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与友人别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诗题与背景:

  《淮上与友人别》是唐代诗人郑谷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淮上:指扬州。扬州地处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淮(huái):淮水。

  这首诗是作者在扬州(即诗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逐句释义: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扬子江边杨柳青青春意正浓,漫天飞扬的杨花使渡江之人非常的愁烦。
  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杨花:柳絮。
  愁杀:愁绪满怀。杀,形容愁的程度之深。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渐渐染上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长安。
  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离亭:驿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潇湘(xiāo xiāng):指今湖南一带。
  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在今陕西西安和咸阳附近。


淮上与友人别 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握别诗,是作者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头两句“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是说,扬子江边杨柳依依,那漫天飞扬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这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淡淡几笔,像一幅清新秀丽的水墨画,景中寓情。

  后两句“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意思是: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渐渐染上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长安。这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暮色,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末句只是交代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没有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这首诗的成功,和有这样一个别开生面、富于情韵的结尾有密切关系。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而郑谷的这首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名家点评:

  《震泽长语》:“君向潇湘我向秦”,不言怅别,而怅别之意溢于言外。

  《四溟诗话》:(绝句)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馀。郑谷《淮上别友》诗“君向潇湘我向秦”,此结如爆竹而无馀音,予易为起句,足成一绝曰:“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长笛离亭晚,落日空江不见春。”

  《五朝诗善鸣集》:结句最佳。后人谓宜移作首句,强作解事,可嗤,可鄙!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何新之为掉句体。杨慎列为神品。吴山民曰:末以一句情语转上三句,便觉离思缠绵,佳。唐汝询曰:尔我皆客,偶集离亭,笛罢各向天涯,离愁已在言外,不必更相妆点。断茂榛以落句太直,颠倒其文,反成套语。

  《诗筏》:诗有极寻常语,以作发局无味,倒用作结方妙者。如郑谷《淮上别故人》诗……盖题中正意,只“君向潇湘我向秦”七字而已,若开头便说,则浅直无味,此却倒用作结,悠然情深,令读者低回流连,觉尚有数十句在后未竟者。唐人倒句之妙,往往如此。

  《唐诗摘钞》:后二语真若听离亭笛声,凄其欲绝。

  《删订唐诗解》:以第三句衬起末句,所以有馀响,有馀情。

  《唐诗别裁》:落句不言离情,却从言外领取,与韦左司《闻雁》诗同一法也。谢茂秦尚不得其旨,而欲颠倒其文,安问悠悠流俗!

  《网师园唐诗笺》:笔意仿佛青莲,可谓晚唐中之空谷足音矣。

  《养一斋诗话》:王济之曰:“读《诗》至《绿衣》、《燕燕》、《硕人》、《黍离》等篇,有言外无穷之感。唐人诗尚有此意,如“君向潇湘我向秦”,不言怅别,而怅别之意溢于言外。

  《梅崖诗话》:首二语情景一时俱到,所谓妙于发端;“渡江人”三字,已含下“君”字、“我”字。在三句用“风笛离亭”点缀,乃拖接法。末句“君”字、“我”字互见,实指出“渡江人”来,且“潇湘”字、“秦”字回映“扬子江”,见一分手便有天涯之感。


试题精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常借依依杨柳表达依恋、挽留之意。“渡江人”即将乘船远行的作者和“友人”。“离亭”,驿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故称离亭。

B.在美好的春天时节,诗人却要在扬子江头渡口与友人分手作别,更添离别之苦。与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水湘水之地(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京城长安。

C.风轻气爽的春天,出门远行的渡口,青青缠绕的柳丝,随风飘荡的杨花,盛情设宴的离亭,远处传来的凄怨笛声,阵阵吹过的晚风,在诗中都有特殊的意蕴,烘托出二人之间浓重的离情别意。

D.诗中的“愁”是两人的离情,是好友分离的不舍,是南北远隔的思念,是漫漫旅程的孤寂,是漂泊天涯的忧虑。同是朋友离别,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中”情怀,则显得乐观而豁达。

参考答案:C


2.(2分)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 这首诗歌的第一句交代了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和地点。

B. 那依依袅袅的柳丝,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了诗人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

C. “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刻画到了极致。

D. 从“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句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参考答案:D(是握别诗)(2分)


3.(2分)诗歌的第三句,写“风笛”和“晚亭”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风笛”与“离亭”具有特殊的意蕴(或“是象征别离的意象”),能烘托诗人别离的愁情。(一点1分,共2分)


作者简介:

  郑谷(约851—约910年),唐朝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光启进士。官至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约卒于梁初。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通俗。有《郑守愚文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作312首。(《唐诗纪事》卷七〇、《唐才子传》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