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察尔汗盐湖,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图为察尔汗盐湖一角(无人机照片),2021年7月8日。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英语:Haixi Mongol and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中国青海省辖民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西部,北邻甘肃省,西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理坐标为东经96°06′~99°42′,北纬35°01′~39°20′。 面积32.58万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市常住人口为468216人。 辖3个县级市、3个县。

地处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南麓山地和青南高原西南部,地势呈北高南低走向,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有高山、盆地和丘陵,形成波浪式狭长地带。主要河流有格尔木河、托索河、香日德河、布哈河、巴音郭勒河。气候干燥寒冷。年均气温2.1℃-3℃。

柴达木盆地素有“聚宝盆”的美称。全州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57种,矿产地281处,其中大型矿床72处,中型矿床61处。主要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原盐、钾、硼、锂、镁、锶、溴、碘、芒硝、自然硫、铬、铅锌、金、银、石棉、石灰岩等,其中原盐、钾、镁、锂、锶、石棉、芒硝等矿藏储量居全国首位,溴、硼等储量居第二位。矿产资源具有储量大、品位高、类型全、分布集中、资源组合好等特点。

柴达木盆地是青海省野生动物重点保护区之一,有96种野生动物,其中属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动物30余种,主要的水禽有黑颈鹤、天鹅、斑头雁、赤麻鸭、鱼鸥、鹭鹅等;哺乳动物有野骆驼、野牦牛、野驴、藏羚羊、白唇鹿、马鹿、盘羊、岩羊、藏原羚、鹅喉羚等珍稀的野生动物。此外,以祁连山和昆仑山还有雪豹、猞猁等,野禽有石鸡、雪鸡等。

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油菜、豌豆、青稞等。

青(海)(西)藏铁路、公路,敦(煌)格(尔木)公路和青(海)新(疆)公路穿境。

  • 邮编:817000 代码:632800 区号:0977

行政区划

辖3个县级市、3个县。

另有大柴旦行政区,管理自治州直辖的柴旦镇、锡铁山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德令哈市乌兰东路16号。

历史

  海西州因地处青海湖以西而名。古为羌地,汉时州境东部为先零卑禾等人部落活动范围,西部属“羌”驻牧地。唐时隶属吐蕃腊城节度使至宋代。元代,西北地区为甘肃行省沙州路辖区,其余大部分地区为宣政院所属吐蕃等处宣慰司辖区。

  明初,定为安定、阿端、曲先、罕东四卫地,由西宁卫兼管。清雍正三年,编定青海蒙古左右两翼盟29旗,州境划定9个蒙古旗,统归“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辖。民国元年海西地区隶属青海省办事长官。民国19年(1930)改都兰理事为都兰县,辖今海西州全境,直隶青海省政府。

  1949年9月青海解放。同年11月成立都兰县人民政府(驻地察汗乌苏),辖今海西州全境,直隶省政府。1952年9月26日,撤销都兰县,设立县级“都兰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驻地察汗乌苏)。

  1954年1月25日设立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自治区人民政府驻都兰蒙古族自治区察汗乌苏。辖都兰蒙古族自治区(由原都兰县自治区部分地区设置,相当于县级)、天峻藏族自治区(由原都兰县自治区部分地区设置,驻唐乃亥。相当于县级)、阿尔顿曲克哈萨克族自治区(1953年12月原都兰县郭里峁哈萨克族自治区改称阿尔顿曲克哈萨克族自治区,驻格尔木,相当于区级)。

  1955年12月12日,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改设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员会驻都兰县察汗乌苏。原都兰蒙族自治区改设都兰县(驻香日德镇),原天峻藏族自治区改设天峻县(驻热那亥)。同年10月23日建立格尔木临时工作委员会,驻格尔木,属柴达木工作委员会领导。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辖2县及阿尔顿曲克哈萨克族自治区(由自治州直辖的区级行政单位)。

  1956年,设立德令哈临时工作委员会,驻巴音河;设立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驻大柴旦,辖茫崖、格尔木、唐古拉山(驻温泉)、马海4工作委员会;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辖2县、1工作委员会。1957年撤销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改设柴达木盆地行政委员会,仍辖茫崖、格尔木、唐古拉山(驻温泉)、马海4工作委员会。

  1958年,柴达木盆地行政委员会改名为柴达木行政委员会;撤销德令哈临时工作委员会,改设德令哈县;同年11月设立县级的茶卡工作委员会,领导原属都兰县的茶卡和南柯柯、北柯柯、王家、希里沟4乡。茶卡工作委员会驻希里沟,属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领导;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辖3县、1工作委员会。

  1959年,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与柴达木行政委员会驻大柴旦合署办公。撤销茶卡工作委员会,改设乌兰县(驻希里沟);设立县一级的冷湖市临时工作委员会(驻冷湖)。都兰县驻地由香日德镇迁察汗乌苏;天峻县驻地热那亥改名新原;茫崖工作委员会由茫崖迁驻油砂山;唐古拉山工作委员会迁托托河沿。

  1960年以马海和格尔木工作委员会的部分地区设立大柴旦市;撤销冷湖市临时工作委员会,设立冷湖市;撤销格尔木工作委员会,以原格尔木工作委员会的部分地区设立格尔木市。辖3市、4县、3工作委员会。

  1962年撤销德令哈县,并入乌兰县。1963年,撤销柴达木行政委员会,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改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员会由大柴旦市迁驻乌兰县德令哈;原柴达木行政委员会所属大柴旦、冷湖、格尔木3市和乌兰、都兰、天峻3县划归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领导;自治州辖大柴旦、冷湖、格尔木3市,乌兰(驻希里沟)、都兰(驻察汗乌苏)、天峻(驻新原)3县和茫崖(驻油砂山)、马海、唐古拉(驻托托河沿)3工作委员会。

  1965年撤销格尔木市,改设格尔木县。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辖乌兰(驻希里沟)、都兰(驻察汗乌苏)、天峻(驻新原)、格尔木4县。1966年4月,州府由大柴旦迁驻德令哈。

  1984年5月,根据青、新两省(区)座谈会议纪要,州内哈萨克族群众全部迁回新疆,国务院遂于1985年4月24日批复(国函[1985]60号),将海西州更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5月21日正式更名。

  1988年4月19日,民政部批准(民[1988]行批1号)设立德令哈市(县级),以德令哈镇和乌兰县的怀他头拉、戈壁、郭里木、宗务隆、畜集五个乡为德令哈市的行政区域。

  1999年末,海西州面积325787平方千米,人口322609人(根据青海省志;另有一说31.23万人),辖格尔木、德令哈2个县级市,都兰、乌兰、天峻3个县和茫崖、冷湖、大柴旦3个行政委员会,共有43个乡镇、3个街道。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海西州总人口332094人。其中:格尔木市135897人,德令哈市83585人,乌兰县36015人,都兰县57670人,天峻县18927人;大柴旦(大柴旦镇4405人、锡铁山镇3431人、鱼卡乡1105人)、冷湖(冷湖镇2185人)、茫崖(花土沟镇11131人、茫崖镇5213人、尕斯乡164人)。

  2001年2月2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11号文批复:①撤销德令哈市怀头他拉乡,设立怀头他拉镇;撤销郭里木乡,设立并命名为尕海镇(镇政府设在尕海)。②撤销天峻县天棚、关角2乡,合并设立并命名为新源镇(镇政府设在天峻县县城)。③撤销都兰县夏日哈乡,设立夏日哈镇。④撤销乌兰县巴音乡,并入茶卡镇。⑤将天峻县生格乡政府驻地迁至野马滩(青新公路451千米处)。

  2001年8月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81号文批复:格尔木市设立东城行政委员会、西城行政委员会和察尔汗行政委员会作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与此同时,青政函[1997]21号文件停止执行。

  2005年,德令哈市撤销戈壁乡设立柯鲁柯镇,将尕海镇的民兴、民乐、平原三个村划归柯鲁柯镇管辖,撤销宗务隆乡。格尔木市撤销郭勒木德乡设立郭勒木德镇,撤销唐古拉山乡设立唐古拉山镇。都兰县撤销宗加乡和诺木洪乡设立宗加镇,将香加乡的幸福村划归香日德镇管辖。乌兰县撤销赛什克乡并入柯柯镇,撤销铜普乡设立铜普镇。天峻县撤销尕河乡并入苏里乡,撤销木里乡设立木里镇,撤销江河乡设立江河镇。大柴旦行委撤销鱼卡乡,并入大柴旦镇。茫崖行委撤销尕斯乡,并入花土沟镇。

地理

  辖境北自党金山口经祁连山脉的党河南山、牙马图山至木里达坂山西段,与甘肃省酒泉市相连。东从木里达坂山东段经木里河、吉尔孟河至布哈河,与海北藏族自治州相邻;从青海南山中段的巴音山经茶卡盆地东端至鄂拉山,与海南藏族自治州相接;南自鄂拉山南段经布青山、巴颜喀拉山和布喀达坂山与果洛藏族自治州及玉树藏族自治州分界。西部自布哈茫乃峰经尕斯山、尕斯口接阿尔金山,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勒蒙古族自治州接壤。

旅游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茶卡盐湖

  茶卡盐湖 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茶卡镇地处109、315国道交汇处,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站点,东距西宁298公里,西距州府德令哈200公里,被誉为柴达木东大门,历史上是商贾、游客进疆入藏的必经之地。“茶卡”是藏语,意即盐池,也就是青盐的海。茶卡盐湖夹在祁连山支脉完颜通布山和昆仑山支脉旺尕秀山之间,湖面海拔3100米,东西长15.8公里,南北宽9.2公里,呈椭圆形,总面积105平方公里,相当于10个杭州西湖一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