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调·其三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清平调·其三

唐·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清平调三首》中的第三首,体裁为乐府。清平调,唐大曲名,《乐府诗集》卷八十列于《近代曲辞》,后用为词牌。

  《清平调三首》中的三首诗均为七言乐府诗。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功力。

  《全唐诗》题注:“天宝中,白供奉翰林。禁中初重木芍药,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移植于兴庆池东沈香亭。会花开,上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辇从。诏选梨园中弟子尤者,得乐一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手捧檀板,押众乐前,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遂命龟年持金花牋,宣赐李白,立进《清平调》三章。白承诏,宿酲未解,因援笔赋之。龟年歌之,太真持颇梨七宝杯,酌西凉州蒲萄酒,笑领歌词,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曲,每曲徧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太真饮罢,敛绣巾重拜。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他)学士。”

  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或天宝三年(744年)春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唐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不可用旧日乐词。因急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其中以第一首最为出色。


逐句释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名花和绝色美人相与为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名花:指当时玄宗与贵妃所赏览的牡丹花。
  倾国:这里指杨贵妃。另见白居易《长恨歌》注。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清平调》)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君王的无限怅恨都在春风中消释了,沉香亭北(君王与贵妃双双)倚靠着栏杆。
  解释春风无限恨:意谓只有名花和美人才能消释明皇的怅恨。此句不大好解,沈德潜说:“本言释天子之愁恨,托以春风,措词微婉。”似近原旨。解释,消释。释,一作“识”。
  沉香亭:用沉香木造的亭子,在唐兴庆宫图龙池东面。
  阑干:即栏杆。


《清平调·其三》题图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清平调三首》中的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揉合,融为一体,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无限宠爱。首句写名花与倾国相融;二句写君王的欢愉,“带笑看”三字,贯穿了三者,把牡丹、贵妃、明皇三位一体化了。三、四句写君王在沉香亭依偎贵妃赏花,所有胸中忧恨全然消释。全诗语言艳丽,句句金玉,字字流葩,人花交映,迷离恍惚。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说名花和美人得到君王的宠爱。“倾国”,即美人,指杨贵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名花”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带笑看”写出了君王中意的神态。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第三句紧承“带笑看”而来,说花与人皆可解除、消释君王的烦恼,得其欢心。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恨都为之消释了,从而突出花容人面的美好及其魅力。“春风”一词,历来可以用作君王的代名词,所以这里是一个双关语。说君王心中哪怕有再多的烦恼,只要和贵妃一起来到这沉香亭畔的牡丹园中,也会被化解得无影无踪了。末句花、人双写,与首句照应,同时,交待出兴庆宫中“沉香亭北”这一地点,巧妙地点明了赏花事件。


  这三首诗从不同角度描写了杨贵妃的美丽,也表现了君王对她的宠幸。写作技巧上,把牡丹与贵妃融在一起描写,色彩鲜明,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这三首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写花光,又似在写人面。“一枝红艳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溶,言在此而意在彼。读这三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不待什么刻画,而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无怪这三首诗当时就深为唐玄宗所赞赏。


名家点评:

  《唐诗直解》:四出媚态,不以刻意工,亦非刻意所能工。

  《诗薮》:“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解释东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崔鲁、李白同咏玉环事,崔则意极精工,李则语由信笔,然不堪并论者,直是气象不同。

  《唐诗解》:太白于极欢之际,加一“恨”字,意甚不浅。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三诗俱铄金石,此篇更胜。字字得沉香亭真境。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同敬曰:“带笑”字下得有情,第三句描贵妃心事。

  《唐诗摘钞》:释恨即从“带笑”来。本无恨可释,而云然者,即《左传》(野太子申生):“君非姬氏(指鲡姬),居不安,食不饱”之意。

  《增订唐诗摘钞》:婉腻动人,“解释”句情多韵多。

  《古唐诗合解》:此章方写唐皇同妃子同赏木芍药。

  《唐诗别裁》:本岂释天户之愁恨,托以“春风”,措词微婉。

  《诗法易简录》:此首乃实赋其事而结归明皇也。只“两相欢”三字,直写出美人绝代风神,并写得花亦栩栩欲活,所谓诗中有魂,第三句承次句,末句应首句,章法最佳。

  《李太白诗醇》:严沧浪曰:旖旎动人。锦心绣口。

  《唐人绝句精华》:第三首总结,点明名花、妃子皆能长邀帝宠者,以能“舞释存风无限恨”也。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19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20


拓展阅读:

《清平调三首》

李白

其 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 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 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唐朝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郡成纪(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托克马克城),他即于此出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璘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全唐诗》收录其诗作896首。有《李太白集》。(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