总户数172491户、总人口60201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13720人)。

  2002年10月16日,国务院《关于同意海南调整海口市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02]92号):一、同意撤销琼山市和海口市秀英区、新华区、振东区,以原琼山市和海口市原秀英区、新华区、振东区的行政区划设立海口市秀英区、龙华区、琼山区、美兰区。二、秀英区辖海口市原秀英区的行政区域和原琼山市的石山镇、永兴镇、东山镇以及遵谭镇以海榆中线公路为界的西侧地区,区政府驻秀华路。三、龙华区辖海口市原新华区的行政区域和原琼山市的龙桥镇、龙泉镇、新坡镇、遵谭镇以海榆中线公路为界的东侧地区以及府城镇的薛村、大样村,区政府驻民声东路。四、琼山区辖原琼山市的府城镇(薛村、大样村除外)、龙塘镇、云龙镇、红旗镇、旧州镇、三门坡镇、甲子镇、大坡镇和海口市原振东区的国兴街道以及蓝天街道的米铺居委会、道客居委会,区政府驻建国路。五、美兰区辖海口市原振东区的行政区域(国兴街道和蓝天街道的米铺居委会、道客居委会除外)和原琼山市的灵山镇、美兰镇、三江镇、大致坡镇,区政府驻振兴路。11月1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调整海口市行政区划的批复》同意调整海口市行政区划。12月,海口市秀英、龙华、琼山、美兰4个区完成第一届党委、人大、政府领导人选举。2003年1月1日,海口市秀英区、龙华区、琼山区、美兰区正式挂牌运作。

  2002年,海口市8个乡镇调整为5个。(1)西秀镇与新海乡的荣山寮村委会、新海村委会合并,设立西秀镇,镇政府驻原西秀镇;(2)长流镇与新海乡的镇海村委会合并,设立长流镇,镇政府驻原长流镇;(3)撤销海秀乡,设立海秀镇,其行政区划不变;(四)撤销城西乡,设立城西镇,其行政区划不变;(5)新埠镇原行政区划不变。(本站收集到资料之间有矛盾:年鉴资料:新海乡、白龙乡、荣山乡、丰南乡合并,设立西秀镇;撤销海秀乡,设立海秀镇;撤销城西乡,设立城西镇。)

  2002年底,海口市设秀英、龙华、琼山、美兰4个县级区,辖24个镇(长流镇、新埠镇、城西镇、西秀镇、海秀镇、灵山镇、美兰镇、大致坡镇、甲子镇、三门坡镇、龙泉镇、龙桥镇、三江镇、云龙镇、红旗镇、大坡镇、旧州镇、龙塘镇、新坡镇、永兴镇、遵谭镇、东山镇、石山镇、府城镇)和17个街道办事处(博爱街道、白龙街道、国兴街道、蓝天街道、海府街道、白沙街道、海甸街道、人民街道、和平南街道、中山街道、大同街道、金贸街道、海垦街道、滨海街道、金宇街道、秀英街道、海秀街道),境内有东昌、红明、三江、桂林洋4个国有农场。陆地面积2304.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62.6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34.4万人。

  2003年底,海口市设秀英、龙华、琼山、美兰4个县级区,辖24个镇、17个街道办事处,境内有4个国有农场。陆地面积2304.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66.9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39.19万人(总户数375514户、总人口139191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60519人)。

  2004年底,海口市设秀英、龙华、琼山、美兰4个县级区,辖24个镇、17个街道办事处、136个居委会、248个村委会,境内有4个国有农场。陆地面积2304.8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71.0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43.07万人(总户数395972户、总人口143068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22506人)。

地理

  海口市地处热带滨海,热带资源呈现多样性,富于海滨自然特色风光景观。海口自北宋开埠以来,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海口于1926年12月9日建市,1950年4月23日解放。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成为海南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交通邮电枢纽。2002年,海口、琼山两市合并,海口市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海口市位于北纬19°32′— 20°05′,东经110°10′ — 110°41′。地处海南岛北部,北濒琼州海峡,隔18海里与广东省海安镇相望。东与文昌市相邻,南与文昌市、定安县接壤,西邻澄迈县。东起大致坡镇老村,西至西秀镇拔南村,两端相距60.6公里;南起大坡镇五车上村,北至大海,两端相距62.5公里。全市土地面积2304.84平方公里。

地势

  海口市地形略呈长心形,地势平缓。海南岛最长的河流--南渡江从海口市中部穿过。西北部和东南部较高,中部南渡江沿岸低平,北部多为沿海小平原。全市除石山镇境内的马鞍岭(海拔222.2米)、旧州镇境内的旧州岭(199.9米)、甲子镇境内的日晒岭(171米)、永兴镇境内的雷虎岭(168.3米)等38个山丘较高外,绝大部分为海拔100米以下的台地和平原。马鞍岭为全市最高点。地表主要为第四纪基性火山岩和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呈较大面积分布,滨海以滨海台阶式地貌为主,西部以典型的火山地貌为主。全市地貌基本分为北部滨海平原区,中部沿江阶地区,东部、南部台地区,西部熔岩台地区。

水系

  海南岛最长的河流南渡江穿过海口市中部而入海。南渡江主流在市区长75公里,流域面积130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60.99亿立方米。南渡江流经市区的支流水系有鸭程溪、昌旺溪、三十六曲溪、铁炉溪。境内还有演州河、演丰河、白石溪、罗雅河、美舍河、五源河、芙蓉河等小河流。有凤谭、铁炉、东湖、风圮、云龙、丁荣、岭北、玉凤、沙坡等水库,总库容量15000多万立方米。海口市地处南渡江下游河口河网地带和休眠火山口地带,潜水、承压水分布广泛。潜水含水层以南渡江三角洲潜水和玄武岩孔隙裂隙潜水为主,分布范围分别约800、400平方公里,水位单位涌水量分别可达14.6升/秒、30升/秒。地下承压水处于雷琼盆地,含水总厚度达200米~350米,老海口、秀英两段可采量共27万立方米/昼夜。地下热矿泉水处于琼北自流水盆地东北部新生代厚层,分布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海滩

  海口市北面临海,海域面积83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31公里。海水平均水温25℃,最高34 ℃,最低17.2℃。透明度1米,最大达2米。浅海盐度29.6%~31.8%。大部分海底平缓,以软泥为主,泥沙次之;靠近沙滩海岸一带海底以细沙为主。近海水质富含有机物质和无机盐。60米~10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域面积约200平方公里,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滩涂面积上百平方公里。大部分海岸坡度平缓,岸线开阔连绵,沙岸带沙细洁白,有热带海洋世界、假日海滩、西秀海滩、粤海铁路通道南站码头海滩、白沙门海滩、东寨港海滨海滩、桂林洋海滩等海滨风景区和游乐区。港湾与近海还有少许岛礁和潮滩。近海海水清澈,常年风轻浪平,有多处较为适宜游泳的傍岸泳区。

气候

  海口市地处低纬度热带北缘,属于热带海洋气候。春季温暖少雨多旱,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湿凉多台风暴雨,冬季干旱时有冷气流侵袭带有阵寒。全年日照时间长,辐射能量大,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小时以上,太阳辐射量可达11~12万卡;年平均气温23.8℃,最高平均气温28℃左右,最低平均气温18℃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664毫米,平均日降雨量在0.1毫米以上雨日150天以上;年平均蒸发量1834毫米,平均相对湿度85%。常年以东北风和东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3.4米/秒。

自然资源

土地

  海口市现有陆地面积2304.84平方公里。其中,农业用地1756平方公里,建设用地363平方公里,未利用土地153平方公里。农业用地中,耕地面积7.9万公顷,含水旱田4.1万公顷,旱地3.8万公顷;林地面积3.4万公顷;可开发利用的滩涂面积0.2万公顷、山塘水库0.42万公顷。主要土壤类型有水稻土、砖红壤、菜园土、潮沙泥土、滨海盐渍沼泽土、滨海盐土、滨海沙土7个土类,12亚类,29个土属,54个土种。

矿产

  海口市现探明的矿产主要有煤、硅藻土、泥碳、粘土、高岭土、铝土矿、矿泉水、地热水、石材和河砂等。煤矿为褐煤,分布在甲子镇的长昌煤矿;石材主要分布在永兴镇一带,以玄武岩为主;矿泉水、地热水主要分布在市区北部及永兴镇的火山口地区;河砂主要分布在南渡江东山镇地段和龙塘镇下游的冲积沙洲。

植物

海口市植被以灌木草丛为主。天然植被主要为南方热带地区常见的野生灌木草丛植物种群。主要植被包括分布于东北部沿海一带的滨海红树林群落,主要有红树、海蓬、木榄、红海榄等;分布于东南部的稀树灌木群落,主要有沙萝树、榕树、海棠树、荔枝树等;分布于东部和西南部的稀树草原群落,主要有草根草、竹根草、桔子草、竹节草等;分布于南渡江以东、三门坡以北的稀灌木草原群落,主要有白茅、竹节草,伴生蜈蚣草、鸭脚草等;分布于西部羊山地区的杂木林群落,主要有重阳木、苦楝、五叶牡荆等,以及分布于北部沿海的热带滨海沙生群落、热带滨海草滩群落。主城区以人工植被为主。人工植被由热带区系植物的各种栽培种组成,如桉树、木麻黄、樟树、相思、棕榈、橡胶、油棕、竹子和花卉等经济林和园林树种,以及龙眼、荔枝、椰子、杨桃、香蕉等热带亚热带果树树种。

海口市植物四季常绿,种类繁多。主要的植物种类中,粮油类有水稻、玉米、薯芋、豆类、花生、芝麻等;瓜菜类有各种瓜类、青菜类、茄类、椒类和葱蒜等;水果类有荔枝、龙眼、菠萝、柑桔等;经济作物类有橡胶、椰子、咖啡、甘蔗等;棉麻类有海岛棉、木棉、红麻、剑麻等;竹类有麻竹、黄竹、石竹、金竹等;林木类有木麻黄、桉树、相思树、海棠等;草灌木类有席草、白茅、竹节草、野牡丹等;花草类有茉莉、菊花、杜鹃、大丽等;水生植物类有江篱、马尾藻、水浮莲、红萍等;中草药类有土花椒、黄牛茶、穿破石、鹩哥王等。近年来,随着热带高效农业的发展,海口市引种的植物优良品种不断增多,植物种质不断丰富。主城区椰子树遍布,素有"椰城"的美称。

动物

  海口市陆生动物有野生和人工饲养两大类。野生动物中,鸟类有麻雀、大山雀、白眼眶、八哥等140多种;兽类有赤麂、鼠类、野兔等;爬行类有蛇类、龟、鳖、坡马等;昆虫类有蜂类、蚁类、蝴蝶类、蜻蜓等,以及青蛙等两栖动物。人工饲养的动物以禽畜类为主,包括猪、牛、羊、狗、猫、兔、鸡、鸭、鹅、鹌鹑、鸽子等。水生动物中,有马鲛鱼、石斑鱼、带鱼、鲳鱼等100多种海洋鱼类,青鱼、草鱼、罗非鱼等数十种淡水鱼类,对虾、青虾、角虾、青蟹等二三十种虾、蟹类,以及泥蚶、毛蚶、海螺、牡蛎等贝类。近年来,海口市加快"菜篮子"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业,一批优良动物种质资源陆续在海口落户。

文化

  有始建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的古代军事遗址——明代海南卫所在地城门楼的府城鼓楼,为纪念明代琼籍名贤王佐而建于1567年的西天庙,为纪念为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历史名人冼英而始建于1602年的新坡冼太夫人庙,为纪念明代名臣丘濬始建于1495年的丘濬墓园和琼籍清官海瑞而始建于1589年的海瑞墓园,为传播文化、培养海南子弟而始建于1710年的琼台书院,为纪念被贬谪来海南岛、传播文化推动海南文化发展和交流的唐代名臣李德裕和宋代名臣李纲、李光、胡铨、赵鼎而始建于1889年的“五公祠”,为抵御外侮而于1891年建成、与天津大沽口、上海吴凇口、广州虎门炮台并称中国清末四大炮台的秀英炮台等历史古迹;有始建于1919年的中共琼崖党、政、军主要领导人冯白驹出生地的冯白驹故居,有1926年6月召开的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而始建于1926年的中山纪念堂,为纪念长期坚持琼岛革命斗争和英勇渡海作战解放海南牺牲的2万多名烈士而建于1951年的海南革命烈士纪念碑,为纪念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琼崖红军改编为抗日独立队而始建于1952年的云龙改编旧址,为纪念解放海南渡海作战英雄烈士而建于1957年的金牛岭烈士陵园,为纪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赴琼指导武装斗争而英勇就义的中共广东省军委书记李硕勋而建于1986年的李硕勋烈士纪念亭等革命纪念地。2007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海口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民俗

  饮食 海口居民饮食,主食为大米。20世纪70年代前,多数居民夏天吃稀饭,冬天吃干饭。辅食有番薯、大薯、毛薯、芋头、木薯和豆类以及面制品等。70年代后多为日吃三餐,丰俭有别。过年家家备鱼和芹菜,表示年年有余,象征勤劳致富。因为粉丝则是白而长,寓意全家长寿,活到胡子银白修长。海南粉、抱罗粉等风味小吃深受居民喜爱,其中海南粉为海口本土风味小吃。居民做菜煲汤讲究季节,区分食物的冷、热特性。海南气候炎热,故形成“饭前先喝汤”的饮食习惯。海口人有喝茶习惯,“老爸茶”(大众茶的别称)在居民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在节假日和工作之余,不论早晚,亲朋好友共进茶店,沏上一壶老爸茶,叫上一二件糕点或其他食品,边饮边聊天;海口风味小食凉拌海菜、凉粉(膏)等。

  服饰 海口多暑少寒,温度高35C~36C,低则3C~5C,全年气温以25C~3013为多。居民以夏装、秋装为主,款式与其他地方无大差别。清末民初,长流人男女服饰相似,上衣剪成两块缝合,均为大襟,右腋下扣纽,无领(裤子为大筒,有头无袋)。姑娘衣边镶有花纹,或以色布缀边,腰间佩带一个小巧玲珑的荷包。妇女皆留长发,编辫盘髻,发鬓常插银钗,披黑长帕,手戴玉镯或十三鳞镯,耳挂铜(银)坠。渔民妇女常在肩头至胸部衬一块颜色鲜艳的彩料。蛋民妇女衣服紧身,上衣大襟右扣,常用一块颜色鲜艳的布料衬于肩头袖筒之上,发鬓常插银钗,手戴玉石、玳瑁镯。

  解放前,男子多穿粗布对襟唐装,上衣4个口袋,下大上小对称;裤子为粗布大筒,灰、蓝、黑、白蓝等色。妇女为大襟衣扣于右侧腋下,尚蓝、黑色。人们多光足,夜晚或雨天多穿木屐。少女留对辫,辫尾以彩绸扎蝴蝶结,留海如梳;中青年妇女多剪时髦短发, 自然朴素;老妇编独辫,盘高髻于脑勺。民国年间;,有身份的男士穿西装,学生有学生装;有钱人家小姐云鬃金钗,戴金项链和戒指。一般妇女多戴竹笠,或披方巾,节日、喜庆、访亲、看戏,手戴玉镯,耳挂金、银环为饰。

  解放初期,郊区农民衣着无大变化,市区流行新时装,有中山装,苏式女装等。六七十年代,中青年人穿干部装、军装和工作服,颜色多为蓝、黑、灰、绿色。80年代,海口人的服饰多样化、时髦化,男着西装、女穿裙子十分普遍。少男少女、青年男女的服装色调、款式丰富多彩。中青年男女戴金戒子、金项链等,老年女人爱戴金耳环和玉镯等。

  居住 清末民初海口民居房屋矮小,房屋结构多为一室两房,木柱架子。柱之大者圆径尺。中两行镶木板,房屋四墙多用火山石加泥砌成。富者外墙批石灰,室内木构件以石梓木、菠萝蜜木为上,胭脂木、海棠木次之。房屋格式以厅堂居正,左右为卧室。全屋顶瓦,垄为单数,如35垄瓦顶的房屋,分为中堂13垄,两卧房各11垄;41垄瓦的房屋,分为中堂。15垄,两卧房各13垄。房屋矮小,两房正面设小窗。中堂后墙上端设神龛,安放神像和祖先牌位。有钱人家院子有二进,中间有天井,两侧有厢房。市民普遍在厅门左墙檐下有“敬天香”三字,用以祀天帝;厅堂内供桌下设“土神”。

  民国初,海口拆城扩建街道之后,临街为骑楼。小巷角落仍为平房。郊区乡村无变化,瓦屋、草房兼有。

  解放后,看风水建房的习俗渐被破除,低矮平房逐渐减少,楼房逐渐增加。80年代开始,许多先富起来的居民都建起了小洋楼,干部职工住房也有了明显改善,市郊区农民也告别了往日的草房,住上了瓦房、小洋楼。

  疍民以捕捞为业,长年居住船上。民国初年,部分蛋民,在海口白沙门岸上定居的房屋简陋,.俗称“白鸽寮”。寮上层住人,下面临水,便于出海捕鱼。解放后,岸上定居人数增加,房屋为瓦房,但作为厨房、猪舍、厕所用的“白鸽寮”仍然存在。

  出行 解放前,由于交通条件落后,老百姓出入靠步行,有钱人坐轿。50年代,单车取代轿子。海口至府城、海口至秀英的市内公共汽车开通,方便市民往来,但仍以自行车为主。70年代初期,机动二轮、三轮摩托车投人市内客运。80年代初,在市区出入仍以公共汽车、机动三轮车为主。1985年开始出现小汽车载客。1988年建省后, “的士”(出租车)迅速增加,机动三轮车被禁止载客。90年代,市区道路经过多次改修,中巴、的士、公共汽车来回穿梭,交通十分方便。

  祈子 解放前,婚后无子的夫妇采用三种迷信求子。第一种求神拜佛,主要跪拜临水夫人和金花娘娘赐子。第二种是吃喜蛋喜果。亲朋邻里如有结婚人家,嫁妆送到男家以后,久不生育的女人就会向主人讨喜蛋或喜果来吃。第三种是偷瓜、送瓜和偷灯。

  命名 海口人命名习俗,一般是出生3个月后命“乳名”,也称“小名”。 “乳名”通俗易记,如以男女之别称“亚仔”、 “亚女”的;以排行次序叫“亚三”、“亚四”、或“奸三”、 “ 四”的;有认为“命贱易活,命贵难保”而称“虾仔”、“狗仔”、“猪仔”、“番薯”、“奸猪”、“狗妹”的;也有冠以“亚”、“奸”之俗字,男的取“兴、盛、发、财”,女的取“梅、兰、菊、竹”的。若曾在某位神佛那里求子,由于偶合,后来果然得子的,就以神佛名讳为根据起名,如“关保”(关帝保佑)、“关财”(关帝使他发财)、“金生”(金花娘娘赐生)之类。

  无男孩夫妇常把女儿命名为“引男”、“引舅”、“来男”、“来舅”、“转男”、“转舅”、“翻男”、“翻舅”、“换男”、“换舅”、“兴男”、“兴舅”、“喜男”、“喜舅”、“爱男”、“爱舅”、“春男”、“秋舅”,意即下一胎转生男孩。有的把“男”写作“南”,把“舅”写作“旧”,寓意相同。有的父母,怕孩子难养,从孩子呀呀学语,就教孩子称父亲为“兄”或“哥”,称母亲为“姐”或“嫂”。

  称呼 海口习俗子女称祖父为亚公,称祖母为亚婆,称祖父之兄弟为伯公、叔公,称祖父之兄弟妻为伯婆、婶婆。称祖母的兄弟为外伯公、舅公,称祖母的兄弟妻为外伯婆、妗婆。称父为亚爹、亚爸,母叫亚娘、亚妈。称父之兄弟为伯爹、·叔爹,称父之兄弟妻为伯婢、婶 。称母之兄为外伯爹,称母之弟为舅爹。称母之兄妻为外伯婢,称母之弟妻为妗婢。称祖父之姐妹为姆婆、姑婆,称祖父之姐妹夫为姆公、姑公。晚辈称父之姐为姆,称父之妹为姑。称父之姐夫为姆爹,称父之妹夫为姑爹。平辈间谓兄为亚哥,谓弟为老弟。称兄之妻为嫂,称弟之妻为婶。父叫子之妇称新妇,子称已妻为媳妇。子女及婢仆命名,多叫亚某奸某。对亲属长辈自称为子,对外人长辈自称为侬,平辈自称为 、 人。妇谓夫之父母为亚爸、亚妈,对外人则称外家父、外家母。称女婿为郎家。义子叫养仔。饲乳者称乳妈。

  妇女生男育女后,外人很少直呼其名,常以其长男长女名加上“妈”字如:大新妈、秋菊妈;有的用外家地名称呼,如龙岐婆、九村婢、海田姑。

  租居者称为室客。海运者称船人、水手。捕鱼者被称为渔人、渔民。木匠、水泥匠等工人被称为师傅,年高者冠以“老”字,谓老师傅。工人之间多称工友。解放前老师被称为先生,称会计为帐房先生,称店员为伙计,老板称东家,投资合股者被称为坡上东家。在礼节上,一般是自称或称呼下辈时用“名”,称呼上辈时用“字”。

旅游

  海口风光秀丽,名胜古迹多,加之近年新开发了不少旅游区和景点,游览内容十分丰富。比较著名的有五公祠、海瑞墓、丘浚墓、李硕勋烈士纪念亭、秀英炮台、海口崖州古城、海口人民公园、海口儿童公园、万绿园、假日海滩、寰岛游乐城共十一个景点,还有金牛岭烈士陵园、滨海公园、海口体育馆等景点,虽格局不太大,但也各具一定特色,且位于市内,交通方便,游人可参看《海口市旅游示意图》寻踪游览。并且海口、琼山地域相接,旅游景点参错一体,游人可参看两市旅游示意图,随趣选择多种旅游路线,以足游兴。

  海口的土特产品有咖啡、椰子糖、椰茸、天然椰子汁、椰子酱、香蕉、菠萝及菠萝蜜等热带水果。

  近几年来海口市政府努力加强海口市建设,为打造国际旅游岛的首府投入众多资金和大型工程。

  • 中国雷琼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 位于海南省海口市西南15公里处的石山、永兴镇境内,面积为108平方公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雷琼世界地质公园”。
  • 五公祠 位于海口市区。自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于绍圣四年(1097)被贬来琼,借寓金粟庵(今五公祠内)留存遗迹以来,宋、元、明、清及民国历朝不断在其周围增建、重修古迹,习惯上把这组古迹群称之为“五公祠”。它包括:海南第一楼(又称五公祠)、学圃堂、观稼堂、西斋(五公精舍)、东斋、苏公祠、两伏波祠、洞酌亭,浮粟泉、琼园和新建的五公祠陈列馆。五公祠占地面积6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2001年6月26日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海瑞墓 位于海口市丘海大道39号,占地面积10000㎡,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海瑞墓历代有重修。解放后,在1959年重修一次,1962年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11月,“四人帮”之一的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海瑞墓遭到破坏。
  • 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 国家4A级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东山镇。距海口市中心约27公里。是中国首家大型热带野生动植物园,也是中国唯一一家岛屿型热带雨林的动植物大观园。占地面积5000亩,其中动物观赏面积2000多亩,汇集了世界各地珍稀野生动物200多种,数量达4000余头(只);现有植物280科,1000多个品种,为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观。

图集

游客在海口骑楼老街游览,2023年1月23日。新华社记者 刘邓 摄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