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柴胡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涉县柴胡河北省邯郸市涉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6年12月28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检总局关于批准对涉县柴胡等70个产品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2016年第128号)批准)

涉县柴胡根粗大、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根头膨大,顶端残留茎基或短纤维状叶基,下部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气微香,味微苦。

柴胡为邯郸辖域内主要地产大宗中药材。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涉县志》和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涉县志》中均有记载,以及历次中药资源普查均有记载,历年均有药材收购。

在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的卫生工作者利用当地的柴胡资源,研制了“柴胡注射液”,挽救了无数抗日军民的生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1940年,八路军一二九师卫生工作者将柴胡进行蒸馏提取制成注射液,取名“瀑澄利尔”。经临床使用,该注射液治疗疟疾及一般的发热性疾病效果显著。

1941年5月1日,“瀑澄利尔”受到晋冀鲁豫边区大会的奖励,后正式命名为“柴胡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的研制成功,开创了传统药物现代制剂的先例,填补了世界制药史的空白。1943年3月17日,《新华日报》(华北版)刊登了《医学界的新贡献——利华药厂发明注射剂》的报道(指柴胡注射液和苍术油注射液),称之为粉碎封锁线的一大创举!直到今天,涉县的野生柴胡仍是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标准药材。

2020年7月27日,涉县柴胡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清单。

产品特点

涉县柴胡根粗大、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长≥ 6厘米,直径 ≥0.3厘米。根头膨大,顶端残留茎基或短纤维状叶基,下部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气微香,味微苦。经河北省食品药品检验院检测,涉县柴胡含柴胡皂苷a、d总量0.69%,是药典规定(0.30%)的2.3倍;浸出物为18.3%,是药典规定(11.0%)的1.67倍。

产地环境

涉县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介于北纬36°17′—36°55′,东经113°26′—114°之间,东西横距37.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64.5公里。涉县东以东郊山、古脑、老爷山为界,与武安市、磁县比邻;西以黄栌垴、大寨垴、黄花山为界,与山西省黎城、平顺县相连;南与河南省安阳、林州市隔漳河、浊漳河相望;北面有羊大垴、界牌山、左权岭与山西省左权县接壤。涉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年降水量540.5毫米,一年中7、8月份降水强度最大,是洪涝多发期。建国以来至2014年,降水量最多年份达1031.9毫米(1963年),最少年份为331.5毫米(1986年)。 [4]涉县独特自然生态环境,适宜种植涉县柴胡地道中药材,涉县柴胡主要分布在涉县境内。主要分布在海拔500—1500米的中山区和低山区,涉及偏城镇、偏店乡、鹿头乡、辽城乡、索堡镇、河南店镇、固新镇、西达镇、合漳乡、关防乡、更乐镇、井店镇、西戌镇、龙虎乡、木井乡、涉城镇、神头乡等17个乡镇308个村,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3°26′55″—114°00′16″,北纬36°16′18″—36°54′07″之间。

历史人文

涉县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药材资源。据明朝嘉靖三十六年《涉县志》记载,柴胡、荆芥、防风等8种中药材当时就是涉县特产。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八路军129师的卫生工作者在卫生部长钱信忠的带领下,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在涉县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个中药现代制剂——柴胡注射液,救治了无数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的生命。直至今天,涉县的柴胡仍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标准药材。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进驻太行后,部队医务人员就地采集、加工中草药,用于治疗瘟疫和伤病员的救治。也正是这些中药,极大程度上缓解了根据地缺医少药、疫病无法医治的状况。

当时,因涉县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加上社会动荡、日军频繁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国民党顽固派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涉县的中医不论是内科还是外科、骨科,用药主要是利用当地中药材资源自采、自制或收购加工。他们用优质药材或让患者熬成汤药饮用,或制成膏丸供患者敷贴或服用。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涉县的郎中(中医)们就地取材,为中共中央北方局、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等机关的党政军干部战士医伤治病,防治疟疾及各种传染病,疗效显著。一些老百姓看到有的南方籍干部战士冬天不适应北方气候,患了严重的冻疮,就上山挖药材熬成汤药为他们治疗。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卫生部第五医院、朝鲜义勇军医院(即大众医院)、一二九师医院、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医院、一二九师卫生部制药厂以及太行第五军分区医院一、二、三所和太行医院先后移驻涉县,在治疗干部战士伤病过程中也大量使用当地的中药材。特别是在八路军将士和革命干部患上了流感、疟疾后,浑身疼痛、高烧不退,治疗这些疾病所需的奎宁等极度紧缺。时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新中国成立后任卫生部部长)带领广大医务人员上山采集传统中草药柴胡、荆芥、黄芩、连翘、知母、防风及冬凌草等药材,将其熬成汤药给患者服用,收到很好的疗效。

为了方便广大指战员和人民群众更大范围使用中草药防治疾病,钱信忠部长在太行山调查采集中草药200多种,编印成《太行山中草药》和《实用中药大要》,发至基层,起到了防治疾病、增强战斗力的作用。

民国29年(1940年),野战卫生材料厂更名为“利华药厂”,意为“有利中华”。卫生工作者将柴胡进行蒸馏提取制成注射液,取名“瀑泼利尔”。经临床使用,治疗疟疾及一般的发热性疾病效果显著。民国30年(1941年)5月1日“瀑泼利尔”受到晋冀鲁豫边区大会的奖励,后正式命名为柴胡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的研制成功,开创了传统药物现代制剂的先例,填补了世界制药史的空白。民国32年(1943年)3月17日,《新华日报》(华北版)刊登《医学界的新贡献-利华药厂发明注射剂》的报道(指柴胡注射液和苍术油注射液),称之为粉碎封锁线的一大创举!直到今天,涉县的野生柴胡仍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标准药材。对此,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黄璐琦院士称赞:“现代中药制剂是从涉县走出去的。”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题词:“柴胡之根,创新之源!”

新中国成立后,涉县的医疗卫生事业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步入发展快车道。党和政府特别重视卫生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对中医药的发展高度关注。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结合涉县“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域特点,大力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采取政府主导,龙头企业+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行地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种植,打造“一村一品”的中药材种植特色乡村。

2014年,涉县中药材种植面积8万亩,千亩以上种植园区10多个,其中,涉县德路康柴胡示范园和太行药业丹参射干种植示范园两个省级示范园成为全省100个省级示范园的样板。种植品种主要为柴胡、丹参、射干等,药农平均增收1600元以上。

地理标志

(一)产地范围。

涉县柴胡产地范围为河北省邯郸市涉县现辖行政区域。

(二)专用标志使用。

涉县柴胡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涉县柴胡的检测机构由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

(三)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 。

二、立地条件

以海拔200~1500m的中山区和低山区为宜。土壤类型为石灰性褐土,pH值7.9~8.4、土质疏松、透气排水良好,土层厚度≥30㎝,有机质含量≥1.34%。

三、栽培管理

1. 轮作:采取用禾本科作物套种轮作三年两熟仿野生种植模式,以伏播为主,即第一年秋作物田内套播柴胡,当年收获秋作物,第二年秋季或第三年春季收获柴胡。

2. 播种时间、方法

(1)播种时间。6月下旬~8月上旬。

(2)播种方法。种子播种每公顷亩用种量37.5~45kg。

3. 田间管理

(1)施肥。春夏季随降雨每公顷施生物有机肥不低于4500kg。

(2)割薹。6下旬~7月上旬,柴胡现蕾后,将柴胡留茬10cm后,割掉花薹。

四、采收、加工

1. 采收:柴胡种植第二年秋末至第三年春季返青前收获。割除茎叶,挖出根部,剪去干枯茎叶。

2. 加工:采收的柴胡,去净泥土、茎叶等杂质,置通风处干燥。

五、质量特色

1. 感官特色:

根粗大、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长≥ 6 cm ,直径 ≥0. 3cm。根头膨大,顶端残留茎基或短纤维状叶基,下部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气微香,味微苦。

2. 理化指标:

(1)用乙醇作溶剂,浸出物≥13.0%。

(2)含柴胡皂苷a(C42H68O13)和柴胡皂苷d(C42H68O13)的总量≥0.34%。

3. 安全及其它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和其它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