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 苏轼诗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海 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题与背景:

  《海棠》是宋代文学家、诗人苏轼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千家诗》收录此诗。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当时作者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已经五个年头。


逐句释义: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春风轻拂,(海棠花儿)透出美丽的光华。迷茫的夜雾中弥漫着醉人的花香,朦胧的月光转过曲折的回廊。
  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东风:春风。袅袅: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轻轻摆动。一作“渺渺”。
  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泛:透出。崇光:高贵华美的光泽。
  香雾空蒙:(海棠)花香在雾气中弥漫开来。空蒙:雾气迷茫的样子。一作“霏霏”。
  月转廊:月亮转到回廊那边去了。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只怕(海棠)花(会像人一样)因夜深而睡去,所以赶忙点燃高高的蜡烛照耀着红艳艳的海棠。
  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
  故:于是。
  烛:蜡烛。
  红妆:用美女比海棠。故烧高烛照红妆:一作“高烧银烛照红妆”。


海棠 题图
海棠 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咏海棠的咏物诗,为七言绝句。作者运用了对比、暗喻、拟人等手法, 写出了海棠高洁与柔美的特点,表达了对盛开的海棠花的喜爱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失意以及郁郁寡欢的心情。

  头两句“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是说,春风轻拂,海棠花儿透出美丽的光华。迷茫的夜雾中弥漫着醉人的花香,朦胧的月光转过曲折的回廊。“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香雾空蒙”从嗅觉的角度来写,海棠花香在雾气中弥漫开来,香飘四溢。不但扩大了诗歌的空间,也提高诗歌的审美境界。“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其中的“转”字,不但表明了月光动态性,给诗歌增添空间感,也暗示夜已深而人难以入眠的寂寞之感。

  后两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是说,只怕海棠花会像人一样因夜深而睡去,所以赶忙点燃高高的蜡烛给海棠花照亮。作者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当月光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担心“夜深花睡去”。一个“只”,可以说虚词表意,深化了爱花人的痴情。一个“恐”字,不但强调了对海棠的痴情,更暗示了作者自己的孤寂、冷清。“故烧高烛照红妆”这一句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极点。“故”即所以之意,含有“特意而为”之意。“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

  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写此诗时,作者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典故】“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运用了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据宋释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里,作者以花喻人,不但含蓄,而且给人以审美想象。


名家点评: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评此诗:“造语之工,尽古今之变。”

  清代诗人查慎行说:“此诗极为俗口所赏,然非先生老境。”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试题精选:

  1.古人对于后两句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诗句试作赏析。

  参考答案:“造句之奇”“奇”在诗人以花拟人。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唾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构思之巧”“巧”在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


  2.《海棠》一、二两句分别从什么角度写了海棠的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视觉(颜色)、嗅觉(香味) 写出了海棠高洁与柔美的特点。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


  3.诗人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采用拟人的手法。以“花睡去”将花人格化。由写海棠花的高洁柔美,引出人花对话,唯恐花睡去,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实际上是慨叹良辰易逝、盛世不再的主旨。


  4.苏轼《海棠》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比做人。后两句写作者恐夜深花睡去,表达惜花之情,因此愿秉烛为伴,和花共度良宵。后两句运用唐玄宗说杨贵妃醉貌如海棠睡未足的典故。


  5.《海棠》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1)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2)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


  6.《海棠》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表达了苏轼对盛开的海棠花的喜爱之情。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诗人,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苏洵子、苏辙兄。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历州郡多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